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搞不定後的再出發
此次三位編舞者皆有其擅長:黃翊有著外冷內熱與不說多了的精簡風格;鄭宗龍有將渾沌抽絲剝繭化為畫面與聲響的能力;布拉瑞揚則有敢於面對不確定並即興反應與順勢發展的勇氣。如何能在所擅長之餘,發掘更多的可能性,將會是下一個作品出發前的、面對自己的功課。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再任藝術總監 開心「回鍋」兩廳院
平珩 期待分享更多、開創更多
再度回到兩廳院擔任總監一職,曾協助兩廳院轉型行政法人的平珩看到現在的改變組織更精簡,運作上軌道,她表示「這次回來心情還蠻開心。」而對於兩廳院的角色,她認為兩廳院應該是扮演國家的「表演藝術研發單位」角色,引進藝術價值高的演出為國人開拓視野,並可透過國際共製,讓國內創作走上世界舞台;而在國內新場館陸續完工的此時,更需要兩廳院將廿五年的營運經驗分享出來,協助國內演出環境迅速步上軌道。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六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畫」在台灣
林懷民「體驗教學」 打開身體新象度
作為「第六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畫」的舞蹈類導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給了來自巴西的年輕編舞家愛德華多.福島非常不同的體驗:他邀請福島到台灣居住一年,直接親自體驗雲門舞集的創作與工作,同時,林懷民也督促福島到台灣各地、亞洲、甚至全球各地旅行,讓這一年的大旅行,在從未離開中南美洲的福島心中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沉潛年代 閃現洶湧暗潮
二○一二年的舞蹈表現,相較於前一年在演出形式與規模上的企圖,可說是走進了休養生息、內觀自省的階段。但不少創作者也在這樣的潮流中呈現了對自己意義非凡的作品。而南台灣也因表演空間的增多,更有新團隊的加入,讓南部的舞蹈氣象熱鬧滾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跨界未見新意 新曲成績斐然
第十一屆台新獎的提名音樂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創單品居多,較少有因整場演出規劃突出,或是挑戰跨領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選,可以看到去年的創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製作以與影像結合者居多,但卻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堅持用音樂詮釋他走過的時代
郭芝苑
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於四月十二日因大腸癌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郭芝苑一生堅持創作,創作類型及風格多元而廣泛,是台灣第一位寫出交響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創作台灣第一部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也是第一位寫出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的作曲家。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親自為郭芝苑撰寫《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及《沙漠中盛開的紅玫瑰》兩本書,應本刊之邀,特以口述方式回憶與郭芝苑大師過從的點點滴滴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驚世炫目的「無」與「有」之間
被視為「廿世紀表演史里程碑」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四度重製展開最後一次世界巡迴,三月初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在《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中,沒有沙灘,沒有愛因斯坦,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沒有戲劇衝突雖然是卅多年前的製作,於今觀之卻仍令人驚異不已,更引發同場觀眾褒貶殊異的奇妙反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用非音樂元素 搭救《呷醋丈夫》
這次香港藝術節邀來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卡洛歌劇院,帶來三套節目以饗樂迷。其中喜歌劇《呷醋丈夫》是現代新製作,是不折不扣的胡鬧喜劇,音樂輕鬆,歌曲演唱難度也不高,情節中亦無戲劇性高潮,透過導演羅西在服裝布景、道具與演出調度等等非音樂因素上出奇招,方能讓觀眾順利觀賞到終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為「文化捏塑成形的身體」解碼
《身體不記得的》是比利時編舞家凡德吉帕斯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之創團作,廿五年前初演時,該舞以尖銳的肢體語彙來質疑既有社會的框架,而舞台上精簡卻又意象豐富的表演手法,震撼了當時的舞蹈界。這個作品的產生脈絡,正是編舞家試圖透過從劇場到表演藝術的美學轉移,來探究舞蹈身體的本質,和那些被歷史文化與社會背景所形塑在身體中、無法言說的經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凱吉文本 無限迴圈的解構
在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新娘與單身漢們」展覽中,名導演羅伯.威爾森親自獨角演出約翰.凱吉作品《無可言說》。在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文本不斷地重複、被解構,似無終止。儘管舞台上盈滿的文字衝擊著視覺,威爾森講演時幾無移動的姿勢、全白的臉及服裝,讓觀眾更能專注地聆聽他所說的台詞。
-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周邊活動熱鬧展開
【台灣】 台新藝術獎周邊活動熱鬧展開 隨著入圍名單揭曉,台新藝術獎的周邊活動也陸續展開。除了自即日起到6月23日止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的入圍特展外,還有多場講座與工作坊等,歡迎民眾參與。而其中由國際決選評審參與的講座,也將於5月8日起展開三場。其中與表演藝術類相關的兩場分別在5月11日與12日舉行。 第一場主題為「藝術中的國界與無國界-藝術與藝術家在國際和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主持人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與談者有新加坡TheatreWorks劇團藝術總監王景生與德國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聯合總監凱洛琳達.迪奇(Carolelinda Dickey)。第二場主題為「劇場評論的準則-從職業道德和工作原則談起」,主講人為國際劇評人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Michel Vas),與談者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與「表演藝術評論台」召集人紀慧玲。 上述講座地點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1F活動大廳。欲參與者,可至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線上報名專頁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9_registration/01_list.php報名。 高雄市皮影戲館「影戲班皮影及傀儡戲團駐館計畫」 高雄市皮影戲館配合全新整修的偶戲「親子劇場」,於5月起於每週六或日,安排皮影戲及傀儡戲的演出,以及藝師以說故事方式深入淺出導覽皮影戲館展覽,與現場教學製作紙影戲偶,並於演出結束後,開放後台參觀及操偶互動,滿足民眾對光、影藝術的好奇及後場樂器的體認。駐館演出團隊有高雄皮影戲劇團、東華皮影劇團、永興樂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光鹽民俗藝術團、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等。演出前二週的星期六開放報名及索票。詳請請參網站kmsp.khcc.gov.tw,或電洽07-6262620轉2806。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舉辦「讀劇平台」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即日起舉辦「讀劇平台」,此為該團今年度計畫,該團表示「今年將進行我們的『文藝復興』回歸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心情鏡像
編按:「Ju JuJu」專欄自去年五月號首刊,透過每月一信的方式,讓讀者看到一位多元的藝術工作者朱宗慶,如何經由與小女兒的互動,溫柔地述說自身感性的另一面。非常感謝朱宗慶老師在百忙中親自執筆,但一年之約倏乎已屆,雖感惋惜,也不得不尊重作者的意願。讓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再次請 Mr. Ju背起這個「甜蜜的負擔」,讓Dear JuJu與大家再相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魏瑛娟 鏡頭下的劇場
隨身帶著單眼相機,俐落短髮,清瘦矮小的身材,熱愛旅行,時常在台北「溫羅汀」(編按: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錯的區域)一帶出沒,凡是在「文青」身上找得到的元素,魏瑛娟的身上大多也有。她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連職業也相當文青。只是,和其他文青不同的是,魏瑛娟事事顯得從容自在。 她拍照從來不用特殊濾鏡,拍完的照片就堆在電腦裡,也不打算沖洗;她劇場排演時,氣氛輕鬆民主,在演員身上開發舞蹈般的律動感;她熱愛旅行,卻偏偏往最危險最冷門的地方跑。她追求創作的成就感,但同時又能入世經營廣告製作公司。她一直清楚路上的目標,賺錢支持創作夢,也許正因為目標清楚,走在路上,才能不徐不疾,一路撿拾生活片段的靈感,在創作的世界裡穩步向前。
-
企畫特輯 Special
超真的體系世界「真真:當代超常經驗」
總之,我們是處於「真」的世界裡,如同於它本身的虛構,而虛假只不過是它的衍生現象。這種「真」,是傅柯繼承尼采所說的真理遊戲:真理在此不是藉由天啟、本質、本源、終極或恆定的法則等概念所能指稱的。「真」,是一種系統,任何一種模型的運作,包括騙人,如果這行為不是真的,如何說是騙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紙紮文化映顯的歷史痕跡
台灣藝術家蘇育賢的錄像暨影像創作系列《花山牆》,透過台灣喪葬儀式中的紙紮文化,呈現台灣歷史發展歷程,與現世人心對生後世界的想望。蘇育賢發現,紙紮屋厝呈現真實建築形貌的習俗,意外保留了日治時期、國民政府,而今工業化之後的台灣建築形制,「連同殖民者的鑿痕、自我認同的混淆也一起帶進去。」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差異與撞激 成就台上驚爆魅力
由兩廳院與法國卡菲舞團合作的《有機體》,將在首演後馬不停蹄的巡演行程中,再度回到台灣演出。這個「多重跨界」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曾經歷怎樣的磨合激盪?透過遠赴法國拍攝的幕後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亮麗演出背後的汗與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進銀幕 踏上冒險之旅
不一定是冒險電影才提供冒險經驗,有些電影即便不是以冒險為主題,光是它的題材或描述的故事背景,對觀眾而言就是一場冒險。這個月有貨真價實的冒險電影,也有追求夢想的「冒險」,更有來自陌生國度的電影,提供一場場走進未知的冒險旅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樂的力量 改變生命的契機
《改變生命》書寫發生在委內瑞拉廿世紀社會改革的真實故事。由荷西.艾柏魯宣揚的「系統音樂」教育理念不只產生個人生命的改造,更進一步創造社會實在、持久的深層改變。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美聲無敵 傾國傾城
人聲之美勝過一切樂器,天籟美聲總是能引領聆聽者進入超凡境界。這幾張男聲、童聲、女聲的音樂專輯,讓人領略美聲無敵的力量,震盪人心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