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活動看版
圓舞曲──維也納風情
二月份《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主辦的「音樂會導聆」講座,由顏綠芬針對國家音樂廳交響樂的「春之聲初春音樂會」,講解圓舞曲的美麗與演變。
-
書城快訊
書城快訊
卡里古拉 卡繆著 桂冠圖書公司 1993年初版 92頁/平裝 NT$I50 桂冠圖書提供 大概是受了英美文學系常用的「諾頓」(Norton)敎科書的影響,台灣的劇本出版(不管是本土或翻譯)流行在書前請學者專家寫篇「導讀」之類的東西,或者附錄一些評論的文章,「敎育」姿態十足。從前大學話劇社必備的一套綠色封皮的「淡江譯叢」翻譯劇本,相信是許多大學生接觸西方戲劇的入門,可是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翻譯太差啦!那套「譯叢」後來絕版了,現在似乎桂冠圖書有意代之。的確,精美的印刷,更精確、更口語化的對白(除了太多的語尾助詞「啦」、「哩」)可以看出台灣劇本翻譯的進步;然而書中竟然遍尋不著譯者的名字,也沒有任何的注釋(例如最基本的,根據哪一個版本翻譯),讀者閱讀此翻譯劇本時最好如履薄冰。 小偷嘉年華會.美狄亞 讓.阿努伊(Jean Anouilh)著 詹玲玲、林雅珠譯 桂冠圖書 1994年初版 146頁/平裝 NT$200 桂冠圖書提供 同樣是桂冠出版,此書倒有譯者姓名。 不懂法文(或英文)的讀者可以讀讀《美狄亞》(Mde),看阿努伊如何以現代的觀點重看(重寫)二千年前的希臘悲劇《美狄亞》(Medea)。合唱隊被刪除了,最後美狄亞也沒有坐馬車昇天,而是在大火中自殺身亡。沒有Deus ex machina。現代的觀點。 Danc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Janet Adshead-Lansdale、June Layson編 Routledge 1994再版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 第十二期至二十六期 作者索引
【外國人】 Dunning, Thed/關於《這五百年──丹尼絲寫給哥倫布的一封信》 92 第十五期 愛因斯坦等/這一波的「下一波」 38 第十六期 Jaivin, Linda/原始與現代彩雞的澳洲 17 第十二期 Smelysnsky, A./尋找演員的靈魂──史坦尼及其系統 12 第十七期 大野一雄/死海 5 第二一期 大野一雄/睡蓮 14 第二一期 元藤燁子/光明與闇暗間的色澤美學 10 第二一期 【三劃】 于復華/戈巴契夫旋風到兩廳 88 第十九期 于善祿/從《過渡愛情1001夜──一個新娘五個尪》講起 87 第二十期 于金城/取之於自然的《沉默的杵音》 74 第二五期 【四劃】 王浩威/沙德:性倒錯與大革命 98 第十二期 王浩威/不是解放,是壓抑──山海塾《卵熱》 5 第十八期 王浩威/找尋自己觀衆的劇場──評《亞洲的呐喊》(上) 84 第二四期 王浩威/找尋自己觀衆的劇場──評《亞洲的吶喊》(下) 83 第二五期 王亞玲/戲看人間情愛 56 第十二期 王亞玲/訪雲門舞集四位女性編舞家和鋼琴家 16 第十五期 王亞玲/裸體和表演藝術 11 第十九期 王亞玲/春寒戲料峭 108 第十五期 王世昌/戲看人間情愛 56 第十二期 王世昌/試刊號至第十一期目錄索引 105 第十二期 王立德/紐約音樂遊 32 第十二期 王立德/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阿胥肯納吉的指揮生涯 12 第十八期 王墨林/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與戲劇 100 第十二期 王墨林/肉體的叛亂──舞踏家土方巽 6 第十六期 王墨林/是壞廚師還是壞廚房──骨迷宮之後 21 第十九期 王墨林/從「加料節目」反思香港藝術節的文化性 86 第十九期 王墨林/我從布魯塞爾回來以後 56 第二二期 王墨林/寺山與殘酷劇場 18 第二五期
-
系列專題
94回顧
上期,本刊爲讀者做了「新聞事件」及「演出票房」年度回顧。這一期則將以歷史的角度,審視京劇和歌仔戲在台灣的變遷發展。另一方面,台灣音樂界長期處於本土低於外來的現象在去年有了明顯改變外來節目的票房由長紅直落谷底,本土節目反露曙光,處處展現旺盛活力。歲末之際重新審視過去一年音樂走向,希冀能爲台灣音樂把脈,並提供另一種音樂思考。
-
紐約
《殘酷生活四景》速描
序幕 觀衆進場時,阿錫與一名身上穿過八支細針的裸體女子已經站在一座類似拍賣場(或神壇)的T字形高台上,台上兩側各放置一堆拐杖;舞台兩邊分站一位身穿吊帶褲的男裝演員(其實是由女性擔任)。配樂是由電子合成器所製造出的「噪音」。 節目開始。身著女裝並且裝有隆起胸部的阿錫朗誦一段他小時候聽來的故事:沙漠中有淌血的聖女之後,阿錫拔掉女子身上的「箭」,女子面有「眞實的」痛色,阿錫以紅色的披風將女子包起來並抱離舞台。 第一景 T字形高台變成脫衣女孃的伸展台,在兩名「眞的脫衣舞女郞」在台上慢慢褪盡衣服之後,台下的兩名「觀衆」和換成工人服裝的阿錫對兩名裸女又親又碰。此時,一個男扮女裝的黑人著比基尼裝進場,三位「觀衆」脫光「他」的衣服然後黑人被架至面對觀衆的靠椅上。阿錫手持乙㶬噴槍消毒一把美工刀,兩名「觀衆」此時穿上圍裙將原本橫跨於觀衆席上的繩子拉起。在以碘酒淋過黑人背脊之後,阿錫用美工刀在黑人背上劃下十二刀;他以大張紙巾印在黑人背後,血又印到紙巾上。兩名「觀衆」接過一張張的紙巾掛到繩子上,在觀衆頭頂快掛滿紙巾之時,繩子被收掉、紙巾也被收掉。 第二景 三名著皮衣的演員坐在左舞台的高椅上,三名全裸或僅以小布遮住「第三點」的男女低頭爲他們擦鞋。此時,一名護士打扮的女子攙扶一位全裸而陰囊腫得有壘球大的男子出場,男子手上還揷著食鹽水管子。「護士」朗誦一段阿錫緬懷一名因AIDS而死的好友的短文,之後所有的人離開舞台。 第三景 阿錫躺在右舞台的床上,在翻轉無法成眠之後,他拿出一個小盒在自己左手手腕陸續揷上十幾根類似針灸用的細針後再拔出;然後他以細針挿入額頭再拔出,此時他已血流滿面、配合著大音量的「音樂」做著動作。 第四景 阿錫身著類似神父的服裝出現於後舞台,他並發表一篇〈喊哈利路亞的四種方式〉的短文。同時間,舞台兩側放上兩座花壇與蠟燭台;三名裹白紗的女子站上高台並脫下白紗。她們三人都僅在私處穿上類似皮草的白色底褲,
-
文化政策
美麗的拼圖或傷心的混亂?
南方朔書面發言 「藝術世界」是個「複雜、相互依賴,藉著約定俗成而廣泛使藝術家參與的網路」。因此,藝術世界的事務,最重要的必須是:㈠創造約定俗成的規範。㈡必須讓藝術家廣泛參與。㈢必須掌握其複雜性而進行細緻的運作。當國家藝術體制的運作違逆了這樣的標準,美麗的拼圖即可能變成傷心的混亂。 當今世界兩大文化國美國與法國的文化體制運作中,所出現的問題即可作爲我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運作時的參考。在美國,它於一九七○年代末至八○年代初之間曾推出「廣泛就業暨訓練法案」(CETA),其中列有「在地藝術家」(AIR)的輔導計劃,動支經費高達二億美元以上,結果証明績效惡劣。而一九六七年以來,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開始成立並運作,以九三年計,預算支出達一億七千六百萬美元,但長期以來,該基金會卻始終陷於政治衝突的陰影下,九○年甚至發生「美國藝術聯盟」(AAA)以及「美國藝術家協會聯會」(NAAO)至華府集體示威的不幸變例。至於法國文化部,九三年預算高達廿三億美元,爲全球第一文化大國,但其大量進行巨型硬體建設,資源分配形同「人人有獎」,反而造成「法國文化支出增加、藝術創造凋萎」的惡評。 其中,「在地藝術家」計畫失敗的原因爲: ㈠計畫的執行由各州市的官僚體系運作,從藝術家的選拔、面談、契約簽訂,均充滿官僚主義習性,這是外行官僚領導藝術家的弊病。 ㈡當代藝術日益分殊,藝術家對主體自由的認知日益強烈,無論繪畫、雕塑、表演藝術,甚至文學,其風格也愈來愈不受地方官僚喜好,這意謂著共識已更難達成,藝術家的心靈遂吿受傷。 另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方面,情況亦同樣惡化: ㈠政治介入太多,以致發生眾多成員集體杯葛該基金會,及遊說某些申請計畫的情形。 ㈡基金會主席必須面對各種政治及意識型態的壓力,以致於許多專業評審委員小組所審定通過的案件亦被攔置,造成藝術界普遍傷心。 ㈢從基金會內部開始,對各類前衛性的、具有爭議性的藝術題材及表現方式未曾達成具有說服力的共識,以致於由內到外,長期陷入見解不同的衝突中。 ㈣基金會所屬的各專業評審小組,在進行實質申請計畫的審査時,對某些涉
-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太平天國》
邁入創團第八年的屛風表演班,其作品風格中的鮮明時代感,不但成爲該團的特色,也成就該團引人入勝的魅力源頭。科幻喜劇《太平天國》,將再次緊抓時代脈搏的劇情鋪陳,帶領觀者向歷史借鏡、探索未來的命運! 談起《太平天國》的創作緣起,李國修表示,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太平天國雖只是數行的文字記錄,然而這個奇蹟般的國度,自建國到傾滅的十八年中,最是一針見血地道盡中國人致命的悲劇因素:在苦難中激發團結的堅毅性格,卻在安逸中汲營各自的權慾鬥爭。這些悲劇因素,在各朝各代中屢見不鮮,成爲中國人命運的最大絆脚石! 屛風表演班的《太平天國》,由一名憂心台灣局勢而逃婚的現代靑年(曾國城飾)出發,他爲了澈底放下對未來惶恐不安的包袱,竟逃進了歷史中的太平天國。他不但發現歷史記錄背叛了事實眞相,更激起他竄改歷史的慾望。而潛入現代的歷史人物「東王」(李國修飾),在見識了台灣今日的亂象之後,頓悟了自己因戀棧權位所犯下的錯誤,決心力挽狂瀾。歷經重重困境的克服,歷史結局卻終未改變,時間仍舊走入1994年的台灣,另一個王爭王的時代。
-
即將上場
紙風車劇團《小小人國奇遇記》
甫成立即活躍於兒童劇場的紙風車劇團,一月份又將推出新戲挑戰觀衆的想像力。 《小小人國奇遇記》帶有結合音樂、戲劇、舞蹈元素的濃厚色彩。整場演出分成三部份:《奇妙的身體》藉由不停地走路、刷牙、跳躍、打字、切菜的動作,在強烈有趣的音樂節奏中,表現生活中有趣的小細節,以及個體與群體間相互關係的微妙性。 《小小人國奇遇記》敍述格列佛再度回到小人國,但這次他遇到了瑪丹娜等人,和上一次所認識的可愛小人們完全不同。紙風車劇團將以造型特殊的「雜物偶」,邀請觀衆同遊新版小人國。 《發條紅髮ㄉㄡˇ ㄌㄨㄟˊ ㄇㄧ》則表現兒童夢幻繽紛的想像世界,是一個描述孩童內心夢幻世界的兒童歌舞劇。
-
即將上場
中國京劇院
這次在國家劇院的演出是中京第三次來台,由著名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領銜,與著名楊(寶森)派老生新秀于奎智、著名武旦表演藝術家劉琪等主演聯袂來台獻藝,是一個突出藝術流派的組合。 李世濟是當前程派藝術第一代傳人中唯一仍率團活躍在京劇舞臺,並深爲觀衆歡迎的表演藝術家。她受程硯秋先生的親傳,後又結合自身的條件特點,獨闢蹊徑,銳意創新,針對不同劇目,進行不同的藝術處理與開拓。有則原腔原味,迂迴婉轉,醇厚動聽;有則大膽創造,韻味雋永,引人入勝,被譽爲「具有極高的藝術凝聚力的新程派」。 中京還擁有各個行當的著名演員;演出劇目則包括程派名劇《鎖麟囊》、《六月雪》、《文姬歸漢》、《梅妃》、《牧羊圈》、《祝英台抗婚》和傳統劇目《奇冤報》、《打金磚》、《天空斬》、《擊鼓罵曹》、《扈家莊》《打焦贊》、《李逵探母》等。琳琅滿目,風格迥異。
-
活動看版
推廣戲劇敎育從國小做起
台灣的兒童戲劇推廣約在十五年前才邁入一個新局面,隨著幾個兒童劇團的成立和演出,漸漸帶動家長陪孩子看戲的風氣。時至今日觀衆群雖有所成長,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尙未達到普及的地步,兒童觀衆的替換率也很高。「小小劇場生活營」是戲劇課程正式踏入國民敎育體制的第一步。
-
即將上場
比德李程與劉美貞聯合音樂會
素有「李斯特傳人」之譽比利時籍音樂家比德李程,去年十一月應馬可波羅唱片公司之邀,與上海愛樂交響樂團合作灌錄其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龍年在中國》,以及獻給其台灣鋼琴家妻子劉美貞的鋼琴與交響樂幻想曲《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上海音樂廳首演,全場幾乎座無虛席,一千多名中外觀衆莫不沈醉於比德李程的作曲、演奏才華之中;即興演奏部分,更是令全場大開眼界,猛喊安可。 比德李程從一月起在全省各地舉行巡迴演奏。演出內容除了蕭邦、李斯特等音樂家的作品外,還有他中國風格的作品《中國市場》、最拿手的即興演奏,以及難得一見由比德李程和妻子劉美貞共同演出的四手連彈。一月八日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則加入《慈禧太后》和改編自華德狄斯耐膾炙人口的一些曲子。
-
活動看版
艾倫.坡與《鐘》
一月份《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主辦的「音樂會導聆」講座,由陳樹熙針對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生命的謳歌──鐘」音樂會,講解《鐘》的作曲始末。
-
書城快訊
書城快訊
電子音樂理論與實作 高惠宗著 世界文物 1994年10月初版 192頁/平裝 NT 250元 談論電子音樂的書免不了得談論到四方面知識:1.音響學2.電學3.電子音樂之創作及其歷史4.電子媒(電腦與音樂器材,MIDI),如此一來,這種書勢必得像百科全書般包羅萬象,這往往弄得作者和讀者都頭昏眼花;這本書的好處在於簡短地概略解釋了前兩方面的知識和行話,讓初入門者不會摸不著頭緒;這卻使得應該是此書主體的後二論題,有失之簡陋粗糙的缺憾。若您對電子音樂感興趣卻毫無概念的話,不妨考慮此書。 Grove New American Theater Michael Feingold 編 Grove 1993 出版 386頁/平裝 NT$449 誠品書店提供 這是一本在序言會出現「fucking」這類字眼的劇本選輯,顯然選輯的劇本不會是「太正統的」。誠如編者Feingold所言,這些劇本的內容都是關於「美國的不快樂時光」,而且手法光怪陸離,不達噁心決不中止。共收錄了The Mys-teries and What's So Funny?、Sin-cerity Forever、The American Plan、The Theory of Total Blame、Dasvedanya Mama、Dead Mother, or Shirley Not All in Vain等六個劇本。 From Petipa to Balanchine Tim Scholl著Routledge 1994年初版 167頁/精裝 NT$1256元 誠品書局提供 誠如本書的副標題:古典的復甦與芭蕾的現代化,作者以豐富而嚴謹的硏究,重新評估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芭蕾的價値;以精采舉證,推論芭蕾的現代化根源自倍帝巴改革的形式,說明現代芭蕾的演變是傳統的持續,而非打破,脈絡淸晰、見解獨到。 除舞蹈本身的時代風格分析外,書中不乏文學和美學觀念的對照。本書以聖彼得堡倍帝巴的古典芭蕾、巴黎狄亞基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大陸〕 首屆曹禺戲劇奬頒發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評選的第一屆曹禺戲劇文學獎頒獎大會最近在北京舉行。十四個劇目獲此榮譽,包括戲曲《山情歌》、《鐵血女眞》、《甲申祭》,戲劇《結伴同行》、《水下村莊》,歌劇《張騫》,兒童劇《瀟灑女孩》等。曹禹先生因病不能出席大會,但他表示希望該獎的評選要評出水準、評出威信、評出特色,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推動戲劇事業的繁榮。據了解,曹禺戲劇文學獎今後每兩年評選一次,強調劇本的舞台性、文學性及思想藝術水準。 (蕭勇) 《樓上的瑪金》突破「封殺」 上海最負盛名的前衛劇作家張獻的新劇《樓上的瑪金》,特別邀請著名影星王志文及劉威主演,每場演出均門庭若市,三百個座位座無虛席,門票被炒高到二百元人民幣,光二十多天就回收十二萬元成本。 這齣轟動上海的話劇,敍述一位台灣商人穿梭於海峽兩岸,身處於兩個不同世界,而帶出了現實生活中兩種特殊人物──商場女強人和陪酒賣笑女人的特殊生態,對人性、性愛、金錢、道德作出無懼的剖析。此一「敏感」題材,被上海有關當局明令採用「新聞封殺」手段處理後,在大衆媒體上消失,但透過不同管道聞風而至的觀衆反而更多。 (周凡夫) 北京故宫計畫演出《杜蘭朶》 十一月初在澳州悉尼成功推出的露天大型歌劇《杜蘭朶》Turandot'今年三月將巡迴新加坡、台灣、漢城和東京,同時並計劃在北京的故宮上演,但估計需要兩年的準備期,因此大約要到一九九七年才能實現。 這次製作採用八十五公尺寛,四十公尺深的舞台、計二千支燈光、二千套服裝、二百五十人的合唱團、一百一十人的樂隊、四十五名芭蕾舞者、四十五個兒童、三百五十位臨時演員、二千名演員,外加九位獨唱家,飾演社蘭朶公主的是匈牙利女高音Eva Marton,飾演卡拉富子的是義大利男高音Lando Bartolino,柳兒一角則由澳洲的女高音Rosamund llling飾演。 計劃到北京故宮上演的製作規模,估計
-
九四回顧
憂喜交集! 一九九四國內音樂現象觀察
過去一年,對台灣樂界而言,是學習的一年──學著拓展視野、翻新曲目和表現形態。在走出自我框架後,才能看到更寛廣的未來,才有接受新觀念的可能,能在距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織出一片燦爛的音樂世界。
-
焦點
一百五十歲的遊魂 《吉賽兒》版本的變遷
《吉賽兒》是芭蕾舞蹈史中最著名的舞劇之一。自從一八四一年的首演至今,其所經歷的各種精采改寫過程──無論背景是在浪漫時期的法國、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南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或甚至是在近代西方的精神病院,都反映出不同的編舞者對自己所處社會的詮釋。就在中華民國舞蹈學會根據南美舞蹈家雨果.德拉瓦耶爾所編排的《吉賽兒》即將上演之前,讓我們隨著這個周遊列國的幽魂,神遊一番。
-
CD小舖
緩載愁思的小河──舒伯特鋼琴幻想曲
舒伯特的鋼琴作品一向很難逃貝多芬鋼琴作品的影響,但這並不表示他所寫的鋼琴作品就不曾想要尋找屬於自己的語言:事實上舒伯特也的確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鋼琴語彙,或許我們只能說是天不假年,在他三十一歲計劃到維也納學習對位法時,卻英年早逝,祇留下二十一首鋼琴奏鳴曲、九首交響曲和十五首的弦樂四重奏。所以我們現在所聽到的舒伯特,只是一位自覺並不完整的音樂家,受到內在創作欲望強烈驅駛所寫下的作品,其中有大部份並不想發表,只是源源不斷的靈感使他必須快點把它們記下來,這就是爲什麼連餐巾紙也可以是舒伯特記譜工具的原因,他是打算在日後有機會時再重新整理這些主題和樂想。但他卻是一位完全不能倚賴創作維生的音樂家,連音樂家這三個字用在他身上都不適當,與當時或是現代的創作環境相比,實在很難了解,是什麼原因和動機讓這位年輕人維持不斷的創作欲望。 這首作品在舒伯特過世那一年完成,舒伯特爲鋼琴四手聯彈所寫的作品往往都不是嚴肅的創作,這種兩個人坐在同一部鋼琴上演奏的音樂型式一向就是演奏者享受默契的樂趣勝於爲人演奏提供享受的音樂本質,但這首幻想曲卻不是,曲子一開始就充滿了音樂史上少有的氣氛。這種氣氛靠著第二演奏者反複演奏的小調和弦四分音符音形,在相同一音程移轉到第一演奏者雙音的旋律來創造。這實在是太神妙了,而這種感覺卻又是語言所無法形容的。不是悲、不是憂,像一流動的河,載著遙遠傷痛的思念,從遠處漸近,然後依這個主題發展出來,越來越淸、傷痛愈恆的回憶。有時這個回憶帶著由第二主題象徵的對比的甜美思念,可是都不持久;在一氣呵成不間斷演奏的四個樂章中,每一個主題都串聯得極好,且又各具特色,然而音樂本身的氣氛卻又從頭到尾不曾中斷,這不只是依賴調性造成的,還有一種舒伯特少有對於作品的貫徹力,使四個樂章的主題都具有相關性。在每個樂章第二主題的選擇上,舒伯特也一樣掌握到樂曲的特質。然而這首作品卻是一首簡單至極的作品,質感淸澈、技巧平實,同時樂曲結構和音樂鋪陳也都簡單易懂,只是那種情緖卻是成年人的複雜。 魯普和普萊亞在這個曲子的演奏充份捕捉到這首曲子近似閨怨般的特質,他們的琴音細得如同晶瑩的珍珠。曲子一開始,就以非常絕對的速度捉到曲子的情緒,他們採取以浪漫樂曲的態度來對待這部作品,而從往後的樂曲發展中看來,他們居然也能把其中許多受到海頓音樂影響的手法完全以浪漫主義的方式處理得完全合理
-
CD小舖
音樂會導聆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一九三四年七月三日到八月十八日間的四十六天,拉赫曼尼諾夫完成了這首令世人欽羨的鉅作。同年十一月七日在巴爾的摩由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主奏鋼琴,史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本輯的錄音則於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原班人馬完成。由於拉赫曼尼諾夫本身即是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因此詮釋自己的作品也格外具有說服力。愛樂者亦可由此錄音中獲得對此曲不同的見解。 此曲取材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獨奏曲──二十四首《奇想曲》中的最末一首作爲第一主題。第二個重要的主題是「末日經」(Dies Irae),在拉赫曼尼諾夫其它作品中亦經常出現。曲中第一主題發展出四次變奏,前後並有短暫的序奏及尾奏。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奇想曲》事實上是一首展現演奏者技術的作品,而本曲亦具有如此的效果,同時也發揮了作者變奏作曲法的功力。 一般學者認爲在寫作此曲時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力已經開始走下坡,但他卻意外地創作出這一闕兼具技巧性與旋律性的優美作品。其中第十八段變奏具有極特殊的官能美感,一向爲古典樂迷所熱愛,一九八○年時被電影「似曾相識」用爲劇中主題後,更廣爲一般樂迷所熟知。 海頓弦樂四重奏 海頓因創作過一百零四首交響曲而被人稱爲「交響曲之父」,他創作的弦樂四重奏亦達七十四首以上之多(另有八十四首一說),十分可觀。海頓在這兩種樂曲發展的初期均貢獻良多,可以「父」稱之。 初期的弦樂四重奏帶有濃厚的管弦樂色彩,其形式具有嬉遊曲的風格,且受巴洛克時期組曲遺風的影響,海頓由嬉遊曲發展,逐步建立起全歐最理想的音樂形式──弦樂四重奏。 本輯所介紹的《五度》、《皇帝》、《日出》分別爲海頓作品七十六的第二、三、四號,完成於一七九七一九八年間。作品七十六包含了六首弦樂四重奏,是海頓最重要的室內樂作品。除了上述的三首,另有第五號《慢板》或名《莊嚴》,構成了海頓室內樂中的精華代表作。 《五度》的名稱來自主要動機的下降五度音型,在此曲中可以見到海頓一生硏究「主題發展」手法的最高實例。《皇帝》一曲由於第二樂章的主題是有名的〈皇帝讚歌〉,也是海頓所譜寫的奧地利國歌,旋律從容而優美,百聽不厭,因而有此名
-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
九四回顧
瞎子摸象乎? 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
對於一個中年以上,或前中年的歌仔戲忠實觀衆來說,他或她的看戲經驗很可能是:童年看野台,少、靑之年看電視,近中年起進劇場看舞台;雖然,這一路來看的都是楊麗花、葉靑和黃香蓮等。但是,場地變了,效果、氣氛也不一樣了,甚至文武場也多聲了。觀衆眼睜睜地看著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那些彷彿是借來的「新招」,是恰得其象呢?還是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