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一字一劇場
德
「我們必須擺脫道德,以便能夠道德地生活。」這句充滿矛盾的話是尼采說的,雖然他不是每一句話都對,但這句還不賴,因為看起來又簡單又矛盾。或許可以舉一個劇場例子:「遲到,算不算是一個沒有道德的行為?」
-
紐約
離開林肯中心 市立歌劇團危機中求脫困
因為財務困窘與票房乏力,老招牌的紐約市立歌劇團決定離開原本長駐的演出場地林肯中心,另謀出路,新樂季的節目分別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John Jay College、中央公園Delacort露天劇場等地演出。但調整與演出人員「新的工作關係」的做法,也造成勞資衝突可能一觸即發。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一樣的感動
NSO廿五歲了。回顧當年由教育部合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三校的實驗管絃樂團而成立的「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到現在的「國家交響樂團」;從編制內只有團員、僅為一任務編組的單位,到現在成為人才齊備的專業團隊;演 出場次也從最初的一年九場,增加到現在每年平均八十餘場,這從師大體育館走上國際舞台之間所歷經的辛酸,絕對不只是查閱評鑑報告上的幾個數字、參考某本台 灣音樂史上的幾個篇章,或是探討政府文化政策的轉變等,就可以輕鬆帶過的,因為這是經歷了許多人的努力,和全民的文化提升與認同而打造出來的成果。 從無到有、從萌芽到茁壯,在NSO的樂章中有歡笑也有淚水,當然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的,也有的掌聲和批評。站在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分水嶺的今天,和許多國外的樂團相比,NSO也許尚算青澀,但是就如同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指揮這個樂團,至今也有廿年的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新樂季所說:樂團廿五周年,正是創造自己聲音的時刻。而在本年度新樂季手冊中的「昂首自信、展望未來,緬懷過去、珍惜傳統」四句話中,更是顯露出他對NSO未來的期待。或許您曾經聽過一九八六年NSO創團音樂會初試啼聲的第一曲《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或許你曾經錯過;但是在此,由衷地希望,想要聽見廿五年來台灣的轉變、感受NSO來的成長與蛻變,不妨在開季音樂會走進國家音樂廳,國家交響樂團的音符,絕對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感動。 同樣在夏天,走進國家音樂廳,除了古典樂,你還有另一種感動的方式!無須正襟危坐,不用全神貫注,只需要跟著音樂扭腰擺臀,就可以輕鬆感受爵士樂。從二○○三年開始,兩廳院為國內樂迷策劃了「夏日爵士派對」,九年來匯聚了最具分量,名氣和音樂同樣響亮的爵士大師,讓聽眾不用飛到地球另一端,就能體驗爵士樂與你零距離的現場演出!二○一一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聚焦「跨界」。爵士樂碩大的包容力,讓各種音樂結合時,迸發出一股嶄新的音樂生命力。爵士樂的跨界精神,讓它隨著時代的演變、文化的匯流,吸收融合在地音樂特色,「跨」出多元的形式和風格,成為永不過氣的「流行樂」。爵士,跨出了多少新鮮事?本刊將帶讀者發現爵士跨界的無限可能。
-
柏林
「感染!」藝術節 開墾歌劇新道路
暫時在席勒劇院落腳的柏林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im Schiller Theater)舉辦「感染!」(INFEKTION!)藝術節,從七月一日到十七日,推出十二齣新歌劇、三場音樂會、以及持續兩天的研討會,為本樂季畫下精采的句點。這次的「感染!」藝術節有許多「跨界」,當代劇場名導、編舞家、藝術家齊來加入歌劇陣營,成功地吸引到許多年輕觀眾。
-
倫敦
西薇.姬蘭《六千哩外》 以新舞向日本致意
舞蹈天后西薇.姬蘭七月初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出新製作《六千哩外》,包含了她與威廉.佛塞合作的〈重組Rearray〉與馬茲.艾克為她量身打造的獨舞〈再見Bye〉。由於三月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正值姬蘭與佛塞工作排練新舞,於是她將此次演出命名為《六千哩外》,以向日本致意。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不再「亞維儂」?
屆滿六十五歲的亞維儂藝術節,近年來風波不斷,今年還被右派大報質疑有「拒絕往來的黑名單」,為某些團隊與藝術家叫屈。而藝術節當初的理想性漸漸變淡,亦令人扼腕。更耐人尋味的是二○一四年起的新任總監人選之出線過程,也是十分戲劇化,讓人摸不透執政者的背後玄機,不過新人選Olivier Py也頗令人期待。
-
上海
「紅劇」當空照 因應時代也需轉型
在「中共建黨九十周年」的大旗下,中國影視與劇壇莫不著力放送宣揚主旋律的「紅劇」以資慶祝。上海所有的藝術院團,不約而同都為其獻上大力歌頌的作品,浦東東方藝術中心舉辦四年的「名家名劇月」今年也趁勢主打紅劇,推出了十四齣劇目、共計廿六場樣式各異的演出。在差異甚大的時空背景下,這些歌頌革命英雄的戲,也必須擺脫以往標籤式單薄的詮釋手法以求轉型拼市場。
-
廣州
經濟政治陰影下 「廣東現代舞周」將說再見
今年舉辦第八屆的「廣東現代舞周」,向來堅持獨立運作,並以推廣中國新生代舞者、編舞、作品,和強化國際交流網絡的包容、多元的形象而聞名,卻在愈來愈重的經濟壓力下,正式宣告要「暫別廣東」;而今年主辦單位也遇到政治陰影,原本的主題「挪威.挪威」因諾貝爾和平獎事件致使團隊無法入境,只好臨時改為「中國舞蹈新勢力」系列因應。
-
舞蹈
極簡之中 舞動生命捲軸
「玫舞擊」藝術總監何曉玫再度發表的新作《紙境》,跳脫過去作品以台灣社會現象入題、拼貼、情感濃厚的風格,而以較純境簡約、跳脫敘事的抽象形式展現。舞台被紙包圍,舞者著白衣或黑衣,在如同捲軸的紙捲上,勾勒出無止無境的動態時空
-
戲劇
在劇場,我們思辨
一個從MSN、電子郵件往返,一路延燒到劇場的辯論戰局,也即將燒到台北的舞台《樂觀主義精選集》是兩個作家親上火線的思辨劇場,包含了演講、蘇格拉底式的哲思對話,和觀眾的互動。這部作品探索了批判性樂觀的概念,也企圖揭示樂觀主義者在當下社會脈絡的角色。從二○○九年演出以來,劇場的演出融入了來自許多人士多元的辯論觀點,這回台北演出,當然也加入了本地觀眾的意見。
-
音樂
樂說道家哲思 韻轉人生四季
采風樂坊的「東方器樂劇場」系列結合傳統音樂、舞蹈肢體及戲劇的跨界元素,也演繹東方哲思,一路從「儒家」、「佛家」,到即將推出的新製作《無極: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的「道家」。團長黃正銘表示,「無極」主宰著宇宙自然的一切事物,而「自然落在人的生活裡,就是春、夏、秋、冬。」於是根據廿四節氣創作新曲,鋪陳人生風景。
-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藝術與流行的作曲大師
李泰祥 浪漫情痴的音樂靈魂
說起李泰祥,大家都會想到〈橄欖樹〉,一首超越世代的歌,一首傳唱不輟的經典。聽著李泰祥的歌,你很難說是流行、民謠或藝術歌曲,就是這麼獨特地自成韻味,傳述著他對生活片斷的浪漫感受。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他,雖為病痛所苦,但仍堅持創作、仍抱著好多舞台演出的夢想
-
藝號人物 People 臺北故事劇場藝術總監
郭子 學會因緣自在,喜歡現在的自己
曾是流行樂壇歌手、當紅劇場演員,多才多藝的郭子,卻在十二年前忽然宣佈離開舞台,退居幕後製作;十二年後,他帶著「臺北故事劇場」重新復出,演出當年膾炙人口的作品《花季未了》。談起過往種種人生波折,曾經苦痛煩惱的心路歷程,現今因接觸宗教而學會「放下」與「珍惜當下」的郭子表示:「年輕的時候,創作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到了這個年紀,重回劇場是為了成就別人的舞台,幫別人圓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古典與爵士握手 聆賞加倍精采
就本質上來說,古典樂與爵士樂有相當大的差異,節奏上古典典雅、爵士搖擺;和聲上古典細膩豐富,爵士藍調草根;創作上古典精雕細琢、爵士興之所至;演奏上古典按譜索驥、爵士即興自由。不過,這些音樂技術上的差距,在某些音樂家眼中卻是一種美學的新鮮感,能激發創作靈感的元素。所以當古典與爵士握手,總是能打造更令樂迷驚喜的聆賞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吸收民族音樂 爵士腳步從不停
爵士吸收民族音樂的元素,不光是早期的歐洲與非洲音樂的融合,不光是吸納了靈歌、工作歌、西非民謠等等非洲後裔從家鄉帶來的音樂影響,事實上,「吸收民族音樂元素」這件事,在爵士歷史上,幾乎沒有停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電影聽門道 JAZZ & MOVIE的不解情迷
有人喜歡聽爵士樂,相信更多人喜歡看電影。只是,喜歡爵士樂的人,看電影時常會比其他人得到更多樂趣。因為電影裡(尤其是美國電影)藏著許多爵士密碼,甚至整本爵士音樂史都可以透過電影來了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爵士小號演奏家
泰倫斯.布藍查:音樂會其實是一種分享的過程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請來的幾組演奏者中,小號演奏家泰倫斯.布藍查是相當特殊的一位他不止是一位爵士音樂演奏家,更是電影配樂家,親手操刀知名黑人導演「小李」史派克.李的大作,如《為所應為》、《愛情至上》、《叢林熱》、《黑潮:邁爾坎X》、《臥底》等等。趁此機會,本刊進行了越洋專訪,請泰倫斯.布藍查一談他如何與爵士樂結緣、並踏上電影配樂之路的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Jazz熱翻天 國寶、天團挑動激情!
每到夏天都會發作的「爵士熱」又要蔓延開來!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邀來小號名家泰倫斯.布藍查率領的五重奏、拉丁鋼琴巨擘米蓋.卡米洛的三重奏、國寶級靈魂藍調大師雷西.路易斯的五重奏與爵士搖滾天團黃蜂樂團,一起來讓樂迷High翻天!怎麼才能High出門道?本刊特邀爵士小號演奏家魏廣晧,從專業角度為你說分明。
-
舞蹈 舞蹈空間《風云》 楊銘隆又展「東風」
霸王別姬後 舞出歷史外的新選擇
睽違六年後,編舞家楊銘隆與舞蹈空間舞團的「東風系列」再度出手,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以「霸王別姬」故事為主題的新作《風云》。除了有北市國樂師與舞者的即興互動,還在原有的故事結局外,另外發展出楚霸王和虞姬的不同結局。
-
舞蹈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 經典在地新繹
余能盛版《吉賽兒》 鐵工廠的貧富之戀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余能盛,今年別出心裁地改編法國經典浪漫芭蕾《吉賽兒》,將故事場景搬到台灣一座鐵工廠,四位主角化身成鐵工廠內各層階級,仍圍繞在因社會階級、貧富不均而發生的愛情悲劇,以及詮釋吉賽兒至死不渝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