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意志的挑戰與勝利
儘管卡普蘭的指揮手勢如此地拘謹、簡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的表現卻相當出色;縱使他少作提示,樂團依然「自發」地奏出優美、協和的樂音。而林克昌的表現,更是讓數年來在台灣始終風風雨雨、評價不一的他一吐冤氣。
-
戲劇
夢,擱淺在死亡中
以文學作品改編的劇場文本,除了依賴肢體與構圖符號的視覺創造之外,語言聽覺的著力應該更為深厚,角色詮釋的掌握應該更為凝練,否則將難以承載來自文學的語言意象,和人物形貌的具體塑造。
-
英國
斷簡殘編中的城市劇場
不同於一般標榜高科技的劇團,「強迫娛樂」對於科技如何加強或豐富演出效果沒有太大興趣──好萊塢系統下的影片科技,早已在這點上發揮至極。「強迫娛樂」意欲探討的,是媒體科技如何似血液般無聲無息地浸入、流通於日常生活中,從而影響人們的價値判斷與生活倫理。
-
柏林
藝術交流新模式
審視「香港在柏林」文化節的成果,真正突顯香港文化風貌的,是電視、電影與靜態展覽。在表演藝術上,香港的地方代表性卻顯得十分不足。若問,到底香港現代表演藝術創作走到了哪裡?經歷過這次文化節洗禮的人,並無法得到任何的認知。
-
世界民族樂
消失於歐洲火藥庫的聲音
Sevdalinka是一種表達「愛戀渴望」借用史詩精神而唱的抒情歌曲
-
大陸劇場
長安風月秦腔情
來到西安除了感發思古之幽情,謁見歷朝歷代所遺留的史跡文物外,最期盼地莫過於能夠親身聆賞到「秦聲秦態最迷離」的秦腔演出;相較於京劇的表演程式來說,秦腔的表更加質樸活潑,充滿了濃厚馥郁的生活氣息。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春風化雨育英才
台灣京劇藝術教育,能依政策而具體落實,對京劇文化的提升,功不可沒!而梁秀娟正是其中堅實的媒介,透過她的奉獻與帶動,才使得戲曲教育,進入高級學府殿堂。 一位不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卻對台灣的京劇藝術的傳承與推展,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
-
專欄 Columns
燈光不只是照明而已
當我們把光當成詩句來讀,把光當成顏料在畫,當成音符,當成塑材,燈光才能產生真正的作用,因為燈光不只是照明而已,它是很有靈性的東西。
-
專欄 Columns
後金鐘的公共電視
得獎當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可是,得獎之後別人對你的期許更高了,你又要「維護」這樣的榮譽,隨時保持「衛冕」的高警戒心態,又要推陳出新、永遠走在前面讓人追,這種鬆懈不得的心情是很累人的,所以,"What's next?"就成為新的挑戰。
-
即將上場
「原舞者」年度製作《誰在山上放槍》
〈誰在山上放槍〉是一首隱喻布農族人狩獵行為和狩獵觀念的傳統歌謠,曲調規律、旋律優美,原舞者曾多次前往部落請教部落長者的指導及教唱,以求表現傳說中的天籟複音Pasi but but(八部合音),並在杵音、槍聲與童謠的烘托下,吟誦傳統布農族的山林生活和歌謠世界,透過繁複多聲部合唱及任意延長的節奏,走進布農族内歛沉潛的一生,聆聽和諧圓滿的原始美學和聲。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美國〕 蘇珊.宋妲劇作《床上的愛麗絲》美國首演 由美國文學家蘇珊.宋妲(Susan Sontag)編劇的《床上的愛麗絲》Alice in Bed(1993),自十月廿六日起到十二月九日止,在位於辣媽媽劇場對面的紐約戲劇工作坊(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舉行美國首演。《床上的愛麗絲》的主角是長年臥病在床的愛麗絲.詹姆士(Alice James,十九世紀小說家亨利.詹姆士與心理學家威廉藉姆士的小妹)。劇中以愛麗絲臥病在床的意象為中心,表現女主角的豐富的内在世界。在原劇中,宋妲還加入同為十九世紀女性的艾茉莉.迪更生、瑪格麗特.傅勒、芭蕾舞劇《吉賽兒》裡的茉塔與華格納歌劇《帕西法》裡的昆得麗等人物上場。但在這次的製作中則是以愛麗絲一人為主,其他角色皆只在投影機之影像中出現。導演是來自荷蘭南方劇場(Het Zuidelijk Toneel)的依佛.馮.合夫(Ivo von Hove),近年來他在紐約上演的的作品有尤金.歐尼爾的《更多的豪宅》More Stately Mansions以及田納西.威廉斯的《慾望街車》,由於馮.合夫的個人導演風格十分強烈,頗受紐約劇評與觀眾的矚目。 此次製作是紐約戲劇工作坊與荷蘭南方劇場的跨國合作,於夏季先在荷蘭與比利時的藝術節中演出。女主角由曾得過紐約外百老匯「歐比」獎(The Obie)的劇場老將裘安.麥金塔(Joan Macintosh)擔綱,在劇中大部分時間是躺在特製的床上演出。麥金塔曾在馮.合夫的《更多的豪宅》中擔任主角,也是馮.合夫《慾望街車》的副導,並曾為六、七〇年代理査.謝喜納的「表演劇團」(The Performing Group)的成員。 (張明傑)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海洋四重奏
-
焦點
來自森林的天籟
馬林巴木琴(marimba)是打擊樂器中最常見,也是最常被用來演奏旋律的樂器,這種取材於大自然,構造簡單的樂器,實際上卻是運用了非常高的科技與精良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
-
焦點
沃爾夫重要作品回顧
《莫里克詩篇》 莫里克(Eduard Moerike,1804-1875)是德國文學史上浪漫與寫實主義過渡時期的詩人,其詩作簡樸,眞誠,具音樂性。在沃爾夫之前已有很多作曲家譜寫過他的詩,例如:舒曼,布拉姆斯等,但眞正讓這位詩人聲名遠播,超越國界,並且引起學術界研究其生平和詩作興趣的,卻是由沃爾夫的歌曲而起。詩人的浪漫情懷和人生際遇,使其詩作非常多樣性,他表面生活平靜簡樸,無風無浪,內心卻充滿矛盾與痛苦:不幸的初戀與婚姻,身爲牧師卻對宗教冷淡、懷疑。這種雙重個性都反映在他的詩作裡,看來嚴謹簡單的格律中,隱藏著深沉的憂傷。作曲家對詩人有著強烈的認同,他以無比的熱情和靈感成功地捕捉到詩人的情懷和文字的音樂性。在沃爾夫之後,其他作曲家譜寫的莫里克歌曲都不再具代表性,而沃爾夫之與莫里克就如同舒伯特和威廉.繆勒(《磨坊少女》,《冬之旅》作者),詩人因作曲家而留名後世了。 《莫里克詩篇》可說是沃爾夫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作曲風格的轉捩點。歌曲題材豐富,音樂變化多端:有宗教歌曲、敘事詩歌、情歌、自然景觀的描述、幽默諷刺的詼諧歌曲等。和他的《歌德詩篇》以及後來的其他歌曲集相比,莫里克詩篇的歌曲較具旋律性,也較易被聽衆接受,因此其中一些歌已是演唱德國藝術歌曲者的固定曲目,例如:《被遺棄的少女》Das Verlassene Maegdlein,《春來了》Erist's,《無饜的愛》Nimmersatle Liebe,《遁世》Verborgenheit等。 《歌德詩篇》 歌德是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詩作充滿光澤,情感與理智交融,思想之深廣無與倫比,智慧與美麗兼具。對沃爾夫來講譜寫歌德是有心要接受挑戰,因爲在他之前,已有很多非常成功、廣爲流傳的歌德歌曲了,因此,他在選詩方面非常小心。在五十一首歌德歌曲中,有十首取自歌德的長篇鉅著《威廉.麥斯特》Wilhelm Meister,例如,三首豎琴手之歌、四首迷孃之歌。和舒伯特的「歌德」相比,這些歌曲都較不爲人知。其他常出現在音樂會上的歌德歌曲有:《冷酷的少女》Die Sproede、《詩人安拿克里昂之墓》Auakreons Grab、《花之問候》Blumengruess、《又逢春天》Fruehling u
-
台前幕後
愛情、命運與自由意志
在人類的心靈版圖上,愛情是永遠不會褪色的彩筆。亙古以來,文學戲劇的領域裡,愛情與命運之間的抗衡拉扯,更時時激迸出燦爛的火花,留予後來者哀歎憑弔,甚至加入新的素材,展現新的詮釋角度,不斷與當代的人類心靈對話,完成不同視野的藝術作品。以此觀之,法國新古典主義悲劇大師哈辛以希臘悲劇家優里庇底斯(Euripides, B.C. 480-406)的《伊波利特》Hippolytus爲基礎,改編成其代表作《費德兒》,無疑具有深廣的討論空間。 《伊波利特》與《費德兒》 《費德兒》首演於西元一六七七年,資料顯示,當時曾有哈辛的敵對者以同樣題材寫了另一部劇本,同樣獲得好評,不知何故已被遺忘。將時間再往前推,優里庇底斯的《伊波利特》則問世於西元前四三八年。 兩者不同之處,首先是故事情節發生的順序。根據神話描寫的《伊》劇,敘述雅典王戴瑟的妻子費德兒無法自拔地迷戀戴瑟前妻之子伊波利特,遭到誓言不近女色的伊波利特嚴詞拒絕,因此自縊身亡,留下遺書一封,誣陷伊波利特企圖侵犯她,致使戴瑟震怒之餘,向海神詛咒兒子受到重懲,不幸慘死。哈辛則更動了事件的順序爲:由於費德兒奶媽的護主愚忠,向戴瑟誣告伊波利特侵犯王后,一怒將之放逐,旋即因海神的威力馳馬身亡。費德兒獲悉噩耗後,傷心地服毒自殺,向戴瑟自白後,香消玉殞。 至於伊波利特與費德兒的淵源,在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伊波利特矢志崇拜處女獵神阿蒂蜜絲,睥睨愛情,嫌棄女色,惹得愛神阿芙羅黛蒂(維納斯)不滿,操弄費德兒的情慾,成爲神明詛咒、復仇的工具,當伊波利特受海神作祟重傷之際,還是處女獵神阿蒂蜜絲現身告知戴瑟眞相,還其清白;到哈辛的手裡,費德兒愛戀伊波利特的英武青春,神祇的位置不再重要,伊波利特終究也跌入愛情的波瀾漩渦。 在《費德兒》中,哈辛加入了一個神話中沒有的角色──阿麗西,與費德兒、伊波利特構成三角戀愛關係,增加劇情的複雜度。阿麗西是使伊波利特同等陷入情網痛苦的心上人,成爲費德兒忌妒之火的引爆點,爲劇情架構增添了細膩的心理層次。同時,哈辛一改前身希臘悲劇以神祇、神諭爲決定角色動機、命運的唯一立場,把故事拉到了人的世界,以人的眼光來看人類自己的愛慾與命運。 具有推波助瀾功能的重要配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表演藝術納入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省思
即將於二〇〇一年全面實施的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課程,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頭大戲。這項新制度將傳統分類的國民中小學學習科目予以重新統整,規劃出七大學習領域為架構的新課程。以廣泛培養學生藝術知能與提升藝術鑑賞能力為目標的表演藝術教育課程,也將同時納入國教體系的「藝術與人文」(戲劇、音樂)與「健康與體育」(舞蹈)等學習領域之中,成為國民基本教育的一環。 如何將表演藝術教育課程融入既有的國教體系,不僅考驗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成效,新制這項攸關未來國民藝術啓蒙的百年大計,對於改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貧弱體質,更潛藏著深遠的影響力。從去年完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制訂,到目前在各級國民中小學內進行的新課程試辦教學,有關單位的政策規畫輪廓均已隱然浮現,實際執行的問題也恐將接踵而至。因此,本刊針對新制中表演藝術課程的相關理念規畫、師資培訓、教材編排等方面進行報導與分析,並以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現況與國教體制外的教學經驗為例,一探國內美育扎根工作的前景與隱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回眸
日本時代的「學藝會」活動
在沒有藝術教育的年代裡,校園中這種帶著娛樂性質的學藝會表演活動,悄悄地傳遞了新的、屬於近代的審美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寓教於樂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體制外的諍言
這群或曾參與官方或民間各種規畫會議、或曾提供教學經驗的民間教育工作者,從藝術教育活動的經驗出發,提出對國教新制的看法,或可作為日後實際施行之參考座標。
-
即將上場
陳瑞斌千禧鋼琴之旅
曾榮獲國際華沙蕭邦鋼琴大賽、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羅馬國際鋼琴大賽等十八項獎項,使陳瑞斌在國内外的表現儼然已成為青年鋼琴家之翹楚。這次的全台巡演除了古典樂曲如蕭邦《敘事曲》、《馬厝卡舞曲》之外,還包括了近年來風纂全球的皮亞左拉探戈組曲《天使》,及深具台灣本土味的《台灣舞曲》,陳瑞斌將以紮實的琴技與沉熟細膩的音色再度展現國際級的演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