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評」不語真君子?起手無「毀」大丈夫?
最近幾年定期在報紙、雜誌出現的戲劇評論,在台灣狹小的戲劇圈子裡引起相當激烈的回應和討論。對於評論應當如何呈現,許多創作者和劇評人的意見,都在這些辯證當中彼此拉鋸著。目前劇評遴選標準不一和發表篇幅的受限,多少都使台灣劇評的發展空間受到阻礙。「重北輕南」、主觀文化環境的不健全和錯植國外的審美觀點,依舊是創作者對目前台灣劇評的批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需要更多不同的聲音
由於理論背景的缺乏及舞蹈環境的影響,台灣的舞蹈評論仍在摸索階段,然而大多專業人士卻認爲寫舞評不一定要舞蹈人出身,問題出在寫評的人太少,發表的空間太少。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察者」或「仲裁者」
「專業」的樂評是表演者與評論者共同的期待,每一個人從本身的立場與背景,對專業樂評指出不同的條件與要求;而在台灣音樂環境的成長過程中、表演者期待樂評擔負更多音樂推廣的責任,評論者則希望整體環境賦予其更多的自主與發展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東「邪」西「毒」比劃遊戲規則
發行量七十萬份的德國慕尼黑《南德日報》劇評主筆蘇克,在香港會見台港兩地藝評人士;在七天的議程當中,互相掣肘摸索著戲劇舞蹈評論的「遊戲規則」。除了交流,有趣的是在東西文化意見紛歧的爭論上。
-
回想與回響 Echo
更積極的角色扮演
透過種種民衆劇場表演的訓練方式,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結合了戲劇與敎育的技巧,爲專業的劇場藝術活動,和非專業出身的劇場愛好者,開闢了另外一條蹊徑;使得觀衆不再被動,劇場也不侷限於娛樂和欣賞,不但打破了演員與觀衆的藩籬,也使得所有參與者在思考上獲得深刻的啓發。
-
回想與回響 Echo
激發無限的潛能
仲春,發現舞蹈劇場請到烏帕塔舞團前首席舞者海蒂.泰戈德爾來台,舉辦爲期一週的「德國舞蹈劇場硏習營」,帶來對肢體、舞蹈不同的思考邏輯。
-
回想與回響 Echo
懷念或者背叛
如果姚先生不媚流俗、不求現實名利的精神價値,是我們希望在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中加以留存、記錄(記憶),以供後來者追念的目標,那麼我們就應該以同樣的堅持自我期許,以同樣嚴肅的態度、不計私利或個人情感地對姚先生的創作與理論加以檢視,或許這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方式。
-
戲劇
非如此不可?
隨著戲的進行,在享受著悅耳動聽的音樂、極具感官震撼力的音響效果、華麗的燈光和淸晰奪目的影像的同時,我卻也逐漸感覺,在「科技」與「心」之間,確實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
戲劇
兩條旣平行又交叉的線
《我》劇有非常一統的結構,面對以「本我」與「男身」對話爲主調的內容,編導選擇以正反呼應或左右相對的二分結構。
-
戲劇
巧合和巧盒
《我》劇從一開始即使用對襯結構(Symmetrical pat-terns)一貫到底。劇情、對話、分景、視覺交叉線、音樂運用、人物,甚至次要角色的安排,皆束縛在前、後呼應,重覆相對、互補的框架之中,鏡面分隔的意象(mirroring images),引伸出實、幻之間主、客體的並置,篡升或消長。在現代戲劇創作中,很難再找到比《我》劇更工整,更可被預料的結構。
-
戲曲
自築的神話國度
《媽祖》的創新企圖除了「選自本土題材」這一步靈光乍現令人有所期待之外,整體演出風格令人仿如倒退到三軍劇隊競賽時代,缺乏新意的劇本與甩不開的包袱注定這齣戲無功而退。
-
非演評
不捨與叛逃
三月份起在耕莘小劇場開始了二個月的戲劇節,河左岸劇團推出的《迷走地圖番外篇──聖地傳》與極體劇團的《虛擬羊逃》,呈現了兩種女性身體觀照,兩種女性身世吿白。
-
法國
衝撞生命,迸擊火花
《可能今天吧》舞者誇張地重複演出相同的情境與姿勢,表達了人類有時近似木偶般的突梯。瑪漢似乎在警示:當差距等於零,我們就不再是三度空間的活人,而是束縛在平面畫格的幽靈。
-
座談會
藝文沙龍裡品「戲」論「曲」
由現代戲曲協會主辦的週末傳統戲曲劇評會,自今年四月起,計畫以一年的時間,在現代感十足的咖啡館裡公開評戲,開放聽衆參與。十二齣戲、十二次評述,希望在傳統戲曲界激盪出各種回音。
-
專欄 Columns
對「罐頭音樂」普及現象的「一個」省思
對台灣地區的音樂環境而言,原本已貧血的音樂演奏文化,在低廉的「罐頭音樂」泛濫之下,更是日益艱辛。台灣的音樂演奏家永遠也無法與裝在「罐頭」裡的外國音樂家相比;除非台灣本地的愛樂者能感受到現場音樂演奏者與聽衆之間「心靈的交流」,以及認識到這種交流的「價値」。
-
專欄 Columns
戲劇與敎育
我國自建國以來的新學制,模仿西方,把體育、音樂、美術列爲必修,不知何故獨獨遺漏了戲劇,致使中小學中沒有戲劇課程,各級師範學校中沒有戲劇科系。如果我們同意通過戲劇的模擬,不但可以獲得極大的樂趣,而且可以收到學習的更佳效果,那麼從幼稚園到大學的通識敎育,戲劇課程應該是絕對必須的。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獨樂樂,而後衆樂樂。不亦樂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東方劇場西化經驗
繼去年「小亞細亞網絡」邀請日本榴華殿劇團來台,以及年底的Pappa TARAHUMARA的「驚鴻一瞥」後,今年日本小劇場元老「新宿梁山泊」也將第一次出國巡迴至台灣。經過數十年「西遊取經」的台灣劇場界,雖然與日本相隔咫尺之遙,卻有如千里之距;在眼見日本劇場逐漸脫離傳統與現代的掙扎,歩向獨特美學風格的同時,台灣劇場創作者是否開始省思學習日本經驗的必要性?本刊從影響日本藝術界甚鉅的六〇年代開始,探索日本小劇場的沿革和發展;並且就劇場實踐與劇場風格,介紹幾個具有當代美學意義的創作者和團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夢幻的旅人
我開始接觸劇團活動是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也就是被稱爲第三代的時期。那個時期劇團主要是在各大專院校裡蓬勃發展;但是除了大學生之外,另外還有一些天眞熱情的年輕人,也全都懷著愉悅的心情加入了這個熱潮。於是在那個時期裡的劇場界,紛紛產生了大量的不成熟者,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人。 隨著小劇場的急速發展,雖然增加了許多的觀眾、演員及劇作家,但是由於粗枝濫造作品的氾濫,社會對劇場的印象也跟著每下愈況。過了幾年,那樣的熱潮才漸漸地平靜下來,一些沒有耐性的年輕人也陸續地離開。而留下來的人多半是對戲劇懷著無比的熱情,立志要成爲一流的劇場人,或者是在熱潮之前就已經醉心於劇場,懷著使命感而立志要給觀眾一個充滿夢想的世界;另外還有一些就是像我這樣頭殼有點壞掉的人。 其實在今天粗製濫造的作品還是一樣有增無減,相對地懷著熱情想樹立出自己風格的劇團就所剩不多了。 這次介紹的這兩個劇團,就是其中少數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對整個日本戲劇界來說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不管對年輕的一代來說,或者對整個日本戲劇界,都具有極重要的影響力。 他們的作品風格早就不是一般劇團可以輕易模仿得了的。另外這兩個劇團在今天都不約而同地有走出劇場朝向戶外發展的趨向。 一九八七年金盾進創立的「新宿梁山泊」 有些劇團是帶著帳篷國內外到處去演出的,而「新宿梁山泊」就是屬於這樣的劇團。其實他們的演出場所並不只限於帳篷而已,不管任何大小場地,只要是能演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表演。但是如果說到他們最讓人感到活力的演出場所,則還是帳篷最令人印象深刻。其實這個劇團創立的成員,就是出身日本戲劇界非常重要的兩個帳篷劇團,而受到這樣的影響而繼承下來的風格,也就更加地鮮明而有力。 他們大膽而抒情的演出常常令我們驚爲天人。譬如像是一九八七年的《卡門小夜曲》就是在廢棄的鐵軌上搭起帳篷,開幕的同時,搭在火車箱上的舞台則從遠方緩緩地開過來。另外,可以稱爲他們代表作的《人魚傳說》,則是在全國各地有水的地方進行巡迴演出。開幕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傳來了汽笛聲,接著在黃昏的水面上演員們才搖著船櫓出場。還有每次最後一幕總是伴隨著大量的噴水,和跟隨而來的巨龍出現,都令人嘆爲觀止。這種創意和魄力不是其他劇團可以模仿的。
-
台前幕後
美夢成真或惡夢的開始?
「我該逃到哪兒去,我這個可憐蟲,才能逃開我自己?該怎麼辦啊,我的心?該怎麼辦才好?」──《海布龍的凱西》第五幕第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