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花枝招展 勇對鏡頭裡的真實人生
從德國女星瑪琳.黛德麗主演的《摩洛哥》中雌雄同體的經典造型開始,扮裝或變性的跨性別議題,在電影中始終不缺席。許多情節來自真人真事,比戲劇還戲劇化的真實人生,透過大銀幕的演出,分外打入觀眾的心,更展現演員的超凡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上舞台 尋找一種存在世間的方式
在舞台上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本來就是劇場「常態」,但真正透過劇場探索性別議題,卻是廿世紀七○年代才見端倪劇作家透過劇中人的跨性別扮演,延伸出角色的內在呻吟。而今更有跨性別表演者親身上台,以自傳方式,陳述身體所背負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身男裝」與性別形象
對於這個歌仔戲文本的記憶,後來在我性別研究的歷程中,不斷出現、再寫。我看見,孟麗君以性別表演的姿態,取得介入「男性政治世界」的權力,當男裝剝落,女性身分揭露,在向來器重她的才能的皇帝眼中,一個女子孟麗君的能力,不具有太大意義,藉由扮裝展演的智者能臣形象,瞬間消逝,在皇帝眼中,她不再是能臣「酈卿」,而是女性身體孟麗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假象的社會 仍待撼動的性別囹圄
人們常常說,台灣社會愈來愈多元,對於各種不同樣貌的群體,也有著更多包容。一九九○年代初期台灣性別社會運動萌芽,同志人權議題在社運團體與社群支持者的努力下,逐漸進入政策與法律中,我們逐漸可以改變社會體制,讓多元性別的概念與包容性可以真正落實到台灣的社會文化中。然而,廿年轉眼過去,我們似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族群等待被發聲,所謂尊重,更應該是建立在互相看見的基礎之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故事之一
葉若瑛——做自己的代價
被勵志書籍過度使用的「做自己」,現今聽起來,像是句罵人的髒話,但這樣的字眼,在跨性人葉若瑛身上卻是紮紮實實不可承受之重:「每個人都說做自己,但做自己一點都不簡單。」她想要有一頭柔順烏亮的頭髮,長在頭皮上的卻是張狂的自然捲爆炸頭;她喜歡穿熱褲,卻常被嫌腿粗;她想要當女人,身分證上的性別欄卻是男生。 卅五歲的她,廿五歲之前都毫無疑問地認為自己是男人,廿五歲交了第一個女友,開始覺得:「我比較想當『女朋友』那個角色,想享受被人呵護、捧在手裡的感覺。」戀情不到半年就告吹,內心異樣的騷動隱隱作怪,他曾去看精神科醫生企圖矯正,醫生告訴她:「你是逃避壓力,迴避性人格的問題。」 想要的人生 不是那麼輕易可得 誰也幫不了她,那段時間,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她」還是「他」,認同的掙扎在她的外表達到一個特異的「平衡」,她不穿裙子,穿熱褲與及膝的高筒長襪,只能算是陰柔感的中性打扮。「兩年前,我的兵役問題解決了,又加入蝶園認識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不必怕了,我覺得要過我想要的新人生。」她開始穿長裙、上女廁。 想要的人生從來不是那麼輕易可得,她開始面對家庭的風暴,母親見她一回罵一回,變態、怪物、丟臉,什麼字眼都出爐了,看到家裡她的女裝立刻丟掉,葉若瑛連名字都改了,母親還是習慣叫她的男性名字,對她的「新人生」置若罔聞。「我好幾年沒見過親戚了,爸媽覺得丟臉,不讓我出席那些場合,連我哥長住國外好幾年了,打電話回來,問弟弟怎麼樣,我媽絕口不提我變成這樣的事。」她說。 母親看到她穿裙子會捉狂,她就躲在樓梯間換裙子,鄰居看到又向母親告狀,母親受不了鄰居耳語又脾氣失控,最後妥協讓她在家換裙。現在,母親也不丟她的女裝了,「因為她知道,一丟,我還再買,只是浪費錢。」這是她做自己的代價,一步一步摸索,一步一步抗爭來的。 所謂的「自己」 不是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跨性別者有的是偏好變裝,認同的仍是原來的性別(crossdress),有的則是有變性欲望(transdrender),兩個分類下還細分性欲對象是同性或是異性,葉若瑛有變性的欲望,性欲的對象是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故事之二
周逸人——想當女強人
一年半前,周逸人搶占了幾天新聞版面,她堅持穿女裝上班,被馬偕醫院開除,北市府裁決院方違反性別平等法,但時間過去了,問周逸人後悔當初的公然對抗嗎?她沉默了,「新聞鬧大了,跨性人找工作就不易了,現在我還是會告老闆的員工,更沒人敢要我了。」這段時間,她領失業補助,寄出五百多封履歷,甚至連農委會的一個種子管理的小助理職缺也試了,但完全沒有回音。 之前,她抱著這樣的夢想:「有很多『姐妹』終其一身不敢公然穿女裝,我想經過這次抗爭,我豁出去了,可以放心穿女裝四處走了。」這段時間,失業了,她如願穿著女裝四處走動,「很快我就發現這不夠,我真正的夢想是當一個穿套裝上班,能養活自己的女強人!」 當一名女人 也是需要學習的 她以過來人的經驗給有相同狀況的「姐妹」一些建議:「不必非得走到跟主管正面衝突這地步,在這之前,你可以選擇漸進的方式。」先慢慢把長髮留長,頭髮通常是第一個突破的部位,接著是穿貼身的長褲或熱褲,再慢慢試著在上半身墊幾個水餃墊,最後一步是上女廁。「我一夕之間就穿裙子到公司,大家都嚇到了,其實我也怕到雙腿抖不停,其實大家可以慢慢互相適應,不用這麼衝。」 不只職場的人要適應她,她自己也要適應自己。當一名女人,也是需要學習的,她看雜誌看電影學女人走路穿衣服,也向第三性公關的姐妹討教如何散發女人的魅態。她學女人坐著上廁所,但資歷尚淺,半夜起床仍不自覺站著尿尿。講話用字仍帶有男性的阿沙力,她不介意別人說她醜,但介意別人說她像男人,「有次我素顏沒穿女裝出門,路邊攤老闆問我小姐要買什麼,被認成女人,我好開心。」 從「淒美女子」 想轉型成「女強人」 她從小就喜歡穿女裝,也有SM的偏好,十年前,她參加「繩縛」的聚會,看到宛如日本情色片中,將女人用繩子捆綁起來,「那個女人穿著日本和服,燈光昏暗,那種淒美的女人形象是我最早的理想形象。」那些特殊處理過的繩子,加上專業「繩師」的綑綁是對人體沒有傷害的,她也試著以女裝被綑綁,她說,被吊起來時,肌膚的感覺,和腦海裡的幻想就能達到性高潮。 這幾年發胖了,加上高血壓,綑綁有危險,她無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赤裸的真實 混亂的溫柔
去年以《斷章取"藝"-獻給碧娜》令台下觀眾深受感動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在今年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中帶來更令人期待的新作《梔子花》。向來以作品描繪受困的身體與艱辛的生活,《梔子花》的主題可說是編舞家布拉德勒歷年來作品中最具話題性的,但一反群眾的偷窺期待,這齣以年華老去變裝者為主角的劇/舞作,在「他們」變身為「她們」的過程中,展呈了溫柔而混亂的人生真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寶物盒中的悲傷 舞台上的愛與希望
《梔子花》的編創者除了編舞家布拉德勒,還有另一位知名比利時劇場導演法朗克.范萊克(Frank Van Laecke),被媒體稱作百變「巫師」的他是電視、歌劇、音樂劇、劇場編導,曾為法蘭德斯公共廣播電視台(VRT)編撰多齣影集,並指導過多部音樂劇,如《萬事巨星》、《變身怪醫》、《丁丁和太陽神廟》、《林布蘭》、《德古拉》《達恩斯教士》等,他的劇場作品《媽咪,看!我在跳舞!》Look mummy, Im dancing,正是為《梔子花》女演員Vanessa Van Durme打造的獨角戲。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范萊克導演,一談《梔子花》背後的創作歷程。
-
演出評論 Review
等待久久酒一次的醇釀--評「吳蠻與原住民朋友」
原住民歌樂細緻的線條、敘事的文化底蘊,對應琵琶顆粒感的彈撥樂器特性、中原文化的強烈色彩,在「吳蠻與原住民朋友」演出中媒合,舞台上的表演者不論賓主,都展現專業精采的演藝實力,透過保留各自特色為核心思考的拼貼手法,交互呈現各自的音樂特質,可謂一場雙方謹守分際的「行禮如儀」與簡練精采的「自我介紹」。
-
演出評論 Review
那些年,我們曾經笑過的頑皮家族……
從《頑1》的牛刀殺雞,到《頑2》的去蕪存菁,此間實無多少團體,能夠有如此快速而積極的改進能力。以此觀之,《頑皮家族》系列真的很可能成為時下話題的「定目劇」之熱門人選之一。
-
演出評論 Review
落幕後,仍要talk about it……
或許創作者立場鮮明,淪為說教。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歐美向來以蠻橫的方式入侵中東與西亞等國時,我們又如何看待?或回顧周遭值得我們勇於力挺的人事物,又是否被關注?這些議題,正是值得我們在演出之後,仍需繼續talk about it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老歌新包裝 驚豔又奪目
音樂會猶如「蘋果電腦」的訴求,簡單、明瞭且驚喜連連,沒有過多的累贅,或花俏裝飾來模糊音樂焦點。跨領域結合圖文影像,卻無繁雜之設計,顯見樂團始終沒有忘記音樂會的初衷。導聆詳細解說,甜鹹適中,讓筆者對於樂曲期待感劇增。
-
回想與回響 Echo
我們離「熱情」的距離有多遠?
如果說現代舞長年給人冷峻、廟堂之上的印象,欣賞之前還必須聽導聆,還必須先去了解編舞家使用的身體觀,那這種「美」的經驗,是不是太嚴肅、太不容易取得?換個角度來看,既然許多臉書上的台灣觀眾都對《政治媽媽》所帶來的觀舞經驗感到興奮異常,不也表示這些台灣觀眾比較常見的現代舞可能都是以營造意境為主,技巧展示為輔,不重視身體的趣味、節奏感或動能的舞蹈表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小公主」到「肖查某」
吳洛纓 就是要燃燒的創作慾望
她曾經名叫「吳小分」,現在叫「吳洛纓」,她是拿金鐘獎的知名編劇,也是執著創作的劇場人。她的人生際遇,起伏曲折就如同《慾望街車》中的主角白蘭琪,但她卻是從創作的火熱慾望中浴火重生。新作《慾望 佐 耽奴》把公主病的白蘭琪轉化為穿褲裝、時尚的肖查某白玉蘭,毀滅的力量就像創作的慾望,燃燒不止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籍鋼琴家
上原彩子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曾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的上原彩子,身形雖然嬌小,但演奏起來卻有強大的爆發力和幅度寬廣的力度變化,而在她冷靜沉著的外表下,卻又流瀉出濃烈纖細的情感和婉轉的歌唱性。非出自日本學院派教育體系,也沒出國到歐美名校拿學位,她的技巧和詮釋直接師承自俄籍名師,顯得更有創造力而不拘泥。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百年火花齊放 音樂節目在穩定中發展
在百年慶典的光環下,二○一一年的節目也同樣顯得色彩繽紛,縱使許多演出就像應景的火花一般燦爛而短暫,但猶不能忽略其他團隊合作共同完成壯舉背後所承載的意義與創意。在穩定中發展,是今年音樂類的普遍的現象,沒有巨大的變革,倒也不乏驚豔之作,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閃耀著光芒。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勇敢舞出生命中的光芒
「廿一世紀舞蹈界教父」比爾.提.瓊斯的作品,總是關注族群╱同志認同、疾病、死亡與生存等嚴肅議題。舞作D-Man in the waters是為紀念團員達米安.阿卡維拉當年積極對抗愛滋病魔的精神,結構嚴謹充滿澎湃活力,不僅挑戰舞者的體力,更考驗群體緊密連結的默契。北藝大舞蹈學院今夏將該舞作重建演出,並邀請瓊斯舞團前舞者凱薩琳.卡賓擔綱指導。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沃土 孕育「會思考的舞者」
在歐陸的現代舞壇,有不少精采編舞家都出身於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這個舞蹈學校PARTS,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以教授舞蹈技巧為主,PARTS更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其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本文作者親自訪問該校,深入探尋這個未來編舞家搖籃的獨到之處。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奇幻與詩意的舞蹈動力雕塑
曾訪台演出《致命引擎》的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Chunky Move),三月中在美國洛杉磯演出與動力雕塑藝術家魯本.馬戈林合作的作品《連結》。編舞家歐巴任尼克延續舞蹈肢體與科技之間關係的探索,讓舞者與台上的動力雕塑互動演出;舞者透過身體來控制動力雕塑的形狀,而在舞者輕巧的移動中,一旁占據三分之一舞台,有如編織物品般的動力雕塑也開始緩緩移動出不同的造型,舞者與雕塑間的連結關係充滿了行動的詩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浪漫歌劇的浪漫在哪裡?
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韋伯的浪漫歌劇《魔彈射手》,在歐洲音樂史上被視為德國浪漫歌劇的先河,但其劇本中也有不太浪漫的地方,例如劇中對道德的強調,使得這齣戲帶有一種濃厚的教化口吻。在柏林喜歌劇院一月份的《魔彈射手》新製作中,西班牙導演彼耶多(Calixto Bieito)以恐怖的新增場景,突顯了劇中的人性黑暗面,超越了原來的劇本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