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廖中勳 每月第二個禮拜六的鹿野農蹤
2626,第一次聽到的人,下次憶起的時候總會講成2266,畢竟ㄌ一ㄌ一ㄌㄚˋㄌㄚˋ好記多了。面對這樣的問題,創辦人廖中勳一點都不介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劉誥洋 腳步放慢,用力蹲
推開古舊日式宿舍老建築紗門,劉誥洋連聲道歉採訪推遲了些時間,妻子抱著剛滿兩個月大的寶寶跟在後頭。即便他因過去工作型態早已習慣南來北往的忙碌匆亂,新生命加入家庭,步調仍在調適,正如這個成立甫一年的共同工作空間「邸Tai Dang」。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劉襄群 用愛吃的心繫起台東的美
本名劉襄群,曾在網路上以「愛唱歌的小青」寫台東的美食山川聞名,約訪那天,她帶我們來到「蓋亞那工坊」,一個布農族的部落廚房。門口正炒搗著小米,滿滿一桌子菜
-
特別企畫 Feature
Haluko Rupi 誰說旅行不可以只是單純的野放?
「我的客人都是篩選過的喔!」牽著一雙兒女,Haluko Rupi不無驕傲地說了好幾次。
-
企畫特輯 Special
新北市藝文中心「劇門大開」 讓戲劇成為好厝邊
新北市藝文中心今年以「劇門大開,入場遊歷」為主題,邀請金枝演社和故事工廠兩團隊合作駐村,分別以演出、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與在地居民互動,期待藉此讓觀眾能由淺入深了解表演藝術的大千世界。
-
焦點專題 Focus
以藝術搭橋 創意不設限
曾在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任內推出多齣歌劇製作的簡文彬,這次以類似模式(國內幕後製作+國內外優秀聲樂家演出)推出《茶花女》,隱隱可看到其「衛武營歌劇計畫」的未來樣貌。簡文彬表示,衛武營本來就有專為歌劇演出設計的「歌劇院」,因此歌劇會是發展的重點,他希望每年都會透過固定製作、引進、協辦來進行演出,並培育人才、養成班底,讓歌劇的產業慢慢建立;也會與國外歌劇院合作,讓人才與作品跨出國門,讓大家看到我們的表演藝術創作的蓬勃與實力。
-
焦點專題 Focus
簡文彬親自領軍 打造當代《茶花女》
威爾第膾炙人口的歌劇經典《茶花女》,來到豔陽高照的南台灣,會化身為如何令人驚歎的美麗風流?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簡文彬的指揮下,由楊士平執導,號稱「有著實至名歸的《茶花女》外貌」的羅馬尼亞女高音瓦倫提娜.法卡絲擔綱主演。導演將此版《茶花女》背景設定在「我們的時代」,要讓觀眾感覺這就是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故事,而能觸動更多的反思
-
焦點專題 Focus
紮根遠眺 含苞茁壯
在表演藝術環境不算健全的南台灣,仍有如「創世歌劇團」、「對位室內樂團」等團隊持續耕耘歌劇的製作,甚至是遠征北部,而因此「紅」回南方。人才的欠缺與流失,排練與演出場地的不足,觀眾對歌劇的接受度,都是他們面對的種種困境,但他們仍堅持不懈,也期待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歌劇計畫,能讓歌劇在此落地生根。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舞者暨編舞家
李貞葳 學得愈多,想放下的愈多
曾在以色列巴希瓦舞團訪台演出與「鈕扣計畫」展演中令觀眾眼睛一亮的舞者李貞葳,去年離開待了五年的巴希瓦舞團,展開了自由舞者與創作者的人生。她落腳比利時,短短十個月,從沒有任何認識的人到結交許多新朋友,還做了三個計畫,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慾望帶著她自由探索。現階段的她覺得,學得愈多,想放下的愈多,愈自然的東西反而愈有吸引力,她想尋找更原始的元素,找未裝飾過的身體。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等待追隨的前行者
很多答案,大概從這突至的告別來到才要揭露。就像我們一定忘了,周逸昌回來搞劇場其實已是初老中年近四十歲年紀,他混過的洋墨水、喊過的台灣魂,大概都可海量。他總是閃著奕奕的眼神,又狂抽菸,笑臉迎人,談起藝術又毐舌狠準。叨叨碎念,用行動與實踐在劇場混了半輩子。他是前行者的一代,不曾讓人覺得老去。直到今後,關於他的傳述,才要展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古今中外大師出手 但看「時間」的美麗與哀愁
今年的澳門藝術節以「時間」為題,邀來古今中外大師,跨過時空與觀眾一同「體驗時間的美麗與哀愁」。久遠的有時代相當的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前者更因逢逝世四百周年,有來自美國的《仲夏夜之夢》與來自南非的歌劇版《馬克白》加持。近代的有世界名導羅伯.威爾森親自演繹貝克特獨角戲《最後的錄音帶》,有勅使川原三郎從影史經典《安德魯之犬》發想的《迷戀》,還有法國前衛編舞家傑宏.貝爾的Disabled Theater林林總總,讓你只怕時間不夠,看不盡所有
-
藝視窗 News
一代大師「梅派傳人」梅葆玖辭世
【台灣】 一代大師「梅派傳人」梅葆玖辭世 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派傳人」梅葆玖在4月25日於北京病逝,享壽82歲,正宗梅派藝術自此成為絕響。梅葆玖1934年出生於上海,是梅蘭芳的第9個孩子,10歲開始學藝,工旦行,13歲正式登台,18歲與父親梅蘭芳同台,終身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梅葆玖的嗓音甜美圓潤,唱念字真韻美,表演端莊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在青衣、花衫、刀馬旦、崑曲等諸行當均有極高造詣,備受戲曲界推崇。 梅葆玖生前任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1989年獲美國紐約林肯美華藝術中心授予的亞洲傑出藝人獎;2010年獲國藝藝術贊助大獎。他曾二度造訪台灣,1996年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龍女牧羊》,2011年則與弟子魏海敏演出《梅葆玖魏海敏─遇見百年梅派》。(廖俊逞) 因應臺灣戲曲中心開館 「創意競演」展開徵件 臺灣戲曲中心將正式營運啟用,特別推動「創意競演」節目徵集計畫,大表演廳規畫徵選6個團隊、小表演廳規劃徵選8個團隊,除提供節目製作費用,並透過劇本工作坊、讀劇、試演、正式演出等輔導機制,激勵戲曲界首演作品的創發。 針對入選團隊,第一階段將安排資深編劇、戲曲指導與製作指導,與年輕藝術家就作品內容進行對話,透過劇本工作坊與讀劇會打造劇本雛形。第二階段則提供經費讓團隊進行片段試演,並就試演結果篩選一半團隊進入決選,由戲曲中心與團隊共同分攤製作經費,於臺灣戲曲中心辦理正式對外售票演出。決選後,大小廳各將選出最後優勝1至2名,優先取得與臺灣戲曲中心未來合作之提案權利,戲曲中心未來1年至3年編創全新節目之部分製作費用。徵集計畫收件自即日起至2016年5月31日下午5時,詳情請參www.ncfta.gov.tw/,或電洽02-2555-0288轉215劇藝發展組陳小姐。(莊珮瑤) 北市國舉辦國際作曲大賽 即日起展開徵件 為鼓勵國際優秀作人才投入國樂合奏曲的創作,臺北市立國樂團特別舉辦國際作曲大賽,報名自即日起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講台與對岸的距離
講座怎樣才能讓聽眾聽見自己,和戲劇怎樣才能讓觀眾看見自己,是不是如出一轍?原來兩者都要提供反射空間。弔詭的是,人在看和聽的當下,卻認為必須把自己完全交給講者,而不是讓靈魂出竅,與那不知在何時何處遺失了的自己不期而遇。是以,「主題」、「訊息」等可被掌握的東西常扮演著柺杖的角色,教人誤會倚賴便是投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Boy's Love腐學進修班 耽美的妄想小劇場~萌萌噠!
耽溺於想像的美, 重塑文本之謎 劇場裡的潛台詞、 不論多麼微小的設定、 故事中略過不提的暗場練習, 只要有萌萌的縫隙, 就能一頭鑽進。 腐女之力, 是拓展創作的面, 是熱情延展的線, 是在各種細節, 努力消費、盡情配對, 最後成為一本小小的冊子、 一張小小的卡片, 所有喜歡都要歡喜, 愛上了就好好去愛。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BL現象學:萬事皆可腐 唯有萌無價
就更大的社會脈絡來看,腐女子的現身與BL此一文類逐漸被社會給「看見」和「接受」有密切的關連, BL表面上看似描繪幻想中的男男同性愛,但包裹在裡頭的則是女性對既有性別體制的反抗。就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台灣幾十年來的婦女運動的推展及同志平權運動的興盛,皆與BL此一深具性別意涵的禁忌文本及其愛好者腐女子開始「現身」有著相呼應的關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新社員》編劇
簡莉穎 把二次元世界立體化
簡莉穎說,她其實沒有特別常看BL類型作品:「之前看過的大概就是《同級生》吧!以及追了很久、不知道能不能看到結局的《烙印勇士》。」身為一個動漫迷,「我比較喜歡魔法少女這種類型,像是《魔法少女小圓》和《少女革命》;京Ani(京都動畫製作公司,Kyoto Animation的簡稱)那些以校園為題材的動畫我也滿喜歡,例如《冰菓》,或是《TIGER X DRAGON!》(虎與龍)。他們的人物很鮮活、在日常中創造出很大的非日常,非常細膩的描述生活中各種事物,看得時候會想說:『你們這群學生怎麼可以因為一點點小事情就鬧成這樣,玩得這麼開心!』感覺相當有趣。」回過頭來看這齣同樣以校園生活為背景、結合搖滾與BL元素的《新社員》,簡莉穎其實也與那些她所喜愛的創作者那般,成功的塑造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世界。 重點仍在人與劇情 這其中有苦澀的青春、酸甜的愛戀,期待被了解的心情,與那些不可言說的腐女趣味,「與其特別說是寫BL劇本,不如說我用自己熟悉的動漫語彙去呈現這個作品。對我來說,等於是把我自己和許多人的生命經驗那些我們曾經閱讀、曾經因為種種原因而將自己沉浸在二次元裡、沉浸於虛擬世界中,進而喜歡或著迷將這樣的心情與原因具體化。」簡莉穎說,由此角度切入,她汲取其中相通的元素,也注入一路寫來的創作理念,「我覺得說到底,所有作品的基準就是要把人跟劇情描繪出來。譬如說少女漫畫,它寫人跟人之間的情感,著重在這些人的個性是什麼?他們怎麼會走在一起?即使是專門賣腐的作品,或許有讀者會期待出現十八禁的肉愛,但其實大家想看的還是有劇情的東西。」 雖然自己稱不上腐女,簡莉穎在姐姐的「薰陶」下,對這類作品也都略知一二,也為了蒐集資料開始瀏覽部落格,深入研究腐女心,「我會去看『低調腐女求生記』,讀摸哥的文章,也看下面的留言,他們有獨樹一格的用語和文化,非常好笑、超精采、梗一堆,藉此可以了解他們說話的語感。那是屬於他們的語言,如果要表現這樣的人物,就必須抓到那個語言的感覺。」她也試圖在《新社員》裡加入一般「女性向」作品中較不受重視的女性角色,「BL創作常常不會出現很多女生,就算有女生出現,也可能被描寫成助攻的角色或是阻撓戀情的壞人。這個現象其實蠻微妙的,明明是由女生創作、從腐女視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BL考據學:腐文化的前世今生
台灣的「腐」文化源頭,主要是來自日本,透過「少年愛」漫畫與同人誌的二次創作,打開了台灣腐女的視野;另一方面,歐美影視的女性粉絲們創作的「Slash」文本也加入交流,近年更有中國耽美小說及其衍生影劇,讓腐女的世界更加豐富,連台灣本土特產的霹靂布袋戲,也成為BL的標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小說家
陳又津 從腐女到創作
陳又津說她要去三重高中國中部演講,介紹BL給學生,腐女總給人低調的印象,在教官注視下的學校禮堂,螢幕上播放著《大奧》(當然是男女逆轉的吉永史作品)和《新社員》,小說家口中推薦的是圍繞愉虐主題的BL漫畫《變愛》和木原音瀨,在場「男生一片傻眼,女生歡聲雷動。」這些是她喜歡也認同的作品,無所謂低調與否,經典文學她沒少讀,要演講還是選擇這樣的內容。從台大戲劇系一路讀到戲劇研究所,成為小說家的契機,卻是因為投稿「角川華文輕小說大賞」進入決選,從此踏入「原來這樣寫也可以」的虛構世界。她的小說《少女忽必烈》有著遊民女孩與寫不出劇本的研究生,是自己也不是自己的角色,虛實交錯著,在是故鄉又不是故鄉的台北與三重街道上演,融合城市書寫、鄉野奇談與綺麗幻想的故事,恣意遊走在各種類型與議題之間。 自創BL小說 以日治時代為背景 「我從國中就開始看BL,那時候讀女校,不知道為什麼膝上就會傳來一本。」陳又津說,當時有本就看也沒什麼特別的想法,直到後來接觸同志運動,才發現BL作品之妙,「這兩個文化其實完全扞格不入,BL的套路大部分屬於言情式的,比較難以著墨在現實的部分,它的轉折、或是其中的寫實因素,有時候只是為了加深劇情的衝突。」她試著稍微客觀分析,「我覺得BL小說相對來說是蠻商業化的,比較接近通俗小說的類型。他知道你現在想看什麼、期待什麼,於是照著那個邏輯,或刻意反過來走,每個環節都是有算計過的,當然重點也不是要跟你說,同志真正面對的是怎麼樣的情況。」 身為職業小說家兼腐文化愛好者,陳又津當然也有自己的BL創作,去年陸續於雜誌刊載的兩個短篇〈霧鎖雨港〉和〈來,夏天的夜晚要開始了〉其實是同一個故事的節錄版本,「小說原名叫《雨夜花》,當初因為這首歌開始查了一下日治時代的台灣,特別想知道當時被稱為『台北一中』的建國中學,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地方?一研究發現不得了,那時候他們會練劍道、有自己的武道館,校慶還有人男扮女裝。一九三五年的台灣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歷史事件,我就迷上了這一年。」她說,那年春天有一場大地震,傷亡記錄甚至比九二一還嚴重,「就覺得想要把這樣的事件、那樣的歷史氛圍寫出來,但我跟歷史又沒有很熟,於是就試著用BL的套路去寫一個發生在那個時代的BL小說。」 日本畫家當主角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BL經濟學:「參與詮釋」作為腐力展現的極致
「投入」是BL愛好者獨特的消費形式,意味著受眾將官方文本用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讀、參與詮釋,觀眾與作者在同一個「解釋共同體」中。投入的表現包括口耳相傳、寫感想放上網路、在特定網絡中討論、關鍵字建立與搜尋,最終極的方式便是創作「同人誌」(衍生創作/二次創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新社員》演員
鮑奕安、高華麗 從戲裡到戲外的受寵若驚
鮑奕安說,小時候受到姐姐和她朋友的影響,看過幾本BL漫畫,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喜歡愛你的感覺》這部作品裡,男主角眼中除了相戀的情人之外,其他人的臉全是日文文字繪(へのへのもへじ)那樣簡單、毫無差別的五官。高華麗則是因為參與了《新社員》演出,第一次知道原來有這樣的類型創作,也慢慢搞懂了那些詞彙和英文縮寫,諸如:同人、二創、CWT(Comic World Taiwan,台灣同人誌販售會)、ICE(In Comic Energy,動漫之力─同人誌販售會)是些什麼內容。在《新社員》的舞台上、架空的原東寺高中裡,鮑奕安是學生、高華麗是老師,他們各有不同的搭檔配對與戀愛習題;現實生活中兩人已交往多年,台上台下的感情狀態隨著演出落幕,意外成了粉絲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天啊,從來沒有碰過這種狀況!」 身為第一線面對觀眾、詮釋角色的演員,他們肩負著轉換二次元至三次元的過程中最重大的責任,鮑奕安說:「關於表演風格,其實導演跟我們反覆討論了很多次。有些東西如果用過於寫實的手法去處理、呈現,對於我們鎖定的觀眾族群來說,會不會反而是有距離的、不是他們所認識的BL。」高華麗也理解到:「通常在這樣的作品中會有很多角色類型,讀者會自動將人物歸納分類,譬如這個角色是個『傲嬌的受』,這時候如果演出的東西超過了這個面向,可能會產生疑惑。」於是整個排練工作,有很多部分是在摸索,「畢竟這還是一個劇場作品,我們不是把漫畫搬上舞台而已,導演也不希望太過平面,可是演出來到底會是什麼?當時完全沒有可作參考的範例。」鮑奕安說。 《新社員》最終是成功地獲得了觀眾的認同,「我覺得做音樂劇算是蠻聰明的方式,」高華麗說,「如果單純演戲的話,就少了漫畫的魔幻。像這樣進入歌的部分,離現實有點距離,反而很容易呈現那個二點五次元的世界。」要說這齣戲「成功地獲得觀眾的認同」,這樣的描寫其實太平淡了,「在首演之前,我們都不能預料觀眾會如何反應,一開始票房也沒有特別好。」鮑奕安說,「那天開始演出之後,漸漸聽見台下傳來一陣陣驚呼聲(鮑奕安示範了一個有些壓抑卻又情不自禁地小聲尖叫),那時候就想說『天啊,從來沒有碰過這種狀況。』」這些都只是開始而已,接下來他們「從來沒有碰過的狀況」一波接著一波席捲而來。 彷彿棒球迷置身球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