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編劇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劇之本,造就繁華盛景
電視歌仔戲走向輝煌的黃金歲月,固然是由於許多歌仔戲明星的崛起,但真正的幕後功臣,當屬這些兢兢業業、不斷摸索、嘗試,不斷尋求突破的編劇家們;編劇肩負著「一劇之本」的任務,歌仔戲是否能在電視上站穩腳步,劇本常佔著成敗的關鍵地位,而編劇人才的中斷,也成為電視歌仔戲揮別這一段璀璨記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星群像 瀟灑小生的致命吸引力
四大天王 流金歲月的璀璨身影
回眸這四位電視歌仔戲四大小生,無一不是影視「兩門抱」的傑出明星。奠基於年輕時所紮下的深厚功底,及通過唱念作打的演出實踐,四大小生淬礪出個人獨特的氣韻風華,小明明的靈秀雅媚,柳青的清逸純淨,葉青的軒昂深邃,楊麗花的誠篤親和等,都為電視歌仔戲烙印出繽紛多元的劇藝景觀,也成為你我心目一抹永恆的璀璨光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星群像 歌仔戲螢幕中永恆的倩影
旦角千姿 唯美就是一切
愛情,是歌仔戲最攝人心魂的主題元素,也正是這個劇種的強項。這個命題揭示了歌仔戲中小旦的重要性肩負著為「唯美」與「情感」代言的使命尤其電視歌仔戲更為如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星群像 歌仔戲舞台的最佳綠葉
嘻笑怒罵,「丑」眼看人生
無論是磅礡氣勢的戰爭場面、詭譎鬥爭的宮廷大戲或是濃情相依的愛情小品,游離於觀演之間,戲謔又逗趣的舞台表現「丑角」,既是佳餚中必不可少的調味,也是反制於理智思維的豁達關鍵。歌仔戲丑角在生活趣味十足的插科打諢中,展現出歌仔戲最令人驚喜的生命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仔戲皇帝話當年
歌仔戲.情人.夢
豔陽高照的午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昌祠戲臺前,仍聚集了上千名戲迷,爭賭歌仔戲天王楊麗花與她「永遠的娘子」許秀年的巨星丰采。即使當天氣溫達三十幾度,酷熱難耐,大批追星族們,卻是在傳藝中心一開園,就搶進園區佔位子,為的就是要和偶像近距離接觸。 暌違舞台已久的天王巨星楊麗花和許秀年,在歌仔戲迷的簇擁和歡呼聲中登場。楊麗花頭戴白帽,穿著白上衣,水藍長褲,帥氣不減當年,許秀年一襲黑色薄紗洋裝,楚楚可人。這對歌仔戲最佳情侶檔,戲裡夫妻結緣超過三十載,鴛鴦再聚,兩人現場即興一段《唐伯虎點秋香》,身段眼神交會,盡是濃情蜜意,看得台下觀眾如痴如醉。 這場堪稱歌仔戲世紀天王天后空前對談,在戲曲學者林茂賢風趣幽默的穿針引線下,兩人暢談他們一路走來的甘苦歷程,同台談情說愛的甜蜜往事,以及與歌仔戲難分難解的一世情緣。
-
藝號人物 People Dee Dee Bridgewater
以心存感恩的天賦之聲,用JAZZ回饋世人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二度邀請到來自美國、風靡歐陸的當代爵士名伶迪迪.布里姬沃特,為台灣的愛樂聽眾們展現她得天獨厚的璀璨歌喉。曾獲葛萊美獎最佳演唱人榮銜的她,是少數能曾有爵士大樂團演出經驗、承襲爵士優良演唱傳統的歌手,而她更參與音樂劇與歌劇演出,多元的經驗讓她的表演更具穿透力與動人的力量。藉由知名爵士樂節目主持人沈鴻元的訪談,我們更可以了解這位名伶如何看待她的歌聲與事業生涯,如何打造今日的成就!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東方到西方,從黃梅戲到莎劇
導演蔣維國 穿越跨文化的橋樑
在東西方文化間遊走,導演蔣維國始終扮演著橋樑的角色,和東方演員工作,他有意識地運用西方自然主義表演方法,而在西方演員身上,他會刻意引入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程式,讓異質文化豐富劇作內涵、增添戲劇張力。如何成就一個跨文化製作,蔣維國說:「深入一點、尊敬一點,瞭解兩個文化的差異。」
-
焦點專題 Focus 創作者說話
情路難,卻為「愛」依然
雖然人生有時的確如同莫比斯環,經歷再經歷,總是回到原點,令人沮喪,但這人類最複雜的心靈活動「愛情」,力量強大無比,也許絕處逢生自有生路。
-
焦點專題 Focus 創作者說話
愛情,無話言說的句點
當我越要整理愛情成清晰的觀點時,我越陷入混亂;當我越趨於理性,質疑反彈的力量就越大。到底是愛情讓人失去理智?或是理智過於理智而無法理解愛情?是的,相當多眼前的問號,相當多眼前的離題,但這些對我卻是這次的主題:關於愛,背後未知的力量。
-
焦點專題 Focus 創作者說話
「愛情」、「離別」 兩相依
不管在東方或西方,愛情與死亡是世界文學裡面非常密切的主體。我們的新劇作《重別》也是在上述的基礎上發展出來。隨著主角一次次的考驗,我們逐漸明白,分離本身並非焦點所在。於是恍然大悟,分離並不等同愛的消逝《重別》這齣戲使用全新的呈現方式詮釋愛情與離別。
-
焦點專題 Focus 創作者說話
以愛情,探索殖民地的女人心
尤金.奧尼爾仍是我最心儀的當代劇作家,他的《長夜漫漫路迢迢》也仍是我盼望能夠一再重讀的劇本,但這樣說又總讓我不由想到《雙姝怨》,兩者在絕對不同的政治立場,生命卻同樣地瀰散著令人心痛的悲傷。因為「性別/身分」是在這樣複雜的文化脈絡中被建構,而反映了支配與權力的美麗與哀愁。
-
戲劇
打嘴砲比打手槍爽
在這一齣超過三小時半的戲裡,導演掌握著精準的控制能力,既能讓觀眾笑,又能讓演員哭,導演真是徹底把他的劇場當做一個「作秀場」,讓他的觀眾在這裡想要得到的,就像看一場電視綜藝節目那樣消費他者、娛樂自已罷了!
-
戲曲
不是國事,而是家族心事
身世曲折空白的《蘭陵王》,為什麼偏要形塑成大格局的國族史詩?即使鋪陳了失去母愛的潛意識之欲,編劇仍要費力補白,同時觀眾如我,也早能預期結果。面具的想像很多,或許蘭陵王的悲劇,是源自他對自己的厭惡與不喜;本來一樁家庭悲劇,硬要框在國族格局,一方面加重了製作成本的負擔,一方面也可惜了表演。
-
音樂
現代音樂與歌仔,做伙找到最合理的存在
李泰祥老師的特長,應該是他能以一種毫無分別的視野去照見不同表達元素的本質,完全拋掉既有的形式與理論框架,直接把中樂與西樂各自的語法,東西方樂器與聲樂的演奏方式與技巧當作他自己的語言與素材,這種氣勢與態度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
音樂
瑕不掩瑜、充滿童趣的冒險之旅
《糖果屋》的製作十分用心,在傳統的詮釋裡包含了許多創新的思維,試圖在市場和理想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雖在某些樂段時,歌手和樂團的默契度不足,略為可惜,但整體而言仍是瑕不掩瑜,成功地引領全場的大小朋友們進行一場充滿童趣的冒險之旅。
-
戲劇
溫柔小品,讓現實之苦留在劇場之外
我們在創作者跟「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朋友們,進行訪談之後所轉換出來的劇場世界裡,看到一些困難,看到一些疑問。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卻是一種願意面對困境的溫柔。這種溫柔,讓我們對於未來可以更美好,懷抱著簡單的想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焦元溥 用熱情執著跑完音樂馬拉松!
《遊藝黑白》其實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訪鋼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個興奮又感動的見證者,把所見所聞的諸多故事記錄下來,讓那些話語能夠由聲音變成文字,留下原本該消失的美妙片刻從台北、波士頓、紐約、巴黎、波爾多、維也納、倫敦、莫斯科、馬德里、漢諾威、慕尼黑、柏林、漢堡、科隆、香港的餐廳、咖啡館、琴房、教室、旅館房間和鋼琴家客廳,到每一位愛書人、愛樂人的手上。 ──焦元溥自序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主題對談
美學台灣.文化品牌
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多年,無論在創作面、思考面、人才面、技術面,都有一定的沉澱與累積,而在創意產業為主要潮流的當下,本就以創意為核心的表演藝術,如何在建立品牌與行銷策略上增強實力,以大步踏上國際藝壇?針對這個議題,本刊特邀在文建會主委任期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現在正要推動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在推展台灣繪本踏上國際的旗手、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的主持引言下,激盪出他們的思考與看法。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深度觀察
看看英國 想想自己
談品牌應要有形象與內涵的一致性,如果政府關心台灣表演藝術品牌,應該要問台灣的品牌是什麼?要用多少投資去維護這個土壤裡南來北往的歷史、東西融合的文化養分,要用多少投資來反映台灣的鼓勵創新與冒險,好讓一代一代的藝術家在其間得以思考反芻,讓表演藝術是在台灣人文化生活的核心裡,而不是在消費市場的邊陲裡。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前導經驗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