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活動看版
由平面走向立體,從人間走向舞台 一九九四人間劇展
長期以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直在文化上扮演重要的發聲者角色。甫結束七〇年代全面省思的「人間」,立即將「歷史與記憶」的主題延續到九〇年代,而且,更重要的,跳脫平面媒體屬性,由平面而立體,舉辦劇展活動,與社會更密切銜接,充分展現大衆文化媒體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開闊氣象。
-
即將上場
美國黑人爵士舞團
創團迄今已十二年的黑人爵士舞團(Black Ballet Jazz),演出涵蓋美國不同時期的黑人舞蹈風格,就連搭配的音樂也是各個時期的正宗原調,因此,舞團的靈魂人物惠默(Chester Whitmore)特別強調,該團是美國黑人社交舞最有力的展示櫥窗。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硏習營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將於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九日舉辦一個年輕編舞家的暑期硏習營,系主任羅曼菲邀請了台灣、大陸、印尼等國的編舞家一起相互切磋,並在最後發表他們創作的新作品。 (編輯部) 暑期說唱藝術硏習班 喜愛說唱藝術的朋友有福了。成團已十年的漢霖說唱藝術團於今夏暑期舉辦相聲藝術硏習班,並邀請了大陸三位名嘴──「相聲二趙」趙振鐸、趙世忠及竹板快書大師梁厚民一同來傳道授業,從認識竹板、認識相聲到說唱的種種藝術內涵及絕活都有精采的講解,有興趣者請洽該團(02)708-2270。 (編輯部) 合唱藝術硏討會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台北藝術家合唱團、台北藝術家文敎推廣基金會承辦的83年度合唱藝術硏討會,將於八月一日至四日假台北市立音樂圖書館展開爲期四天三夜的硏習課程。 此次硏討會,特別邀請了大陸著名的合唱指揮家楊鴻年與會,就合唱音響平衡、音準等問題發表硏究報告,並於晚間指導台北藝術家合唱團示範合唱的練唱過程。 (編輯部) 〔大陸〕 王洛賓遭譴責 近一個時期,大陸媒體就「西部歌王」王洛賓「出賣民歌」一事進行抨擊。上海音樂學院硏究員戴鵬海在《人民音樂》雜誌上撰文〈民歌豈能出賣!?〉,首先發雖。該文援引王洛賓與晏茜茜(台灣凌風公司法律代表)的合約書後指出,民歌是千百年來我們祖先的集體創作,是全民共享的精神財產。他認爲,〈靑春舞曲〉、〈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等都是民歌,王洛賓不過是收集、記譜、整理、改編者,並非創作者。事態目前仍在發展中。 (蕭勇) 中央音樂學院首位台籍碩士 中央音樂學院培養的琵琶專業碩士硏究生林靜慧,六月八日晚在北京音樂廳舉行
-
書城快訊
書城快訊
樂器法手冊 梁廣程、潘永璋編著 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版 343頁/平裝 NT$350 本書分二部份,介紹中國民族樂器及西洋樂器,並分門別類歸入吹管樂器(木管、薩克管、銅管)、彈弦樂器、弓弦樂器、打擊樂器及鍵盤樂器。每項樂器之解說,除附圖供對照外,並介紹其個別音域及演奏技巧,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本書初版原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於1982年發行。 活著幹嘛 繪畫秀行爲創造錄 劉秋兒著 甜甜屋1994年7月初版 231頁/平裝 NT$250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幹嘛爲了那一、兩件『如意事』,在那邊拚命了老半天?」(192頁),那麼,活著幹嘛?這本書依時序記錄了作者自一九九一年一月至六月所創造的二十六場「繪畫秀」,藉由作者的繪畫及「秀」的行爲引發觀者的反應,從而衍生出來的思維。其中有十分精采而深刻的對話,相當値得閱讀。 亞洲的吶喊 民衆劇場 鍾喬著 書林1994年7月初版 272頁/平裝 NT$180 以民衆生活爲中心的「民衆劇場」,主張以劇場接觸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苦楚,要求更多的自主和開放,認為劇場應回歸民族自身的表演形式。 作者鍾喬深入現場,勾勒亞洲民衆劇場的發展軌跡,並反觀台灣劇場運作中的迷思與徬徨,書中並附有作者所編寫的劇本《壁中壁》,描述五〇年代政治受難事件。 貝多芬 完成生命的意志 Philippe Autexier著 周克希譯 時報文化1994初版 143頁/平裝 NT$200 本書是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發現之旅」系列之一,前四輯共四十本皆是選譯自法國Gallimard出版公司的Dcouvertes叢書。 介紹貝多芬的書多如牛毛,此書特以豐富的圖片見長,可以說是無頁不見圖,加上精美的印刷及適合攜帶的尺寸、厚度,對於尙未讀過貝多芬傳記者,未嘗不値得考慮。 音樂巨匠</str
-
舞踏特輯
舞踏和大野一雄
如同一扇開向光的窗,大野一雄是舞踏藝術的創始人。其後,幾十個舞踏團體先後誕生。舞台上,他用西方的古典音樂跳出充滿東方氣質的舞蹈,以歲月的滄桑舞嬰孩般的純眞,藉著男人的身體表現女人的嫵媚,在各種「對比」中創造他獨特的舞蹈風格。八十多歲了,仍活躍於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大野一雄彷彿是生命的奇蹟。
-
電影/劇場特輯
通往古老心靈的新視窗
戲劇,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可以說,從人類有心靈活動以來,戲劇就出現了。電影則是誕生於二十世紀科技時代的新生兒,開啓了我們朝向自身窺探的另一扇新視窗。但不論最古老的舞台,或是最新潮的鏡頭,所力求表現的,卻永遠是同樣的三個字:「戲劇性」。在此次的電影/劇場特輯中,本刊希望介紹戲劇與電影種種錯綜複雜,彼此影響的層面,如莎士比亞劇本如何被搬上銀幕;兼治劇場及電影的日本怪才導演寺山修司;追憶西方名導演與明星如何悠遊於舞台與銀幕之間;美國奧斯卡與普立茲獎的交互輝映;最後再訪問國內影、劇二棲的導演及演員,談談他們的心得。
-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七十詠嘆
七十如果是人生的開始,中國歌劇自二〇年代至今也悠悠走過七十載。從最初的單線發展,經過三路的埋首耕耘,最後在九〇年代碰頭。 中國歌劇在兩岸三地,不管是吸納各自地方的傳統曲藝,或是融合西方的素材,早已非昔日模樣。 八月二日中廣公司紀念創建六十六周年的「廿世紀中國精選歌劇大滙唱」音樂會,將結合三地音樂家,回顧這一頁歷史,我們也藉此機會,邀得三地的音樂工作者,在七十里程的開始,反思、展望中國歌劇的發展。
-
即將上場
洛杉磯吉他四重奏
由汎美藝術公司主辦的1994台北國際吉他藝術節已於六月由日本的福田進一揭開序幕,這個月則由美國的洛杉磯四重奏接棒上場。 洛杉磯吉他四重奏由四位年輕的吉他高手所組成,各有所擅,合奏默契更佳,此次帶來兩套曲目分享北部及中部的台灣樂迷。在台中的演出曲目是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髮師》序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佛瑞的《孔雀舞曲》及法雅的《愛情魔術師》。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曲目有鮑凱利尼的〈序奏與方當果舞曲〉、克勞爾〈雨中古巴風情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西班牙綺想曲〉等。
-
即將上場
英國浦氏木偶劇團《尼斯湖水怪》
漫漫暑假中,帶著孩子來看戲吧! 本月除了九歌兒童劇團的1994藝術節有三齣有趣的兒童劇外(詳見「節目掃描」),第三屆牛耳國際藝術節也於月中推出《尼斯湖水怪》,這是由來自蘇格蘭的浦氏木偶劇團所帶來的,演出中還穿揷多首蘇格蘭民謠,而劇中人物都講國語更有助於小朋友欣賞。 特別値得一提的是,首場演出的門票收入將全數捐贈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作爲顱顏及唇顎裂兒童的醫療基金。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藝術節
-
中國歌劇特輯
從傳統吸取養分向民間扎根發展 文革前的三階段
一九四五年九月太平洋戰爭結束,抗戰勝利後,政治局面再度陷於動盪不安,音樂工作者分三路撤退,一部分避居香港及海外,一部分撤往台灣發展,一部分則往中共治理的延安區。直至一九四九年,中共佔領大陸後,由於政治及文藝政策的迥異,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也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局面。
-
中國歌劇特輯
「實驗風」蕭蕭創作見樹未見林
一九四五年十月廿五日,台灣結束了五十年的日據時代,正式光復。經歷了戰後的社會混亂,到一九四九年的大陸變色,國民政府遷台,台灣回歸祖國,才逐漸開始接受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薰陶。
-
中國歌劇特輯
環境受限歌劇成了「獨角戲」
一九五〇年至六〇年代的香港,音樂活動以合唱及獨唱音樂會較多,踏入七〇年代,隨著一系列音樂機構的成立及樂團轉爲職業化,音樂活動開始發展,絕無僅有的「民族歌劇」《易水送別》(韋瀚章編劇,林聲翕作曲,一九八一年)即爲應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於當年十二月廿三日至廿七日演出四場。
-
中國歌劇特輯
九十九彎後的坦蕩大道 淺議中國歌劇發展方向
西方歌劇發展至今約四百年,中國歌劇則僅歷時七十年。固然,時代、社會等歷史條件各不相同,我們無須亦步亦趨西方四百年;但要達到中國歌劇全面的繁榮與成熟,仍需花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
舞踏特輯
死海 維也納華爾滋及鬼魂
懷愛死者的腳步 尋愛死者的迷亂
-
舞踏特輯
花的美麗,就是生命的美麗 大野一雄的舞踏世界
上個月,舞踏大師大野一雄和其次子大野慶人翩然抵達台灣,爲我們帶來兩套舞碼《睡蓮》、《死海》,和三場極爲動人的演出。此外,他們在藝術學院舉辦了一場舞蹈講座,在敎室中領著學員婆娑起舞,給學員許多啓發。我們更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邀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藝術學院客席敎授薩爾.穆吉揚托和大野父子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對談。
-
舞踏特輯
光明與闇暗間的色潤美學 我所知道的大野一雄
事實上,對我而言,經由先夫土方巽而與大野一雄先生相知、熟識,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大野先生和先夫土方巽間有男人相對的狂狷之氣和狂放縱情的情誼,一直互相提攜,爲前衛藝術奉獻心力。
-
舞踏特輯
那位大野一雄的學徒 溝端俊夫
那年輕日本人很禮貌的看了我一眼,我敏銳地察覺到,在他謙和的眼神背裡,有一種宗敎般狂熱、却溫和的信仰魔火。
-
舞踏特輯
睡蓮
舞踏〈睡蓮〉的誕生 我正徘徊於歌劇《托斯卡》的場景──一座老舊的羅馬城堡周圍。在享受了圍繞城牆的花園美景後,彷彿有人說,「該是你離去的時候了 !」我很高興我來了,雖然當我走過面前的橋時,遺憾之意纏繞於心。在那兒我是第一次看到羅馬的河流,即使在羅馬也有河流!在此之前,我已看過無數的建築,但是不知何故,我從未注意到任何的河流。 水草輕柔地在橋底緩緩漩流的水中搖擺。橋的扶欄似乎是用大理石做的,手扶著其上,拾級而下,我緩緩地靠近河邊。《托斯卡》的音樂在耳邊迴響著,在我內心深處,我能聽見那已屆遲暮的前歌劇演唱家的嗓音。我記起了在丹尼爾.史密特的電影《托斯卡之吻》中,她是如何突然地在維瓦第的迴廊上即席高歌。在那一刻,我決定以莫內的〈睡蓮〉爲主題來創作舞踏。 莫內曾寫道:「在池底搖曳的水草景象實在是太美妙了,但當我試著摹畫它們,卻令我感到挫敗。我蒼老的手指不再能駕馭景象。然而我仍瘋狂地渴望能找到方法淸晰地表達我感受到的生命力。」 莫內畫一系列蓮花池的習作時,視力微弱。這些畫是他企圖克服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挑戰之存證。受到莫內的鼓舞,我決定以我所有的經驗作爲草稿,創造一個從美之中浮現的透明、眞實與虛幻的世界。 藉著莫內的幫助,我將從模型中解放出來,而且找到位於地球與宇宙的所在地的,那是睡蓮。 第一幕:飄浮在哈雷慧星裡的女人 一個女人正飄浮在哈雷彗星裡,悠遊於無際的宇宙中。出現於天與地之間的這個女人,一定是聖母瑪麗亞。負載著死者迷惑的船隻,似乎以懷有愛的死者之速度移動。聖母頌:「爲來自羅恩家族的聖母瑪麗亞哀悼吧!」瑪麗亞的手永遠渴望著倒在血泊中瘦弱的基督。瑪麗亞的淚痕已褪,她的手臂了無生氣地垂下。超現實和眞實的世界相重疊。眞實與表象的世界是合一的嗎?我相信哈雷彗星一定是約瑟夫──瑪麗亞的丈夫。我瞥見,半人半馬獸在空中漫遊。 音樂 舒伯特:小夜曲──男高音 彼得.許萊亞 聖母頌──女高音 蓮登.普萊斯 第二幕:花朶是嬰兒,靑年,還是老人? 花朶是嬰兒,靑年還是老
-
舞踏特輯
枝恋花/痴の花
六月四日晚上,在藝術學院,大野一雄父子爲「關渡藝術季」演出舞踏〈睡蓮〉。長久以來,大野一雄對莫內的〈睡蓮〉之著迷,一如當年莫內對睡蓮之著迷。莫內和大野,在痴愛睡蓮之外,都「企圖克服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挑戰」(註)一個用畫筆,一個用舞踏,用他們已經磨練了一輩子的工具,來祝福睡蓮,和同樣對睡蓮、對莫內、對大野著迷的朋友。八十八歲的大野一雄在一個小時的〈睡蓮〉之後,又配著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增加演出一段單人的舞踏〈野玫瑰〉。在蓮花池邊冥想的老人,和荒野中摘玫瑰的頑童,原來是同一個靈魂。(註)大野一雄:舞踏〈睡蓮〉的誕生(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