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爲孩子「添才」? 兒童才藝班知多少
目前台灣學校體制之外的各種兒童才藝敎學,可以說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究竟這些由私人開設的兒童敎室情況如何?這種才藝敎室對社會整體的藝術敎育有無助益?都是値得社會關心的問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兒童音樂讀物掃瞄
在以兒童爲對象的出版領域中,相對於數量鮮少的舞蹈、戲劇書刊,音樂相關書籍雖然多樣,卻品質不均。如何爲孩子選擇有趣又有用的讀物,本文作者採訪了許多音樂敎師及兒童,提出一份有「田野基礎」的參考書單──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乾淨的眼睛 今日大陸的兒童劇
謝幕已經六次了,掌聲還如連綿雨向舞台上噴濺過來。主角「男孩」再一次畢恭畢敬地向觀衆鞠一個躬,就蹦跳進側幕。北京兒童藝術劇團的團長說:「你演得眞好,覃琨!」覃琨哇地大哭起來,說:「我演的就是我兒子啊!」戲中的男孩面對的是父母離異的新難題。當年覃琨的丈夫離去時,她兒子也是十多歲。她演這齣戲時穿的就是兒子當年的衣服,只不過把衣袋捅破,演出時調皮地把手從口袋裡一下捅出來,演得觀衆一會兒笑一會兒哭的。每次戲演完,主持人在掌聲中提高嗓門說,你們知道扮演小男孩的是誰嗎?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表演藝術家覃琨,今年五十幾歲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花‧獻給孩子們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成立於一九五六年,除文革時期的動亂停擺外,三十多年來,在大陸近百個城鎭演出風格迥異的多種劇目,爲廣大的群衆散播劇場藝術的花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兒童戲劇年表
回顧我國的兒童戲劇發展,從二○年代起,郭沫若在時事新報的學燈版上發表了中國首部兒童詩劇《黎明》,開啓了我國兒童戲劇發展的始頁。在這個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相結合的中國話劇創始期中,許多知名的文藝作家如魯迅、老舍、熊佛西等人,體認到兒童戲劇、文學的重要性,紛紛投身於兒童戲劇、文學的翻譯、創作以及理論闡述。抗戰時期兒童戲劇在國難中背負了沉重的歷史任務,也與時代的脈動相互結合,發揮了戲劇的另一重功效。 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話劇在其政治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加積極掌握。宋慶齡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便創辦了兒童劇團,其後大陸各省成立二十餘個兒童戲劇院團,諸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等是較爲知名的劇院團體。 在臺灣,第一次的兒童劇公演,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由臺灣省敎育會主辦。一九六八年,戲劇學者李曼瑰敎授自歐美遊學返國,除了倡導小劇場運動之外,對於兒童戲劇的推行更是不遺餘力。一九七四年,敎育部國敎司更頒訂「兒童戲劇實施要點」,通令全國各省市敎育局一力推行,將兒童戲劇列爲敎育目標之一。然而戲劇是一項極爲專門的藝術,儘管對兒童戲劇的重要性人人均有共識,兒童戲劇的推動卻仍然難以進行。從八○年代開始,臺灣地區逐漸有一些戲劇界人士參與兒童劇場的展演。一九八二年,陳玲玲所主持的「方圓劇場」製作了三齣兒童劇,開啓「成人演戲給兒童看」風氣之先。其後汪其楣的《牽著春天的手》、「魔奇兒童劇團」相繼演出,爲臺灣兒童戲劇激起許多浪花,除了造成家長帶兒童觀劇的風氣,也使得兒童戲劇邁向社區性的展演。 放眼兒童戲劇七十年來的發展,我們或許不能苛責時代因素的限制和對兒童戲劇認知上的不足,但是如何集合兒童文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有心於兒童戲劇的戲劇專業人才,在新的世紀中創造出眞正屬於我國兒童戲劇作品和環境,則是關心兒童無可推諉的責任之一。 1920.9.22 郭沫若童話劇《黎明》發表於時事新報,是中國首部童話詩劇。 1922 黎錦暉發表《麻雀與小孩》,是首部爲演出而創作的兒童歌舞劇。 《兒童世界週刊》主編鄭振鐸向兒童徵稿,兒童自創短劇《唱山歌》、《寄信》、《吿狀》等發表。 1922.7.2 上海商務
-
面對大師
「聲音像女人,我必須小心溫柔的應付她……」 獨家專訪卡瑞拉斯Jose Carreras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西班牙籍的荷塞.卡瑞拉斯(Jose Carreras)在二月下旬台北的兩場音樂會中再次展現他的智慧和音樂性。一位經年累月演唱的歌劇明星要保持聲音的彈性和音色的明亮是需要相當費腦筋的,因爲聲帶就像一把剪刀,常用而不知如何保養就會越來越鈍,有一天只能用來砍樹枝,而不再能剪絲帛了。
-
面對大師
與卡瑞拉斯同台詠歎 訪三位女高音林惠珍、邱玉蘭、廖雪眞
與巨星同台演唱是什麼滋味?興奮!緊張!二月二十四日卡瑞拉斯的音樂會,雖然寒風細雨,廣場上近兩萬名樂迷與場內滿座的聽衆以最大的熱情「贊助」了當晚與卡瑞拉斯同台演出的三位本國女聲樂家,而她們的精采表現也博得了大家的讚賞。
-
里程碑 Milestone
歌詞瑰麗,樂韻飄香 悼念野草詞人韋瀚章先生
「且莫問:前程能幾?半世週旋貧病債,近年來更嚼孤零味,吾命運,豈如是?半生酷愛雕蟲技,苦沈吟,尋詩覓句,把閑情記,往事那堪回首看,由他消沈自萎。但樂得,人隨心喜。」這是一代歌詞大師韋瀚章敎授於七十歲時回首半世人生所撰〈金縷曲〉,從詞句中窺得韋敎授伶仃一身,雖貧病交迫也不改其志,致力於中國歌詞創作的高風亮節。如今大師已於二月二十七日病逝香江,斯人已矣,與韋敎授在中國樂壇上有「歲寒三友」情誼之稱的黃友棣先生,特應本刊之邀,爲文追念大師一生爲提升中國歌詞創作所作的貢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安順地戲來台巡演
自民國八十年七月開始,我接受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主持「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硏究」計畫,在山西、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進行考察工作。 去年二月十一日至十八日春節期間,我帶領兩名助理在貴州省文聯和安順地區文聯的安排下,參觀安順地區的十個村寨,包括跳燈場、詹家屯、九溪等地,看了十一場地戲表演和相關的儀式如開箱、掃場、入村、入寨等,並且赴蔡官訪問地戲面具的雕匠。在短短八天中能看到地戲大部分的面貌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一方面要感謝沈福馨和帥學劍二位先生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是運氣好:二月十六日我們在伍家關看完金官地戲隊的表演後,我靈機一動,提議跟地戲隊回金官,結果在那邊看到了連當地硏究者都從來沒見過的、由道士所主持的參燈等儀式,整個參觀的過程我們都錄影、拍照。根據這次的考察,我們完成了《安順地戲調査報吿集》,做爲「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硏究」的計畫成果,《報吿集》列入《民俗曲藝叢書》,由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在中國的各種不同的儺戲中,地戲是較具表演藝術的一個劇種,而安順農民的淳樸熱情也令人難以忘懷。所以,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委託我主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時,我便想到邀請安順地戲隊來台巡迴表演。 去年八月七日到十日間,我再訪安順地區,參觀洞山、紫雲、龍場等地的地戲表演(當地稱中元時節的表演爲「跳米花神」,春節期間的表演叫「跳神」。一年之中只在這兩個節慶期間演出)。八月九日我到詹家屯,和村中的「三國」及「精忠」地戲隊商談聯合組隊來台演出事宜。除了地戲表演外,我們還安排了面具和蠟染等工藝展覽,隨團來的楊正坤先生將在現場表演雕刻面具。 地戲表演和所戴的面具都是別具特色的藝術,同時具有觀賞和硏究的價値。我們希望這次貴州省安順詹家屯地戲隊在台灣的巡迴演出會受到觀眾歡迎。 <p style="text-al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老神秘的安順地戲
儺是古代先民酬神驅邪的一種原始舞蹈,迄後演變成儺儀、儺戲。貴州安順地區自明代屯軍帶進儺戲,融入民間生活;今日地戲的演出即是當年軍儺的流變遺存,因持續古風古貌,而有中國古代戲劇活化石之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詹家屯及其地戲
詹家屯立寨之後,屯軍帶來江南的農桑和文化,由假面戲發展而成的地戲,旣是演習武藝,也是農隙娛樂。此次來台演出的「三國」和「精忠」地戲隊在安順一帶極富盛名,曾多次獲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戲中的祭祀儀式
崇尙佛事的屯堡村民,把地戲中的英雄視爲命運的主宰,祈福納吉的祭祀儀式,自然就成爲地戲中的一部分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戲的表演藝術 蠻荒鑼鼓旗翎翻
「跳地戲囉!」鑼鼓一響,全村人馬上湧出場壩圍觀。就看他們戴著紅、白、黃、黑的臉子,鐵馬金戈,翻舞套路。一堂戲一場仗,歷史征戰,將相奇兵,年年復出演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戲的面具
一堂地戲一堂面具,多的三、四百面,少的四、五十面。安順地戲三百多堂,其面具的蘊藏量何止千萬。
-
蜷川劇場
蜷川的現代劇場之路
從小劇場運動到商業劇場,並不意味著蜷川幸雄的倒戈,反而是他堅持前衛理想的「全方位」探索。從通俗性中尋找到充滿生機的新形式,使他成爲享譽世界的劇場大師。
-
蜷川劇場
蜷川劇場──永遠的驚歎
人們穿洋服、聽搖滾樂、開汽車,而骨子裏仍是吃日本料理、高唱卡拉OK「爲何不把它們都結合起來?」蜷川的這個想法不但造成六十年代日本東京新宿區的小劇場運動,更把一向受語言及文化背景隔閡的戲劇表演推向國際化。
-
中國話劇
曹禺新論
三月的《原野》、四月的《雷雨》、九月的《北京人》,曹禺這三部代表作今年都將登上台北國家劇院的舞台,他領航四十年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也將在下個月來台演出。新一代的觀衆,終於有緣接觸這位中國最知名的現代劇作家。我們特邀精硏曹禺的劉紹銘敎授撰寫評介,提出面對曹禺的一種態度,一種看法。
-
中國話劇
中國話劇:三○年代及以後
話劇是二十世紀初由西方漸次移植到中國的一個新的劇種。它與中國傳統戲曲最大的不同是以對話取代歌唱;以模擬生活中的行動取代象徵的程式動作;以搬演當代的生活取代歷史故事。在經歷了早期「文明戲」的興衰和學校劇團及「愛美的劇團」(即業餘劇團)的努力之後,到了三○年代,中國的話劇已經步入了成熟期。
-
導演劇場
當代歐陸話劇搬演之趨勢
美國的劇場藝術一向在商業及前衛兩者的正面衝突與暗地學習間發展前進,歐陸劇場的成就卻不是從這樣的對立中產生。各國家劇院都是由一流導演主掌,觀衆看戲也以導演的創造力爲取向,純商業劇場的聲勢希微。而搬演古典劇本的風氣遠勝於當代劇作,雖造成新劇出頭的環境艱困,卻對傳統的現代化,琢磨出豐富的心得。楊莉莉引介「導演劇場」的概念,並引證實例,對於本地劇場深具啓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