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展覽
從小洋裝開始的家族歷史之旅
菲律賓女性藝術家瑪莉娜.克魯斯的「家系列」,透過藝術創作,蒐集母系家族三代的故事。她在外婆的老衣櫃裡發現一百多件外婆親手縫製給母親伊麗莎和雙胞胎阿姨萊拉的小洋裝,引起她追溯家族記憶的興趣。透過這些衣物為觸媒,克魯斯從外婆、母親和阿姨們口中得知許多家族故事,轉化成創作素材的來源,陸續以影像、繪畫與雕塑等形式呈現。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同黨劇團《奠酒人》
旅居巴黎的時候,每年總是會遇上不同的劇團上演希臘悲劇。看希臘悲劇很過癮,因為裡頭常有一些超越現實人生的血腥情節:父親獻祭女兒、妻子聯合姘夫 殺老公、兒子殺死母親,最後竟被女神雅典娜宣判無罪這些懸疑情節不斷考驗著我們身為人類、內在七情六慾的終極界線,所以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說,悲 劇是「借著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情感得到昇華」,而就是「戲劇」的原始功能。 同黨劇團成立多年來,團長邱安忱始終秉持劇場實驗精 神,其開發的面具系列作品,包括二○○八年《飛天行動》(台新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獎)、二○○九年《上帝之子》(牯嶺街小劇場最佳年度演出節目),以及二○ 一○年的《IT》,本次將希臘悲劇《奠酒人》以面具形式上演,就更令人引頸期盼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辻井伸行鋼琴獨奏會
我常在教琴時鼓勵學生:「試試閉上眼睛彈琴,你的耳朵將會像被施與魔法般地展開!」因為少了「視覺接受」的作用,耳朵就更能專注地聽,並隨之共感到內心, 進而傳遞指尖、變成音樂!這是我的淺見。對日本鋼琴家辻井伸行的好奇,除了知道他是二○○九年第十三屆范.克萊本(Van Cliburn)鋼琴大賽的冠軍得主,更從媒體剪輯他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的獨奏會片段與後台紀實中,深刻地感受到其代表「音樂人生」的實踐與難能可貴。據說辻井伸行出生時已是全盲,先天的限制並未澆熄他在音樂上的追 尋與熱愛,而諸多國際大賽獎項無疑是為他的才華、努力與堅持做了最好的見證。個人覺得辻井伸行的琴音透露著一種最原始的快樂、純淨與滿足;他的音樂讓我體 驗到一種真摯的美。如同所有鋼琴家,除了要克服艱難的演奏技巧,他還有許多我們一般習琴者所想像不到複雜的讀譜「準備工作」。話說到此,我對這場音樂會早 已從期待轉化成衷心的祝福!
-
上海
裴艷玲《尋源問道》 本色搬演傳統真髓
東方藝術中心「名家名劇月」以四月十五日、「第一女武生」裴艷玲演出的《尋源問道》畫下完美句點。裴艷玲在此戲中,採取了排練加講解的形式,一臉素顏僅穿著練功時的水衣,便盡情演繹了林沖、石秀、哪吒、武松四個人物,演出了崑曲、河北梆子與京劇,展現了戲曲演員傳統功夫的精到神妙。
-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港2012中國戲曲節 十台好戲讓戲迷走南闖北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
焦點專題 Focus
英國史上最機智幽默之前十強
英國電視台(UKTV)二○○七年曾以三千名喜劇迷為對象,票選英國史上最機智幽默的人,劇作家王爾德名列第一,以下為這項票選前十名的結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舞台異語
「我是女人。」 「我是男人。」 那怎會是個問題? 既然妳有胸部,我有陽具。 既然從嬰兒時期,粉紅色就是我的,而你當然穿藍色。 既然我有一整套跑車模型, 而妳們用無數紙娃娃扮演時尚party。 但你難道未曾羨慕過, 紙娃娃的晚宴服和手提包怎能如此華麗? 妳難道未曾幻想過, 自己把領帶甩向身後、握穩方向盤倒車的帥勁? 我們仍溫馴扮演社會要我們扮演的自己時, 有一群人,對自己,對性別, 他/她們不甘尾隨,想法自成一局。 酒店關門之前,他/她們穿上鍾愛的戲服、來到台前 傾訴一場霓裳與憂傷交織、孤寂與狂歡相擁的性別異語。 讓你親手打造不一樣的「她」! 2D復古風變裝劇場.紙娃娃扮裝秀
-
舞蹈新訊 廖末喜舞蹈劇場
洄游舞集訴說「嫁」心 《海翁》舞動府城風情
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開始,每年均邀請南部的舞蹈工作者參與新銳人才培育計畫「洄游舞集」。主題取自文學、歷史文化,並以女性為主體,表現各時代的台灣女性風貌。今年則以「嫁」為題,探討婚姻議題,由三支舞串成,分別從傳統制度、生命事件與情感經營切入,呈現「嫁」在生命中的轉折與悸動。 編舞者林宜頻創作《雙棲》,圍繞「冥婚」為主題,她認為這個儀式背後蘊藏了淒美的情感,包括父母親對孩子思念,以及失去情人後仍選擇繼續相愛的方式。蔡馨瑩的《without her》來自編舞者的生命經驗,面對摯友遠嫁帶來的心理衝擊為靈感,採第三者的角度,以獨舞方式呈現,將「嫁」視為一個生命事件,訴說成長過程裡各個重要關卡,其中還運用大量文字語彙。謝杰樺的《速食愛情》喻含無法清楚了解的危險關係與盲目的愛情。 除了《洄游舞集─嫁》之外,廖末喜舞蹈劇場還獲選為臺南國際藝術節「城市舞台」的表演活動,推出《海翁》。題目靈感來自府城外海由一連串濱海沙洲組成,從海平面看來,就像一群鯨魚(海翁)在海上嬉戲。《海翁》融入大量的府城歷史文化與地理背景,舞者將舞出濃濃的府城風味,其中春夏之交台江內海與大洋交會激盪的美景,七股鹽田風光,鷺鷥、漁孃與紅樹林等生態景觀,都將化成舞蹈畫面。
-
舞蹈新訊
肢體音符舞團《桃花緣》 詩詞引領悟「情」字
在大提琴與女聲的吟誦下,女子啣著桃花枝影綽起舞,似曾相識的畫面隨著花香,勾起了若有還無的悠遠記憶,那彷彿來自古遠前世的戀人身影,召喚著女人和男人一探究竟,卻不知這番試探,逗引人們尋覓的是真愛的緣,或是執著的怨 肢體音符舞團創團至今來到第十五年,藝術總監暨編舞者華碧玉素以古典、民族舞的創作見長,近年則在開拓觀眾族群等考量下,不只提攜編舞後進,創作也逐漸轉以古典身體語彙結合現代題材,拉近年輕觀眾與傳統舞蹈的距離。《桃花緣》的編創概念,始自華碧玉感慨周遭朋友多有陷於情關、執著不放的經歷,無意間讀到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寫的情詩〈最好不相見〉、〈那一瞬〉、〈見或不見〉等作,訝異於出世的喇嘛竟對愛情有此體悟,遂以詩詞入舞,發展成前世到今生的情境式舞作。詩詞由知名音樂人林隆璇編曲,以現場吟唱的方式,引領觀眾細細領略落英繽紛後,了然寂靜的情與悟。
-
戲劇新訊 取材自黃碧雲小說《七宗罪》
禾劇場《懶惰》 探究人的自我放逐
繼《忿怒》和《饕餮》後,禾劇場新作《懶惰》再度取材香港作家黃碧雲小說《七宗罪》,由高俊耀與簡莉穎聯手改編。七宗罪是人的失敗和偏離,它是心靈的荒廢和肉身的下墜。黃碧雲的《七宗罪》,是一個由罪連結而成的荒誕、殘忍、粗暴、甚至虛無的世界。由罪而救贖,高俊耀說,七宗罪或許有七種模樣,但卻有一共同的線索,就是人的自我放棄;放棄,意謂著或者向既定的命運屈服,或者將人的偶然性膨脹到自我專擅的地步,因此,一切的罪,最後必然歸向虛無。 《懶惰》的故事發生在擔任中高階主管的男子、他的秘書及追求她的工讀生三人身上。現代社會的上班族在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中,對於夢想、愛與意志乃至於個人存在感逐漸模糊。在三角關係的情愛糾葛間,背後隱含著對現實生活的無感及無力,憑藉體溫取暖及不斷充實專業技能填補內心空洞,然而究其根柢,一切不過只是懶惰的藉口,懶得探問、疲於追尋,於是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最後,愛究竟是無所不能還是一無所用?全劇將以簡練而一針見血的對白,結合肢體化的表演方式,呈現都會男女面對空洞人生的無能與自我放逐。
-
戲劇新訊 劇場當課堂 販售人生智慧
再現劇團轉型補教業? 創作者擔綱One Man Show
舞台當課堂,劇團成了補習班,演員化身補教名師,傳授另類人生智慧。再現劇團的「地下劇會」劇展,以Bushiban為策展主軸,借用補習班的變相拼音,以一種疏離、客觀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無數青少年的補教產業。策展人葉志偉表示,坊間補習班課程已嚴重綜藝化,例如用演唱會大螢幕授課的四百人補習大班,在「天王天后」名師的「秘訣心法」表演下,宛如一場劇場展演。 Bushiban找來九名六、七年級,曾經歷補習班「洗禮」的創作者,以各自專長興趣為名「開課」,從女性主義、理財、應用地理到音樂、魔術、聲音表演等,課程內容五花八門,或分組討論、或隨堂測驗,一人一課上演One Man Show。葉志偉說,補教是台灣的特殊現象,也是我們的記憶、價值、青春年華,檢視背後演化過程,將看見台灣人戮力向上攀爬、或迷失浮沉的人生拉鋸戰。
-
音樂新訊
慶祝成軍四分之一世紀 流浪者三重奏訪台獻演
一九八七年組團,蜚聲國際的「流浪者三重奏」如今已邁入第廿五年。從成團初期在慕尼黑ARD音樂大賽嶄露頭角,並贏得了一九九○年美國費施賀夫(Fischoff)室內樂大賽首獎後,在世界各地所累積的好評及人氣已使得團隊穩坐室內樂最具代表性團體的寶座。 之所以取「流浪者」作為團名,一方面是團隊體現了一種內在旅程,緊密地連接舒伯特與德國浪漫主義;另一方面,樂團擁有開放與好奇的心靈,探索從海頓到當代音樂索啟發的旅程。出身巴黎高等音樂院的三人,多年來從未更換過成員。他們有一致的意念,心有靈犀的默契更讓他們的演奏細膩又充滿真性情。不但在一九九七年和二○○○年被票選為「最佳室內樂團」,英國權威古典音樂雜誌《弦樂》The Strad也讚譽流浪者三重奏為「流浪者之星」;至今約廿張的錄音,更讓他們獲得法國「音叉唱片獎」及「世界音樂獎」等殊榮。此次演出,三人將帶來蕭斯塔可維奇、柴科夫斯基及貝多芬的經典鋼琴三重奏作品,作為創團廿五周年為台灣觀眾獻上的紀念禮。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他」與「她」的跨界
「變裝」、「跨性別」乍聽是很陌生的議題,但其實在文學、電影、劇場,甚至傳統戲曲的舞台上,相關主題取材屢見不鮮。西方女性主義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f)以意識流筆法寫成的《歐蘭朵》Orlando堪稱是探討性別認同的經典。歐蘭朵身為英國貴族,在三十歲之前是人見人愛的男人,但是一場昏迷之後,醒來卻變成女人。歐蘭朵,經歷了奇異的人生體驗,以及男女、男男、女女的情感變換,而她終於從性別的錯亂中覺醒過來。窮其一生,歐蘭朵始終在尋覓那個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那個自我並非是一個男人,亦非一個女人,它跨越、融合性別二分,不彼此嫌棄也不彼此壓制。英國歷史上,並非真有歐蘭朵其人,她其實是作者自傳式的化身,而小說的奇幻特質,更讓吳爾芙找到擺脫父權桎梏,實踐雌雄同體之理想的渠道。 導演陳凱歌改編李碧華原著的電影《霸王別姬》,除了潛藏文本背後的「男性之愛」,亦提示了一個性別認同的曲折歷程。程蝶衣從小被賣去學京戲,和有妻子的師兄段小樓台上台下情愫蔓燒。程蝶衣雖是男兒身,卻是女孩的情與慾,能夠在舞台扮女身,對情人獻媚只是最自然的展現,下了舞台的現實,才是扮演。《霸王別姬》將戲劇與人一出生便配戴的性別認同相互呼應,戲裡戲外虛實交錯、詰問和思索。於是,我們照見,劇場,成為一個性別流動場域的可能。表演者合情合理地扮演另一個人,彷彿提供了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大的跨界機會,隨時可變化身體樣貌,性別在此可以轉換。 比利時當代舞團此次來台的新作《梔子花》,將帶我們實際走入變性人、異裝癖的世界,展現「他們」變身為「她們」的過程中,溫柔而混亂的人生真實。該舞作發想於巴塞隆納一個真實異裝癖表演場所的紀錄片,主要敘事者Vanessa Van Durme據說是比利時第一位變性人,多數表演者又是正港異裝癖
-
專欄 Columns
西門町(下)
我算是很不常逛西門町的,要去,多半是去國軍文藝中心看京戲,從十六、七歲就開始花錢看戲,把當時台灣最好的、三軍各劇團的演員,從年輕看到他們中年,再從中年看到他們退休,我也就不再去那個地方了。因為傳統戲曲,完全是看演員,精采的演員不在台上了,觀眾也就散了
-
專欄 Columns
陳年往事(上)
看著系上老舊的設備,想不懂自己為什麼要跳舞,因為不跳舞好像才是令人快樂的事。於是我開始翹課,打混過了將近一整年。說實在的,翹課一點都不是愉快好玩的事,因為不知所措所以才翹課。翹了課卻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常常自己躲著哭,心裡一片茫然
-
專欄 Columns
這是什麼鳥樂曲
當我發現一顆小小的蛋在鳥籠裡時,我驚訝得目瞪口呆。接著,我開始興奮得手舞足蹈,那就像你拿著對中大獎的樂透彩券時會有的亂跳亂叫一樣。我等不及要告訴別人,但是當時,我太太不在家,我的兩個女兒都在學校。我看著我家正懶懶地倒在地上睡到打呼的黃金獵犬珊迪,忍不住把牠搖醒,對著一臉疑惑的牠大叫:「珊迪,我們有小寶寶了耶!」
-
專欄 Columns
監
「監」的水面或鏡面,在現代應該就是手機的鏡面。隨時拍照,留下自我監視的證據;隨時上網,讓自己處在監視網中;隨時打卡,讓別人監視我在哪裡;一直加好友,可以讓更多人監視我。 一種正面積極被迫害妄想症的充實人生。 所以,當我監視我自己時,我的自己裡面有眾人。
-
紐約
是新聞還是戲劇? 「賈伯斯」、「富士康」在劇場
美國獨白表演者邁克.德西以他本人探訪深圳工廠的經歷為本,寫成獨白劇《賈伯斯的痛苦與狂喜》,大受歡迎,但也被駐中國的新聞記者踢爆,劇情中強調親眼所見的中國工廠描述失真。備受質疑的德西堅持他是劇場表演者,所以為戲劇效果加油添醋是難免的。但劇場中對真實事件內容加油添醋,是不是說謊?
-
柏林
史瓦茲接掌總監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歡慶百年
柏林最大的歌劇院德意志歌劇院今年歡慶創立百年,新任藝術總監底特馬爾.史瓦茲在歌劇界聲名卓著,對歌劇院的未來也有精采藍圖,除了將推出華格納系列歌劇慶祝作曲家兩百周年誕辰(2013),也將以兩百萬歐元的預算,舉辦兒童與青少年的歌劇工作坊,培養下一代的歌劇觀賞社群。
-
倫敦
BMW與泰德美術館合作 實驗網路“Live”表演
泰德現代美術館與BMW推出了一系列「表演室」計畫,結合科技與社群媒體,打破「空間」,藉由網路,讓觀眾同步觀賞網路上的「表演」,觀眾還可以選擇用Google+、臉書、推特來「同步」加入討論演出。該計畫首場由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擔綱,演出舊作Shirtology,探討身體與語言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