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 東亞舞蹈成亮點
固定一月份在紐約舉行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是北美表藝圈的一大盛事,而由亞洲協會主辦的東亞當代舞蹈示範演出,已成為年會期間最具口碑的表演之一,今年有來自台灣的孫尚綺、董怡芬及動見体劇團,還有日本的Kaori Seki舞團、enra舞團、川村美紀子等五檔作品,展現東亞當代舞蹈的精采風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是不是查理? 柏林德意志劇場呼喊自由
法國的《查理週刊》恐怖攻擊血案,引發新聞、藝術工作者群起捍衛言論、創作自由,向來以激進諷刺著稱的德國劇場人當然不會置身事外,尤其○六年也曾遭受回教激進分子威脅的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這次特別在劇場舉辦聲援《查理週刊》活動。但在血腥威脅陰影之下,劇場真能自由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大選將至 劇場發聲談政治
五月的英國將舉行全國大選,向來熱中評論政治社會議題的英國劇場,也應景推出相關戲碼。如皇家宮廷劇院在去年底推出的《希望》,真實地傳達在財政緊縮政策下,地方政府所面臨的掙扎與困境;丹瑪倉庫劇院則將從四月下旬推出《投票》一劇,場景設定在大選投票日當天虛擬的一處倫敦投票所。劇場作為思想和溝通的管道,藉此也成為引發觀眾思索投票選擇的場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一代導演湧現 年輕觀眾成劇場票房主力
法國近年來湧現一批三十世代的年輕導演,常自組劇團,喜好集體創作,偏愛有挑釁性質的形式或題材。他們執導的劇場作品數量還不多,但每一齣都吸引許多法國年輕觀眾。過去被視為中產階級藝術的法國劇場,因為他們的投入,選材與形式能與年輕人互通聲息,也就帶動養成了新一代的觀眾族群。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也拼「翻桌率」 人民大舞台上演「午夜快樂匯」
繁華的上海,以「不夜城」為鮮明印記,但在表演舞台這一塊,卻少見延伸至午夜的發展。近期「人民大舞台」特地推出中國第一個午夜演出「午夜快樂匯」,由台灣知名主持人曹啟泰擔任藝術總監,匯集國內、港澳台與海外各大演出團體及個人,呈現輕鬆幽默的相聲、脫口秀、短劇小品、各類模仿、默劇、幽默小丑等語言類節目,讓上海的夜「笑」得更燦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自傳劇場」走入街區 文化旅遊民間實踐
香港近十多年社區文化保育的活動在民間相當活躍,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歷史。如劇場工作者李俊亮的「文化旅遊自傳劇場」《一九八幾的一小時.生活圈》,透過走進社區說個人故事的方式,讓參與者更能體驗歷史記憶的真實感與珍貴。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是人操控機器,還是人愈來愈像機器?
以奧地利作家梅靈克科幻小說《科倫》為本,英國一九二七劇團的新作《機器人科倫》以全新故事反思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在這一則科技文明的未來寓言中,描述一款最新研發的高科技機器人「科倫」有著像iphone的siri一樣的聲音和功能,能幫人類工作、購物,滿足各種願望;但等到人類的生活完全依賴他,才發現思想、行為、慾望已全被操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歷史淘洗不褪的金字招牌
成軍迄今超過九十年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是德國境內廣播電台歷史中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迄今德國境內廣播交響樂團最古老的一團。早年多位知名指揮為樂團打下良好基礎,而在現任首席指揮亞諾夫斯基帶領下,不僅讓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更上層樓,且成功引起了許多話題。此次該團在亞諾夫斯基帶領下訪台,將協同歐陸一線小提琴家齊瑪曼,帶來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
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 Post-Modern Dance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 為什麼我們在此時此刻還要去回顧一九六○年代紐約下城的舞蹈現象? 歷經半世紀,後現代舞蹈的繼承者們又走到了何方? 在伊凡.瑞娜等先驅者以連珠炮的「不」宣言,振聾發聵又自信地問「什麼是舞蹈?」之後,現代的大敘事高牆瓦解了,編舞家力求成為自己,也讓舞蹈成為舞蹈自身,在後現代編舞家眼中,世界必須回到初始,萬物得索討回原本的名字,他們要無限地伸展自己,直到觸碰邊緣。 從觀念發展到風格,後現代編舞家們走到自己的邊緣形式。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堪稱後現代編舞家後繼者之代表,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 拜姬爾美可的經典作品即將來台之賜,讓我們得以檢視那個輝煌的年代,舞蹈的脊梁。當時的紐約沒有邊緣,顛覆與開創,風吹所及,全球眾星閃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舞故我在 不受「意義」捆縛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穿球鞋一直跑一直跑,是舞蹈;一個人從樓梯上走下來,是舞蹈;在街道上的兩人三腳(並歡迎路人沿途加入),是舞蹈;更後來,在如跳針般反覆的樂句中重複相似的舞步,當然更是「舞蹈」了。到底「後現代舞蹈」與之前的舞蹈有什麼不一樣?「後現代舞蹈」要怎麼「看」呢? 趁著「後現代舞蹈」的重要創作者姬爾美可創辦的比利時羅莎舞團訪台演出,透過幾個問題,我們打開這扇大門,讓讀者一起走進這個開闊、美麗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傑德森教堂出發 他們讓舞蹈走得更遠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紐約下城傑德森教堂,正進行影響美國舞蹈史的重要運動由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學生,音樂家羅伯.鄧恩(Robert Dunn)策畫的第一屆編舞營發表,參與者包括日後知名的後現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大衛.高登(David Gordon),後期加入的露辛達.柴德茲(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視覺藝術家如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劇場導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數位舞蹈家,持續在舞蹈實驗道路上前進,成為談及「後現代舞蹈」時,必得認識的大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比利時編舞家
姬爾美可 結構之內,存在無限自由
她的舞,讓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準的結構、順暢的動作、與音樂無縫的契合與呼應她的人,也如同其舞:嚴謹分析、重視思考、要求細節。但姬爾美可也說,她不是會說:「所有人去左邊,然後去右邊」的編舞者,她與舞者一起分析舞作結構,提出一個框架,而舞者提供她們的答案。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暌違九年,羅莎舞團終將再訪台灣,趁著這次機會,本刊特邀舞蹈學者林亞婷越洋專訪姬爾美可,讓我們在經典將臨之前,了解這位當代舞蹈的領航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雨的邏輯
姬爾美可的許多舞蹈特別是為萊許音樂編的舞蹈都隱含著「雨的邏輯」。我們總是能在她的舞蹈裡看見重複的動作。然而,一個單調的動作,卻總是能在重複裡變得繁複,並和萊許的音樂交織出無盡的樣態,就像是日本型紙上隱現出無盡的圖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舞寫詩 聲影構築時間的畫格
除了舞台上的翩翩身影,姬爾美可更把她的舞蹈美學以影像方式無限延伸,透過與多位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科爾布、提耶瑞.德.梅的合作,影像中的舞蹈不只是動作的再現,更是與鏡頭、空間、音樂共構的美麗詩篇。看姬爾美可的舞蹈電影,像旅行,可以保持距離,察覺、整理、分析、比較小細節的變化,也可以像孩子一樣,忘情神迷。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作預覽之一
Rosas danst Rosas 重複中的無限風景
在Rosas danst Rosas中,姬爾美可創造了幾何重複的動作模式,搭配上極簡主義的音樂,使舞者的個人性消失。舞者在建築物的內外出現,她們的身體無法從環境中脫離,主體性與客體性互相依存,而觀者也因此與表演本身產生互動性的關係。在建築物中舞動的身體使空間更為具體,舞者在空間中,一開始是以直線的方式探討空間,接著進入對角線和原形的方式來舞動,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純粹動作書寫,精準捕捉動作和音樂之間的關係,使這支作品進入抽象而純粹舞蹈的藝術領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作預覽之二
Drumming 貌似輕鬆嬉戲下的嚴謹
雖然只是簡單的節奏和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Drumming卻帶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中,產生了無限的變化。整支舞曲給人的感受是輕快而愉悅的,像是在公園之中的嬉戲,只有在鼓聲停歇和動作停止的時刻,觀眾才彷彿從迷人的饗宴中驚醒,驚覺這是一場純粹舞蹈與純粹音樂的旅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愛」為名的束縛
沃德舞團《紅》 控制與臣服的多重解讀
將於二月登場,荷蘭編舞家安.范登.布魯克與其所創立的「沃德舞團」的舞作《紅》,不僅透過「綁縛」、「編織」的形式,後設地討論了編舞家/舞者、主動/被動、思考/行動的關係,也讓傳統上熱情洋溢的佛朗明哥顯得深沉厚重,在強烈的節奏中,如團塊的濃烈情緒如幽靈般追獵著舞者,迫使他們行動。
-
即將上場 Preview 小提琴與胡琴的美麗相遇
李宜錦與王瀅絜 述說「弦情女人心」
同樣是弓弦樂器,小提琴與胡琴在東西樂壇各有其重要地位,而當它們同台演奏,將會是怎樣的風景?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李宜錦與國內二胡演奏名家王瀅絜,將聯袂演出「弦情女人心」音樂會,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與薩拉沙泰的《卡門幻想曲》,還有李哲藝為此次新創的小提琴、胡琴與鋼琴三重奏《水.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