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德國奔回的編舞黑馬
賴翠霜 從困圍中尋索內在自由
她是碧娜.鮑許的學妹,也是台灣少數在德國發展的舞蹈工作者,自二○○二年起陸續應邀返台與國內舞團合作發表編創作品,在以舞作《囲》贏得○八年台新藝術獎後,也讓國人驚覺這位編舞黑馬賴翠霜的出現。她的新作品《抽屜》,延續《囲》的系列,將從大環境的包覆,回到個人隱匿內在的探索。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自辦公室OL重回舞台
張詩盈 表演,就是把自己誠實地拿出來
以電影《父後七日》獲頒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並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新人的張詩盈,是個道地的劇場演員,其實一度已放下表演生涯、轉型上班族,卻也因上述的獎項肯定,讓她重拾回到表演舞台的信心。這個月陸續將有兩齣作品演出,也足證她對表演的熱情;張詩盈說,她面對表演、面對創作的自我要求是:「把自己誠實地拿出來,攤在桌上,給大家看。」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學校課堂到舞台實戰
給表演藝術新鮮人的三條教戰手則
六月是畢業季、也是許多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起點,對表演藝術這一行來說,要如何起步呢?事實上,為了讓藝術新生代順利邁入職涯,目前在官方與民間團體都有不少協力管道,相較於十年前,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機會和資源相對多元,行政、製作、創作資源,都對年輕創作者釋出善意,只要有心想創作,到處都是舞台。而從校園課堂到實戰舞台,會面臨什麼情況?本文的三條「教戰手則」,將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友善的補助環境 幫藝術家起跑
成立已屆十五年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迄今已補助了一萬件民間藝文計畫,可說是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最方便的申請管道,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創造的是一個友善的情境,幫助藝術家提出申請,也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二: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
小而美的藝術創業 夢想的行政實踐
因應藝術大學畢業生多半是自由接案的Soho族,意味著某種自行創業的概念,隸屬臺北藝術大學的「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即以「藝術創業」為思考起點,發揮藝術大學的特色,協助小而美的「微型創業」,以發揮更多不受大產業機制所限制的創意。育成中心執行長劉怡汝表示,育成中心一定程度上很像保母,找適當的人從各種角度檢視團隊的理想與實踐。針對個案給予最適當的建議,也提供完整的後援體系、行政諮商與心理輔導,育成中心是陪伴團隊走進社會的「最後一哩」。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三:臺北藝穗節
敢玩空間秀創意 踏上劇場星光大道
已舉辦三年的「臺北藝穗節」,是許多非專業團隊開展正式演出的第一個舞台,只要登記場地、繳交保證金即可。三年下來,也已有受歡迎的團隊應邀進入臺北藝術節,因此也出現了「小劇場的星光大道」之稱。那麼,要如何在這條星光大道上,順利地開展表演藝術的生涯呢?本刊專訪到曾參與兩屆藝穗節、今年擔任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的藍貝芝,提供她的觀察與意見。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四:文建會儲備音樂人才庫
挖掘培育演奏人才 搭建國際發光之路
由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開啟的「儲備音樂人才庫協助藝術人才進軍國際藝壇」計畫,以每屆兩年為培訓時間,設定目標甄選國內優秀音樂家,藉著補助參加國際大師班、音樂營及舞台演出的磨練,協助參與國際性音樂比賽,進而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臺灣師範大學學務長、曾任二○○一年人才庫總召集人的林淑真多年觀察下來,指出人才庫的功能應該是國際大賽的前置作業,協助年輕音樂家提早參與觀察,並建構國際人脈。
-
戲劇
走調的巴赫賦格律
在《李》劇的劇中人物每一個都是從七○年代各個名人姓名拼貼成為像外星人的角色,這種虛擬化的戲仿已經為我們取代了實在的人物,而導演通過要說的故事,真正想傳達的是這個世界的混亂造成相互糾纏,每一個角色都發生一些瘋狂、垃圾、無知或道德墮落等等的行為,因此我們想問的是:他所謂常民故事中的台灣七○年代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
-
戲劇
說了不少心底事,還有呢?
《Re/turn》所提供的娛樂,是有品質的娛樂,是需要觀眾動點腦筋才能受用的娛樂。觀眾在被娛樂的同時,情感得到慰藉,對人性也多了一些沉思與領悟。只是,這樣就夠了嗎?即便創作者可以提供比其他媒體更有趣、更有啟發性的娛樂,但在這樣一個充滿各種類型娛樂的時代裡,難道劇場也別無選擇?
-
戲劇
這一帖,補出了什麼?
看「現代劇場大補帖」,不斷讓筆者回想到八○年代小劇場運動的相似演出,那個囫圇吞棗外國期刊雜誌翻譯文章,努力揣測學習模仿一知半解的劇場大師理論的年代;這麼多年都過去了,能夠填滿劇場時間罅隙的,竟還是一片空白,而我們的學院劇場教授們,繼續執鞭於厚厚的劇場史迷宮中。
-
音樂
從形式色彩到視野空間
這五首結合了西洋樂器的箏樂室內樂作品,儘管手法不同,內容相異,但都能展示出新的視野、新的空間,呈現出現代都市人在現今生活中的感受,一種新的音樂感覺;無論是古箏,還是西洋樂器,都只是作曲家手中用以表達個人情感與觀點的工具,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都未有著意運用其中,更多的已是一種國際性、都市性、現代性的音樂面貌。
-
音樂
探戈不像人生,錯了就繼續跳吧……
當莫薩里尼抬起單膝、如捧至愛般地托起班多紐琴演奏時,小小的風箱所發出的南美微風竟然氣吞整個國家交響樂團。他精巧雕琢皮亞佐拉在手風琴協奏曲中意圖向巴赫致敬的技法,卻又渾然天成於探戈音樂的詩歌菸酒女人香。此時不能不稱讚指揮班朵與NSO,不僅深諳烘托與支撐之道,探戈往往最容易讓古典演奏家馬前失蹄的節奏也輕舟過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跨」出彩虹光譜 期待絕美果實
南部地方資源挹注相當有限,但在開發在地素材與召喚人文歷史回憶方面逐漸匯集成為趨勢,輔以現代思維與多元跨界表現框架,具南方特色舞蹈的出現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而台北地區今年度舞蹈展演依舊火花四處、星光點點,但未出現讓眾人一看就愛、甚而再三回味的絕佳精品。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和在天堂的馬勒對話
編按:去年是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一百五十周年誕辰,今年是作曲家馬勒逝世一百周年,也讓馬勒的相關紀念活動沸沸揚揚不斷迄今。除了透過音樂聆賞馬勒超越時代的樂思,更讓人好奇的是他的創作與人生經歷的呼應。本刊特邀知名文化評論家、也是資深樂迷的作家李歐梵,以超級粉絲的身分虛擬與在天堂的馬勒「對話」,趣味又深入淺出地帶引讀者走入馬勒的世界。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悲情天才,順遂一生?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形容馬勒,我想應該是『悲情一生的天才作曲家』。」(註1)江漢聲醫師的這句話,適巧勾勒出許多樂迷們對馬勒其人其樂的印象。馬勒的一生經歷到底是多麼地痛苦,讓他的人生竟可以用「悲情」來概括?平心靜氣客觀地回顧馬勒的一生,應會有不同的解讀。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愛與復活 永恆與天堂
馬勒曾說:「我對音樂說出我的渴望,它開始於黑暗感受的等待之處,而這入門處,也就是引導走向另一個世界之處」。從馬勒的音樂中,確實可以感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從他交響曲的曲式來看,他的交響曲幾乎全部結束在大調,且終曲樂章有勝利、復活、愛、天堂的生活、永恆的救贖。這些都透露出他所謂「另一個世界」的圖像,也揭露出他「信仰」的密碼。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她們的愛 滋養了非凡樂章
作為天才橫溢的指揮家與作曲家,馬勒背後當然少不了偉大的女人「們」從一路支持他走音樂路的母親,到生命中幾段深刻的戀情,以及他至愛也傷他至深的妻子愛爾瑪都在他的人生與音樂中留下深刻軌跡。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竭盡人生 傳述生命思考
馬勒理想中的交響樂作品必須是樂章之間彼此有關聯、「竭盡人生」的交響曲。對馬勒而言,將人生體驗化成音符,是他寫作交響曲的理想;幸運地,他的十首交響曲都能清楚傳達他的各種人生體驗,不僅如此,這些作品也為看似沒有出路的交響曲,再度賦予了寫作的可能。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那段歷史,那些離開的人……
望著一頁又一頁發黃脆弱的檔案,全部的藝術家好像在一九三八年同時結束了藝術生涯,或者生命。某某一九三八年流亡倫敦;某某一九三八遭解雇;某某一九三八被通緝;某某一九三八被謀害;某某一九三八送入集中營、死亡 這些名字,都是一時之選。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一個冷峭的初春 同馬勒說上的幾句話
今年初春,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家江靖波,背著行囊遠赴歐洲,踏尋作曲家馬勒的人生足跡所到處,透過空間的履勘,重溫作曲家的心境,理解感受轉化為詮釋樂曲的力量這裡,讓我們透過江靖波的圖片與文字,體驗當年馬勒的「心」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