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榮裕.謝月霞
舊照片沉載著許多過往的記憶,一旦打開,人生如戲。對王榮裕而言,這張鏡頭偏離、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是近二十年來與母親唯一的合照,也記錄著母子之間由遠到近的關係。 由於早年一段不愉快的婚姻,讓王媽媽離開了孩子,北上歌仔戲班唱戲。王榮裕依稀記得,身爲長子的他,帶著妹妹在野台的戲棚下尋著媽媽的情景。就這樣地尋著、尋著,也讓成年後的王榮裕尋到了劇場,在劇場中不僅尋到了自己、了解了演員,更了解了媽媽當年的心情與苦衷。與其說是「劇場」拉近了母子間的距離,倒不如說是相互體諒下,了解了對方的付出。 兒子導戲,媽媽演出。現在在劇團裡,王媽媽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兒子追逐夢想,刻苦的耐力、堅毅的性格常是團員們的精神支柱。拍照的當天,升格爲祖母的王媽媽抱著三個月大的小孫子,與剛當爸爸的王榮裕開懷地訴說著過去、寄望著這個新生命的未來,伴著這一家子的喜悅,我們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劉守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陸豪.傅五妹
內湖的早晨,在空氣淸新的中庭花園裡與朱陸豪和朱媽媽閒聊著,徐徐微風拂面。這裡也是朱陸豪忙裡偷閒時會陪著母親來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的地方。朱媽媽很久沒有唱戲了,維持適量的健身運動卻是不可或缺的。也爲了這個緣故,朱陸豪一家人即將離開這個宜人的居家環境,搬去附近的新家。「在這裡住得高,得坐電梯,搬到新家那裡,媽媽就天天有樓梯可以爬了。」 翻出原本已經裝箱的母子合照,朱媽媽想起了朱陸豪小時候的「家」:在戲院後台用白布隔出來的一方棲身之地。一家人跟著朱媽媽的歌仔戲班南北奔波,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都少有餘裕,卻也造就了朱陸豪童年的戲曲環境啓蒙。此外,朱陸豪體內流著的伶人血緣,還可以上溯到朱媽媽英年早逝的父親,是當年以演出台語京戲聞名的「宜人京班」台柱,文武不擋。「我媽說我是外公投胎的唷!」朱陸豪得意地笑了。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唐美雲.唐冰森
唐媽媽六十多歲了,如今依然活躍在外台戲棚裡,在接受我們訪問之前,才帶著「秀枝歌劇團」遠從埔心演出歸來。坐在「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排練室裡,提起戲班生涯,唐媽媽有一肚子足可媲美連續劇劇情的滄桑往事:出身彰化望族,卻因不堪養母苛待而數度離家,迷上內台戲光鮮亮麗的小旦扮相後,不顧家人反對,硬是投身戲班,又嫁給同行的「戲狀元」,就這麼把一輩子都給了歌仔戲。 而出生後就被算命先生說是「與家人註定無緣,十五歲就會離家」的唐美雲,到現在仍然跟媽媽與三隻狗相守在一起。從少女時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媽媽用一雙繡花鞋「騙」去演了生平第一齣戲《千里尋父》開始,到現在同樣選擇歌仔戲做爲一生的志業,唐美雲對照著自己今昔的變化,也和媽媽有相似的感慨。 對著排練室的落地鏡,唐美雲挽起水袖比畫了一番,請媽媽過來幫忙指點兩下。唐媽媽雖然嘴裡叨唸著:「手要這樣比出去才對」,在她靦腆笑容中隱隱浮現的,卻是那份牽繫兩代的親情與戲緣。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庭竹.卓月雲
未能站在舞台上,一直是卓媽媽的遺憾。望著舞蹈有成的女兒,卓媽媽感到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說,女兒的演出,我一場都不會錯過。女兒學跳舞,她也跟著成長許多。從家庭主婦到成爲舞蹈社的負責人,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只有行政的能力,連舞蹈社的小朋友要上台,臉上的妝,都是我一手包辦。 卓庭竹和母親的關係相當融恰,說是母女,還不若說情同姐妹。心情不好的時候,卓庭竹會找媽媽一塊喝杯小酒談談心,說到傷心處兩個人還會抱著一起哭。卓庭竹說,媽媽一直是她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她很感謝母親。 以前卓媽媽總是希望女兒能常待在身邊,經過這幾年,卓庭竹的在編舞上的表現才讓她慢慢地明瞭,應該放她飛往更開闊的天空,才不至埋沒她的才能。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銘隆.楊李罔
舞者楊銘隆會離開世界知名的崔莎.布朗舞團回到台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年近八旬的母親。去年母親住院開刀,才讓他警醒到母親的年歲已大。記得高中時有一次晚歸,母親惦念著站在門外守候的身影,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楊銘隆是家中的老么,從小就特別黏母親。回想起小時候的日子,他說:媽媽很會做女紅,家中小孩穿的,都是母親親手做的衣服。一邊幫人家做衣服賺錢、一邊帶小孩。他最記得那段在碎布堆上玩,聽著縫紉機工作聲睡著的日子。 對於楊銘隆將跳舞當成職業,媽媽一點都不反對,她說:只要兒子安分做人,一點都不擔心他的將來;不管做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若要說有什麼牽掛,就是希望兒子早點成家。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正傑.陳恩汝
張正傑第一次拎著大提琴,隻身遠赴維也納求學時,才十四歲。再一次見到母親淚汪汪地在機場相擁時,張正傑已經成年。 他坦承那種感覺「有點生疏」,「可能是因爲當時已經成年,對母親的印象卻仍然停留在需要她呵護的少年階段。」張正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調整與父母的相處,也盡力地彌補彼此在情感上的愧欠。 去國十三年,並在歐洲音樂院擁有終身敎職,然而張正傑決定返台定居如同當初出國深造一樣,充滿義無反顧的熱情。母親眼中的正傑「個性很硬」,包括練琴念書、策劃音樂會,「只要他想要的,一定努力達成目標。」 忙碌的演奏家生活、加上在東吳的專職及電台主持工作,張媽媽說現在要見到張正傑很不容易,「只能每天打開收音機才聽得到。」言語間充滿得意又好像有點「抱怨」,這張合照顯然替這對母子湊合了一次愉快的面對面。 (本刊編輯 黃俊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佳韻.周修眉
拍照的當天,張佳韻剛指揮NSO演出音樂劇《眞善美》,這是她例行佔去一天三分之一時光的全職工作,也是張媽媽從小苦心栽培然後開花結果的。 剛散開的人潮,偌大空盪的音樂廳裡,張佳韻像回到自己家從容而熱切地招呼大夥兒。「太太,坐這裡好嗎?」張佳韻喊媽媽「太太」,我們看得出這是一種親暱。 父親是長年在外的船長,因此管束收放全由母親作主。張媽媽學過鋼琴,她不諱言是自己的主意-在張佳「韻」的生涯鑲嵌音樂的十字架。然後她直誇讚佳韻從小耳朶就很好,「眞的很有音樂天分。」反倒是這位豎笛指揮雙修碩士時而湊過來插話:「沒有啦!我吿訴你;每個學音樂的父母都會認爲自己的孩子最有天分。」 張媽媽眼中,佳韻是個很「獨立、孝順、正直」的孩子,並且還不忘樂乎乎地補充「這可是我從小敎他們的;品行永遠最重要,然後才能談音樂。」張佳韻好像有點無奈地表白「我的叛逆『啓蒙』比較晚,媽媽這幾年也學著適應了。」 「以前像母女,現在比較像朋友。」兩人說完相視而笑,我們於是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黃俊銘)
-
即將上場
洛杉磯芭蕾舞團演出《阿拉丁》
洛杉磯芭蕾舞團(LOS ANGELES BALLET ENSEMBLE)一連製作了幾部成功的芭蕾舞劇,繼一九八三年的《胡桃鉗》、一九九〇年的《仲夏夜之夢》後,現在推出具東方美麗色彩,充滿神秘、奇異幻想世界的《阿拉丁》。洛杉磯芭蕾舞團演出的《阿拉丁》,可說是團內每位創作者的結晶,結合音樂、文學及舞蹈,完全以一種全方位的方式來呈現。 此行來台,將是國外團體第一次來台演出全本芭蕾舞劇《阿拉丁》,屆時將是一場難得的芭蕾盛宴。
-
即將上場
復興高中戲劇科演出《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多麼綺麗而又令人充滿幻想的一句話呀!但,在這世代交替迅變的時代,復興高中戲劇科二年級同學的學期製作《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更像是一次自省式的邁進。本劇改編自美國劇作家阿爾比的劇作《美國之夢》,以家庭的元素來探討世代與世代間存有的問題,角色自身的空虛和迷惘也投射到社會上同一年齡層所面臨的光景。
-
即將上場
台北曲藝團演出《兩岸原聲》
台北曲藝團在五月爲喜愛曲藝的觀衆朋友獻上千禧年賀禮──《兩岸原聲》,邀請天津曲藝名家張伯揚、姚雪芬及矯恆謹來台演出。 張伯揚在天橋撂地時代即已成名,演唱聯珠快書尤稱一絕。姚雪芬爲樂亭大鼓名家王佩臣親傳弟子,盡得眞傳,有「小王佩臣」之稱。矯恆謹爲著名伴奏琴師,曾經兩度來台演出,廣受好評。這一次,三人聯袂來台,可讓愛聽鼓曲的觀衆大飽耳福。 《兩岸原聲》節目中也特地安排平劇與曲藝同台表演。邀請名伶李光玉、李佳麒、杜佩君演出〈打神吿廟〉及〈擋馬〉,一文一武,精采可期。
-
即將上場
莫斯科大衆管弦樂團演出「摯愛今生」
莫斯科大衆管弦樂團成立時間雖然不長,但該團美式好萊塢的音樂風格,被形容爲「莫斯科最動人的樂章」。該團在莫斯科及俄羅斯各大城市的演出,受到靑年朋友的靑睞與評論家的讚賞。 該團的靈魂人物──指揮喬治.卡蘭尼恩 George Garanian,是第一位受到西方樂界注目的俄羅斯爵士音樂家。也就因爲他,西方社會才開始注意到「俄羅斯的爵士樂」。莫斯科大衆管弦樂團此次來台,以累積多年的演出經驗及專業素養,將好萊塢電影及影集中的音樂加以串聯改編,以組曲接力的方式,演繹出首首撼動人心的情歌。
-
即將上場
河左岸劇團演出《星之暗湧2000》
繼一九九八年《虛構飛行》後,資深前衛小劇場河左岸劇團將推出公元二〇〇〇年新作《星之暗湧2000》。該劇改編自河左岸一九九一年作品《星之暗湧》,內容是關於台灣二〇年代無政府主義者(所謂「黑色靑年」)的故事。 二〇年代的台灣,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由於受到世界新思潮的鼓動,東亞也興起了各種改革的主張,其中日本更進入了所謂大正民主時期,間接地,台灣的新派知識分子、也遭逢了這一波的浪潮。其中社會主義者難行、作爲更弱勢旁枝的無政府主義更難,《星之暗湧》便在數個個人的浪漫際遇、熱血的結社、以及反覆的扼殺拘捕之間,逐漸地讓這群微弱如暗夜星光的靈魂顯影。 新版本的《星之暗湧2000》將以一九九一年的原創劇本爲根據,重疊著公元兩千年的劇場工作者的夢的解析,展開更遼闊的全新對話。
-
即將上場
台東劇團演出《移動的太平洋板塊》
台東劇團年度大戲《移動的太平洋板塊》是由團長劉梅英所策劃編導,也是該團尋找後山身體表演形式三年創作計畫的總檢作品。 《移動的太平洋板塊》企圖以一個海洋兒女的角度,延伸探討離家/回家種種心緖上微妙的轉變。處於島嶼邊緣的台東,注定了台東子民離鄕移出的命運。《移》劇特別將焦點放在台東後山子民身上,深入探討台東人與家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關係。 演出企圖用藝術的方式,將人從求學、工作、到結婚生子,經過無數次離家/回家的過程,到最後從一個家跳入另一個家,不論在時空及心理上都幾經衝擊,必須不斷調適的過程呈現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母親肖像
五月是康乃馨的季節。在一片歌詠母愛的歌聲中,我們想從表演藝術的角度,勾勒屬於「母親」的形象。 〈「攝影」母親〉希望透過影像,捕捉藝術家與母親相互聯結的生命經驗,本刊分別從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等領域,邀請八位藝術家與母親合照,並「翻箱倒櫃」找到珍貴的老照片,用來註解他們成長的軌跡。 〈經驗「母親」〉則是呈現藝術創作者如何兼顧母親的角色;在身爲人母之後,與親子互動的經驗,及孕育新生兒所帶來在創作風格上的影響。 將這個專題獻給所有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母親,及每個「以母爲名」的藝術家,妳們辛苦了!
-
焦點
進入舒適中年的樂音
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弦樂音色總維持一定的亮度,沒有包羅定弦樂四重奏團特有的濃重;也不像美國艾默森弦樂四重奏般充滿年輕朝氣和衝擊力。英國樂評人諾利斯曾經形容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就像「進入舒適的中年時期」(settled into comfy middle age)。
-
焦點
溫和的叛逆 吉爾.夏漢(Gil Shaham)
夏漢的演奏表演路線是延續帕爾曼的。「超技」是他給聆聽者的第一印象,他的演奏不露斧鑿,音準和揉弦渾然天成。至於舞台效果方面,他更極盡表現之能事。時時伸臂踢腿、蹲身跨步,下弓強奏的大臂一砍,讓人視覺和聽覺一樣驚心動魄。
-
焦點
昇華命運之擊,打造璀璨舞台
佛萊雪承認,在他無法使用右手彈奏之後,整個生命因此改觀,然而,他還是堅強地繼續彈奏一些單獨只爲左手而作的鋼琴音樂,也開始學習指揮,從其他角度來認識音樂。佛萊雪認爲,在人生中,只要你願意接納自己,不論在多糟糕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美好的結局。
-
焦點
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
在契訶夫筆下,平淡與無聊經由重組,經由一段空白的停頓、一句懸在半空的話語、一個人無意識地走過、一串似有若無的音符,調節出呼吸起伏的迷人詩意,歷歷在目卻無從明瞭他如何成就。
-
台前幕後
叩問生死,輪迴如夢
在故事中,人們有時做著夢;這些夢裡,人們有時說著故事。有時候,故事聽起來像是故事;有時候,你幾乎無法分辨眞與僞。睽違國立藝術學院學期製作已有十年之久的賴聲川,此次執導之《如夢之夢》,無論形式與內容,都是台灣劇場中少見的。
-
台前幕後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2000異世界」由五位編舞家聯手出擊,針對人文與科技的關係做多方的探討。演出大量運用動畫、錄像等多元媒材,將使影像投影成爲舞台上另一位重量級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