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的作品一向觸及社會敏感議題,激發觀眾對現世的省思。繼兩個多月前,《人民公敵》Ein Volksfeind在中國巡演引爆言論自由的爭議之後,他首次與法蘭西戲劇院(La Comédie Française)合作,推出新作《第十二夜——隨心所欲》La Nuit des rois ou Tout ce que vous voulez。這部莎劇改編企圖打破僵化的意識形態,強調性別平等與多元認同的重要性,呼應了台灣當前爭取婚姻平權的浪潮。
古代社會的解放與包容
《第十二夜》的劇名源自基督教的主顯節。在這聖誕假期的最後一天,民眾打破階級藩籬,共同參與扮裝盛宴。莎翁似乎藉由這場瘋狂的嘉年華暗喻一種超脫現實秩序的狂歡氛圍。劇中,他透過性別倒置和隱瞞身分,描繪出一段樸朔迷離的愛情故事:一對孿生兄妹因船難而分道揚鑣,雙方都以為自己失去了至親。為了保護自己,妹妹假扮成哥哥的樣子,成為當地公爵的男僕。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主人暗戀許久的女子竟然會愛上她……此外,劇中描繪的伊利里亞(Illyria)曾真實存在,是鄰近阿爾巴尼亞海岸的一個古代王國。在六至十五世紀之間,當地的天主教和東正教會舉辦名為「兄弟姊妹結盟」(adelphopoiia)的儀式,讓結為連理的同性伴侶能接受天主的賜福。
除了二○○六年的《仲夏夜之夢》Ein Sommernachtstraum與二○一一年的《一報還一報》Maß für Maß,歐斯特麥耶鮮少執導莎翁的喜劇作品。然而,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他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如他所言:「我們活在一個極為陰鬱的時代,但我仍想追索一種可以玩鬧的權力。這一切不是為了墮入玩笑的輕浮,而是學習活著的道理。我希望藉由這次創作機會,讓大家在捧腹大笑中理解,莎翁想要傳遞給社會的訊息:趣味橫生的力量如何讓大家變得更清醒、理智。」(註1)三年以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第十二夜》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尋找著兼具青春魅力與表演實力的表演者。直到遇見法蘭西戲劇院這群新生代演員,他才決定正式投入創作。
符號拼貼破解單一意涵
幕啟時,兩隻猴子在一座人造風景中伸著懶腰:白色的密閉空間、霓虹燈管拼湊的陽光、白沙灘、紙板做成棕櫚樹和岩石。觀眾彷彿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受:角色究竟置身於遠古,或是未來?此外,演員的服裝也融合不同時代的風格:希臘桂冠、羅馬時期的貼身盔甲、伊麗莎白時代的領圈、十九世紀的軍裝外套、八○年代的閃亮緊身褲等。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導演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對他來說,莎士比亞發明了這種「隨機抽樣」(sampling)的創作風格。他在劇作中混雜了各種文化,戲弄著不同層次的見解。他不僅是一位兼容並蓄的創作者,也體現了廿世紀的後現代主義(註2)。歐斯特麥耶也運用演員的造型和即興表演,強調出媚俗的效果:暴露的肉體、誇張的性徵、戲仿搖滾樂手的姿態、針砭時事的評論等。他企圖刺激觀眾的感官神經,讓他們完全融入舞台上顛鸞倒鳳的歡愉氣氛之中。為此,他還特地設立了一座「花道」,將舞台延伸至觀眾席,使表演更貼近群眾。
歐斯特麥耶首度入主法國戲劇殿堂,就讓當地習慣文本表演的觀眾感到手足無措。在首演之後,這部標新立異的作品甚至被某些劇評批評為貶低莎劇、惡搞演員。然而,詮釋經典並非只是搬演文本,而是要突顯劇作內容與當代環境的緊密關聯。德國導演的創意詮釋無非撼動了某些保守觀眾心中的高牆,才會引起如此激烈的議論。
註:
- Patrick Sourd, « Le Shakespeare in Love de Thomas Ostermeier pour le Français » in Les Inrocks, 25 septembre 2018.
- Anne Diatkine, « Ostermeier, la "Nuit " où "tout le monde est trans " » in Libération, 20 septembr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