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專注自信的音樂「建築師」
儘管擁有收放自如的觸鍵與音色變幻,但阿芙蒂耶娃並不耽溺於蕭邦音樂中繽紛絢麗的表象。反而從第一個音符開始,即如同一個精細的建築設計師般在華麗的色彩與錯落有致的節奏中,勾畫出她選定的結構支柱與音樂表現的聚焦點。
-
回想與回響 Echo
阿芙蒂耶娃指下的蕭/桑情史
在曲目安排上即隱含若干巧思,雖然整場的七部分作品均出自她在蕭邦比賽前三輪分別彈過的選曲,然而在音樂會裡卻以實際創作年代的先後排列。上半場集中在一八三○年代下半葉蕭邦成功建立個人樂風階段的作品,下半場則集中在一八四○年代蕭邦淡出巴黎社交圈的圓熟期作品。在阿芙蒂耶娃不刻意渲染的詮釋下,一場音樂會恍如靜靜地聆聽一位說書人將那段蕭/桑情史娓娓道來。
-
舞蹈
舞在積木中 「玩」味童年記憶
《尛》的「小」應該是來自積木放大比例後,產生的對比概念。猶如孩童眼中映照的大人世界,各式形狀的大型積木,組合成的物件都像是能承挑夢想的真實載具,帶領我們進入《尛》的劇場思維,恣任想像無限騁馳。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師藝術創作進駐 兩廳院美感躍升
自去年十二月底起,兩廳院因為兩位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展出,更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是特地為兩廳院貴賓室創作了全新的長幅水墨,而雕塑大師朱銘則是在兩廳院發表了最新創作系列《立方體》。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下一波」藝術節執行製作人
梅立陸:關鍵的挑戰,是為作品找到觀眾
近期,台灣新的表演藝術中心分別於台北、台中與高雄陸續邀請到著名建築師進行興建,令人期待。但在設計最新進的硬體設備之餘,人才的培育、節目的規劃與運作,以及觀眾的建立等面向也應刻不容緩。 位於紐約市曼哈頓旁的布魯克林區,近幾年轉型為年輕一代紐約客,尤其從事藝文與教育相關行業者,相繼湧入的社區。除了與曼哈頓僅一河之隔的地利優勢,布魯克林的人文氣息,尤其又以在此經營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這個重要的在地藝文活動推動者而聞名。除了自一九八三年主辦的「下一波」(Next Wave)藝術節,成功地將世界一流的藝術家介給紐約客,平時的藝文咖啡與電影院(Rose Cinemas)等設施更為當地居民長期提供藝文活動的休閒場所。再加上二○○一年遷入此Fort Greene區的馬克.莫里斯舞蹈中心(Mark Morris Dance Center),更為居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作者趁該藝術節的重要決策人物,也是「下一波藝術節」創辦人喬.梅立陸(Joseph V. Melillo,被暱稱為Joe)來台的機會,進行專訪,請他分享他任職長達廿五年的BAM工作精華。本文特以第一人稱口述方式,以完整呈現梅立陸的談話內容。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經典芭蕾改頭換面 考驗舞迷胃口
何謂經典?經典是不是真的可以百看不厭,還是也得適可而止?是不是要一字不改才算經典?還是可以有新的詮釋?紐約在六個月內,上演三個不同版本的《胡桃鉗》The Nutcracker和《天鵝湖》Swan Lake,強力考驗芭蕾舞迷的胃口。不同的舞團都排出相同的舞碼,顯然是證明經典不怕多,溫故可以知新!
-
劇場快門
雲門舞集2高雄衛武營演出前排練
時間:二○○七年十二月廿九日 雲門舞集2團舞者即將結束在高雄縣為期半個月的駐縣計畫,壓軸的活動是當天晚上在高雄衛武營的戶外演出,舞者在衛武營的夕陽下排練著已故的編舞家伍國柱的舞作《斷章》。
-
幕後群像 資深舞台設計師
王孟超 從零開始的空間技藝
王孟超強調,空是很好的出發點,但不是所有的舞台都非得被設計成「空的空間」,那樣的空變成空洞的空,又淪為硬套形式了。重點在於,不斷回到空無一物的創作原點,我們才會對既定的設計提出質疑,然後漸漸鍛鍊出對空間的敏感度和想像力。
-
一本藝術經
Janet 瘋玩樂、瘋旅遊,更瘋拉琴
總是以一段獨一無二的小提琴演奏為旅遊節目「瘋台灣」開場的主持人Janet,可不是做做樣子,擁有近廿年的古典小提琴訓練資歷,也曾開過獨奏會、參加過管絃樂團的她,手上的功夫不是蓋的。這回,她將與國內四位首席同台,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奏,讓大家看到她除了帶大家上山下海玩耍之外,更有精湛的音樂展演。
-
藝@書
傾頹的堡壘
如果說,尼克.宏比的《失戀排行榜》、卡麥隆.克羅的《成名在望》、羅伯.薛菲德的《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曾經召喚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敗與甜蜜的音樂回憶,那麼創作路數堪稱一脈相承的陳德政,儼然可視為台灣音樂青春書寫系的新一代教主。《給所有明日的聚會》為陳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國內樂迷間口碑相傳。本書為陳德政在廿一個月間執筆寫成的全新創作,以時間為樞紐,娓娓道出紐約生活四年半的音樂記事。讀此書時,不妨點燃一根蠟燭,播放專屬自己的青春專輯,在音樂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
藝@CD
齊柏斯坦 神奇小手的鋼琴傳奇
每回來台演出總掀起旋風的俄羅斯鋼琴名家莉莉亞.齊柏斯坦,將於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中再次登台,與NSO及指揮呂紹嘉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個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的消息!齊柏斯坦以四手聯彈的原始版本,灌錄了世界首錄發燒碟,忠實呈現布拉姆斯這首作品的原貌,更將在這回與樂團協奏的方式做毫無修飾的現場演出,這實在太讓人迫不及待想親臨現場,感受不同於錄音的絕妙演奏。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水》
每隔幾年就能在台灣看到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演出,對我而言,已變成一種不可錯過的約會──那像是我和偶像碧娜.鮑許及舞團舞者之間不必約定、卻必然履行的約會──尤其在碧娜已遠行的此刻,這個約會更顯重要。 碧 娜.鮑許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她總能將歡樂與悲傷、簡單與深邃不著痕跡的融合為一,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跌入她精心鋪陳的情境,專注品味其中的變化和趣 味,而被那些細微處具現的巧思所吸引,又好奇「她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才能創造出如此精采的作品」,但最終你只能「歎服」。 異質文化的交融再現,一直是她的舞團和舞作重要的特質。這次將看到碧娜為巴西創作的《水》,這個被西方媒體稱為「明亮、性感、令人愉悅」的舞作。透過碧娜之眼去看巴西,也是透過舞作追憶這位無可取代的舞蹈家,讓這次的約會有了更深的意義。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團《太陽光輪》
去年才來台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團,成立卅餘年來持續委約現代創作,並經常跨越文化藩籬,結合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及藝人在傳統與另類的舞台上嘗試創新的演奏模式,已從當代室內樂壇的異數蛻變為典範。 《太 陽光輪》是美國太空總署專為克羅諾斯所委託創作,在低限主義作曲大師泰瑞.萊利(Terry Riley)與舞台視覺藝術家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等人的操刀下,以絃樂、合唱結合太空梭採集自宇宙的聲音和視訊,形成十樂章一氣呵成的多媒體表演藝術品。 習以宇宙哲理為靈感泉源的萊利表示:「古代星象家深知天體運行對人類生活有巨大的影響,而這次(的創作團隊)能如此熱情地投入,我認為這些影響也促成了此一偉大合作。」 二○○二年首演之後,《太陽光輪》已到過世界各地許多城市巡迴演出,在迷離的聲音與震撼的影像包覆之下,無數現場觀眾出神的投入彷彿又成為那影響的一部分。
-
企畫特輯 Special
TIFA戶外開幕秀 鼓聲喧天獅偶同歡
二○一一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of Arts,簡稱TIFA)即將於二月中旬展開,而正式的戶外開幕演出將於二月十二日舉行。從當天下午三點開始到晚上,包括十鼓擊樂團、鴻勝醒獅團、無雙樂團與法國不具名劇團等團隊,將讓觀眾享受一夜熱鬧繽紛的表演饗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越界狂潮Les Ballets C de la B
除了暢飲不盡的啤酒、精緻度不輸他國的巧克力、位於布魯塞爾大廣場(the Grand Place)上名聞遐邇的尿尿小童雕像(MannekenPis)、知名漫畫《丁丁歷險記》主人翁的故鄉、繪畫大師馬格利特、文學家大仲馬、以及全球最大鑽石之都 安特衛普(Antwerp),關於比利時,你還知道些什麼? 在此我們要告訴你:你不能不知道更多比利時。你不能不知道,這個地域和人口都比台灣小、卻值得我們借鏡的小國家,何以能用不到半世紀的時光,就能以眾多傑出的舞蹈創作者,躍居全球舞壇的焦點。 這個緊臨德、法大國、隔海對望英國,與荷蘭、盧森堡並稱的歐洲小國,自古即因地理位置上演著兵家必爭的歷史。一八三○年獨立後,這個年輕的國家加入北約和歐盟,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成為這兩大組織的總部設立地點,儼然成為歐洲核心。 比利時國土僅三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零七十萬左右,卻有著多元種族與文化分享資源的現況。在無數的紛爭和衝突後,比利時選擇成立聯邦政府,分治北方以荷語為主的法蘭德斯區與南方說法語的瓦隆尼亞區,以及人口佔比最少的德語區。在尊重多元與互相平等的訴求下,比利時人以此為基礎,從各類藝文領域醞釀出打破疆界的創作風潮「越界」,就是他們最強悍的武器! 從布魯塞爾、安特衛普、根特到布魯日,跨域越界的藝術作品紛紛出現,如今的比利時早就是歐洲藝文重鎮,藝術家以比利時為世界跳板、創作據點,他們要突破人們的刻板印象,用前衛、混血的風格,重新界定「何謂藝術」、「何謂創作」、「何謂跳舞」⋯⋯趁著「比利時當代舞團」(Les Ballets C de la B)即將應邀首度訪台演出之際,本刊特邀讀者一同在紙上遨遊比利時,觀看他們的越界狂潮!
-
企畫特輯 Special
婛綵音樂饗宴 凃鳳玹不悔的選擇
一月初才在劇院成功製作音樂動畫詩《一片葉子落下來》與《達洋》的婛綵藝術緊接著又推出四場音樂會。堅持「專業第一」的精神,負責人小提琴家凃鳳玹分享她以音樂家身分跨足製作節目的動機與原則。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忠志《茶花女》
聽取「身體的聲音」拼貼幻視者的邏輯
不論是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契訶夫、高爾基或其他西方經典文本,擅長處理跨文化題材的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往往以異質拼貼手法,注入優雅而富音樂性的形體化表演風格,呈現其獨特的文化和世界觀。對他而言,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特性,藝術家要做的,其實是把不同文化的組件,重新組合,而創造新的形式,將異質文化並置呈現,讓觀眾直接審視。為台灣量身打造的《茶花女》,便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對法國作家小仲馬筆下的愛情悲劇進行改編與詮釋。〈何日君再來〉、〈最後一夜〉、〈愛拼才會贏〉、〈愛情的限時批〉等二十多首台灣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貫穿全劇,召喚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展現了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本次特別企畫將從《茶花女》的文本揭開序幕,一探鈴木忠志的導演美學、演員訓練、工作方法、音樂設計,並訪問實際參與製作的台灣劇場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分析,為讀者先行導讀這次的全新製作,一窺本劇的創作理念與排練過程。
-
音樂新訊 2010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阿芙蒂耶娃 來台展現大賽精選曲目
適逢蕭邦誕辰兩百週年,五年一度的國際蕭邦鋼琴大賽也備受全世界矚目。在激烈的競爭與評審團嚴格的篩選下,出現了暌違四十五年前的女性得主 現年廿五歲的俄國鋼琴家尤利安娜.阿芙蒂娃(YuliannaAvdeeva)。 在決賽優異的演出,讓英國每日電訊報讚賞她:「充滿了深度與色彩,對鋼琴有著完全的掌握,也給其他的參賽者展示了何謂高度扣人心弦的演出。」傅聰也稱讚:「阿芙蒂耶娃是百年第一的大天才⋯⋯」而親自前往波蘭華沙聆聽比賽現況的藤田梓教授也認為「⋯⋯她的演出完整性與成熟度最高,沒有任何的小瑕疵,同時具備了男性剛強與女性溫柔的特質,在不同段落中的音色變化,顯示出她結合理性與感性的高度能力。」十月獲獎後,阿芙蒂耶娃隨即展開世界巡迴音樂會,但在此之前,她將來台演奏大賽中所演出的曲目,包括第一輪的作品54號《E大調詼諧曲》,第二輪的作品30號《四首馬祖卡舞曲》,以及第三輪的作品27號《夜曲》、作品35號《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與作品61號《波蘭幻想舞曲》等。讓觀眾即便沒有機會遠赴華沙觀賽,也能將長達三週的精湛演出盡收眼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海派清口周立波 以婚禮籌募慈善基金
時近歲末年終,大型演出充斥提升熱鬧氛圍,而慶婚嫁娶,也是年終活動一道紅色的煙花,人人都喜看燦爛的團圓,何況是鬧過緋聞明星的創意婚禮?海派清口名嘴周立波,正是善用視聽大眾的微妙心理,索性將計就計,把婚禮辦成公開演出,將禮金變成慈善基金,在媒體公開運作下,再度踏上婚姻殿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多樣性共同生活中 走自己的路
為了讓不同的語言社群在公共領域中擁有平等參與的權力,以「與多樣性共同生活」、「跨文化的能力」為政策目標的比利時政府,不但提供藝術組織長期的補助,也鼓勵創作者以創新的手法反映了社會的多樣性、建立跨文化發展的能力。由於這樣高度開放的觀念和有意地推動,因而讓比利時的藝術家往往相應地具備多方位的才能,難以被界定在單一的藝術領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