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亞斯遇見人魚》2023年歌劇院讀劇音樂會現場。(劉璧慈 攝 紅潮劇集 提供)
戲劇 現實裡無法做到的,就用唱的吧!

《當亞斯遇見人魚》 體現那些說不出的人格特質光譜

2025夏日放/FUN時光紅潮劇集《當亞斯遇見人魚》

2025/7/18  19:30

2025/7/19~20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如果說唱歌跳舞是情緒自然洋溢而外顯的表現,那麼在社交互動方面遭遇挑戰的亞斯伯格族群、或是行動逐漸受到限制的漸凍人,該如何成為一齣音樂劇的男女主角,還在劇中滋長情感、追求人生與實踐夢想呢?

紅潮劇集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音樂劇《當亞斯遇見人魚》便是以此為題,由編導王靖惇與詞曲創作梁允睿經歷多年發展,於今(2025)年正式發表。

《當亞斯遇見人魚》2023年歌劇院讀劇音樂會現場。(劉璧慈 攝 紅潮劇集 提供)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從疾病到人格特質 重思內在的心靈狀態

2017年,王靖惇參加臺北藝術中心舉辦的首屆「TAPC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創作工作坊」,以憂鬱症為發想,寫了一首〈七月的房間〉,描述歌中主角在炎熱的夏日卻不願出門,始終待在自己房間的孤絕狀態。過程中,王靖惇慢慢發現自閉症原來與亞斯伯格可以串成同個光譜,而逐漸對所謂的「亞斯伯格特質」感到好奇。

台灣社會或許對「亞斯伯格」4個字並不陌生,但它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卻少有人深究。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院網站,其可能的表現包括缺乏正常社交能力、出現一種或多種局限的興趣、刻板或重複的身體動作等。(註)《當亞斯遇見人魚》從2023年讀劇至今,每每接受相關訪問時,王靖惇總是一再提醒:「亞斯伯格並非病徵,而是一種人格特質。」他回想自己小時候「過分重視字面上的承諾,言行舉止也有某種固著性」,因此曾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具有亞斯伯格特質。雖然在做過測驗後,並未被歸類為「亞斯伯格傾向」,但也讓他對這類「光譜式的人格特質」產生興趣,相信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點「亞斯伯格」。

曾於2017-2018年擔任歌劇院駐館藝術家的王靖惇,於是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和臺中國家歌劇院提案以亞斯伯格為主題,創作《當亞斯遇見人魚》音樂劇,並由合作多年的老搭檔梁允睿負責詞曲。後者同時飾演劇中具有「亞斯特質」的主角「英雄」。劇中另加入活潑可愛、但因漸凍症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直播主「慢慢」,個性既與不擅與人交際的英雄對比,又因此而讓彼此產生交集與共鳴。兩人在直播聊天室相遇,各有各的外在表象與內心恐懼,這種特別的狀態,正呈現王靖惇所謂「在螢幕後都有一顆期待被完整的心」。

《飛行的荷蘭人》的8個不可不知廣告圖片
《當亞斯遇見人魚》2023年歌劇院讀劇音樂會現場。(劉璧慈 攝 紅潮劇集 提供)

拒絕標籤 從編劇到表演呈現音樂劇的魔幻力量

王靖惇過往編劇作品,也曾幾次出現罕病或長照議題,不過大都是以疾病帶入親情或人際關係。此次創作《當亞斯遇見人魚》,則更聚焦於此種人格特質的光譜表現。王靖惇不諱言自己一直以來深受「光譜狀態」所吸引,在光譜一端或許極為偏執,但另一端卻可能與所謂的「一般人」無幾。拒絕非黑即白的定義與標籤,能為人類複雜的內在情感開展出更寬廣的空間。

在《當亞斯遇見人魚》單純直率的男主角與活潑俏皮的女主角如偶像劇般甜美的互動下,倒也呈現了另一種不那麼完美的殘酷現實。無論是面對身體逐漸受到禁錮,努力直播賺錢想要完成人生最後夢想的慢慢,或是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只能透過螢幕尋找情感羈絆的英雄,都有各自課題需要面對。角色如此,身兼詞曲創作與演員的梁允睿亦然。

梁允睿提到飾演英雄、或為英雄譜曲寫詞的最大挑戰:「當這角色明顯具有溝通障礙時,又會怎麼用歌詞來說話呢?」此外,「亞斯特質」要在舞台上呈現到什麼程度,才能既有辨識度,也符合戲劇需求?是要討喜,還是追求真實?太過強調戲劇效果,是否又會帶入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不敢與人眼神交流的英雄,在台上如果都不看對手演員,會不會很奇怪?

《當亞斯遇見人魚》2023年歌劇院讀劇音樂會現場。(劉璧慈 攝 紅潮劇集 提供)

於是,兩位創作者除了藉由英雄記憶中母親在他幼年時哼唱的旋律,「時不時陷入自己世界」,也在表演中埋藏小小停頓或眼神游移的片刻,來表現英雄那「一點點不一樣」的人格特質。音樂劇獨特的「魔幻力量」,這時更成為跳脫現實困境的途徑。兩位主角躲在螢幕後面你來我往,音樂劇卻打破時空,切換日常現實為網路世界的奇想,「能跑能跳能唱,還敢接觸人」,想像自己在視訊畫面中成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也創造出獨特的敘事途徑。「我們在處理視訊場景時,盡可能降低寫實比例,創造大量幻想空間,藉由劇場或音樂劇特性來讓觀眾理解。」王靖惇表示。

原是關於憂鬱症的一首歌曲,因緣際會開啟王靖惇與梁允睿對「亞斯伯格人格特質」的深入追尋,最終發展成完全不一樣的作品(連當年那首歌曲都不會在劇中聽見)。無論是遭逢障礙的真實人生,或是更深刻的生命議題,看似皆與音樂劇熱鬧歡快的表演形式有所差異,卻成為「亞斯與人魚」唱出生命的最佳載體。

註:參考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院網站。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09 ~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