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長篇(四)
阿幫,算是某一種僅存的練武者,他的身體乾淨、五臟強大,血液循環可以自動加速,因為練得早,練得勤,時間也不算太短,所以內功氣功的門檻,算是進得去了。他出拳很土,但是可以傷人,他的腿沒有跆拳道踢得高,但是能把人腿踹斷,他沒有健身房重量訓練出來的肌肉,但是一般人拳打腳踢他到累為止,他沒有感覺。
-
專欄 Columns吃老你就哉
年輕人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們創作也沒有包袱,大不了就是好壞之差罷了。但他卡住時也不容易找到出路,這時「資深」舞蹈人看一眼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他們的經驗教他們懂得看全貌,所有單一的點都不會是一個絕對的狀況,而是在一個時間軸線上變化的使然。
-
專欄 Columns咦,我的母語咧?
在我們把《彈琴說愛》的台詞翻譯成英文之後,我開始練習我的英文獨白。在我認為,這是我的母語,應該一點也不難。但是,我錯了。彩排時,大家聽到我唸英文台詞的反應,居然是笑成一團。導演說,句子間我常會用中文隨口迸出「好」這個字。我真的沒注意到這一點,就像我當初在魁北克講法文一樣。就在那時,我知道,我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把我的母語拉回大腦。
-
專欄 Columns系(上)
作劇場吸引我的是感知系統的建立,或像漫畫裡常出現的小宇宙的形成劇場裡有視覺系統、動作系統、聲音系統、文字系統、時間系統和空間系統每一個系統有各自成立的邏輯和變異,又相互交錯、支撐、消滅,拉扯產生各種力量。這所有系統在一個限制範圍和規則內所建立的世界,才是意義。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欣賞藝術大調查 有沒有伴很有差!
最近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作了一項調查,以了解美國人欣賞藝術的習慣與態度,以便在藝術參與度低迷的現下,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調查結果顯示,「社交」仍是重要的參與原因,而不參與的原因除了票價貴、地點遠,另有「找不到伴」這個理由。說不定以後可企畫讓觀眾透過約會公司或社群網站「揪伴」看表演,以提升觀眾進場意願?!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喜歌劇院 讓「輕歌劇」繽紛復興
在當代歌劇殿堂不那麼受歡迎的音樂劇種「輕歌劇」,最近在柏林的喜歌劇院推動下,讓觀眾看到嶄新面貌!由喜歌劇院總監巴瑞.柯斯基在一月下旬推出的「輕歌劇藝術節」,呈現六場輕歌劇演出,熱鬧繽紛的場面、荒謬的劇情,卻帶著諷刺針砭社會的意涵,連挑剔的劇評都開口喊讚。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國際默劇節不「默默」 精采多元再創新局
每年一月登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是倫敦最悠久的劇場藝術節,今年邀來美國、法國、比利時、紐西蘭等地藝術家參與,更有許多從未在英國或倫敦演出過的作品登場。演出散見於倫敦不同場地,舞台多元,不僅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搭配場館原有的行銷管道,成功吸引喜歡這類型節目、卻不曾接觸過默劇節的新觀眾踏進劇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法國劇場界風雨同舟 齊心力挺言論自由
《查理周刊》遭遇宗教極端分子攻擊事件,深深打痛了向來自豪於言論自由的法國人,尤其是劇場界,更是體會深切,不僅於一月十一日大舉參與全國各地發起的「我是查理」大遊行,也以聲明或表演,表達深切的哀傷與對創作自由的堅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藝投融資大會觀察 中國演藝產業未來仍混沌
去年底舉辦的「二○一四道略演藝產業投融資大會」,主要活動包含「資本青睞的演藝項目和企業」專題演講與演出介紹,雖然氣氛熱絡,但交易現況並非如此。由於中國演藝產業「三小五好」的特點,讓演藝項目的投資仍屬高風險,投資人因之卻步。但因政府的影子在市場中無處不在,在操作得當之下,這個市場反而有可能產生既符合市場需求且不失藝術品味的作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 桃花春日送美聲
以推展原創華語音樂劇為目的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今年來到第三屆,共有四齣劇碼,趁著春日花好時節迎風放送。除了有以蘇州為主題的《又見桃花紅》與《錦繡過雲樓》展現南方文化傳統,《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請出「中國好聲音」歌手演出「北漂」青年逐夢故事,還有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同名小說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多樣面貌令觀眾驚喜!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天才、演奏家、教育家 不同藝術價值的精采闡釋
從小備受國際樂壇矚目的「東方珍珠」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將於三月中再度訪台,演出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宓多里的音樂天才無庸置疑,洋溢的才華與傳奇性的故事也都讓樂迷津津樂道,但舞台下的她,則更樂於與是人分享她對音樂的愛,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社會、種族的藩籬,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的許多角落。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翻轉題材與形式 戲曲Young出新視角
春天展演新氣象,戲曲也不落人後!台北大稻埕戲苑推出「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邀請1/2Q劇場、李清照私人劇團、栢優座與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透過年輕創意的發揮,分別以崑曲、歌仔戲、京劇,或經典改編或歷史新詮,翻轉題材與形式,春日新「藝」,盡在其中!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里奧.施羅德 讓過去與當下對話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由世紀當代舞團與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合作的演出,台灣現代舞與歐陸芭蕾傳統的對話,令人期待兩者間將碰撞出的火花。萊比錫芭蕾藝術總監暨首席編舞家馬里奧.施羅德,正是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除了會與該團舞者帶來現代芭蕾作品《愛的夢境》第三幕Corrente II外,他更為世紀當代舞團打造舞作《狂放的野蝶》,呈現他對台灣的印象。趁此機會,本刊特地採訪這位舞者出身的編舞家,請他一談如何在萊比錫芭蕾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舞蹈中,建構對話與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退位,「聲」「視」浩大 當代歌劇新趨勢
歌劇,是以音樂與歌唱來表達戲劇的藝術。 角色以演唱渲染情感,有指揮統馭管絃樂團、合唱團敘述劇情,還有精緻的布景、燈光、舞台與服裝設計的配合,有時還會加入舞蹈與詩歌的吟唱然而,經過幾百年來的演變,歌劇的面貌已不僅止於此。 歌劇演變到現在,它不再有明確的劇情、主導者也不僅是作曲家,各種新素材的加入,讓不同藝術領域都可參與。 與其說這是歌劇藝術的累進,倒不如說是它回歸到人類的基本感官。當代歌劇的新趨勢,集合多重藝術的大成,其實就是――「聲」、「視」浩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字喪權 聲音、視覺打造全方位感受
劇本雖然是一部歌劇成形過程中最初的起點,但在舞台上面對音樂和視覺效果的再詮釋時,很容易呈現一種「失語」的狀態,讓文字的敘事性模糊不清。這種現象說明了文字劇本在面對舞台表演時,可以只是個靈感,而靈感浮現後的「失語」狀態,反而能讓音樂和視覺藝術發揮更多的「弦外之音」和「視外之境」。當故事被超越之後,還要觀和聽,才能發現那多重的「言外之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時影像、新聞時尚 讓觀眾也「瘋狂」
歌劇走到現在,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與現下的觀眾對話!即時影像、流行文化、服裝時尚、社會新聞、當代文本林林種種皆能入戲,甚至「聲音」也必須推翻窠臼,不只是管絃或人聲,還得開發獨特的聲響,打造非凡的聽覺混搭與混融,是當代歌劇牽起當代觀眾之手的必然途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異藝,異議,意義
異藝的跨界,一直是近年來歌劇現場演出中重要的熱點項目,但是在跨界的時候,這些異藝不見得都能融合,也常常造成摩擦,引來「異議」。由於每次的異藝跨界演出或多或少都帶有實驗性,讓我們藉著藉由兩齣柏林邦立歌劇院的製作《假冒的女園丁》與《唐懷瑟》,來看歌劇分別與戲劇、舞蹈「交流」所產生的異議與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童話.聲響.自我批判
歌劇發展到廿世紀,發展出「音樂劇場」的新概念,主張音樂與戲劇等重,並且需要互相揉合且相輔相成。於是音樂開始脫離旋律優美、和聲圓滿行進的舊框架,逐漸走入以各式不同的聲響來更加貼切達呈戲劇的內涵;選材也脫離古典歌劇偏愛的神話傳奇或文學,童話也入戲;而在世紀末的戰亂及顛沛流離中所衍生的對生命的無奈與反思,也讓作曲家創作出許多自我檢視、探討人生甚至批判社會的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貓》音樂總監
馬丁.哈瑟布克 在衝突中尋找人類的共通情感
出身管風琴世家,馬丁.哈瑟布克不到廿歲就開始了管風琴家的演奏生涯,但熱愛巴洛克音樂的他並不自限於此,走上與父叔「不一樣的路」成立維也納學院管絃樂團,以古樂器原音重現十八、九世紀的聲音;甚至展開跨界,結合歌劇、巴洛克音樂、戲劇、舞蹈、影像等元素,打造了《地獄喜劇》、《黑貓》碰觸人性陰暗面的作品,而運用自己所熟悉的藝術語彙,表現人類普世共有的這些「極端情緒」,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貓》 從小說到劇場 多層次剖析罪犯的懺悔
《黑貓》是愛倫.坡經典小說之一,盧森堡國家劇院與維也納音樂概念公司攜手,於二○一二年將它從文字轉換至音樂劇場,邀請了音樂家馬丁.哈瑟布克、導演法蘭克.霍夫曼與視覺藝術家維吉爾.威垂克共同完成。為將主角多變的心理層層展現,團隊採用英國音樂人大衛.席維安的作品與巴赫的音樂,並結合戲劇、舞蹈及全場如幻似真的大型多媒體投影設計,跨越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藩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