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上海
天天在江南小鎮看戲 越劇名伶夫婦打造新樂園
三月下旬在浙江嵊州舉辦的「國際戲劇小鎮聯盟」論壇,會中宣布了將在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縣,以占地3.68平方公里的面積,四十五億資金的投入,打造首座以戲劇為主的文化旅遊小鎮。計畫由越劇名伶茅威濤與其夫婿、知名導演郭小男聯手策劃,理念為「打造一個適合傳統文化非物質遺產的現代原鄉」,不止是越劇,更含括了多樣劇種藝術,以傳承中國傳統戲曲與文化。
-
戲劇
穿越回憶光年 撿拾快樂與不快樂的眼淚
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在經過四次階段性呈現之後,終於要正式現身舞台了。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讓這個作品「很科技」,但導演周東彥在其中說的還是回憶、舊宅、夢境,透過詩一般的幻想畫面,說著快樂與不快樂、悲傷與忘卻悲傷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戀戀北投 今與昔
北投,從來不只是北投。 從軍人的療養勝地、商人的招待酒宴, 到觀光客的一日輕旅行; 北投及陽明山周邊地帶, 風景依舊、湧泉不絕, 卻有些東西,隨著時代一點一點地變了。 有些事情沒了,不一定是壞事; 而懷舊,有時也無法走得太遠。 硬體需要修繕重建, 軟體當然必須更新。 新,可以是舊, 一如陳明章手中的月琴; 新,也是未知, 正似吳念真捍衛的改變。 因著原創音樂劇《再會吧北投》再訪溫泉鄉, 循著他們的眼神重看故地, 再一次與北投相會,也再一次回憶過去, 然後思啊、想啊,那些聽不完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迷濛氤氳的極樂地 風華轉換的文青區
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溫泉,讓北投成為國內外旅客熱愛的療養與休閒勝地,亦衍生出相關的娛樂產業。那些繁華享樂的過往,雖然都已是昨日煙雲,那曾經有過的風流,卻也成為北投深刻的銘記。而今,溫泉仍汨汨流淌,一樣能療癒遊人身心,從杯觥交錯的極樂地,翻轉成為富含歷史風華的文青流連區,北投的改變,正在進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與夜,都這般美麗
攤開地圖 北投玩耍去……
丘陵與溫泉的地形,造就了北投獨特的人文景觀,日與夜,都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遊憩景點,且讓我們打開地圖,探訪這溫泉鄉的各種美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年,北投酒後的心聲
陳明章所率領的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裡,每一位樂師都有「那卡西」相關背景,而成員之一、也在交工樂隊與好客樂隊擔任打擊樂手的鍾成達,更是從少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在北投做場打鼓,見證了那一段風華歲月從國中教室到了那卡西酒席,在一冊冊的流行歌本和鶯鶯燕燕來來去去之間,他將所有樂器玩了個透徹,造就出一身本領。 而自陳在家鄉北投,只做「酒客」沒做那卡西的陳明章,則是一面遙想著過去光景、一邊述說著他近來因《再會吧北投》音樂劇的製作成形而愈發明晰的大夢,他努力思考著如何運用此地的文化底蘊和多年來苦心培育的「軟實力」十年來已滲入北投人心底的月琴民謠音樂再創溫泉鄉的繁華盛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民阿伯的音樂劇 以「改變」映照台灣現況
接下陳明章原本已有的劇本,扛起改寫重任的吳念真說:「這裡面有些東西觸動了我,在想著這些人物的時候,我抓到了『再會吧北投』這五個字的意思。」而「改變」正是吳念真想在劇中說的關鍵詞,劇情的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好景不常」,那卻是改變的契機:「我覺得台灣最可貴的是,在困境中可以找到方法。我們從來都沒有好命過嘛!《再會吧北投》就是向一個舊的東西說再會,新的怎麼樣我們不知道,『讓他走走看嘛!』」吳念真強調著,當中有著對於改變的期待和呵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念真&陳明章 新曲與經典共譜溫泉鄉的故事
早在陳明章創作其成名曲〈再會吧北投〉時,音樂劇《再會吧北投》的劇情,就已經在其腦中醞釀,因緣際會,在多年後才終於能真的搬上舞台。由吳念真改寫的劇情設定在過去那個以溫泉、酒食及粉味著稱的北投,以「別有天溫泉旅館」中眾人所面臨的「危機與轉機」為主軸,延伸出了世代之間的彼此衝撞、互相理解和交接信任;劇情串接了許多陳明章的老歌和新歌,讓觀眾不僅可以感受故事裡的動人情節,也透過這些熟悉的曲目,再次體會歌詞的意境、曲調的感情。
-
TSO精選 TSO Choic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下半年樂季搶先看
北市交「臺北文藝復興」 重啟「臺北市音樂季」
八月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下半年樂季就要展開,更重啟四十年前的「臺北市音樂季」,效法文藝復興精神,推出多檔精采演出,除了有精采的音樂劇場開創感官體驗的《代孕城市》與活潑有趣的《前進!理想國!!》,更挑選多位具有開創精神的作曲家及作品,呼喚未來經典,誠意十足的節目安排,正待樂迷共襄盛舉!
-
音樂 2018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首度舉辦國際大賽 人聲魅力再升級
邁入第十八屆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除了邀來五支人聲勁旅:德國司徒加室內合唱團、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音樂院合唱團、奧地利LAL人聲樂團、拉脫維亞Kamēr合唱團與西班牙Kup合唱團,還首度舉辦「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將有來自全球七國五十一支合唱隊伍角逐競藝,閉幕更將演出氣勢恢弘磅礡的威爾第《安魂曲》愈來愈精采的合唱盛宴,將在盛夏展開
-
音樂 暌違四年 “Taiwan Connection”再度復出
攜手台灣 用音樂結伴而行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長嚴長壽發起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年年邀請海內外傑出台灣音樂家共襄盛舉,從室內樂、絃樂團發展至大型室內樂團,成果豐碩,卻在二○一四年的活動之際宣告暫停。經過四年的沉澱,今年胡乃元帶著TC復出,不但有以「田園」為主題的巡演,也邀來國際名家一同演出,令人期待。
-
音樂 NSO樂.劇《皮爾金》
一人演出廿二角 樂與劇交融的挑戰
劇作家易卜生的原創詩劇、作曲家葛利格的劇樂,讓《皮爾金》成為挪威的樂劇經典,並且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表演形式。NSO這次的製作重新改編中文劇本,並邀演員王耀慶一人分飾劇中廿二位角色,搭配合唱團與獨唱者演出,音樂和戲劇並重,可說是一次精采的挑戰。
-
藝術節 臺北藝術節「共想吧」演出
在台北,與亞洲各地創作者「在一起」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將在八月揭幕,除了演出外,也規劃了一系列名為「共想吧」的活動,包含小型演出、講座、身體工作坊、創作人對談與製作人交流平台,邀請多位亞洲創作者參與,與台北觀眾相遇。系列中的四檔演出也別具特色,除了有菲律賓編舞家的舞作、韓國作曲家與電鍋共演,還有台灣策展人藍貝芝邀請的澳門與新加坡演出,分別關注社會運動與同志議題。
-
戲曲 明華園戲劇總團《龍逆鱗》
從兄弟到父子 下克上的逆鱗之爭
去年初明華園推出了《龍抬頭》,劇中兩位命運不同、性格也大不相同的王子在市井相遇,因爭愛而衝突,又重返皇宮為自己、為母親鞏固地位;這個八月,明華園推出了續集《龍逆鱗》,故事將從這裡繼續發展,開始了一場皇城內的生死鬥,王位只有一個,當兩位「接班人」都進得了宮,誰才會是最後勝者?
-
舞蹈 余能盛推出芭蕾新作
《失落的幻影》回顧歷史文明的興頹
旅歐多年的編舞家余能盛,在歐陸長期的浸潤下,對歷史文明的更迭興衰感觸深遠,繼《失落的影像》之後,再度以歷史感懷出發,推出新作《失落的幻影》,除了在舞作中以指涉意味強烈的色彩映射他對歷史交替的想法,也編入了許多世界災禍傷亡的紀錄影像,並將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邀來加勒斯特國家劇院芭蕾舞團首席舞者一同演出。
-
舞蹈 2018鈕扣計畫
四位舞蹈遊子 將生命點滴編織入舞
每年邀請旅外舞者回家編舞跳舞的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邀請了余采芩、劉方怡、李明子與陳崇賢回台展演自己的創作。他們或自問自剖,或探索人際關係,以舞作抒發生命走過的種種感受,以多樣風貌呈現各自的歷程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沒有風格,自成一格
劇場煉金師郭貝爾
郭貝爾,幾乎就是一個引發話題的代名詞。 打開耳朵聆聽他的創作,有巴赫、貝多芬、史卡拉第、也有流行與現代。蟲鳴鳥叫是他的元素,機械噪音屢見不鮮。 張開雙眼,場上演奏家踢足球、打羽毛球,老人跳舞、孩童作畫,還有煮沸尖叫的笛音壺。 所有的奇特在舞台上出現,刺激感官又讓思緒迷亂。但更深一層探究,他所要講的,無非是這一片土地與人類間的故事。 然而最樸實簡單,卻是最震撼的部分。透過音樂劇場,他犀利地、不斷地提問,逼得我們面對逃避的現實。 作曲家、劇場導演、舞台設計者、策展人沒有一種解釋可以定義他,只因他沒有風格、自成一格。
-
焦點專題 Focus 迷樣的空間 缺席的美學
難以定義的創作者——郭貝爾
創作縱橫音樂、劇場、視覺藝術領域,角色兼及導演、作曲家、教育者,「難以定義」可說是郭貝爾最鮮明的特色。他可說具備了「文藝復興人」全才的特質,因自身的能力與多樣興趣,郭貝爾超越了傳統藝術框架,擴充了編曲的概念,他演繹樂器和聲響的方式,也擴充至劇場空間和光線效果中,並將語言和動態視為材料運用自如。繼《白紙黑字》、《史迪夫特的事物》與《進擊的狂想》,他的音樂劇場又將造訪台灣,讓本地觀眾能再度以五感體驗其獨特的藝術思維。
-
焦點專題 Focus
熟悉又奇異的事物 微妙又震撼的風景
歌手背對著觀眾,圍繞一台老舊電視機,有如圍繞著一位老友,與雜訊一同合唱,在休止的瞬間,像是電視機也會呼吸換氣太多看來有如施了魔法一般的畫面與音樂,都展現了郭貝爾的童心與想像,取材自生活,進而在劇場時間中形成獨特的美感,消除了生活與劇場之間的界線,郭貝爾讓「物」與人的位階均等,物不再只是靜態被動,造成觀眾常識的衝擊。在舞台上,物與人之間的一來一往,衝突與和諧的氛圍中,引起有如東方哲思中「物我合一」的感受。
-
焦點專題 Focus 《代孕城市》作曲家暨導演郭貝爾
我希望以作品與觀眾眼神交換
即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的《代孕城市》,是郭貝爾一九九四年時應法蘭克福城市與德國青年愛樂樂團慶典委託而作,是他第一個大型管絃樂作品,迄今已在多個城市演出過。郭貝爾說:「我發現『樂團』及『城市』兩者之間,有些時候是非常類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學層次中相互碰撞一樣,以不同經驗尋找可能性並且與觀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