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由形似到神似, 身體寫字的三重境界
「行草三部曲」 書法與身體的激盪修練
雲門舞集以中國書法入舞的經典作品「行草三部曲」,首次一口氣在國家戲劇院呈現。從《行草》、《行草 貳》到《狂草》,雲門舞者經歷了身體語言的不同境界,從形似到神似,從書法的修練到身體語言的新發現,林懷民說:「這是舞者之舞,呈現舞者的氣質和能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鐵獅玉玲瓏」舞台現身
澎恰恰、許效舜 《隔壁親家》唱出舊日浮世繪
廖風德筆下小說「洋溢著濃郁的人性,但筆法卻是思路清晰的理性」,過去本作翻拍成電視劇《親戚不計較》時就已因為貼近人生的故事內容而廣受好評。如今再度改編成音樂劇《隔壁親家》,結合古今東西各種元素串成音樂旋律,描繪兩位主角對立、矛盾卻又相互依存的感受,刻劃一份即使歷經時代變遷,依舊潛藏在人們心中、質樸真摯的情誼。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她舞動,直到最後一刻
六月三十日,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的死訊震撼了全世界的藝術家與表演藝術愛好者。七月八日,鮑許的喪禮於烏帕塔舉行,只有她的家人、好友,以及一起工作的舞者們參加,低調溫暖。舞團已經發出聲明,沒有碧娜,舞團的世界巡演、烏帕塔的舞季,都將依照計畫進行。九月十日,烏帕塔的歌劇院的幕將會如期升起,《穆勒咖啡館》與《春之祭》將開啟「烏帕塔舞蹈劇場」的新舞季。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煙友
他們心底的她 林懷民和她總在後台門口的吸菸區不期而遇。「我們天天見面三、四次,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煙霧瀰漫。」他們抽著菸,有時說話,有時沈默,任煙中的思緒隨意迷茫。「已經抽一包了,我不能再抽了!」碧娜用著詢問的眼神看他。林懷民說:「我還要再抽一根。」碧娜馬上開心地笑了:「那我也再來一根!」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Pina
九七年的香港藝術節是一大盛事,台灣表演藝術的同好大批地組隊赴港「朝盛」。我和碧娜前一年已經約好相見,到了香港之後等我們有機會獨自相處時,她立刻搜索皮包從裡面拿出一個用餐巾紙包著的小包裹遞給我,裡面是一對再平凡不過的象牙色塑膠製內鑲一點金屬的扁平燭台。她說這陣子太忙了沒空給我準備禮物,但一直想要帶點東西給我,於是在出門前順手把家裡的燭台用桌上的餐巾紙包起來帶給我,雖然它很普通,希望我不要介意。接過那對不起眼的燭台,我的心中充滿了感動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春之祭》與她的靦腆笑容
碧娜除了對工作上有相當的要求與潔癖之外,平常也很關心每一位舞者。記得我們在柏林演出時,剛好碰到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在電話那頭得知家裡平安無事後,放心許多。她後來知道台灣天災的消息,親自過來關心,問我家裡一切都好?當下感動地差點掉下眼淚。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碧娜,妳的名字是舞蹈
她改變了現代劇場的創作方向,舞蹈不一定是舞蹈,戲劇也不一定非是戲劇不可,一切都可以入舞,一切都是舞。反之亦然。這是革命性的信念,而正因這信念改寫了現代劇場的發展,這是劇烈性的革命,而且這場革命仍然在悄悄地進行之中,在她死後仍不會停歇。 碧娜曾說,因為悲傷,所以她才跳舞。此刻,我也很想為她跳隻舞,想說:碧娜,妳的名字叫舞蹈。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藝術綺思舞動人生
所謂「無三不成禮」,就在碧娜.鮑許舞作三度來台演出時,留下了如今看來千金難買、永不可得的禮物,那是我真誠邀請她親筆寫下的簽名陶盤。此時此刻想起這件往事,雖然不勝唏噓,卻也讓人深刻感受什麼是「剎那即永恒」,每次走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到這個陶盤,想起碧娜.鮑許和兩廳院、和台灣的緣分和際遇,內心總有許多感動與懷念。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那煙舞中的身影
碧娜.鮑許曾隨烏帕塔舞蹈劇場於一九九七年與二○○七年兩度來台,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康乃馨》與《熱情馬祖卡》。對於曾經接待過她的兩廳院工作人員而言,碧娜所劃下的短促人生休止符,不但是個驚嘆號,也是一串串綿長回憶的開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鏡頭下的Pina
碧娜.鮑許 舞者在舞台上奔跑、尖叫,吶喊、深入挖掘內心、嘲諷命運。恐懼、迷離、驚慌 、猶豫、徬徨、歇斯底里、悲哀、痛楚、殘忍、悚慄、暴力、忌妒、苦澀、掙扎、挫敗、是希望與救贖。 舞台上的女性、美麗、性感、解放、溫柔、幽默、悲傷、妖魅、殘酷、辛辣、渴望、盼望、抽煙、賣弄風情、盡是美麗又寂寞的故事。 悄悄告訴你 悄悄告訴你, 不須悲傷, 一切皆是因緣。 舞台人生, 人生舞台, 瀟灑起舞, 真誠走過, 不須遺憾 悄悄告訴你, 不須惋惜, 珍惜所有。 男與女、 愛和溫柔 「愛與慾」 讓男與女不斷的追逐著 時而甜蜜 時而歇斯底里 再親密的纏綿 也可能匆匆結束 再冷漠的體溫 也可能瞬間激情如火焰 尋找「愛和溫柔」 是個永無止盡的循環 就像在《交際場》裡 男與女都在此交換了身體與靈魂 一次又一次 一次又一次 一次 . .
-
名家傑作 Excellent Works
魏拉羅伯斯 讓「巴赫」也「巴西」
二十世紀的重要美洲代表性作曲家魏拉羅伯斯,總是笑容滿面,穿著款式誇張的格子襯衫,愛喝烈酒而且雪茄從不離手。當然更有名的就是他的《巴西風巴赫組曲》,憑藉本身對於巴西民族音樂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巴赫音樂風格的熟悉,兩相融合而創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九首鉅作,讓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型態得到完美的結合。此組曲的第一號,將為大提琴家麥斯基八月訪台的「大提琴協奏曲之夜」揭開序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分享舞蹈在世界上發生的各種可能
由世界上最重要的舞蹈研究學會之一「舞蹈史學者學會」(Society of Dance History Scholar)舉辦的「地誌:場所、身體與科技」(Topographies:Sites, Bodies, Technologies)研討會,於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在美國的史丹佛大學舉行。這次研討會希望學者、評論者、作家、編舞家和舞者能透過不同舞蹈領域間的互動,發展多元可能性,而為了擴大舞蹈研究的範疇,主辦單位也企圖利用演出、示範和專題討論等不同方式,重新定義觀賞者在舞蹈中所扮演的角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空間與劇場再造,多元的視覺新饗宴
在金融風暴以及不景氣的雙重打擊下,多個香港劇團以小劇場為試驗場,探索下一階段的創作方向。近期展演的「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2009」與「香港有戲」小劇場戲劇節,即為顯例。這兩個分別由「影話戲」與「前進進」推動的劇場活動,分別在舊廠廈改建的創意藝術中心,與藝術家跟政府爭取來的牛棚劇場展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士底歌劇院二十週年 演出跨界歌劇《復始》
巴黎的巴士底歌劇院,為慶祝其落成二十週年紀念,推出跨界當代歌劇《復始》,邀請德國重量級藝術家安森.基弗一手包辦《復始》整個概念、導演、舞台和服裝;年僅三十六歲的德國當代作曲家威德曼為整齣歌劇譜出新曲。舞台延續基弗以水泥牆、鋼筋、石塊為媒材創作的風格,打造殘垣斷壁意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大節慶,老牌新秀大拼場
二○○七年才創立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以委託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推出跨領域的新製作打響名號,對老牌的愛丁堡藝術節帶來強勁壓力。曼徹斯特以頗受矚目的It Felt Like a Kiss一劇作為開幕,在殘破舊公寓中的演出令觀眾融入戲劇場景。愛丁堡則維持對蘇格蘭當地文化的關注,演出The Last Witch等劇均與蘇格蘭的歷史有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街頭劇場藝術節 讓柏林開懷暢笑!
「國際街頭劇場藝術節」由達壘爾於二○○三年創立,第一屆僅以瑪麗安娜廣場為主。在短短幾年內,因成效驚人且大受市民歡迎,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街頭表演藝術家,踴躍地紛至沓來,使這個藝術節越演越盛!各式各樣奇巧驚人的演出,讓柏林街頭充滿開懷笑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許芳宜與「拉芳」 雅各枕舞蹈節展新貌
帶著自己的舞團「拉芳」,知名舞者許芳宜來到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舞蹈節之一雅各枕舞蹈節演出,一改紐約人對她在葛蘭姆舞團中的演出形象,許芳宜與這群年輕舞者展演布拉瑞揚從生活面出發的幽默舞蹈。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心理剝繭到剖解身分焦慮
首演於二○○九年三月的「香港藝術節」委約製作《聖荷西謀殺案》,為本年度香港原創劇目的話題之作;作品是年輕女劇作家莊梅岩自英國留學後的首部發表作品。「年輕」和「女性」雖容易把莊梅岩歸納和分類在目前香港舞台劇作家光譜中,但一定是過於約化的詮釋;其才華一直未受意識形態框架所約制,反而更見諸於其作品的格局和題材,正是貫徹了莊一直嘗試跨開存在狀態的探索闊度、直搗人性呈現不同面向的風格,這與她念心理學出身的背景有莫大關係。
-
藝壇動態
《慢舞》裝置展 台北中山堂現身
【台灣】 《慢舞》裝置展 台北中山堂現身 第十一屆臺北藝術節將展出戶外公共藝術作品天空展覽《慢舞》。《慢舞》是由攝影藝術家大衛.麥可雷克對於舞蹈攝影藝術的想像與突破,透過每秒千格的高速攝影技術,舞者在短短五秒內的舞蹈動作,可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清楚呈現其呼吸、表情與身體肌理。 大衛.麥可雷克具有獨特的創作美感,擅於融合肖像概念與科技,更發展出大尺寸的多面投影。而在各種藝術裝置的呈現形式中,他特別重視作品的故事性與對話性,以激發觀眾反應。 本次參與《慢舞》演出的舞者包括國際知名舞蹈家許芳宜、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以及世界級舞蹈大師威廉.佛塞、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共五十位。作品將於八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三日在中山堂戶外廣場播放。詳情參臺北藝術節網站www.taipeifestival.org/Index.aspx,或電洽02-25289580轉191-199。(黃芮琪) 廖年賦、金士傑獲第十三屆國家文化藝術獎 第十三屆國家文化藝術獎得獎名單出爐,共六人獲獎。其中台北世紀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廖年賦,是首位獲獎的指揮家。他以個人之力籌組大型私人交響樂團,並且長時間培育音樂人才,深受評審肯定。而開啟台灣當代劇場風貌的表演藝術家金士傑,也因編導創作的成就,以及不遺餘力地提攜後進,被譽為台灣劇場生態的新生力量。(黃芮琪) 表演藝術團隊基層巡演即日起展開 文建會「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邁入第十三屆,秉持著培養民眾藝術欣賞風氣,並落實藝術下鄉與文化扎根的精神,每年皆會甄選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四類演出團體進行巡演,期盼帶動地方文化發展。本屆共有台北愛樂合唱團、舞蹈空間舞蹈團、身聲演繹劇場與明華園日團歌仔戲等廿五個團隊脫穎而出,錄取名單公告在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
-
專欄 Viewfinder
陰鬱場景 繪就家庭悲劇
電影看什麼?如何看電影?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進入了電影系列,影評人聞天祥以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榮獲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為引,講述導演以何種手法與風格來呈現其敘事和觀點。片名出自日本著名的「三不猿」,指三隻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聽與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