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思廣益,找出召喚青年觀眾的「吸星大法」
焦點專題 Focus 2024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與前導共讀會(二) 市場觀察與國際交流

集思廣益,找出召喚青年觀眾的「吸星大法」

〈表演藝術需要什麼樣的實證資料〉

本文側記第7場共讀會〈表演藝術需要什麼樣的實證資料〉,由故事工場創辦人林佳鋒與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分享劇團經營者觀點,以實際第一手接觸觀眾的行銷經驗,探尋擴大表演藝術市場的可能。

藝術不必然要好賣

林佳鋒與陳午明兩位表演團體營運者都深感疫情過後表演藝術在行銷上的無力。網路與社群軟體廣告不得不持續投放,成效卻不如以往,就結果觀察,走回傳統派報、發傳單、打電話等與觀眾實體接觸的手段更加有效;在會員經營上,擁有30多年劇場資歷的林佳鋒發現,資深劇團的忠實觀眾年齡層隨著時間不斷提高,而眼看沒有足夠大量的年輕觀眾接棒進場,政府對於刺激年輕世代接觸藝文所發放的「文化幣」卻每年都有餘額,因此要如何爭取到青年觀眾的注意,是表團需要集思廣益的事情。

回看統計數據,林佳鋒認為,現存統計資料裡的觀眾參與數量,無法清楚劃分免費參與的觀眾與實際購票的觀眾樣貌,雖然支持藝術走入偏鄉區域,擴散藝文種子,但大量在有消費能力的城市裡舉辦免費演出,無法刺激購票之外,也養成大眾期待看免費演出的心理。他建議政府或許能夠嘗試補貼票房政策,讓消費者先以較低的成本進場,再因為喜歡這樣的藝術形式與活動,而增加後續購買意願。

陳午明認同這樣的建議,也認為可參考總統大選「過門檻」的補貼方法,當節目售票超過一定百分比,每一票便能獲得一定的補貼額,或許能對觀眾與製作方都有些幫助。而在長銷型劇場開出紅盤的陳午明,對綁住鐵粉用心良苦,除了成立私密小社群,不定期提供購票優惠,也提供不少粉絲福利,抓緊老觀眾的心。他觀察到,相較於其他產業,劇場的市場樣貌多年來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戲卻愈來愈多,以上海為例,台灣總人口2300萬人,上海則約2600萬人;上海1個月的表演藝術演出約有120檔,而台灣光就OPENTIX單一售票平台上,1個月就將近有400檔的演出。若市場沒有擴大,再多的行銷也無法看到顯著的成效。

但面對眼前數據,他也提出另一種思考:大部分創作者都是帶著理想入行,因此即使知道可能的市場傾向,在面臨決策時,仍希望順從自己的心之所向。藝術產業的體質本來就該多元紛呈,只是台灣因為商業劇場的占比太少,因此單就票房的數據統計結果,似乎對消費者需求不太在意,但藝術並非全然為了消費者而存在。

合作才有解法

該如何有效的刺激表演藝術票房,或是讓更多在門口徘徊的潛在消費者願意走進劇場的大門?在第6、7場這兩場講座裡,4位講者與台下提問者皆提及是否該有一個屬於觀眾回饋心得的評分平台,一如搜尋引擎Google在商家評論上的功能,增進想要首次進行表演藝術消費的觀眾信心,畢竟表演藝術票價逐年提高,也沒有辦法進行售後服務,若有一個網站能即時、快速地累積多元消費者的體驗,或許能夠提供於想往商業靠近的劇團,一個最直接的回饋與參考。

表演藝術產業如同其製作,無法靠著單打獨鬥前行,但正如同表演藝術聯盟辦理讀書會時線上線下報名者踴躍,表示無論喜歡的創作風格與藝術理念為何,至少在產業共好的目標上,大家有志一同。

版面資料庫-試閱活動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2/26 ~ 2025/03/26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