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現代舞蹈成了「白橡樹舞壇」當晩演出的寵兒。(林鑠齊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舞壇永遠的巴瑞辛尼可夫

滿堂觀衆聚集在國父紀念館内,為一睹舞壇超級巨星巴瑞辛尼可夫的舞台丰采。沒想到一晚不見其拿手的古典好戲,反而是平時略嫌冷門的後現代舞蹈。

滿堂觀衆聚集在國父紀念館内,為一睹舞壇超級巨星巴瑞辛尼可夫的舞台丰采。沒想到一晚不見其拿手的古典好戲,反而是平時略嫌冷門的後現代舞蹈。

終於一睹巨星風采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滿堂慕名而至的觀衆聚集在國父紀念館偌大的觀衆席內,爲了要一睹舞壇超級巨星巴瑞辛尼可夫的舞台丰采。沒想到一晚不見其拿手的古典好戲,反而是平時略嫌冷門的後現代舞蹈。在意外與遲疑之際,熱情的台灣觀衆仍以最溫暖的掌聲回報,反正「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平日不見票房市場的現代舞(特別是後現代舞蹈)竟也成了當晚的寵兒。

「白橡樹舞壇」的表演恰如其分。每位舞者的表現也都精緻、成熟,只是在巴瑞辛尼可夫的光環之下,很難不在一個群舞之中把他視爲主角,相對地,其他舞者就退居成爲搭配的角色。首先我們也必須承認巴瑞辛尼可夫的成功絕非浪得虛名。姑且不提他當年在古典芭蕾的領域如何令人嘆爲觀止,這十多年來他潛身現代舞,從一個近乎新人、重新調整動作質地,到如今細膩完整的表演,令人對他年過半百的身軀抱以無限的敬佩。

馬克.莫里斯爲巴氏所做的獨舞《使壞》Peccadillos,除了可說是爲巴瑞辛尼可夫量身訂做的難題外,幾乎不算是一支舞蹈。演奏著平台式玩具鋼琴的現場伴奏,一如莫里斯慣常玩笑的風格。巴氏在舞蹈中不斷在平衡舞蹈與演戲兩者之間的尺度,所有的切換都適度合宜,換個人跳恐怕部難在拿捏之間保持全程的俐落精準。另一支馬克.莫里斯的作品《吵》The Argument,也是比較有戲劇性的舞蹈。以舞蹈的語彙而言並不見新意,但馬克.莫里斯對音樂的處理確有獨到的能力,使得整支舞在音樂與動作的配合下呈現十足的戲劇張力。

在約翰.賈斯斐斯的《在難處思考》See Through Knot中,音樂的電子節奏中雖然設下了一個情境式的氛圍,而眞正的節奏其實發生在舞者的動作與互動之間。整支舞蹈一如一場遊戲,一場肢體的遊戲,而非情緒上的遊戲。後現代舞蹈的理性與邏輯思考自頭至尾貫穿全舞。每個舞者的動作都如印刷品上的單一色層或整部機器的一個零件,只有把所有的層次或零件全部結合起來才能看清整個畫面或使用機器。

結構遠重於内容帶來觀看的特殊趣味

後現代舞蹈中結構(form)遠遠重於內容(contant)的思考方式,常帶來觀看上的特殊趣味,若有任何情緒上的牽引恐怕也是引發自潛意識的深海。國內的舞蹈往往早在内容的立意裡淪陷,而無法使動作本身自由獨立地存在。露辛妲.伽爾斯的《協奏曲》Conterto可說是一支充滿了動作的舞蹈,從頭到尾幾乎每一個拍子都是動作,到頭來卻有一番令人蒸騰的暢快。空間巧妙的使用令所有細碎的舞步產生了合理的結果。最令人感動的是一支舞跳下來卻不見任何一個喘氣的舞者,就連堪稱高齡舞者的巴瑞辛尼可夫也如無事一般。

大衛.高登向來以能使純粹的動作產生情境化的想像著稱。《排練》For the Love of Rehearsal如果把背景及坐在一旁喝水、擦汗的舞者拿掉的話,根本是一支完全成立的純動作舞蹈。換句話說,它的背景、閒著的舞者乃至服裝,都只是應名而來的裝飾品而已。感覺上就譬如高登做了一個作品而後捧著它去託付給別人一般。也許當他不急於去包裝這個作品時,舞蹈本身會更自然地浮現。

巴瑞辛尼可夫一直想退身一步讓「白橡樹舞壇」以自己的實力存在。可是不論好奇或仰慕都使觀衆難以把巴氏等同於一般舞者看待。從二十世紀七〇年代起,巴氏的舞技就風靡了全世界,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依然看到他不斷在舞台上帶給我們新的驚奇。令人著迷的已不再是炫目的高難度技巧,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的表演丰采與不著痕跡的力量轉換。處處可見準確的精力與時間的掌握,使得他的動作充滿了韻味與說服力。

以一個芭蕾舞巨星的地位,巴瑞辛尼可夫實在犯不著再去挑戰一個與他的基礎養成完全不同的領域。唯有開闊的胸懷與對舞蹈本身最眞實的熱愛,才會使得這個重頭來過的歷程必須發生。在我們敬佩他之餘,舞壇永遠的巴瑞辛尼可夫同時也帶給我們極大的鼓勵與啓示。

 

文字|古名伸  古名伸舞團團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