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
德國
飛舞在八千八百個琴鍵上的二千隻手指
一百架鋼琴像巨獸似地分佈在巨大的舞台上,二十架平台鋼琴圍成二圈半圓,立在一個特別為支撐二萬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重量,而延伸出來加蓋的舞台上。另外的八十架直立式鋼琴則在原始舞台上,分成六排面對面地站立著。負責掌控二百隻猛獸的馴獸師普雷克爾特,用他的指揮棒精準馴服了二千隻手指。
-
表演賦比興
昔日相聚的樂音
桃花心木的巨大蓋板稍稍展開一個角度,三道光柱由內射出,投照台上兩把小提琴,以及中提琴、大提琴各一把的局面,阿班貝爾格樂團的四位紳士圍守的核心,即眼前的四套樂譜,眼神彼此會意與攻防之間,音樂在此交迸出來。 以爲弦樂四重奏團名字的作曲家阿班.貝爾格其人,我所知的很少,六〇年代末在台北看到一部類似紀錄片影質的阿班.貝爾格歌劇《伍采克》的電影,內容是當今的角色與社會,人們在街道疾走,或室內對話,但一律高亢的吟唱不怎麼旋律化的曲調。對於一部怪異的現代歌劇影片,如今我的印象剩下這樣。另外,也屬圖像的阿班.貝爾格畫像──狹長殊異的直式畫幅,是荀貝格以油彩繪的門生肖像,兩鬢長髮中分,暗影密集在臉部中間的,看起來是個富於抑鬱表情的年輕人。 如我們所知:以阿班.貝爾格爲名的弦樂四重奏團並非他(阿班.貝爾格本人僅有兩首四重奏)或前衛樂派的代言人,雖然這個樂團也灌錄過貝爾格、魏本、巴爾托克以及其他現代音樂,但他們其實是以灌錄過全套的貝多芬、布拉姆斯,以及晚期的莫札特與舒伯特而聲名大噪。音樂會曲目也以德奥經典爲主。 這一晚在台北的節目是: 莫札特第二十號D大調弦樂四重奏/巴爾托克第三號弦樂四重奏/貝多芬第十三號E大調弦樂四重奏與大賦格。 除了中間那首巴爾托克讓我們見識這個樂團迎刃而解作曲家「發明」的技巧,以及由於對弦樂重奏特性的不熟悉而「變」出來的難度等等。當晚其餘樂曲目呈現完全的洗練與無疵。 樂團初出台的時候,在雷動的掌聲中那黑色夜禮服的男人形,如經過刻意排比過的身高序,予人「魚貫」的肅穆感覺,坐定以後,第一小提琴手站起來走前,向滿堂的聽衆簡短地用英語說:「音樂會爲了紀念我們的朋友許總裁。」 稍早,策辦人大提琴張正傑已經發表了這場音樂會的前言,大致的意思是: 十年前阿班.貝爾格重奏團首度訪台的那一回,因爲他自己曾經是樂團大提琴家厄本的學生,接待的時候交通發生些問題。彼時央行的許遠東先生正開始向他學大提琴,爲「師祖」之誼而慨然提供一切資源,在台的陪伴中終成了眞正的朋友。 相約隔年再來的演奏會一直拖下去,最後竟爲大園空難成了永訣。張正傑說: 「空難發生後數小時就接到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團的電話,問飛機上
-
表演賦比興
那一夜星光燦爛
重新走在去看《星之暗湧》的路上,到安那其之路,那條路上的景物竟已有些模糊難辨了。荒煙蔓草,野螢亂飛,在每一個劇場作者夢寐以求的巨大而空曠的水泥廠房中,我彷彿卻已經迷失了回去到那裡的路了。
-
焦點
新花部農譚
《宰相劉羅鍋》對當代戲曲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它把虛擬的歷史文化場景:宮庭秘辛、才子佳人、風月公案等等,與新文學傳統中作家對人性的深切關注和道德精神的準確把握,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昇華出一種現代都市型態的民間文化精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
回首舞蹈史二十世紀培養了許多舞蹈家,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求足以代表自身文化的風格與特色。從「現代舞」的誕生、芭蕾舞的改革、流行舞步的變遷,甚至到非西方國家中傳統舞蹈的傳承,這一切的興起與沒落,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的文化變遷而不斷修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來人們觀舞之道的改變
人們對舞蹈的看法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有很大的轉變。在世紀初,舞蹈多半只被看成是娛樂活動;隨著世紀的演進,它逐漸轉化成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近二十年來,舞蹈也開始被視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面向,成為學術研究的新領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舞台舞上螢幕
當代,許多著名的編舞家都藉由影像來助長其舞作的豐富性,或將作品為鏡頭改編,甚至加入導演的行列,藝術結合科技促使舞台成為多媒體的大熔爐,再加上電腦科技的迅速擴張,將影像舞蹈推向另一個巔峰!
-
台前幕後
不知所終的生命列車
《早安列車》以生命為旅程,呈現在這旅程中,人對寂靜、寧靜、平靜的渴望與追尋,以及所尋找的「寂靜」的不同層次和質感──或許死寂,或許能量高漲。
-
台前幕後
穿梭於不同文化與介面之間
旅美舞蹈家余金文,將帶領他的舞團和電腦科技師,呈現其最新創作及舞蹈與科技結合的成果,為台灣觀衆帶來一場科技與藝術的饗宴。
-
台前幕後
新豫劇主義
本土豫劇版的「杜蘭朶」除了有傳統梆子聲腔的優勢,也有像是鬆弛程式性身段、龍套宮女不再是僵化的道具、舞台場面調度等全新面貌的綜合處理,以適應現代人觀劇意識的需求。
-
名家訪談
名琴、無伴奏、與舞台表演
訪談麥斯基是一件很過癮的事,舞台上他感情充沛、魅力十足,舞台下他毫無架子、暢所欲言;言談間,你不僅可以感受到巨星的風采,更重要的是他誠懇的談吐透過其深刻的思維,讓樂迷對他的藝術成就有更深的體認。
-
回想與回響 Echo
動態藝術進駐公共空間的典型
《活.動.畫》藉由接觸即興的舞蹈觀念,試圖將動態的舞蹈在靜態的畫廊和美術館等展覽空間演出。跳出鏡框式舞台後舞蹈相貌變得多樣,在開放空間中形成有趣的畫面。
-
回想與回響 Echo
「各自各」的沈思空間
今年參與香港「麥高利系列」演出的團體/編舞者,由原來著重香港新生力量走向國際交流的層面,來自日本的松島誠、南群舞子及動藝等演出團體,各擁有各自的題材、風格與個性,但有一個共通點:沈鬱、深憂,叫人迷溺於淡然幽邃的況味之中。
-
回想與回響 Echo
高速疾走翻天覆地的「普末」歌劇
龔志成自己將《迷走都市》定位為解構歌劇(deconstructed opera),他認為這個作品本身建構於音樂上的多重感官經驗,有著豐富的敘事及視覺元素,但這些元素卻被樂手、歌唱者、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以及詩人共同拆解及重新定義。
-
回想與回響 Echo
終於聽見「室外」的聲音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
-
回想與回響 Echo
風格與詮釋
所謂「原汁原味」這樣的說法,不僅語義含糊,而且有如海市蜃樓般虛幻不實。比較値得留意的,恐怕是演出風格與角色詮釋的問題。因為這兩者直接關係到表演團體──尤其是導演與演員──對搬演戲碼的認知與詮釋。
-
戲劇
虛擬求偶舞
在馬丁戴維斯設計的舞台烘托之下,導演波斯納打開了劇場的一扇窗,讓台灣觀衆見識到名作之所以為經典的韌性。本文嘗試從《馴悍記》的舞台史著眼,挑出具有標竿作用的段落,為這場製作尋求定位。
-
戲劇
方圓之內?之外?
透過了「環境劇場」的空間設計、呈現與排比、多軸交錯的劇情鋪陳,夢/人生/舞台的多元關係與象徵,被繁複地編織入這齣長達七個多小時演出時間的「莊周曉夢」式劇場鉅構中。
-
戲劇
多層變奏的上乘喜劇
這齣戲從一樁春秋故事,變奏為公演前的彩排戲碼,再變奏為角色的錯置,再變奏為真實與戲劇的類同與混淆,最後再變奏為嶄新的對位,結構層次均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