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閱讀,還是瀏覽?
很多問題所以無解,正因它被看見的角度,總是大同小異。如果沒有人願意從不同角度去看它,這問題將永遠是那個問題。人的情感就是例子,父母子女,夫妻情人,死結總是打在期望的這一點上,但如果情感可以昇華,關係才會改變。但昇華可以怎樣做到? 藝術創作一直在回答這問題。
-
演出製作事二三
為觀眾創作的藝術
我原本的專業是幕後製作,製作過程中,會就觀眾觀看的角度去思考、去檢查、去確認。但觀眾哪裡來就是「另一個部門」的事了。當本身作為一個觀眾,驅使去看演出的是現場演出所能帶來的可能的感動(其他義務性的不說)。最怕的是看完後覺得浪費時間,連娛樂都說不上。換句話說,最難過的是身為觀眾的觀感沒有被重視、或是被需要認知到被重視。
-
紐約
男高音的性騷風暴 美、歐處理大不同?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在全球樂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今年八月被媒體揭露在過去卅年來對職涯周遭的年輕女性性騷不斷,在現今#MeToo風潮下,昔日受害者也跳出來指控。在美國,多個歌劇院紛紛出來宣布與多明哥停止合作,但多明哥在歐洲的表演、指揮邀約卻仍然不斷,而自反性騷運動延燒到古典樂壇以來,美國和歐洲已經多次有著不同的反應。
-
柏林
編舞家Jao Moon新作 延伸酷兒視角多樣性
標榜後移民劇場大旗的瑙寧街劇院,多年來庇護支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讓他們有機會表現個人視角與聲音。舞者暨編舞家Jao Moon剛在此發表了新作Everybody can be everybody can not be,一齣論及異國情懷、反抗能量及顯現自我肯定的「酷兒日常」舞作。五名舞者各自擁有混雜又難以簡單歸類的性別、文化及語言和身體語彙,各自表述又同台共舞,去成為自己想望的任何可能,追求模糊界線的解放。
-
倫敦
《信仰,希望,與慈善》 低調描繪社會底層的溫柔一隅
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與一六年的《愛》之後,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於九月份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新作《信仰,希望,與慈善》,透過在老舊社區大廳中,一群志工與來此享用熱食的貧窮人們,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性溫暖。這齣戲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而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
巴黎
波默拉首部原創歌劇 漫溢的情感《洪水》
波默拉(Jol Pommerat)導演與編寫的《洪水》LInondation九月底於喜歌劇院(Opra Comique)首演。儘管他並非首次跨足音樂界,但這齣製作卻是他第一部原創歌劇(註1)。在歌劇院總監蒙岱(Olivier Mantei)的努力推動之下,這位叱咤法國劇壇的說故事大師與義大利當代音樂作曲家費利岱(Francesco Filidei)率領十多名歌者與樂手,共同完成這部深邃又迷人的現代家庭寓言。
-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藝術節 獨缺「內容」的演藝產業鏈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
香港
抗爭不斷影響藝文活動 藝發局選舉增時段順利完成
香港「反送中」抗爭迄今四個多月,街頭紛擾對峙、港鐵關閉車站或提早結束服務,都相當程度影響了藝文活動的進行,已有不少演出取消,也讓原已不佳的票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活動於十月舉行,多位開明派人士當選或連任,投票率 46.5%再創新高,不知是否與藝發局補加星期二投票有關,或是更強烈地反映選民對表達意願的訴求。
-
音樂
絕佳組合 揮灑金色交響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CO)數度到訪,為台灣樂迷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年的造訪,更讓樂迷滿心期待在當紅指揮帕佛.賈維的指揮棒下,RCO將會呈現怎樣的燦爛聲響?加上同行的還有知名鋼琴家拉斯.沃格特,這樣的絕佳組合,將演出貝多芬、蕭斯塔可維奇、華格納、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經典,堪稱是難得一遇的音樂饗宴。
-
戲劇
生存空間中的共生、共存與競逐
以黑白默片喜劇先驅巴斯特.基頓及其代表作《稻草人》為靈感和創作基礎,雅克普.奧勒伯劇團藉此呈現劇名「Lebensraum/生存空間」其中的政治隱喻。而臺中國家歌劇院將劇名譯為《一主二僕》,正巧妙地將劇中問題拋出:極端控制慾下造成的混亂失序,卻使原有的權力慾望無法順利施展。在企圖解決混亂而將一切恢復原狀的徒勞無功中,誰又是主,誰又是僕?
-
戲曲
發夢、創造與實踐 讓戲曲不只是戲曲
來到第二屆的「戲曲夢工場」以「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為目標,以「四加二」的方式展現策展企圖,除了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的《奪嫡》及李季紋與正在動映有限公司的《丑王子》,另有徵集節目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夫人夜未眠》和興傳奇青年劇場《少年三岔口》,並邀請EX-亞洲劇團與臺北海鷗劇場分別以《假戲真作2.0》與《女子安麗》,呈現植基於傳統戲曲美學的創發實驗。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們起舞 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關係
自二○一四年松山文創園區成立「LAB 創意實驗室」,作為藝術家的孵化器,提供資金、場地、陪伴創作顧問,至今已支持、培育了十二位創作者,今年度「松菸Lab新主藝」共有五十項作品投件,最終由胡鑑《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兩個人》、王世偉《群眾》與王宇光《馴順的我們》出線,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種種關係,將於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演出。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狂言師
野村萬斎 笑,是一種最和平的行為!
以電影《陰陽師》中安倍晴明一角為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野村萬斎,出身兩百五十年以上的知名狂言世家,除了是日本重要非物質文化財產「能劇狂言類」持有人,也跨足現代舞台,改編融合經典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劇目,並擔任二○二○東京奧運開閉幕式的總導演。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之邀,他與父親野村万作、兒子野村裕基來台演出,趁此機會,本刊得以專訪這位當代狂言大師,請他分享個人學習狂言的經歷與體悟,及他對表演與創作的看法。
-
藝號人物 People 京劇名伶
朱安麗 老靈魂青春骨 劇場中重探認同
民國六十年代,朱安麗離開部落,進入台北陸光劇校就讀,有一段時間全然不敢張口說話,害怕被人發現她濃濃的部落口音,當時她得拋下母語習慣才終於站上舞台,如今是否得再度割捨什麼才能追本尋根?最新作品《女子安麗》,以一齣自傳式獨角戲,自問這回能否不用放棄任何認同,讓她回顧身為京劇演員的來時路,尋向所志,再一次成為南投「親愛部落」裡的泰雅族女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乘載肉身曖昧 探索存在奧秘
《器》是戴米恩.雅勒首次以日本為靈感,並與當地藝術家和舞者共同發展的作品。對他而言,日本具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無論其觸及強調個人價值的消費主義和集體共融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對未來新科技的渴望等。在這齣舞作中,他試圖以身體探詢這種曖昧性,像是介於固態和液體的肉身、動靜之間的緩慢變化、誕生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動的舞蹈能量 突破人類至上的僵局
黯黑的舞台空間中,詭譎生物在粼粼水面上逐漸褪去滿是皺褶的皮囊,它們如昆蟲破蛹般緩緩移動,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各種型態這是即將造訪台北演出的舞作《器》,由在歐陸備受矚目的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共同創作。戲劇科班出身,後成為舞者與編舞家的雅勒勇於嘗試跨界創作,作品橫跨視覺藝術、流行音樂、劇場及時尚等各種領域,作品風貌多元,透過專訪,讓我們一探他的創作理念與《器》的創作過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並駕尖端科技 啟動聲響創作新紀元
為了讓台灣也能擁有結合藝術、科技、科學研究等技術的聲響實驗室,文化部於二○一八年與法國IRCAM簽訂合作意向書,藉由其聲響與音樂領域經驗的人才互訪、共製、研發及展演等領域交流,能更促進空總台灣當代科技、學術研究及當代創作的發展。計畫啟動同時,台灣第一座「臺灣聲響實驗室」也將落成,為了宣告落成啟用,C-LAB將於十一月底舉辦「C-LAB聲響藝術節」,藉著節目、聲音工作坊等活動,讓民眾走進實驗室劇場、認識聲音藝術。
-
戲曲 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 名角擔綱綠葉
《大河彈劍》 新生代嶄露頭角
「這是明華園的傳承元年!」作為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的《大河彈劍》,雖脫胎自一九九三年首演作品《李靖斬龍》,也是主演孫翠鳳演前受傷、奮力上場的傷痛之作;但編劇陳勝國五度易稿、為演員量身設戲,讓孫翠鳳交棒徒弟李郁真,擔綱主演,其他名角甘為綠葉,展現陳勝福接任團長後對「傳承」的企圖與實踐。
-
戲劇 翻轉制式想像的意象劇場
《無眠夜的微光》 從電影音樂打開奇幻之門
早在廿年前便開始實驗觀演關係與劇場形式的河床劇團,習於翻轉制式規則的導演郭文泰持續挑戰自己,即將演出的《無眠夜的微光》將往往最晚加入電影工業製作流程的電影配樂,作為創作開端;並選擇電影《星際效應》轉譯抗爭的精神與感受,在劇場裡打開我們對更多可能的想像。
-
戲劇 曉劇場搬演寺山修司經典作
《毛皮瑪麗》 異色中顯現歧視與殘酷
一九六七年首演的寺山修司劇作《毛皮瑪麗》,以LGBT族群為主角,透過大膽的裸露與魔幻的場面、淫亂又頹靡的劇情,反映日式母子關係的人物,顛覆關於性別的類型化與想像,直指世人對於「LGBT異者」的歧視與殘酷。在卅五年後,曉劇場將首次在台灣正式演出中文版本的《毛皮瑪麗》,導演鍾伯淵表示,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寺山修司藉由本作向世人提出的問題,至今依然是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