林宜瑾
-
看戲不忘電影
多元身體巧妙入舞 看見台灣文化底蘊
當我們看到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以北印度傳統卡達克(Kathak)舞蹈為基礎,創造獨特舞蹈語彙,或是風靡國際的以色列裔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動作中有著猶太傳統舞蹈的符號,那台灣的舞蹈有沒有什麼傳統,或是文化底蘊,可以供給舞蹈創作的養分? 取材民間信仰與祭儀 最先想到的無非是林麗珍的作品,從《醮》、《花神祭》、《觀》、《潮》等,以極致的身體表現,動作更緩,下盤更低,將台灣民間文化與東方哲思,整合視覺與空間、慾望與儀式,創造出獨特揉合台灣身體的東方身心靈美學。林麗珍在舞蹈的結構採用了文學的篇章,從台灣民間的信仰與技藝中吸取養分,從台灣的山林自然、祭典儀式間獲取靈感,透過舞者的線條,建構昇華成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民間信仰與喪葬禮俗,有著無法捉摸的神秘與不可言說的禁忌,吸引編舞家們實踐社會參與,與深入田野探討的課題。壞鞋子舞蹈劇場的林宜瑾,長期以「台灣在地」傳統文化、儀式、語言、習俗等面向作為創作核心,2016年《彩虹的盡頭》,採用了喪葬習俗中的牽亡儀式(牽引亡魂到西天極樂世界的過程),後來更鎖定「牽亡歌」中的舞蹈部分,骨盆螺旋擺動,帶動裙擺搖曳,讓人著迷又禁忌,舞者們整場維持著這樣的螺旋擺動,非常純粹又生猛有力。 藝術家蘇育賢的視頻作品《花山牆》透過紙紮搭景做偶,以民間俗豔風格,擺渡了台灣的縮影。出身紙紮世家的藝術家張徐展,同樣透過紙紮創造停格動畫《熱帶複眼》在全球獲獎無數。而出身殯葬業二代的編舞家許程崴,將童年的墓地經驗,轉化為創作養分,從《禮祭》、《肉身撒野》、《死線》、《柚子鬼》到《上造Sng Tsu》等等作品,像是揉合了民間傳說與喪葬儀式,有想像有頑皮也有駭人,透過舞台裝置與燈光,加上舞者們的肢體幻化為死亡想像大百科。 除了死亡的儀式,民間信仰也成為編舞的一大譜系,編舞家林廷緒的「金烏」系列,以道教科儀建醮法會的民間信仰為出發,一路發展最終精簡到剩下文韻筑一位舞者,如同乩身般的出神,時而又有著道士踩踏的陣步,將民間信仰中的種種姿態,透過舞者精氣神合一的迷人肢體,行雲流水如諸神到位。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推出的新作《大吻琉璃》,將視野轉往廟宇建築,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北管引導,從土地長出自己的身體 訪《吃土》林宜瑾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從小生長於西螺福興宮一帶,編舞家林宜瑾從個人的文化經驗出發,延續多年來透過田調尋找身體的探索路徑,回歸土地的溫度跟氣味,在深耕「『ㄢˋ』身體」的路上,開啟與北管樂飛天鑽地的碰撞和對話。 循著北管南北喧嘩,《吃土》將敲響通達天地的意識和能量,喚醒你我身體的根,吃土的人生。
-
壞鞋子舞蹈劇場《島嶼恍惚》 訴說海島歷史、記憶與神話
壞鞋子舞蹈劇場編舞家林宜瑾首度跨國田野後的全新作品《島嶼恍惚》,舞者運用肉身的恍惚,召喚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時空;樂手則將拆解北管樂器,在擊奏聲響之間穿梭海洋與陸地。他們化身為曾經漂流在海上的靈魂,在劇場當中訴說關於海島的歷史、記憶與神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8
跨國交流取徑轉向,當代舞蹈圈持續「南向」
2023年舞蹈圈持續發生的「南向」國際交流仍方興未艾,各項作品、計畫、交流的能量都愈來愈豐沛。 作品方面有陳武康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野台羅摩》,他們於2017年展開一段為期2年至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尼4國拜師學舞的旅程,又因疫情之故,演出幾經延宕與變化,作品歷經7年漫長的醞釀,最終在今年完成首演;而持續發展中的,有王宇光與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的《去你的島》,本作於2022年臺灣舞蹈平台演出階段性發展版本後,創作團隊受英國舞蹈劇院The Place藝術總監Eddie Nixon之邀,於今年至英國進行移地創作、持續發展該作,完整作品預計在2024年秋天於台灣首演;此外,林宜瑾也因2024年的新作發展,除了與團隊走訪國內移工社群外,也前往印尼日惹進行田調;另外,蒂摩爾古薪舞集則舉辦「藝術生活節」與「南島當代樂舞與身體踏查交流」計畫,前者帶入泰國、印尼、印度等身體工作坊,後者則菲律賓多個舞團合作,由彼此舞團的舞者互相給予工作坊,進行文化交流與身體練習等。
-
跨界對談 林正宗X林宜瑾
從地方民俗提取創作的身體
馬戲導演林正宗的台味馬戲《手路》在3月底木柵忠順廟前剛轟轟烈烈落幕,編舞家林宜瑾接續在4月底返鄉於雲林西螺福興宮廣場演出《吃土》。兩人是「松菸Lab新主藝」計畫前後屆的學姊弟,認識已久,儘管分據馬戲、舞蹈的創作領域,然而活用身體、轉譯傳統的創作脈絡與成果都是有目共睹。我們邀請兩位創作者分享走入廟埕、傳統文化田野的心路歷程,看原生文化如何回應他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層層翻轉他們在體制規訓中的世界觀。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一部從單身約會講到老年情慾,赤裸呈現愛情婚姻真諦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因題材雅俗共賞、製作實力優異、行銷策略到位,疫情期間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演6個月、超過150場長紅票房,也替台灣引進版權定目劇打開一扇大門。 不只《LPC》,拜疫情之賜成長的還有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鬼歸代言人》、《不讀書俱樂部》,疫情之下限縮規模製作,意外地打造出親密且輕鬆的看戲氛圍,締造另一亮眼佳績。 一是引進版權,一是台製原創,前仆後繼地讓台製音樂劇行情日漸看漲。因此,5月號封面故事《台式音樂劇再開場!》透過市場報告、現象拆解、回望歷史,拆解台灣音樂劇究竟是如何長期練兵,在不斷解構與重組過程中,形塑出如今迥異多元的「台式」風格。 專題也邀請曾經成功打造原創音樂劇《飲食男女》的藝術總監冉天豪與引進《LPC》版權的製作人陳午明,在鏡頭前暢談他們是如何從創作、製作、乃至策略經營,試圖讓音樂劇跨出同溫層,吸引首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走入劇場。 為了讓劇場成為友善環境而推出的「口述影像」服務,當中,又以使用視覺文字去拆解動態身體動作的「舞蹈口述」最為困難。〈劇場ㄟ冷知識〉透過舞蹈口述工作者王昱程,梳理實務工作上必須留意的5大眉角。 〈少年往事〉則跟著歌仔戲小生陳昭香回顧,她如何從過往坐冷板凳、出演彩旦的年少時光,一路翻轉成為明華園不可或缺的天王小生。〈跨界對談〉邀請剛結束《手路》巡演的馬戲導演林正宗,及帶著舞作《吃土》返鄉演出的編舞家林宜瑾,深聊兩人是如何從民俗中提取養分,將學習帶回劇場,轉化成另一種創作觀點。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創作面向仍在擴充,如何讓欣欣向榮的舞台不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留住觀眾讓他們再次回到劇場,又如何建構完善健全的產業及專業培力機制,或許是持續推動台灣音樂劇前進的關鍵。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蘭與姑婆芋 「野」出框架的自然
初夏午後,林宜瑾配合廟公的步伐,端著被請吃的甜湯,問:「老樹公幾年啦?」老人仰頭望向巨木,「齁,一百、兩百多年囉!」蹲在一旁的林素蓮,摟著親人的黑狗,操著流利的台語,漫不經心地追問:「哩去𨑨迌,會跟老樹公講嗎?」 老人流著汗,揮了揮手,大笑:「不敢啦,每天都要來,祂要我來敬茶、拜拜呀。」 老廟公樂呵呵地與兩位編舞家聊起了日常,這位老人長駐廟口,與神明、植物、各色鄰里相伴,林宜瑾、林素蓮也是。 林宜瑾有著從小對著床邊盆栽哼歌,自得其樂的少女習慣,如今,面朝淡水河的八里排練場與寓所種滿了大量植物,並即將開啟「大樹公」田調研究;逛花市則是林素蓮的日常娛樂,可以為了陽台心愛的植物們浪擲時光,綠珊瑚、海葡萄、春羽、琴葉榕、椰子、酪梨樹各色的綠恣意堆疊在頂加公寓的寬闊陽台,有的巨大如盆,有的扭曲如異形,有的素樸如野花。 「我是蘭花類吧?」要她們用心愛的植物形容自己,宜瑾描繪出自己的形狀:「白,帶淡粉色的,小小朵的蘭。」素蓮睜大眼睛,點頭如搗蒜:「有欸!我直覺這氣味是對的!」這位全身黑的綠手指,接著指向陽台角落巨大的植物:「台灣路邊非常多姑婆芋,像那棵就是我挖回來種的,我就像它。性喜陰暗、潮濕,看似無害、隨處可見,但其實有毒。我脾氣不好,很多固執的稜角。」她坦蕩蕩地自我分析,「原本想選個全日照的植物,因為我曾經參加過田徑隊,很陽光,但現在更偏向躲在暗處現階段的我應該就是姑婆芋了。」 一朵蘭,一株姑婆芋,兩位編舞家性格殊異,卻同樣舞蹈科班出身,是同校畢業的學姐妹。 宜瑾和素蓮從小習舞,有著相似的成長歷程,也同樣喜愛植物的野,不經雕琢的蓬勃生機。她們認為,那「野性」的光輝,同樣存在於長年一起工作的「素人」「身體經驗、訓練比較少」的表演者,她們走進土地,靠近邊緣,打破了藝術/非藝術、舞蹈/非舞蹈、專業/非專業、傳統/非傳統的界線,選擇更開闊的身體,要為舞蹈騰出想像空間。 在新點子實驗場《吃土》、《從一數到五》首演前夕,讓蘭花與姑婆芋引路,從各自的日常生活場景介紹正在進行的工作,並談談對 #植物 #身體 #素人跳舞 #家 的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林宜瑾 在喪儀現場體悟「當下」
如同很多創作者走過的歷程:在學習西方的表演體系後,回返自身生長的土地,展開自我認同追索,林宜瑾為了勾勒台灣身體的全貌,她環島、登山、走進葬儀田野,到今年則開始學起了北管。在田野中貼近他人死亡的同時,卻也同時擁有了自己的家人與孩子,林宜瑾開朗地想像必然的未來,對她來說喜、喪並無二致,就如北管同時是婚喪喜慶的樂種,「在我離開時,希望也能辦歡樂又安靜的儀式,療癒還在的人,讓他們放心。」
-
舞蹈 林宜瑾《渺生》
從黑洞出發 往自我內在探勘
從取材自牽亡歌的《彩虹的盡頭》之後,編舞家林宜瑾持續對台灣人舞蹈身體的探索,去年底在台南六甲看到的宗教儀式「謝公願」,其中下地府的乩身幾不可見的震顫給了新作《渺生》方向,她讓舞者從黑洞出發,在最低限的動作中,往自我內在探勘,行至比彩虹的盡頭更遠的地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素人參與/跨領域協作
創作者讓出位置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從台灣小劇場史來看,九○年代百花齊放的一群非藝術學院背景的「藝術素人」,如今多數都已作為中生代專業劇場頂梁柱,「素」與「不素」在這樣的藝術參與脈絡中看似找不到著力點,但除了藝術作為職業的選擇之外,當代創作者所提出的計畫或創作中所觸及的「素人參與」卻有著另外一層含義藝術家讓出空間,透過活動、事件、過程、表演等方式,讓觀眾從傳統被動的角色,趨向主動介入、協作作品,貢幼穎說:「這種素人參與形式,趨向社會投入,展演更飽含社會意識。」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林宜瑾「親近土地計畫」 兩檔作品接連上場
近年作品多強調「台灣身體」的編舞家林宜瑾策畫的「親近土地計畫」邁入第二年,依循慣例,除了專業表演藝術工作者外,素人表演者也未缺席本屆演出、創作及講座,林宜瑾指出,透過跨界交流,期能反思所熱愛的土地面臨的現實。 演出計畫分為兩部分,八月底為與素人合作的在地舞蹈劇場「春泥II眾聲相」,聚焦台灣日常的「菜市場」,從空間場域變遷的張力與衝突,觀看人的存在與故事,林宜瑾與文本阮少泓將帶領六位素人表演者加上三位專業表演者,琢磨真實與粗獷的身體特性,探討生命經歷時代遷徙所留下的複雜「眾聲相」。 九月中,依地創作「看見看不見II」將與觀眾穿梭在板橋435藝文特區的空間。創作者們將為特殊場域創作出屬於場域特有的作品,提問、質疑,堆疊空間低語,演出作品有李南煖《ㄇ計畫秋》、王玟甯《oiseau鳥》、林宜瑾《逝水間》與蘇奕竹《光影設計》。此外,相關的三場延伸座談皆為免費參加,相關訊息請見「壞鞋子舞蹈劇場」臉書專頁。
-
企畫特輯 Special
壞鞋子舞蹈劇場《彩虹的盡頭》
藍白塑膠布所創造出的特殊空間感、既可看到舞者又同時看到現場觀眾(以及自己)的鏡子、移動式的觀賞、舞者們的身體動能、從實際民俗禮儀而來的鮮豔顏色服裝、燈光等等,演出團隊讓這個演出滿溢著能量,質量與密度都極高。與其說舞者們的表現非常精采,不如說他們的認真與投入,像是將自己化身為引導者,引領觀眾們經驗了一趟奇異的旅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舞動幽暗的生命虛實 搬演真實的人生魔幻
二○一四年啟動的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以一系列活動重新定位這個菸廠中占地兩百坪的一隅,使之成為排練場、劇場演出與新媒體展覽 等複合展演場地新據點,除了培植藝術明日之星外,也自製了多檔節目。其中,「松菸Lab新主藝創作徵選計畫」廣發徵件英雄帖,今年入選演出的三件創作各具特色:舞蹈類的黃懷德《撕裂》、林宜瑾《彩虹的盡頭》,周瑞祥以魔術結合戲劇的《Animator》。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
林宜瑾 回返根源土地 長出茂盛枝葉
「只要拋開規則,每個人都可以跳舞。」編舞家林宜瑾一直抱持如此信念。法國駐村時的震撼洗禮,讓她體悟到,有生命力的創作者,必須知道自己在哪裡,有根,才能長出茂盛的枝葉。因此回到台灣後,她走遍全台偏鄉廟埕,汲取創作元素。舞蹈、生活、創作都是一起的,我們只能不斷學習,只能一直做下去。
-
演出評論 Review
建構重新感知「身體」的平台
三種形式及三種與身體對話的方式,漂亮完成「身體平台」整個策展概念。雖不是說每個表演都無懈可擊,對身體的探討也不可能至此而盡,但它確實做到國內策展難見的拳拳到「肉」,而非空有理念包裝;也展現出表演藝術於新時代的革命,不在議題而可能在「感知方式」上的潛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女流」當家 譜寫舞蹈新貌
今年的新人新視野舞蹈篇,非常女性!集結了董怡芬、林祐如、余彥芳、林宜瑾四位舞蹈女將,都是近兩年內南征北討、或編或舞的年輕新勢力,這股「女流」將在實驗劇場匯聚出怎樣的舞蹈地貌?如何以創作提出年度總結?令人引領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七組人馬輪番上台 競展身體新點子
展現新世代創作能量的「新人新視野」匯演,將從十月底展開,由舞蹈人率先登場,分別以「與私密絮語」及「身體進行式」兩檔,包括李國治、陳維寧、楊乃璇、林宜瑾、黃彥文、葉名樺與謝杰樺等七組編舞家上陣演出。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劇+舞蹈 十五齣創意新作
新人新視野 點燃創作青春烽火
由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十月底開始在兩廳院登場,接連五個週末,由八位戲劇新秀、七位編舞新秀輪番上陣,推出十五齣創意新作,展現新世代的創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