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各自精采的舞踏與南管
由於劇本本身詼諧逗趣,《朱文走鬼》若是照本演出其實已經相當討好。可惜南管和舞踏雖然各自表現得可圈可點,卻在融合時出現了落差,除了南管演員在舞踏的表演上味道不足之外,整體性也因為這樣的落差而被削弱。
-
戲劇
還是讓她「男不男、女不女」吧!
若能將這齣戲當作「現代歌劇」來觀賞,諸如:小青不耐地搖扇、接續白素貞以敲門動作應對法海,以及法海出場、輕喚妖怪等段落,都完美呈現了音樂設計和看戲的節奏;只是,劇本先天的台詞和結構似乎無法負擔所謂歌劇緊湊的情節與情緒變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1987~2006—兩廳院二十.大事件
1987~2006 兩廳院二十.大事件 年份 大事件 重要演出 1987年 ●10月,兩廳院正式啟用及開幕●兩廳院電腦售票系統開始出售自製節目票券 紐約市立歌劇團 克里夫蘭交響樂團 明華園戲劇團《蓬萊大仙》 1988年 ●4月,開始提供場地外租之服務 ●開辦「海闊天空實驗劇展」 舊金山交響樂團 許常惠新創歌劇《白蛇傳》 世界男高音多明哥演唱會 1989年 <td styl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為表演藝術「開拓視野」,就要比大眾的眼光再前進一點
如何開發新節目?就要看創意!
外貌威嚴又華貴的兩廳院,看似「老成」,其實也不過剛要迎接二十歲的成年禮,本刊特地專訪兩廳院的大家長藝術總監平珩,一談兩廳院的「生日願望」。平珩指出,她希望兩廳院的形象可以至少是「五十歲的外表,三十歲的活力」,能夠更親民,可以瘋狂,也可以優雅,而且是一種品味的象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他山之石-中國篇
硬體飛速發展 軟體有待跟進
中國表演場地的發展,呈現硬體飛速發展、軟體需求不足的現象,而且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的表演場次失衡、場租票價等過高、觀眾素質待改善,都是明顯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兩廳院的軟硬並重的經營模式,與多年以來培養出來的良好觀眾素質,較之於對岸,仍有軟體上的領先;只是,這樣在精緻度上的領先還能維持多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他山之石-新加坡篇
服務人性化,票價平民化
位於港口邊的濱海劇院,座落在新加坡的商業中心,四周不是高級旅館,就是購物中心;只要從機場搭乘捷運到達政府大廈,再從捷運的地下商場徒步約十分鐘路程,就可以直達;這一路上不僅順暢明亮,標示清楚,處處英文交談,當然中文也通,對一個觀光客而言,很難迷路,觀眾還沒進到劇院,就已經感受到劇院的貼心服務。 劇院建築體包括了有兩千個座位的戲劇院、一千六百個座位的音樂廳,以及兩個可容納二百五十人的小廳,戶外有露天劇場,以及一棟三層樓高佔地八千六百平方尺的購物中心連結劇院主體。主建築物內,濱海規劃許多公共空間,隨處都有三角形的沙發椅供觀眾休憩,五十吋的大電視隨時提供演出訊息;不清楚內觀或是想要瞭解濱海的人,則可以透過一個三百六十度的觸控式大銀幕將資訊盡收眼底。比較有趣的是,在音樂廳以及劇院入口外皆有設置一個圍起來的區域,提供贊助商休憩喝茶使用,節目演出前,入場觀眾都可以看到貴賓就坐在那兒接受館方招待,就是一種榮耀的象徵。 節目規劃上,濱海劇院由於是政府單位資助,加上賽馬協會的大量資金投注進來,因此節目頻繁,五成以上比例自製,一週大約有二次的免費節目,推廣性節目票價也只有新加坡幣十元,不走高票價路線。濱海三樓附設圖書館,看過舞蹈圖書室,裝潢得像一個芭蕾舞練習室嗎?音樂圖書區還有鋼琴練習室,節目演出的講座可以拉到圖書館,有飲料有小小的演奏區塊,連外國人都可以辦會員,一年二十一塊新加坡幣,而且看書的區域還有窗外湖光山色的美景。印象中,新加坡是一個很無趣的國家,卻因濱海劇院的落成讓人流連忘返!對了,最後提供一個小訊息,目前新加坡已經開標Casino賭場,信不信? 文字|徐盛禎 兩廳院電子商務組組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漢寶德: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從一片空地、競圖過程、到實體落成驗收──這是我認識的兩廳院;與一般觀眾經由視聽累積的經驗,相當不同。 那天,我人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攤開《中央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中正文化中心的競圖辦法;其中一項條件寫,需有設計音樂廳、戲劇院的相關經驗。我看了很生氣,馬上寫起投書,下飛機就投郵。因為這在當時,等於排除絕大多數國人設計師,幾乎只能找外國人了! 在當時的想像中,作為首都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該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後來,在多為國人搭配外國設計師合作參加的競圖作品中,也多是現代風格設計。然而,作為紀念性建築,蔣夫人希望看到的,是宮殿式建築──於是,她找了當時已完成中正紀念堂草圖的楊卓成,以同樣的傳統形式設計、參賽。有別於當時大家「為現代建築出力」的期望,評審(已退休的麻省理工建築學院院長)評圖時,看上這唯一一件中國式設計裡,獨樹一格的地方特色──便出現了這可說是「皆大歡喜」的成果。 當然,受限於宮殿式建築外觀︰保守的大屋頂、基石的高度兩廳院,就現代劇場使用的功能性而言,的確不方便。當時歐洲的舞台、音響國際級專家前來,也必須在定好的外殼下,去設計內部,難免有所局限。對兩廳院來說,因為外觀,內部設施也很難改善、更新;想辦法提升設備的同時,保存、修復(比如說,換瓦工程)也很費工。 站在當年看,二十世紀還蓋這樣的劇場,有點可惜。然而,如果真走現代風,今天看,也不過癮。現在想想,站在全民的、台北市的角度,這老先生的選擇,還是有點智慧──就一般民眾的公共活動來說,它的確是個富麗堂皇、像樣的城市空間;連大陸觀光客來,也要去走一走。 建築是時代的記憶;尤其備受政治氛圍影響,這點兩岸還滿相似。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在,各國追求的,都是最前衛的建築形式;像是大陸、新加坡的表演場地,也都以最新建築結構完成。然而,他們沒有過去舊的、過渡時期的建築;相較之下,我們比較有一點歷史感,可以追求在一個城市空間中,傳統和前衛的對比並存。像是巴黎,有十九世紀,也有二十世紀的歌劇院;就算座位小,視野差,仍然存在一種吸引人的「古典」氣氛,值得去「體驗」。 紀錄整理|朱安如 特約採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雷驤:二十年,看見表演藝術環境的流變
二十年回瞰,最大的感受,是看見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大幅改變。 廿年前,台北的音樂展演場所大概只有國際學社、三軍球場、實踐堂、中山堂,如今大多已拆掉或改建。那時的中山堂空調噪音嘈雜難以解決,演奏會偶爾才舉辦;國際學社規模較小;三軍球場寬闊得多,也比較重要,美國費城管絃樂團首次來台就在那裡表演。 樂器的來源和場地一樣有限。記得《功學月刊》的主編一度有意邀請鋼琴大師魯賓斯坦來本地演出,卻無法如願,原因就在於少了一架「名琴」,台灣所能找到最好的鋼琴是演奏會用的YAMAHA,但是大師「沒有聽過YAMAHA」魯賓斯坦的秘書是這麼回絕的,那一封回拒信給原原本本刊到了月刊上。「沒聽過」當然並非事實,以往國際音樂家赴遠東演出,東京是首要據點,必然要造訪東京 YAMAHA HALL;真正原因大概是世界級音樂家都和名琴簽了約,不便使用他牌樂器。不過,當年台北排不上亞洲巡迴的考慮名單,卻是不爭的事實。 有個故事,今天大概很難想像:名鋼琴家藤田梓辦了一場音樂會,曲目中列出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gard Grieg,1843-1907)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現場卻不見管絃樂團;當年雖有省交,藤田女士卻選擇了播放音樂系學生練習專用、類似卡拉OK的伴奏帶,可以想見二十年前的匱乏。 廿歲的兩廳院可以做得更好:首先,表演空間的主體應該是觀眾與表演本身,觀眾也是構成整體的元素,這從服務人員的態度就能清楚地感受出來。其次,兩廳院除提供表演空間外,應發揮更廣闊的影響力,將表演藝術的文化氣氛延續到生活,這一點可向日本的美秀美術館看齊,他們從交通到衣食各項細節,都在實踐「永續」的概念。最後,兩廳院是長久的文化據點,對於演出紀錄的保存,除了累積,還可更有效率地運用、推廣;既然花力氣辦了節目,也提供影音資料借閱,不妨提高節目錄影品質,讓舞台影像的變化豐富些。 再說回多年前那幅畫面。光彩奪目的藤田女士隻身坐在偌大的舞台上,每彈到音階下行時禮服滑下肩頭,她又趁著音階上行時順勢將禮服扶起。葛利格那首協奏曲的鋼琴與管絃樂要在第一秒同時開場,開場瞬間,藤田女士的鋼琴與伴奏帶的合奏竟然分秒不差,我至今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前陣子我再度到國家音樂廳欣賞一場演奏會,中場時服務人員引了位有年紀的婦人到我身邊的座位,那婦人氣質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賴聲川:它是我「永遠的家人」
我和兩廳院的「第一次」,其實是個可怕的回憶! 一位外國導演曾對我說:「一個新的劇場,五年之內都不能去碰它!」我想他是對的。一九八七年,我應邀為兩廳院的開幕季製作《西遊記》,這是當時國內首齣現代音樂舞劇,其宗旨是「透過戲劇方式來呈現兩廳院所有舞台設施」,於是,我認真地在舞台上搭了一個三層樓的建築、七個壯觀的場景,除了主角吳興國外,還有兩百多個角色,而旅美音樂家陳建台所譜的樂曲,也動用了八十人的樂團,結合了國內表演藝術界傑出人士,總製作經費高達七百萬元。 但當時兩廳院對於國內團體演出卻有許多僵硬不合時宜的規定,例如裝台時間只有三天(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卻可以十二天)、經費核銷程序繁複、舞台機械使用動輒得咎等等,除了讓我身心俱疲外,還負債累累,真是哭笑不得。 說實在的,兩廳院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劇場,它是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歌劇院所建造,再搭配中國宮殿式的外觀。對於劇場人來說,它的舞台鏡框裁口太大,第一排觀眾距離舞台上的演員太遠,不符合現代劇場的「親和」要求,所以我一直覺得兩廳院不好用,它讓我覺得太冷,演員無法和觀眾產生熱切的互動,這個想法直到一九九○年才被打破。 一九九○年一月,表演工作坊在兩廳院加演《這一夜,誰來說相聲》,這是一齣成熟的劇碼,由金士傑和李立群主演,記得當時觀眾從頭笑到尾,笑聲之大,幾乎把水晶燈都給震動了!我們一共加演了四個晚上,場場震動,說也奇怪,震動過之後,我突然發現兩廳院的質感變了!從此之後,兩廳院的劇場就變得很好用了。 《這一夜》之後,表坊又陸續推出許多新劇碼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在劇院演出變得愈來愈舒服,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他們居然都能接受。像二○○一年的《等待狗頭》,我搭了一個通道從觀眾席延伸到舞台最深處,而戲就在這個通道上進行;到了二○○五年的《如夢之夢》,我甚至打破了鏡框舞台格局,取消了一樓的觀眾席,讓觀眾在台上看戲(也成為戲的一部分),而且演出時間長達七小時。這些創意在國外劇場都不一定能接受,但是兩廳院卻願意嘗試,而我在得到尊重的同時,也無不竭盡所能來回饋劇場與觀眾。 明知道劇場不完美,但是台灣劇場界也就這麼蠻幹下去,而兩廳院也敞開心胸,欣然接受,對照國外劇場的謹慎保守,一股驕傲感便從我心裡油然而生。二十年了,兩廳院對我來說,就像是個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朱宗慶:這是我的夢想發源地
兩廳院成立於一九八七年,今年終於滿二十歲,是個小伙子了!對於我或是藝文界而言,它是個築夢的地方,給予許多人挑戰,而許多的專業也在此誕生。 二十年過去了,但我的印象仍然深刻!一九八七年的十一月廿五日,朱宗慶打擊樂團應邀於兩廳院開幕季演出,當時樂團才成立第二年,團員們和我都非常興奮,第一次站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就像是站上了國際舞台一般,讓我們得到很大的鼓舞,因而激發樂團挑戰全世界舞台的決心!從此以後,兩廳院便成為我的夢想發源地,有太多的「第一次」在兩廳院發生。 樂團在兩廳院首演世界知名的打擊樂作品及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此後年年發「聲」! 結合音樂、燈光、戲劇、舞蹈的「音樂劇場」在此誕生,從一九九一年起,每次都挑戰著觀眾的聽覺與視覺,以及對創新事物的敏感度。 台灣有了自己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一九九三年,來自各地的打擊樂高手齊聚兩廳院,此後,他們像候鳥一樣每三年即來此停泊,「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也成為國際知名的打擊樂盛會。 正因為兩廳院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神聖」,所以每次一進到兩廳院時,總會莫名其妙地緊張起來,彩排時罵人更毫不留情,現在想想覺得很有趣。我想這都是因為期許自己要在這麼專業的舞台上,展現最佳的一面,所以才會格外戰戰兢兢、要求完美吧! 就我個人而言,兩廳院還有另一個難忘的「第一次」經驗。一九八九年,當時的劉鳳學主任邀我至兩廳院擔任顧問兼規劃組長,在這由學校借調至兩廳院的一年之間,我實際參與節目規劃及藝文團體及劇場的服務,看到了台灣許多優秀的藝文團體展現無窮的希望,也看到兩廳院的重擔──它不只是劇場,更是文化重地! 二○○○年三月三十日,距離「第一次」從事兩廳院行政工作的十一年後,又回到兩廳院擔任主任,在三年五個月的任期中,兩廳院在組織定位中掙扎,為了擺脫傳統公務機關經營劇場的束縛,我們推動組織再造,克服重重困難,轉型為行政法人,此外,我們也打開圍牆,並且讓服務內容更貼心,讓觀眾們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是我們的兩廳院」。回首來時路,雖然過程極為艱辛,但今日看來都是值得的。 兩廳院是國家的驕傲,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與世界其他劇院競爭,二十年不算短,在祝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陰暗能劇舞台上 搬演希臘悲劇《酒神》
挑戰「異文化」的撞擊力!—鈴木忠志
對鈴木忠志而言,演出希臘悲劇的重點,不再是對於古典劇本的詮釋或者再現,而是讓語言與身體進行「異文化」的撞擊。他延續早期拼貼手法當中文化要素「異質性」的美學,讓希臘悲劇的語言與身體在「異質性」的狀態當中衝突。《酒神》可以說是代表鈴木忠志戲劇美學的作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大帳篷裡 共築一場《浮生若夢》
拯救需要劇場的你!—莫努虛金與陽光劇團
自從一九六四年成立陽光劇團以來,莫努虛金一直試圖為劇場指出一個新方向。此方向就是東西方傳統表演藝術的交融,而在莫努虛金的帶領下,陽光劇團的作品一直關心世間的苦難,莫努虛金替那些需要劇場的人發言,她知道他們在求救:「我被醜陋籠罩,快帶美來戰勝它。我已被仇恨統治,請用愛的力量來釋放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劇場裡馴服影像的《安徒生計畫》
發現「現代達文西」—羅伯.勒帕吉
人稱「現代達文西」的勒帕吉,不但將他的劇場作品化為電影,反方向的事,他也十分擅長。但看過《安徒生計畫》後,我必須說,勒帕吉實現劇場導演的理想,終於馴服了影像,讓電影如同燈光一般,服務於舞台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劇場導演與作家聯手探勘
四個中生代導演的冒險之旅—《看不見的城市》
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四位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與郝譽翔、成英姝、師瓊瑜、蔡逸君四位作家,將聯手以卡爾維諾為名,在真實與虛構,消逝與重現中不斷穿梭,展開一趟反映世界觀、隱喻現世時局、反射自我心境,以及呈現劇場美學的冒險之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拉摩的異想世界》 體驗虛擬夢幻馬戲團
法式舞蹈享樂主義—萌荷舞團
「多媒體舞蹈」的第一準則,就是要舞台上每一樣能賦予動態的物件/料,都應被準確計算成為舞蹈編排的元素。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蒙塔沃將人體變成動畫,影像卻變成舞者,互相映合於虛實交錯的萬花筒之中;藉助電腦動畫的合成特效,極盡天馬行空地拼貼誇張化各種現實元素,使得妙想天開的場景景觀應運而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原裝製作 NSO台灣加持
行動歌劇院送上銀玫瑰─萊茵歌劇院《玫瑰騎士》
老是怨嘆NSO的「音樂會歌劇」看不過癮嗎?今年可不一樣囉!NSO邀來德國知名的萊茵歌劇院,合作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玫瑰騎士》,將展現正港的德國舞台佈景與服裝,同時由萊茵歌劇院現任總監托比亞斯.黎赫特擔任導演,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不用到歐洲就可以看經典歌劇,豈能錯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盡的極簡 低限的無限
極簡主義大師—菲利普.格拉斯
說起極簡主義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你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提到以《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時時刻刻》The Hours以及《秘窗》Secret Window提名或獲獎的電影配樂,也許讓你有跡可尋。那種隱約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旋律及充滿冥想迷離的氛圍,是極簡主義音樂的特有呈現,也是大師以音樂直入人心的魅力之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貝多芬到馬勒都難不倒他們
令人驚嘆的完美組合─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二次世界大戰後成軍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雖然是因應戰後振奮人心與廣播電台音樂的需求而成立,但在游宏姆、庫貝利克、大衛斯爵士、羅倫.馬捷爾等指揮的帶領下,不僅建立了從貝多芬到馬勒的完整曲目,而在馬捷爾與現任總監楊頌斯的帶領下,更擁有國際性的名聲,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今年更被維也納樂評稱為「絕無僅有的完美組合」。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蒙塔瓜那名琴隨身 與NSO熱情共舞
大提琴巨星—米夏.麥斯基
一頭蓬鬆的捲髮配上招牌的胳腮鬍,加上常穿著三宅一生服飾、而非正式大禮服的獨特造型,大提琴家米夏‧麥斯基本人就如同他的琴音一般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十月他將再度訪台,與NSO共演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他那熱情奔放的音符將再度在國家音樂廳起舞。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是一個處理「人」的所在
林懷民V.S.李名覺:給新生代劇場設計的10道Q&A
對談時間:2006年12月9日下午1:30~3:00 對談地點: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 記錄整理: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我滿心期待再回到這裡。摘自《李名覺.台灣.1997》 一九九七年,李名覺因為他在台灣第一次的舞台設計回顧展,踏上寶島。在離開近十年後的二○○六年終,李名覺終於再回來了。 雖然,這次李名覺大師原本是受邀為高雄衛武營的競圖評審而返台,但是在這短短的一週內,他仍不辭辛勞地南北奔波,在公幹之餘,仍抽空和本地的莘莘學子們見面,並且親自指導他們的作品。 「我們是極盡所能,非榨乾Ming(李名覺)不可。」主辦單位之一、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的王孟超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是的確,李名覺飛機剛落地,接著就踏進了華山藝文中心,開啟了「李名覺舞台設計大師班」的序幕。他從中午十二點整開始一直授課到五點,連茶點時間他也不放過,還偷偷地溜回會場,與學生們繼續討論。五點一到,李名覺又上飛機下高雄,在衛武營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中度過兩天,十二月九日,我們又在台北見到李名覺,眼前這位臉上總是掛著兩彎笑咪咪眼睛的舞台設計大師,再次用行動證明,他對劇場及教育的認真態度與無比地熱誠。 從一九八○年代,經由編舞家林懷民的引薦,帶領台灣的觀眾認識了李名覺大師的設計,也讓台灣許多的劇場工作者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耶魯大學,接受李大師的薰陶,將所學帶回台灣。這次兩位大師的對談,就是希望藉由林懷民精準而貼切的提問,盼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李名覺的創作。 在此次對談中,李名覺不斷強調,歷史對我們今日有著決定性的衝擊,而「劇場」,就是處理「人」最重要的一個「再現」的場所。因此,他在在提醒我們,身為劇場人應隨時留意世界的脈動,劇場設計者,更不應只為工作,或是光注重形式想一味地追求突破,而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