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是還原、還是轉化
從「多面向舞蹈劇場」多種表演形式的劇場探索,轉到今年的「如舞人舞團」,陶馥蘭的舞蹈已脫離了激情及深沈的表演形式,而回到簡單及自然。
-
戲曲
從實驗累積成果
「舞蹈異人世界Part II」跳脫舞蹈空間舞團過去一人編舞的經營方向,不同創作人的舞作讓舞團的作品風格趨向多樣化。三位舞者出身的創作者,顯然對身體的展現特別感興趣,舞台表現卻各有看法。
-
舞蹈
舞出時間的意象之美
此次《光臨時間廊》和以往最大的差異在於作品風格的統一性,如不看節目單,還真會以為整晚的演出是出自一個編舞者之手。
-
回想與回響 Echo
誰在乎時間?
舞蹈自身的價値有時甚至超出了其陳述含義的價値,從這個觀點出發,也許就不需太在乎「時間」是什麼,畢竟「舞以載道」不過是衆多詮釋舞蹈的途徑之一。
-
回想與回響 Echo
渡海之後,只有悲歌?
《刺桐花開》與《台灣,我的母親》已為歌仔戲編演近代台灣故事留下足跡履痕,更勇敢地躍向台灣歌仔現代戲的創發。欲由傳統戲曲的搬演程式過渡到現代戲曲的表現,也許還需要更多藝術工作者的投入,才能為兩者濟渡造橋。
-
表演書房
闔上書本,開始「搖滾」吧!
《搖滾樂的再思考》肯定不是寫給死忠搖滾樂迷的。這本出自德國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Pater Wicke的論述性著作,企圖解釋分析改變了世界的搖滾樂。學院殿堂式的思考似乎將它拉拔至某種言說哲學的高度,然而書中多處仔細甚至有點繁瑣的鋪陳算是種「去門檻化」的誠意展現,讓入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步步形塑出對搖滾樂的基本模組與定義。
-
現代音樂盒
在鐵幕下消失的鋼鐵之聲
莫索洛夫的作品,主要代表了二〇年代蘇聯體制下,前衛作曲家在初接觸音列風格和「鋼鐵主義」萌芽時期的最高結晶。
-
專欄 Columns
巴赫逝世兩百五十年有感
巴赫的生平在二十世紀逐漸呈現出更清晰的面貌之際,除了讚頌他音樂上的成就以外,對於他生平的際遇,我們是否應該也能從中學到一些啓示?至少是在專業的領域裡,避免外行領導内行;以及在媒體中,慎思謹言,不作「假先知」!
-
專欄 Columns
新劇場.新思維
見到國内劇場空間也有朝向新趨勢走的企圖與可能,實在有幾分喜悦與興奮;可是只有硬體的建設或改造,而漠視同步追求深刻的認知與作為,那是不夠的。一定要在理解新劇場形式的由來,它的機能,它的限制,它的優缺點,更重要的它的劇場美學觀點之下,去從事硬體建設,充實理論架構及運作方法,才會產生更大的效應。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龍口下的孫逸仙》爲震災義演 劇作家兼導演愛德華.伊曼紐的劇作《龍口下的孫逸仙》,將頂著「美國國家戲劇獎」得主及「普立茲戲劇獎」入圍決選的光環,於七月中下旬來台為去年九二一震災進行巡迴義演。該戲由愛德華.伊曼紐親自率領「佛萊斯諾州大劇團」演出,將巡迴台中縣、桃園縣、台北市、宜蘭縣等地共八場。 《龍口下的孫逸仙》去年十二月在美國首演,内容是以國父孫逸仙倫敦蒙難記為主軸所鋪陳的三幕廿七景舞台劇。伊曼紐在劇中利用「超現實」手法讓不同時空的歷史人物對話,藉以探索國父被囚十二天中、龍困淺攤的心路歷程,劇中包括關公、孔子、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總統等中外歷史人物都會交錯出現在舞台上。 本身是「台灣女婿」的伊曼紐熱愛中國文化,因為對災民失親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自掏腰包發起這次來台義演的活動。所有場次均不收門票,採取置放捐款箱的方式募款。而該戲來台在台中的首場演出將特別招待九二一災民觀賞。詳情請洽:02-22897897 (編輯室) 二〇〇〇舞躍大地舞蹈比賽揭曉 經過五月五、六、七日的激烈競賽,「二〇〇〇舞躍大地舞蹈比賽」的結果於日前揭曉。由於此次參與團體衆多,高達一百零二隊,所以主辦單位為免遺珠之憾,特地增加了十名優選作品獎。 在「藝術舞蹈組」方面,金牌獎得主為羅雅柔編的Dream Body,銀牌獎為陳書芸所編的《心像》,銅牌獎為張淑晶編的Do You Be?,獲佳作獎的有石志如、王有丞、高培鳴、趙孝菁、謝明叡,優選作品則有劉雲霈等十位。 「全民舞蹈組」方面,則由台中市教師舞蹈協會的郭惠良所編的《大家來跳舞》獲得金牌獎,銀牌由朱麗姬的《拍拍舞》獲得,銅牌則為郭美江編的《中華兒女》,佳作獎得主分別為何麗貞、王欽賢及郭惠良的另一齣舞作。詳情可洽中華民國舞蹈學會(02)27071756、09337266927。 (編輯室) 〔大陸〕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演出林懷民新作《年輕》
可曾觀察過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的樣子有什麼特色?在林懷民二〇〇〇年新作《年輕》中,將可以感受到雲門舞者的自在、輕鬆、活力、炫目與震撼,他們高躍,急轉,快跑呈現屬於新世紀的活力。《年輕》充滿通俗性與娛樂性,是一種高明度的色彩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羅北安.謝蘋英
今年八十二歲的羅媽媽,因著今天的訪問還特地去美容院洗了頭,羅北安握著面對訪問緊張不已的母親的手,還打趣地說:「是啊!我們還打掃了房子呢!」 羅媽媽是個標準的眷村媽媽,勤儉持家、和藹可親。憶起當年在眷村裡,喊著羅北安回家吃飯的情景,不擅言詞的她操著一口標準的湖南話,雙手撫著北安受傷的膝蓋,憐惜之情,溢於言表。 或許是因爲跟哥哥年紀相差十五歲的關係,在台「北」市大「安」區出生的「北安」覺得自己其實像個獨生子般地被呵護、成長著。從小學、中學到連續四年重考大學後,考上藝術學院的經驗,羅媽媽只是笑著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了。」 在羅北安的作品中,一向充滿著濃郁的親情與友情,究其原因,羅北安說:「可能是因爲我喜歡『家』的感覺、喜歡回家。」而其中,羅媽媽本著傳統婦女的美德,默默地支持著「家」的力量,我想,這才是觀衆能看到羅北安創作許多溫馨作品的原因。 (本刊編輯 劉守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榮裕.謝月霞
舊照片沉載著許多過往的記憶,一旦打開,人生如戲。對王榮裕而言,這張鏡頭偏離、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是近二十年來與母親唯一的合照,也記錄著母子之間由遠到近的關係。 由於早年一段不愉快的婚姻,讓王媽媽離開了孩子,北上歌仔戲班唱戲。王榮裕依稀記得,身爲長子的他,帶著妹妹在野台的戲棚下尋著媽媽的情景。就這樣地尋著、尋著,也讓成年後的王榮裕尋到了劇場,在劇場中不僅尋到了自己、了解了演員,更了解了媽媽當年的心情與苦衷。與其說是「劇場」拉近了母子間的距離,倒不如說是相互體諒下,了解了對方的付出。 兒子導戲,媽媽演出。現在在劇團裡,王媽媽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兒子追逐夢想,刻苦的耐力、堅毅的性格常是團員們的精神支柱。拍照的當天,升格爲祖母的王媽媽抱著三個月大的小孫子,與剛當爸爸的王榮裕開懷地訴說著過去、寄望著這個新生命的未來,伴著這一家子的喜悅,我們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劉守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陸豪.傅五妹
內湖的早晨,在空氣淸新的中庭花園裡與朱陸豪和朱媽媽閒聊著,徐徐微風拂面。這裡也是朱陸豪忙裡偷閒時會陪著母親來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的地方。朱媽媽很久沒有唱戲了,維持適量的健身運動卻是不可或缺的。也爲了這個緣故,朱陸豪一家人即將離開這個宜人的居家環境,搬去附近的新家。「在這裡住得高,得坐電梯,搬到新家那裡,媽媽就天天有樓梯可以爬了。」 翻出原本已經裝箱的母子合照,朱媽媽想起了朱陸豪小時候的「家」:在戲院後台用白布隔出來的一方棲身之地。一家人跟著朱媽媽的歌仔戲班南北奔波,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都少有餘裕,卻也造就了朱陸豪童年的戲曲環境啓蒙。此外,朱陸豪體內流著的伶人血緣,還可以上溯到朱媽媽英年早逝的父親,是當年以演出台語京戲聞名的「宜人京班」台柱,文武不擋。「我媽說我是外公投胎的唷!」朱陸豪得意地笑了。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唐美雲.唐冰森
唐媽媽六十多歲了,如今依然活躍在外台戲棚裡,在接受我們訪問之前,才帶著「秀枝歌劇團」遠從埔心演出歸來。坐在「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排練室裡,提起戲班生涯,唐媽媽有一肚子足可媲美連續劇劇情的滄桑往事:出身彰化望族,卻因不堪養母苛待而數度離家,迷上內台戲光鮮亮麗的小旦扮相後,不顧家人反對,硬是投身戲班,又嫁給同行的「戲狀元」,就這麼把一輩子都給了歌仔戲。 而出生後就被算命先生說是「與家人註定無緣,十五歲就會離家」的唐美雲,到現在仍然跟媽媽與三隻狗相守在一起。從少女時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媽媽用一雙繡花鞋「騙」去演了生平第一齣戲《千里尋父》開始,到現在同樣選擇歌仔戲做爲一生的志業,唐美雲對照著自己今昔的變化,也和媽媽有相似的感慨。 對著排練室的落地鏡,唐美雲挽起水袖比畫了一番,請媽媽過來幫忙指點兩下。唐媽媽雖然嘴裡叨唸著:「手要這樣比出去才對」,在她靦腆笑容中隱隱浮現的,卻是那份牽繫兩代的親情與戲緣。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庭竹.卓月雲
未能站在舞台上,一直是卓媽媽的遺憾。望著舞蹈有成的女兒,卓媽媽感到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說,女兒的演出,我一場都不會錯過。女兒學跳舞,她也跟著成長許多。從家庭主婦到成爲舞蹈社的負責人,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只有行政的能力,連舞蹈社的小朋友要上台,臉上的妝,都是我一手包辦。 卓庭竹和母親的關係相當融恰,說是母女,還不若說情同姐妹。心情不好的時候,卓庭竹會找媽媽一塊喝杯小酒談談心,說到傷心處兩個人還會抱著一起哭。卓庭竹說,媽媽一直是她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她很感謝母親。 以前卓媽媽總是希望女兒能常待在身邊,經過這幾年,卓庭竹的在編舞上的表現才讓她慢慢地明瞭,應該放她飛往更開闊的天空,才不至埋沒她的才能。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銘隆.楊李罔
舞者楊銘隆會離開世界知名的崔莎.布朗舞團回到台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年近八旬的母親。去年母親住院開刀,才讓他警醒到母親的年歲已大。記得高中時有一次晚歸,母親惦念著站在門外守候的身影,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楊銘隆是家中的老么,從小就特別黏母親。回想起小時候的日子,他說:媽媽很會做女紅,家中小孩穿的,都是母親親手做的衣服。一邊幫人家做衣服賺錢、一邊帶小孩。他最記得那段在碎布堆上玩,聽著縫紉機工作聲睡著的日子。 對於楊銘隆將跳舞當成職業,媽媽一點都不反對,她說:只要兒子安分做人,一點都不擔心他的將來;不管做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若要說有什麼牽掛,就是希望兒子早點成家。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正傑.陳恩汝
張正傑第一次拎著大提琴,隻身遠赴維也納求學時,才十四歲。再一次見到母親淚汪汪地在機場相擁時,張正傑已經成年。 他坦承那種感覺「有點生疏」,「可能是因爲當時已經成年,對母親的印象卻仍然停留在需要她呵護的少年階段。」張正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調整與父母的相處,也盡力地彌補彼此在情感上的愧欠。 去國十三年,並在歐洲音樂院擁有終身敎職,然而張正傑決定返台定居如同當初出國深造一樣,充滿義無反顧的熱情。母親眼中的正傑「個性很硬」,包括練琴念書、策劃音樂會,「只要他想要的,一定努力達成目標。」 忙碌的演奏家生活、加上在東吳的專職及電台主持工作,張媽媽說現在要見到張正傑很不容易,「只能每天打開收音機才聽得到。」言語間充滿得意又好像有點「抱怨」,這張合照顯然替這對母子湊合了一次愉快的面對面。 (本刊編輯 黃俊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佳韻.周修眉
拍照的當天,張佳韻剛指揮NSO演出音樂劇《眞善美》,這是她例行佔去一天三分之一時光的全職工作,也是張媽媽從小苦心栽培然後開花結果的。 剛散開的人潮,偌大空盪的音樂廳裡,張佳韻像回到自己家從容而熱切地招呼大夥兒。「太太,坐這裡好嗎?」張佳韻喊媽媽「太太」,我們看得出這是一種親暱。 父親是長年在外的船長,因此管束收放全由母親作主。張媽媽學過鋼琴,她不諱言是自己的主意-在張佳「韻」的生涯鑲嵌音樂的十字架。然後她直誇讚佳韻從小耳朶就很好,「眞的很有音樂天分。」反倒是這位豎笛指揮雙修碩士時而湊過來插話:「沒有啦!我吿訴你;每個學音樂的父母都會認爲自己的孩子最有天分。」 張媽媽眼中,佳韻是個很「獨立、孝順、正直」的孩子,並且還不忘樂乎乎地補充「這可是我從小敎他們的;品行永遠最重要,然後才能談音樂。」張佳韻好像有點無奈地表白「我的叛逆『啓蒙』比較晚,媽媽這幾年也學著適應了。」 「以前像母女,現在比較像朋友。」兩人說完相視而笑,我們於是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黃俊銘)
-
即將上場
洛杉磯芭蕾舞團演出《阿拉丁》
洛杉磯芭蕾舞團(LOS ANGELES BALLET ENSEMBLE)一連製作了幾部成功的芭蕾舞劇,繼一九八三年的《胡桃鉗》、一九九〇年的《仲夏夜之夢》後,現在推出具東方美麗色彩,充滿神秘、奇異幻想世界的《阿拉丁》。洛杉磯芭蕾舞團演出的《阿拉丁》,可說是團內每位創作者的結晶,結合音樂、文學及舞蹈,完全以一種全方位的方式來呈現。 此行來台,將是國外團體第一次來台演出全本芭蕾舞劇《阿拉丁》,屆時將是一場難得的芭蕾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