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之語錄
聲樂家金慶雲:身體就是我們的樂器。 我不是職業演唱家,自覺技巧藝術上都還有欠缺。我以爲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在藝術生命裡,「老化」和「死亡」是一種普通人沒有的壓力。而演唱者又和其他的音樂表演者不同,他的身體就是他的樂器。但這樂器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演唱家的藝術生命往往比演奏家更短。 許萊亞二年前來台時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費雪狄斯考不唱了,我還能唱多久?」費雪狄斯考不再唱了是大藝術家對自己藝術標準的嚴格要求,而繼續在唱的是和歲月悲壯的競走。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歲月那猛獸趕上呑噬,但這夕陽無限好的時刻就是藝術家一生成就的總結。 舞蹈家李彩娥:忙得沒時間「痴呆」呢! 十一月剛滿七十歲的「南台灣舞蹈之母」李彩娥,在今年上半年全省巡演六場的「半世紀的脚步」舞展「復出」成功之後,其接班人即長子洪仁威就提議今年母親生日時,爲她策劃兩場演出,並邀請李彩娥日本的師弟妹來台共舞。 談吐與動作完全不像祖母級的李彩娥說,由於自己五十幾年來沒有間斷練舞,後來也持續敎健美操,因此身手敏捷、柔軟度極高。她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是七十歲的人。 「人是動物,所以要多動、多運動!」她開玩笑地說:「我練舞忙得都沒時間『痴呆』呢!」曾有記者問她如何把皮膚保養得如此細潤,她笑著說:「以前在屛東鄕下躱空襲,沒有保養品可擦,就拿了『小護士』抹臉,結果效果不錯,『面速力達母』就這樣陪伴了我五十年!」 看來年齡的確沒有帶給這位幽默開朗的舞蹈前輩任何困擾,主要也是因爲她很幸運地擁有一群非常孝順的子女及孫子長期圍繞她,並與她一同分享舞蹈的喜悅! 京劇演員李寶春: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很矛盾,嗯(用力找詞狀)這很難統一。 年輕時體力好,功夫得心應手;年紀大,感到有點吃力了,可這時多了一份體會,懂得運用、表現出那個韻味。 年輕,有股衝勁;年紀大,有股帥勁。很難同時具備。 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舞蹈家鄭淑姬:能跳就是福。</stro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歲月流轉中心檔案 全方位的老人戲劇中心
整個歲月流轉中心總共有兩棟兩層樓大建築物。一棟是老中心──主要用來做懷舊物品的陳列室、咖啡座(也可以用來做小型表演)、辦公室。 老中心後方的建築物是爲了本次藝術節而購置的,挑高兩層樓的大房間可以用來舉行工作坊,隔壁是咖啡座兼餐廳,樓上隔間是辦公室,地下室則是攝影工作室:專門翻拍、保存老年人所提供的舊照片、舊東西。 歲月流轉中心除了擁有職業劇團(專做巡迴表演)、老人業餘劇團之外,它本身還出版雜誌《懷舊》季刊Reminis-cences、老人的口述歷史,及他們親身經歷過或聽來的故事。同時中心本身還爲社區老人舉行五十歲以上老人才能參加的工作坊。 除了英國本地的活動以外,中心還趁一九九三年舉辦歐陸老人國際會議之便,建立起「歐陸懷舊網路」(European Reminiscence Network)。總共有十一個國家十八個老人劇團、活動中心參加,平時他們彼此互通信息、交換工作心得。遇有國際性活動時,網路中的會員團體則成了最基本的聯絡人。 (本刊編輯 李立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老人「玩」他們自己的故事
讓老年人「眞的」在台上演出他們自己的故事,對於大多數的觀衆、劇團來說,都是一個新鮮的方向。位於英國倫敦的歲月流轉中心,在和老人合作演出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値得大家分享的經驗。
-
系列專題
人文大磁場 花蓮
花蓮是人文的大磁場,作家、景觀藝術家、音樂家、尋找「心靈淨土」的人只要到過花蓮,就會被她深深的吸引住,或是創作、或是再出發。表演藝術活動當中,花蓮的原住民樂舞是「傳統」的「文化輸出」主流。而音樂創作部分,花蓮也有幾位長靑級的作曲家持續創作。未來,當更多人在花蓮沈澱、吸收到她的美麗和沈靜之後。那時,花蓮將培養出多少的藝術人才和活動,著實令人深深期待。
-
台灣行脚
以精緻的方法讓大家知道花蓮的好
由「花蓮人」一起合力組織而成的洄瀾文敎基金會。在爲了讓大家知道花蓮的好、花蓮的美的前提下,持續的出版書籍、刊物,並舉辦文化藝術活動。
-
台灣行脚
陪小朋友一起學音樂的「小雅樂集」 訪李翊靑
李翊靑老師主持的「小雅樂集」就位於「迴瀾文敎基金會」的後院。於是我們就順道叨擾了這支學生演出、家長幕後打理行政的親子樂團;它同時也是花蓮地區唯一持續每年公演的私人樂團。
-
台灣行脚
讓花蓮人更有品味 訪花蓮國際藝術村執行長林滿津
在花蓮經營畫廊多年的林滿津,近年來還爲當地的藝術家出版錄影帶作品及畫册。今年,她更加入了籌設花蓮國際藝術村的行列,她以個人之力去邀集在地人才、尋找贊助的這種自發行爲,相信是花蓮未來發展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活動的最佳保證。
-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 我們的歷史5 【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光復五十年系列專題〉。從今年八月起,分成「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把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縱、橫二面整理推出。雖然五十年不算長,卻是台灣本土文化最重要的一段時期。表演藝術稍縱即逝,因此短短五十年的紀錄、整理,做來卻也備嘗艱辛。在此單元結束之際,我們除了完成一項「歷史」任務之外,也正積極籌備《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希望從今開始,年年為表演藝術做當年的紀錄。這是一項歷史工程,也是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舞蹈:游好彥、劉紹爐、陶馥蘭 音樂:呂泉生 戲劇:吳靜吉 戲曲:張岫雲、王海玲
-
上海
上海藝壇檔案
●上海滑稽劇團 上海滑稽劇團原名上海曲劇團,由來自民間的滑稽劇團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方言話劇團等組成,建於一九七八年。這是一個不同於喜劇的劇種,它以江南地方語言爲主,注重說、學、逗、唱(近似相聲)。講究噱頭、笑料,形體造型誇張而詼諧。 音樂上多運用「九腔十八調」的戲曲、曲藝唱腔和通俗流行歌曲。語言上則以各地方言的誤會、巧合、諧音等滑稽技巧來製造笑果,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區。其演出方式靈活多樣,如在北方地區演出,則可隨機改用北方語言而成普通話(國語)版。 上海滑稽劇團演出劇目通常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內容,與時代聯繫密切。形式有滑稽劇、獨腳戲(即南方相聲)和曲藝說唱等。主要作品有《性命交關》、《啼笑皆非》、《滿面春風》、《査戶口》等等。傳統題材有《三約牡丹亭.點秋香》、《祝枝山大鬧明仁堂》等,其觀衆多爲市井平民百姓,是目前上海戲壇擁有最大商業市場和觀衆群的劇種。 一九八二年由該團演員主演的《阿Q正傳》一片曾獲得瑞士維韋喜劇電影節金手杖獎。 ●上海芭蕾舞團 上海芭蕾舞團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地方性專業舞團,建於一九七九年初,前身爲上海舞蹈學校演出隊,舞者主要來自該校芭蕾專業的歷屆畢業生。其中著名舞者曾在國際芭蕾大賽中獲得獎項的有林建偉、汪齊鳳、辛麗麗、楊新華等。 上海芭蕾舞團曾多次演出世界名作:《天鵝湖》、《吉賽爾》、《葛蓓莉亞》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同時還創作了芭蕾舞劇《白毛女》,「文革」期間,《白》劇成爲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 目前,該團正在創作民族芭蕾《梁山伯與祝英台》,計劃五年內完成七齣新劇目的創作,並同時將古典芭蕾《胡桃鉗》、《唐吉訶德》及十多年來所創作的民族舞劇《鹿回頭》、《阿Q正傳》等精練爲保留劇目。 ●上海交響樂團 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爲成立於一八七九年的上海公共樂隊。二十世紀初歸上海租界當局管理,定名爲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當時擁有衆多外籍演奏人員,係當時國內最早的,也是代表最高水準的專
-
即將上場
聖誕節音樂大餐
聖誕音樂與歌曲是每年聖誕節的重點活動,今年全省各縣市立文化中心聯合籌劃精采的聖誕音樂大餐,由李靜美、陳榮貴、牛效華等國內十多位知名的音樂家共同演出。演奏及演唱曲目有膾炙人口的聖誕應景歌謠,舒伯特《聖母頌》、《鱒魚》、史特勞斯《維也納森林》華爾滋舞曲與波卡舞曲、德布西木管五重奏,以及大衆耳熟能詳的歌劇樂曲,即將與觀衆共度聖誕佳夜美好的音樂世界。
-
即將上場
躍動星空下的木琴 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
目前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正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攻讀打擊樂演奏博士學位的吳珮菁,在樂團多年來演出七百多場,是極具潛力的靑年打擊樂演奏家。 這次的獨奏會,吳珮菁安排了多首不論是在藝術性,或是演奏技巧的表現層面上,都有相當大發揮空間的各國精彩曲目,豐富地運用各種不同樂器如:鋼琴、管風琴、薩克斯風等,搭配木琴的演奏。其中美國作曲家所作《木琴與錄音機的對話》,更透過木琴與電子合成樂的組合,呈現特殊的音響效果;國內年輕作曲家黃婉眞特別爲打擊樂創作的《火舞》也將首度發表,這首作品將以六根琴棒演奏木琴,是木琴演奏難度上的一大考驗。
-
即將上場
阮馨儀長笛獨奏會
擁有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演奏家文憑,在維也納舉行過多次演出的長笛家阮馨儀,回國後除了定期舉行獨奏或參與室內樂團的演出,在敎學方面則投注於南台灣的長笛敎育。這次演奏會的五首作品各具特色,有巴哈的典型巴洛克樂曲,二十世紀著名的男性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爲長笛與鋼琴所譜的歌,法國作曲家杜提予(Henri Dutilleux, 1916-)的《長笛小奏鳴曲》,以及穆欽斯基的長笛鳴曲;穆欽斯基是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駐校作曲敎授,他的長笛奏鳴曲帶有爵士樂的影響,是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另外一首十分特別的作品是德國作曲家藍乃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的長笛奏鳴曲《水妖》。《水妖》原來是流亡法國的作家福格的劇作,藍乃克將其悽美動人的故事以音樂呈現。
-
即將上場
林懷民重編舞作《夢土》
《夢土》這齣長篇舞作由林懷民編舞,許博允創作音樂。一九八五年首演時,源自壁畫的散花天女、蒙面黑衣人等豐富的視覺意象,帶給觀衆無限的驚嘆與暇想。十年後雲門舞集再度演出《夢土》,九十分鐘的舞蹈全部在一片紗幕後進行,有畫著國劇臉譜卻穿現代服的女舞者、有戴安全帽和穿著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更有孔雀悠然漫步舞台上。新版的《夢土》並加入一段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以及時下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漫畫幻燈,呈現中西合璧、傳統融合現代與時空交錯倒置的意象。
-
即將上場
「人形藝術」與「河左岸」聯合製作
《摩登大姐世紀秀》是由「人形藝術」的戴月與戴小蒼二人共同創作,從編導、音效設計到演出。在這個表演中,戴月想透過有趣的聲音、誇張的肢體、詭異的造型、多元音樂的混音和炫目的燈光設計,做一個讓人爆笑又印象深刻的表演。《摩登大姐世紀秀》標榜的是「一種很土的裝扮、很俗的表演,沒什麼高深理論、偉大意涵,純感官、純娛樂」。 《竊賊》是由「非常戲表演群」的新新人類張遠謀所編導的原創性作品,他從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出發,讓觀衆從戲外的觀者身份走入戲內,以挑戰所謂的觀衆戲劇幻覺。另一方面,他想在此劇中深入探討竊賊的犯罪心理與赤裸揭露婚姻的荒謬狀態,探索「對一個職業倦怠的小偷而言,他還想偷些什麼?」 陳品秀編導的《夢索納塔》由〈月夜練習曲〉、〈上色〉、〈變調拉威爾〉等三支作品所構成,主題環繞在人與人之間極具曖昧的訊息交流。多變的舞蹈形式和包括古典、流行、現代、工業噪音等不同音樂風格的運用,加上詭異燈光的設計、多重變換的表演區位,形成奇特、夢幻的劇場氛圍。
-
即將上場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理想丈夫》
《理想丈夫》是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力作,今年適逢該劇首演迄今百週年紀念,同時爲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建校四十週年,戲劇系師生於是以《理想丈夫》在台首演祝賀校慶。該劇除呈現儀態喜劇的高妙動人外,並藉劇中描述上流社會的弊病,來警惕台灣社會的現況。劇中人物大致可分爲兩類,道德的正邪之別與美學的雅俗之分,正人君子、淑女賢媛是一類,在道德上是正方,但在風格上未必是雅人。反之名士、浪女刁娃一類在道德上不是正派,但在風格上卻不是俗客,兩派人士的相互折衝正是這一齣喜劇最堪玩味之處。 《理想大夫》由余光中翻譯劇本,邵玉珍導演,孟振中擔任舞台設計。
-
即將上場
小提琴年輕女王安.蘇菲.慕特獨奏會
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十三歲時即以獨奏身份與卡拉揚所指揮的維也納管弦樂團合作,隔年又與柏林愛樂共同演出,開始登上世界舞台,定期在歐洲、美洲和遠東地區演奏,與世界各大知名樂團合作演出。 慕特的琴技受到多項國際大獎與榮譽的肯定,曾被「德國唱片大獎」選爲年度藝人,日本還成立「安.蘇菲.慕特後援會」,一九八五年到八六年,穆特被英國皇家封爲「榮譽學者」,一九八七年得到西德政府頒贈的卓越服務勛章。同年慕特創辦了一個基金會,專門提攜歐洲各地資賦優異的弦樂後進,並經常舉行慈善義演。八六年起慕特在倫敦皇家育樂學院敎課,主持小提琴課程的大師班。 慕特在歐美音樂界有「小提琴年輕女王」稱譽,她的演奏富涵獨特的創意,而且注重音樂裡的感情,她認爲:沒有感情就沒有信息,如果音樂沒有信息,就不是眞正的音樂。這次來台演出由藍伯特.歐爾奇斯伴奏,他曾經擔任美國音樂國際鋼琴比賽及甘迺迪中心佛德翰獎比賽的裁判。
-
即將上場
在靜止與流動之間──謝安.近五年舞蹈攝影展
如同單細胞的繁衍,舞者的呼吸在延續,透過鏡頭,謝安創造了從沒有過的視覺經驗。
-
即將上場
屛風劇團重演《莎姆雷特》
《莎姆雷特》四年前曾於全台掀起一陣情境喜劇風暴;四年後,經過了內斂成熟的思維與凝聚的沈澱,《莎》劇將以修訂版再度呈現。《莎》劇描述業餘的「風屛劇團」在演出《萬里長城》失利後,誓言推出一部以丹麥王子復仇爲題的世界名劇,最終卻演變成了一連串錯誤、意外交疊的捧腹喜劇。編導除了意圖藉此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生活的難爲與辛酸,更企圖藉「戲中戲中戲」的情節鋪陳與戲劇形式,呈現台灣劇場生態的種種面貌。修訂版《莎姆雷特》在劇情鋪陳與戲劇張力上力求精簡、凝聚,在幕後設計群也加入服裝設計靳萍萍、燈光設計王世信、舞台設計張一成等,演出的陣容則包括李國修、陳繼宗、實力派歌手萬芳、電視節目主持人何篤霖、台語相聲名將蔡阿炮以及石幸宜、高明偉等十二人。 修訂版《莎姆雷特》將在國內巡迴演出二十三場之後受加拿大「綠石傳動」之邀,前往多倫多公演兩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動人而眞實的表演 記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
「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從十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這個爲了紀念二次大戰終戰五十週年而舉行的戲劇節,邀請了來自台灣等八國十個老人劇團來參加演出。這次戲劇節中所呈現的「由老人演出自己的故事」的質感、與節目本身及背後的意義一樣動人而眞實。
-
人物點描
一雙推動合唱音樂的手 台灣合唱音樂之父呂泉生
有「台灣合唱音樂之父」之譽的呂泉生是集台灣合唱音樂創作、推廣、敎育於一身的作曲敎育家,除對台灣合唱音樂貢獻卓著外,亦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爲台灣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