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四手聯談蘆葦的細語輕唱
這美妙的故事是草原上永遠詩意的蘆葦悄悄述說的,它教我們用敏銳、張大的耳朵聆聽。我們必須仔細聆聽抒情之聲,幾近無法辨認的蝶翼鼓動聲,就如著名的「蝴蝶效應」,這些微量振盪有可能膨脹成為巨大的地震,甚至颱風。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歌德的「浮士德」與眾音樂家們(三之三)浮士德之死
關於浮士德之死,舒曼花了很多力氣來創作,長達卅四分鐘的曲子,完全是宗教式的,聽來簡直就像是一曲安魂彌撒,充滿對死者的安慰、面對死亡的寧靜與安詳、對拯救的頌讚,對已逝生命的喜悅與滿足。
-
當我遇上兩廳院Memory about NTCH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陳郁秀:因為藝術,我和兩廳院結下二十年不解之緣
這二十年來種種歷程,讓我和兩廳院有無數次的相遇,也因此始終維持著一種微妙的熟悉感,其間或隱或現卻關係不斷。今後我將順著這份因緣,帶著一貫的使命感繼續努力,有朝一日把兩廳院營造成一對通往國際最美麗的台灣藝術之窗。
-
藝視窗 News2007年世界劇場日宣言與講者出爐
【國際】 2007年世界劇場日宣言與講者出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劇場協會(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簡稱ITI),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際劇場組織。ITI於一九六一年訂定三月廿七日為世界劇場日(World Theatre Day),之後每年的這一天,ITI都會選出一位代表人物來替劇場界向全世界發言,包括陽光劇團莫努虛金(2005)、劇作家哈維爾(1994)、導演彼 得.布魯克(1998)等人,都曾獲此殊榮。 今年有別於以往,發言人是沙烏地聯合大公國沙迦邦邦長Dr. Sheikh Sultan bin Mohammed Al-Qasimi蘇丹,他也是第一位非劇場相關出身的國際劇場日發言人。除了是政治領袖外,Al-Qasimi也是伊斯蘭史學家與阿拉伯問題專家,學術 經歷豐富。教科文組織曾於二○○三年頒發人權獎章給他,感謝他長期對兒童、教育等國際事務的協助。 在宣言稿中,Al-Qasimi強調自己早年劇場生涯對他的影響,在後來的學術生涯中,更確認了將世界視為舞台的觀點。最後他強調劇場顯現善惡爭鬥的本質,並說:「我們是會死的,但劇場卻如生命自身般永恆。」 在世界劇場日,ITI總會除了例行的劇場宣言外,還會與各國分會聯合舉辦相關慶祝活動,詳情可見網站www.iti-worldwide.org。(耿一偉) 博物館劇場大展演五月芝加哥登場 今年五月十六、十七日,第六屆博物館劇場大展演(Museum Theatre Showcase)將假美國博物館協會(AMM),於芝加哥舉辦年會的博物館博覽會上舉行。此活動由國際博物館劇場聯盟(International Museum Theatre Alliance)主辦,希望能增加博物館界與大眾對博物館劇場的重視。 所謂的博物館劇場,是透過劇場元素與詮釋技巧,在博物館或文化中心中進行的推廣活動。例如在史前博物館中以真人扮演的方式模擬古代人生活片段、或是透過科學技巧在舞台上製造超級變變變般的幻覺趣味、在動物園區裡演出
-
舞蹈
女體、自主、新風貌
女性的自主與自我追尋之路,在紛亂切割的現代社會中將走出怎樣的風貌?即將演出的兩個舞作分別展現了風姿各異的詮釋:在《新公主準備中》,女人從外在的監視中掙扎脫逃,洗滌美貌的魔咒,並以變形的身體揭竿起義!《傾斜》則質疑性別形象背後的男性標準,透過女性多元角色的衝突與並置,於肢體的流動互換中,啟迪自由的可能性。
-
舞蹈
翻身騰躍 舞出足球邊界
巴西足球隊腳法華美如跳森巴,如果,一群舞者奔馳球場、踢起足球,讓現代舞身段及探戈足部技巧與球共舞,那會是什麼樣的畫面?編舞家姚淑芬新作《一腳翻天》,不只把足球動作織入舞蹈,更把足球的規則和社會關係編入其中。
-
舞蹈 藝術活力膠囊~舞蹈包
濃濃東方味 精覽台灣舞蹈風華
兩廳院在四月份推出的「藝術活力膠囊系列雙十年華.舞蹈彩匯」將演出十支舞作,這十支舞作,從傳統民族舞到現代舞與芭蕾舞,從東方到西方的肢體美學,從台灣民俗到中原戲曲的舞台與動作元素,匯演了台灣舞蹈史的精華脈絡,呈現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舞蹈之路。
-
音樂 藝術活力膠囊~音樂包
合唱大閱兵 國樂大會師
四月份開始陸續推出的兩廳院藝術活力膠囊系列的音樂部分,即將上演的是人聲與國樂兩種不同類型的精采節目。雖然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整個系列的構想有別於一般的音樂會演出,從演出者、指揮、曲目到場地,皆帶有整合及反叛傳統的意味,意圖創造出耳目一新的心靈宴饗。
-
戲劇
Aimer!愛吧《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曾改編成紐約街頭現代版的《西城故事》,而法文版則由曾為無數流行天王天后打造暢銷金曲的詞曲創作者傑哈.皮斯葛維克創作,最大的特色在於幾乎不使用對話,全以歌曲舖陳,而每一首歌曲不是動人情歌,就是能夠登上排行榜的流行曲風,讓音樂劇的演出如同一場大型演唱會。
-
戲劇
戲劇,一種表現生存慾望的手段
以帳篷劇形式發表作品超過三十年,不少人以為櫻井大造是以劇場為改革工具的社會運動家:櫻井大造否認自己是激進派,「戲劇不能改變現實,只能表現和揭露現實」,帳篷劇對他而言只是「表現生存慾望的手段」。而參與帳篷劇演出的人和觀眾,不過是分享被社會結構所剝奪的「活下去的慾望」。
-
戲劇
劇場老頑童卓明:我不要聽話的演員
六十歲的劇場老頑童卓明,一路走來堅持「演員劇場」概念,在與演員工作的過程中,讓演員成為創作的主體。四月卓明將推出新作《樂淤逃難的島嶼》,將用一列捷運車廂來暗喻島國之民的困境與無路可出,演員則遊走於角色和自我之間。
-
戲曲
上崑三名角 獻演「絕版」戲
在戲曲學者洪惟助的力邀之下,上海崑劇團的三大名角,旦角梁谷音、老生計鎮華、崑丑劉異龍將搬演〈借茶〉、〈活捉〉等拿手「絕版」折子戲,把他們珍貴的「最後一次」,獻給台灣崑曲觀眾。
-
藝號人物 People 不只是音樂家,也是「明星」和「流行品牌」
隨時ready的音符——郎朗
華裔音樂家於全球舞台,現在就屬大提琴家馬友友和郎朗知名度最高。郎朗的崛起,的確有他的本錢,在東方面孔下,能以流利的英文表達自我,以美式開朗的個性說服群眾,就算彈琴時使用過多的肢體語言,看在樂評人眼裡十分矯情,卻為一般樂迷營造出一種新鮮感,隨時「ready」的精神,也為他開創無限機會。
-
藝號人物 People 笑聲中 有強壯自己的力量
呂曼茵 在劇場找到回家的路
來自後山花蓮的呂曼茵,一路從劇場走到螢光幕前,從演員到編導,一貫用她溫暖如和煦陽光的笑聲,穿越層層生命中的低潮陰暗。雖然在螢幕的演出已獲肯定,但她仍覺得自己是屬於劇場的:「劇場是我最終要回來的地方,我覺得在劇場就跟在家裡一樣舒服!」這個月她將演出戲盒劇團的《攔截,公路》,愛樂劇工廠將搬演的《宅男的異想世界》也是出自她手,讓我們透過她爽朗的笑聲來認識她吧!
-
戲劇
跨界實驗不斷,期待未來經典
今年的戲劇和戲曲類製作,嚴格來說並未出現指標性或真正原創、令人期待的大規格製作。即使要從過去一年的中、小型作品中挑出特別精緻且完整的入圍作品,也並不容易。難得的是,這一年來各劇團展現了傑出的企圖心和實驗精神,幾乎到了令人歡欣鼓舞的程度;尤以戲曲界的突破最為亮眼。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視覺藝術到電音舞曲
極簡主義四十年
從五○年代電視興起、加上大量消費的市場出現,一種偏好不斷重複的文化審美已在美國醞釀,無論是廣告風格或是超市架上的陳列商品,都成為極簡音樂的社會先行者,你也可戲稱它們正式宣告了機械時代複製藝術的來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極簡風 不為捨棄累贅 只為書寫浩瀚
Minimal Music 寓繁於簡
Mnimal Music與視覺藝術的「極簡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是對任何一種風格或主義的反動,更非以「捨棄累贅」為出發點,相反地,它是為了追求更寬廣的空間以容納更豐富的內容而存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面對大師 從極簡到無限的音樂「玩」人
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
對菲利普.格拉斯來說,他不希望「極簡主義作曲家」是他唯一的稱號,事實上,將近五十年的創作歷程中,格拉斯的音樂作品形式多元、類型也多元,「極簡」或許是他的註冊商標,但絕對不是他的「唯一」。他的影響甚廣,不僅在電影配樂、歌劇和管絃樂曲成果豐碩,同時也對搖滾、電音等領域有所影響。這次暌違超過十年再度訪台,本刊特別安排越洋電話訪問,讓讀者在大師到訪前,就可以展開對大師的「深度閱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動影像的節拍
格拉斯的電影音樂永遠都具備了引人入勝的節奏,撼動人心的樂音,同時還能讓聽者在音樂的流轉過程中,感受到無形或有形的人、事、物在動態與靜態中,不同層次的情感變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簡音樂達人
賴偉峰 藏在硬式冷調下的 熱靈魂
賴偉峰小檔案 媒體工作者,資深樂評人,古典啟示錄台長,音響評論專家。欣賞古典音樂超過二十年,聆賞極簡音樂約莫十年;收藏古典樂唱片六千張,極簡音樂CD將近五十張。在極簡音樂中聽到神聖,幾乎出神忘我。 「我會聽現代音樂有兩個因素,一是音樂顯現出當今的時代性與激起使命感,二是在古典和浪漫樂派之外,想要有個冒險,去聽聽不一樣的音樂!」資深樂評人、「古典啟示錄」個人新聞台台長賴偉峰感性描述他的極簡音樂之旅。「心情需要沉澱時,適合聽極簡音樂。」然而,「當你陷下去之後,卻能感受強大的情緒感染力,它不明顯著相,而像隱性的環境氛圍。」冷中之熱,重覆性漸次累積的張力,聆聽極簡音樂竟是這麼弔詭的回事。 極簡音樂初聽雷同,境界不一 極簡音樂,或稱極微音樂、低限音樂,最大特色在於重覆性。它運用極少的動機,讓一段旋律或節奏不斷反覆與變化,如同布拉姆斯的三十二段變奏曲。就變形而言,古典音樂是改變一個樂句的語調和和聲,極簡音樂則變動非常小,但時間累積長,音樂連續性強,「所以你能感覺到它的變化性,就像『今天天氣很好』這句話,連續講一百次是不同的。」賴偉峰生動比喻。每支極簡音樂,初聽似乎雷同,但音樂家的想法和樂曲標題,使曲子的意味境界不一樣。例如菲利普‧格拉斯的《法老王》、《機械生活》象徵性濃厚,而《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則在劇場舞台之外讓音樂延展。 賴偉峰談到喜愛的極簡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是美系而城市味的,他的作品文化質感濃厚,接觸面向深廣,例如野生動物、環境議題,將之與作曲結合,構成多元題材與具有認知高度的作曲風格。」另一位是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電影配樂聞名的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他的音樂是「歐系的極簡主義」,擅用絃樂、鋼琴、與電子樂中低音等配器,以古典音樂元素和系統進行拼貼、倒裝,比如在他的音樂中可聽到普塞爾(Henry Purcell)的低音、舒曼的旋律、莫札特的和聲混用,將傳統的對位、和聲、節奏賦予時代生命,匠心獨具。 表達資本主義的社會疏離感 史帝夫.賴克(Steve Reich)是上述二人的前輩,他是混音魔法師,<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