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場入口處可見聶光炎老師的大圖,旁邊可見多個舞台模型。(陳正熙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浮光掠影中,期待更深刻的論述

「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觀後小記

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

2024/12/4~2025/1/15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日然廳

對特展的期待

「劇場是千萬個折磨,換取片刻的迷人。」聶光炎先生的這句話,曾被許多報導或訪談引用。

由汪其楣教授策展,於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日然廳舉辦的「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也以這句話作為展覽的敘事主軸:「觀眾曾在聶老師設計的舞台和燈光中感受一切迷人,經由本次特展的手稿文圖,也讓我們親近那折磨過程中細密的專業準備」,以展示櫃和裝裱懸掛呈現聶先生的劇場設計生涯。展品內容豐富多元,包括設計相關資料(註1)、 專欄文章與相關新聞報導之剪報、演出節目單、海報、劇照,授課教學大綱與講義,聶先生的日常與工作照片。除了這些圖文資料之外,現場還有多幅摘錄聶先生話語製作的大圖輸出看板,說明他的設計理念,如「舞台設計並不僅僅設計一個背景或裝飾而已,而是要求自己得做出戲的精神」,以及工作態度與方法:「捧讀劇本時……你必須讓抽象的意念逐漸成形,變成是線條、是色彩、是體積、是質感」,也有對劇場的觀點:「劇場……是一個『朝生暮死』的有機體,落幕了生命就結束了」,乃至於對當代劇場生態的評論:「目前我們雖然已經發展到了有豪華『歌劇院』,堂皇『音樂廳』的時代,但是很遺憾的,表演藝術還在很稚嫩脆弱的困境裡掙扎」。

聶先生說:「我只是一個在劇場裡做設計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作為一個設計者,該說的,能說的,會說的,應該就是在自己的設計裡頭」,因此作為一個劇場設計典範的回顧展,設計相關資料的展示,應是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我的期待:如何能透過展品的歸類排比陳列,說明資料的補充,和參觀動線的規劃,引導參觀者進入聶先生的設計世界(劇場幕後),體會他如何將對劇場的愛,表現在用心刻畫的線條和色彩之中。

規劃完整的旅行或隨性漫遊?

特展策展人以副標題:「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勾勒聶先生60年劇場生涯軌跡,呼應「片刻迷人」的理想,反映策展初衷與個人感性。只是,以實際觀賞經驗而論,因為展品陳列方式、空間規劃、和執行細節的諸多問題,這趟旅行卻比較像是一場方向、路線、目標都不甚明確的漫遊,走過之後,只能留下些許零星印象(如貼印在展場唯一對外窗戶玻璃上的美妙文字:「人類做了無數的燈,但是最偉大的燈只有一個,那就是太陽」),但無法對整趟旅程有完整的記憶,聶先生的劇場人生故事,也因此仍有許多仍待填補的空白,殊為可惜。

平面展示櫃的標示格式不一,部分展櫃內容類型混雜,不同形式展品的紛雜擺放(註2),反映的不是展品的多樣,而是分類處理原則的混亂;展示櫃的擺設,配合展場空間格局,分為左右兩列、交錯陳設,就參觀動線而論,並沒有明確的邏輯,與牆面懸掛展品之間亦無關聯;多數展品的陳列方式,僅有標題(演出名稱),缺少演出相關資料的補充說明(演出團體、場館、時間、主要創作者),即使有所說明,也存在著書寫風格不一、重點不明的問題(註3),主觀感性的描述(「翻閱著厚厚一袋與演出製作相關的程序及討論,真令人想念他們(聶先生與李國修)在一起工作的熱和模樣」),是否有助參觀者的理解,也待商榷;展場本身的照明配置,並未針對展覽性質而特別規劃設計,導致反光的問題;舞台模型的展示位置,不僅與主要展區相隔,模型本身缺乏適當保護,也無演出資料說明;「展櫃講義」製作品質稍嫌簡陋,影響特展的整體質感。

入口處展示的舞台模型。(莊珮瑤 攝)
2024年度人物-王肇陽廣告圖片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發行廣告圖片

兩幀錯置的照片

現場展示聶先生的日常與工作照,數幅未標明攝影者或出處,也多無拍攝地點、場合、時間的說明。其中有兩幀特別值得注意的照片,展示方式與位置則有待商榷。

其一,攝影家王信為某報刊〈肖像論〉專欄所拍攝、並配合文字說明的工作照,非常傳神地捕捉住聶先生在工作中的專注神情,讓攝影者深刻體會:「真正的藝術工作者是孤獨的」,也貼切呼應聶先生的工作倫理(ethics):「我只是一個在劇場裡做設計的,可以說是終日躲在大世界的小角落裡,悶聲不響討生活的人。工作是在『幕後』,是在『光影的暗處』……」。只是,這張裱框剪報卻被單獨放置在展場入口簽名處旁的一個小小畫架上,缺乏其他展覽資料的對照,難以凸顯其特殊性。

再則,曾在雲門小劇場工作的張震嘉,熱愛攝影,利用工作機會為藏身劇場幕後的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留下影像記錄,舉辦「劇場攝影展」。聶先生為這場攝影展寫了〈掠影劇場人生〉的推薦文字,之後以〈劇場人生〉發表於1986年12月20日《中央日報》副刊。張震嘉為聶先生拍攝的照片,充滿戲劇性的光影對比仿若靈光閃現,為劇場人抓住了流失的記憶,和「在光影中,散落在舞台上,一地的白髮」。只是,照片卻與文章手稿╱剪報,隔著展場遙遙相對擺設,圖文無法相互呼應,有點可惜。

策展論述與歷史脈絡的必要

面對一大貨車型態多樣、數量龐大的各種資料,且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策展人與工作團隊不畏艱難、全心投入的用心,令人感佩。即使不論展覽本身的歷史性意義,透過聶先生的手藝所傳達出來的意志與心情,便足以讓這個展覽具有無可取代的典範價值。但,也正因為如此,讓我不能不以較為嚴格的標準檢視此次特展,指出缺失不足之處。這些缺失,雖然可以被視為是技術性的議題,而能以實際作法加以改善,但,究其本質,我卻認為它們都共同指向特展的核心問題:策展論述的闕如。

聶先生的設計生涯,涵蓋台灣戰後劇場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1950-60年代的「話劇」、「反共戲劇」、李曼瑰先生的「小劇場運動」,1970年代張曉風先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劇團」,1980年代「實踐劇展」以降多元發展的當代劇場(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團、雅音小集、楊麗花歌仔戲團、新和興歌仔戲團),跨領域的設計作品類型(現代戲劇、傳統戲曲、歌劇、音樂劇、舞蹈),也反映出本地表演藝術的發展實況,特別是在解嚴以後,眾聲喧嘩的盛況,以及聶先生體察時勢,不斷自我突破的意志,如策展團隊所言:「聶老師60幾年來的設計工作完整記錄,映照著台灣走向現代劇場步履腳印,呈現表演藝術舞台上的型態和光影,設計與技術發展的軌跡」,和「世代各領域的創作者、參與者、舞台工作者的思維和心血」。只是,從展場本身到相關文字論述(傳單、海報、展品說明),我卻看不到策展人如何在台灣戰後劇場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將聶先生在不同階段的設計理念與作品,給予適切的定位和中肯的評價,而不是止於浪漫感性的表達。

簡言之,「劇場幕後迷人的小旅行」只是主觀感性的陳述,無法體現特展所應具有的歷史性意義,我們對聶先生個人成就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浮光掠影般的初淺層次,而無法深入領會劇場設計如何豐富了台灣當代劇場景觀。

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李曼瑰+張曉風」展櫃。

李曼瑰與張曉風兩位先生在台灣當代劇場中的定位,對她兩人作品與成就的評價,因政治環境演變而有起伏變化,但兩人在困頓時代勉力維繫劇場命脈的作為,即使各有思想局限,仍有為之後發展奠基的具體功績,而從聶先生為兩人創作所做的設計(李曼瑰《漢武帝》、《瑤池仙夢》,張曉風《武陵人》、《第三害》),也可以看出不同於話劇寫實風格的突破,從設計角度呼應兩位劇作家開創新局的意圖。如果可以將展櫃中的各色文件資料,依據這樣的邏輯加以排比,加上補充說明(如當時社會文化與劇場概況),應該更能突顯聶先生與這些前輩創作者的重要性。

此外,聶先生為郭小莊雅音小集《王魁負桂英》、《白蛇與許仙》),當代傳奇劇團《樓蘭女》),楊麗花劇團《雙槍陸文龍》、《呂布與貂蟬》,國光劇團「台灣三部曲」所做的設計,與傳統戲曲的創新改革,他從話劇時期(海光話劇隊、話劇欣賞委員會),到與蘭陵劇坊(《代面》、《九歌》、《螢火》)、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屏風表演班(《京戲啟示錄》)合作的時代,設計風格的改變與現代戲劇的演變,如何能透過特展開啟更深入的探討,也是策展團隊可以思考的議題。

版面資料庫-試閱活動廣告圖片
多個展櫃呈現聶老師收藏的多種文件。(陳正熙 攝)

故事還要繼續說下去

聶先生不僅為台灣當代劇場留下了豐富的思想寶藏,更以他的謙沖風範和專業態度,化育了數個世代的劇場從業人員,他對學生的叮嚀:「希望你要加倍努力,創得一些學習成果,不然我們就真的非常遺憾了」,也是對後繼者的提醒,面對AI浪潮對設計領域的衝擊,如何還可以和聶老師一樣,既能督促自己學習新科技的運用,又能「不役於它」,維持劇場的手藝特質,更是「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對我們提出的嚴肅課題。

即使步履有些蹣跚,「聶光炎先生手稿資料特展」還是非常重要的起點和基礎,期待預定明年春天在北藝大關渡美術館的展覽,能有更好的表現,為我們說一個更為完整、「從折磨到迷人」的劇場人生故事。

註:

  1. 設計草圖、舞台彩圖、文本分析、技術執行圖稿資料、場館設備建議與施工說明、舞台模型、燈光技術備忘小卡、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等。
  2. 平面展示櫃的標示,有作品名稱(「魔彈射手+遊唱詩人+熱碧亞」),演出團體或個人(「雲門+黃忠良+王仁璐+游好彥」),乃至於直白描述(「我的心和劇場連在一起」),「果陀+屏風+八月雪+張惠妹卡門」展櫃將舞台劇、新編戲曲、流行音樂劇混合展示,「老師的課堂+蘭陵」展櫃中除了授課講義之外,還包括蘭陵演出劇本、設計圖稿、蘭陵小劇場設計圖,「早期劇場工作的節目單還保留著」中也不只有節目單,甚至還有電影場景圖、布景照片、實習劇場設計圖和剪報。
  3. 關於書寫風格不一,指的是:「聶老師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充分考量舞台戲劇之表現方式」,「深諳結合傳統與現代,架雲梯攻進台北城!邀請聶光炎老師設計舞台與燈光」。重點不明的問題,則如「楊麗花瀟灑俊帥的小生形象和文武雙全的演技風靡了世代的觀眾」,與聶先生的設計有何關聯?
聶老師手繪的舞台設計圖。(莊珮瑤 攝)
展場中展示的聶光炎老師小傳。(陳正熙 攝)
聶光炎老師手稿,呈現了他別具一格的字跡。(莊珮瑤 攝)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2/31 ~ 2025/03/31
2024年度人物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