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找回台灣失落的美好價值
吳念真 「情義」打造「通俗」好戲
吳念真戲裡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在你我周遭的小人物,講的也是再平凡不過的處世之道,卻因為劇裡頭的角色、情節都是大家所熟悉,所以格外有共鳴和認同感,觀眾被喚起共同記憶的同時,也重拾某些台灣被遺落的美好價值,而這其實來自吳念真自己對創作的堅持、生命的信仰情義。未來,無論電影、廣告、舞台劇,不管在哪一個領域,相信吳念真還是會跟觀眾繼續搏感情下去。
-
藝號人物 People 首度與NSO合作
史拉特金 改造樂團的神奇魔法師
被美國《洛杉磯時報》盛讚為「全美音樂總監」的史特拉金,是一位真正的orchestra builder(樂團打造者)。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名氣,而在於有能力拓展樂團的彈性、開拓更多不為人重視的曲目。這個月底,他將首度與NSO合作,演出兩場跨年音樂會,讓台灣樂迷領略他堅實的指揮功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鄉愁的起點,離散的情懷
八○年代初期,政府提出了「眷村改建方案」,大部分在戰後初期因陋就簡搭建而成的眷村面臨拆遷在即的命運,因而使得許多具有眷村第二代身分的作家「鄉愁乍然湧現」,遂抱持著「辭鄉」的心情為家園「作傳」。這也就是為什麼齊邦媛教授會一再強調:眷村文學是眷村作家繼承了父執輩的鄉愁、其後在自己的土地上「二度辭鄉」的產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認同、追溯與回歸,竹籬笆外的第二個春天
從李祐寧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虞戡平轟動一時的《搭錯車》,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近期多部以紀錄片形式留下眷村記憶的作品,可以看出,眷村電影由外而內的變化,其實反映著每個時代、每個人對於眷村和族群的不同認知。透過回顧,這些自眷村成長的創作者們,才有了解他人,也明白自己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一夜,台上誰演眷村事?
竹籬笆內的世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雖然「眷村」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南米北麵一家親,家常創意在地情
因著特定時空背景形成的眷村,包容了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遷徙族群,不同的飲食風格,亦隨著移居而在眷村生成多樣性的飲食文化。「食」在眷村,與其採取歷史考掘的條理闡述,更適於從個人嗅、味覺的感官回憶勾勒。本刊特邀於誠品書店信義店飲食區主持、策畫「cooking studio」的李絲絲,撰文回顧眷村多元混搭的飲食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偉忠:寶島一村,故事未完
由王偉忠提供故事素材,賴聲川編劇架構、執導,描寫眷村人、眷村事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即將於本月上演。身為影視圈製作天王的王偉忠,這些年對記錄眷村題材不遺餘力,其所主導拍攝的紀錄片《想我眷村的媽媽們》、公視單元劇《蟹足》,以及八點檔《光陰的故事》,都是以眷村為背景。談及製作這一系列眷村作品的心路歷程,王偉忠說:「眷村的孩子,總覺得父母在台灣過世的時候有遺憾,那些遺憾如果孩子不幫忙講出來,好像父母就會抱憾,無法入土為安說不清楚,我覺得就是顛沛流離中留下來的,一些酸楚的東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讓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自己說自己,不搞什麼花樣或特殊的劇場型式;就是故事。光靠故事就很強了。我融合很多偉忠說的故事,十家、二十家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有太多元素可用,如果沒有節制的話,我絕對可以做出八個小時!
-
其他分類
榕園旁、營舍中的藝術沃土
雖然劇院主體尚未破土興建,但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早已蓬蓬勃勃地揮灑開來。籌備處充分利用現有的榕園藝術廣場與舊營舍,開發出讓藝文團隊展演的空間,現在從週一到週日,安排的表演幾乎滿檔,一方面扶植南方團隊,另一方面也培養南部的藝術觀眾。
-
焦點專題 Focus
八二高齡仍翩舞的彩蝶—李彩娥
台灣國寶級舞蹈家李彩娥,從十二歲師從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起,迄今八二高齡,歷經生理病痛與心理的瓶頸,仍在舞台上翩舞。李彩娥希望能重塑先民「人皆可舞」的美學精神,讓藝術從高奧的殿堂裡解放到每個人的指尖腳下。
-
焦點專題 Focus
引領風潮的現代舞推手—游好彥
身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第一位台灣弟子,游好彥不僅把葛蘭姆的舞蹈技巧在台灣發揚光大,更藉由編創《魚玄機》、《屈原傳》等舞作,贏得「台灣現代舞之父」的地位。結束艱困的舞團經營,退而不休的他仍致力舞蹈教學和小品創作,以欣賞落日的心情,愜意地享受人生。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芭蕾的美麗園丁—姚明麗
對台灣芭蕾舞發展功不可沒的姚明麗,是第一位將《吉賽兒》、《天鵝湖》、《睡美人》等古典芭蕾全本舞劇搬上台灣舞台的人。大半生從事教學與排舞的她,希望舞蹈藝術教育能從小扎根,讓孩子進劇院領會藝術之美,更期待年年有芭蕾舞劇新製作,讓舞者能夠有機會淬煉舞藝更上層樓。
-
演出評論 Review
青春創意、絕不獨腳
論評這批新生代作品的好壞,不是我的初衷,更留不得我說,決定的是觀眾。看來,他們有的已經發現「觀眾」的存在,改善了舞台呈現的「語法」,有的還是展現個性、堅持自我訴求了深具特色的行銷製作,間接支持也證明了這批新世代年輕人的態度;過去那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堅持,反倒發揮於創意,應該再也不是那種不負責的輕藐了。
-
新藝見/新銳藝評
人生四季:在愛與被愛之間
人總是互相取暖又不斷傷害彼此,總是親近而後疏離,後退而後再靠近,在反覆中循環著,宛若一個不曾終止的迴圈。生命中有許多說不出口的祕密,英才早逝的伍國柱彷彿是顆明亮的彗星快速地劃過天際,而《斷章》就像個窗口將祕密釋放,在漫漫長夜中閃爍,留給人們不會遺忘的點點餘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兩廳院董事長談「台灣國際藝術節」
陳郁秀: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展現台灣創造力
兩廳院將於明年二月二十日至四月三日,隆重推出「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以「科技」為舞台主角,將由世界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伶魏海敏聯手合作的《歐蘭朵》擔綱開幕演出。本刊特地專訪一手促成藝術節誕生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一談她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品牌定位與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 帶你進入想像的時空
藝術節的根本精神,在於讓人在「時間之外的時間」裡, 感受到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經驗,人們因而充滿想像與期待。 讓人舒服的藝術節,更在節目「時間」跟「空間」裡,大大揮灑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精選的品味、競爭的氛圍
德國藝術節略覽
德國是表演藝術的繁花寶地,劇院、音樂廳繁多,表演團隊更是如過江之鯽,高水準製作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德國的藝術節也就特別有看頭,不但是「精選」,還有獎項提高競爭氣氛。除了有呈現各國表演藝術的國際藝術節外,專注單一領域的大匯演型藝術節,更是讓觀眾不怕沒得看,只怕看不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沒有假期 處處都是驚喜
法國微觀:巴黎夏日藝術節
法國的藝術節多元又豐富,有口碑歷史悠久的亞維儂藝術節,也有結合在地觀光特色者如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節,標榜國際性與前瞻性者更是比比皆是。法國人是如何打造一個藝術節的?在首都巴黎運作近二十年的夏日藝術節總監瑪汀奈特地接受本刊專訪,一談他創立巴黎下日藝術節的經驗與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起之秀 重金打造
亞洲藝術節掠影
亞洲地區除了較早發展藝術節的日本與澳洲,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地也紛紛推出大型藝術節,在拼經濟實力之外,也拼文化實力。這些背後多由政府支持的藝術節,挾帶豐沛的資源,針對市場需求,策劃的節目包羅萬象,再經過靈活的宣傳及行銷手段,往往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話題與國際關注;但其他中小型的藝術節則以特色與主題聚焦取勝,更能顯現藝術創意的活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完全操作手冊
啥是「藝術節」? 一大堆節目一起演出就叫「藝術節」嗎? 從策展規劃、行銷推廣、塑造品牌、尋求贊助、到推票催人氣,藝術節的操作要比單一節目來得複雜,挑戰性更高,要注意的環節也更多更廣。如何打造一個成功的藝術節?本刊綜合整理多位藝術節策展人的經驗,讓讀者更認識「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