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逞
-
舞蹈
舞蹈新訊
舞者跳上梅花樁 《捕風捉影》舞俠風 肢體音符舞團向來以現代編舞手法為傳統中國舞蹈注入新生命,在李安的《臥虎藏龍》大賣後,創作出這支以「捕武術之風,捉俠士之影」為題的舞作,首創以梅花樁佈滿舞台空間,重現「俠客」的形象身手。舞作為兩個部分,一剛一柔。 第一個部分是〈踏樁行〉,舞台上將有一根根經常在武俠小說及電影中出現的梅花樁,不但是訓練舞者的工具也是舞台的設計之一。讓舞者在直徑只約一呎、高低錯落的木樁上飛舞互動,取蘆荻為兵器,必須身輕如燕,從不落地,對於舞者肢體平衡感與協調性是一大考驗。 第二段是〈隱影〉。相對於〈踏樁行〉的陽剛,〈隱影〉的舞台將利用半透明的屏風及燭火造景,形成虛實未定的光影環境,由細緻柔美的身段出發,以線條概念為主,在舞者的肢體線條、舞台的光影線條中,發展出沉靜唯美的視覺氛圍,帶引觀眾進入俠士隱士孤寂的內在,如夢似幻,虛實不定,為觀眾提供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田國平) 太古踏《夢想國度》迎接光明的能量 太古踏從早期的作品《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一直到《飛天》,林秀偉堅持透過肢體探索生命,以獨特的東方哲思和新世紀精神融入自然原始的生命,觸及心靈與內在的感官悸動。探討的主題多在生與死、黑暗與光明、恐懼與愛、衝突與救贖的力量。 而從上一個作品、去年的《巫的世界》開始,太古踏的風格有了頗大的轉變;林秀偉表示年紀大了,許多事情看得更清楚,《巫的世界》是她朝聖之旅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在排除負面能量,而新作《夢想國度》,則是第二階段,迎接光明的能量。 舞作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段〈鳳舞〉,強調呼吸像風。雅樂的伴奏下,透過有軟骨功般的舞者展現出女舞者柔軟輕盈如繪畫般的柔性。 第二段〈石林〉,強調肉身如石,展現男性舞者的肌理線條,宛若雕像一般,在鼓樂的襯托下,更顯陽剛之美。 第三段〈極光〉,則是用愛發光。歷經一陰一陽的兩段舞蹈,第三段是一個新生命,鑲滿亮面的服裝在燈光下旋轉飛躍,閃耀著新希望。(田國平) 深入民間 <str
-
藝術家的3C生活
旅人萬芳,用相機記錄生命的感動
我們都似旅人般的游走在自己與別人的生命的過程中。休息抑或放出,吸收,消化,沉澱,聚聚這也是我這幾年旅行的其一心情與希望。旅行並不浪漫旅行其實是藉由離開的行徑對生命的一種反芻行為習慣在旅程中留有一些空白。好去消化、沉澱一下。 有時藉由寫明信片或塗塗寫寫來反觀自己認識自己。旅人,旅人如果你來,歡迎你。如果你走,也祝福你 摘自萬芳的旅人網站
-
戲劇 本土溫馨音樂劇
夢幻組合相遇《天堂邊緣》
改編自電影《天堂過客》,即將在實驗劇場上演的音樂劇《天堂邊緣》,不砸大錢搞華麗排場、聲光特效,反而另闢蹊徑,以有限的資源、樸實的形式實現最大創意,用動人旋律擄獲音樂劇迷的心。
-
戲劇 老兵的故事
屏風表演班《西出陽關》 第三度重演
李國修說,所謂的「歷史」總是偏離人的境遇和感受,我們無法從中看到凡人或庶民記憶,他欲藉由《西出陽關》寫出時代對這群老兵的嘲弄,再現歷史的悲涼。
-
戲劇
戲劇新訊
視覺演繹莎劇,融入戲曲程式 德籍導演執導南風劇團《仲夏夜之夢》 長期根植高雄的南風劇團近年將創作視野從本土轉向國際,繼推出以文學大師波赫士、佩索亞為本的劇場作品之後,這回野心更大,挑上西方正典莎士比亞,邀請擅長執導莎劇的德國籍導演亨利‧赫爾斯考特,與在地演員合作,打造南台灣版的《仲夏夜之夢》。 莎士比亞劇作有無限開放性,每個導演都能從中挖掘不同詮釋角度,尤其《仲夏夜之夢》現實和夢境交錯,更添想像空間。亨利‧赫爾斯考特出身美術背景,在德國時曾以傀儡劇形式搬演《仲夏夜之夢》,大受好評,這次與台灣演員工作,因為語言隔閡,他所執導的版本將從視覺出發,透過場面調度和畫面構圖詮釋莎劇。此外,戲中也將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程式,讓《仲夏夜之夢》散發濃濃東方味。 舞台服裝設計梁若珊是亨利‧赫爾斯考特在慕尼黑藝術大學時期的同學,她的設計承襲德國表現主義風格,線條極簡卻飽含張力,如戲中作為主景的森林,由懸浮在半空中的巨大葉片呈現,創造仙境般的魔幻異境,亦象徵愛情本是一場夢。 中秋夜,台北即將毀滅?! 王嘉明讓兩廳院戶外晚會詭譎奇幻 今年中秋夜,兩廳院藝文廣場推出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劇場搞怪鬼才王嘉明 碰上國光劇校綜藝團,將在中秋夜啟動一場拜月儀式,身懷絕技的雜技演員,飾演月球人,群魔亂舞,在編舞家姚淑芬的指導下,大舉入侵地球。 故事敘述因生活壓力而吵架分床睡的台北都會男女,被月球人綁架設定為研究的實驗目標,診斷結果開出台北的七大症狀,判定台北已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為遏止病情蔓延,決定,將台北毀滅 被當成白老鼠的男女歷經劫難,醒來後發現原來是夢,沒想到月球人從床底下爬出來,然後又醒來,醒來後又遇上光怪陸離的事情,原來還在夢中;這樣的如夢之夢,就如同王嘉明的一貫作風,即使這樣的中秋戶外聯歡,照樣峰迴路轉,曲折離奇。 嘉明以雜技演員柔軟的肢體象徵月球的陰柔,批判都市生活的僵硬與過度功利後的
-
舞蹈
舞蹈新訊
當現代舞、舞台劇與京劇的高手相遇,激發出的火花前所未有。三個各霸一方的表演藝術家吳義芳、羅北安、劉稀榮,表演經歷相加超過六十年,演出逾千場,十月將攜手跳舞。
-
音樂
聽那昂揚的銅管之聲!
享譽國際的維也納銅管藝術五重奏,將首度來台舉辦巡迴音樂會,曲目包括蒙台威爾第的《觸技曲》、帕海貝爾的《卡農》、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安娜波卡舞曲》、安東尼‧霍伯納《英國組曲四個樂章》、喬治‧蓋西文的《乞丐與蕩婦歌劇組曲》等多樣曲風,而演奏時所用的轉閥式小號及維也納號,更是國內聽眾所罕見。 除了為廣大喜好銅管音樂的樂迷呈現精采的曲目演奏外,更特別為學習銅管演奏的學子們準備專業的大師班課程,內容包括銅管樂器演奏技巧解析、與大師近距離接觸探討及吸收其演奏經驗,全程安排專業即席翻譯,是國內學子拓展音樂視野的難得機會。 弓弦琴鍵的極致融合 聽杜沁澐與黃可儂「飛炫琴色」 有人說,小提琴的細膩多情是所有樂器中最具穿透力的;也有人說,一架鋼琴可比擬出整個交響樂團的音色。而拉威爾則說,「鋼琴與小提琴本是不相容的兩個樂器」。但國際知名的旅法小提琴家杜沁澐與旅美鋼琴家黃可儂,卻將弓弦與琴鍵出神入化地緊密融合,激盪炫麗的火花。 「飛炫琴色」演奏會涵括了浪漫、法國印象及現代樂派的作品。除開場以《致帕格尼尼》一曲向大師許尼克致敬外,還加入了蕭邦《快板協奏曲》及浦朗克《拿波里組曲》,兩首難度極高、鮮少在音樂廳裡聽到的曲目。特別的是選用了喜愛爵士樂的作曲家拉威爾的《奏鳴曲》,曲中以鋼琴、小提琴演奏藍調旋律,若無其事地將古典派奏鳴曲的徐緩樂章,改換成一九二○年代的現代風藍調,無異是種非常大膽的嚐試。 愛河畔,聽絲竹悠揚 高市國樂團「愛河系列音樂會」 由高雄市立國樂團主辦的「愛河音樂廳」系列音樂會,共有六場精采的演出。首場將由萬象民族樂團以絲竹室內樂隊多樣化演出形式揭開序幕,包括專為該樂團創作之合奏曲的《抒情小組曲》、《快樂的囉嗦》、《山地之歌》;重奏的樂曲將安排有《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楊柳》、《丑弄》等精采曲目。本場音樂會還特別邀請到上海民族樂團笙獨奏家翁鎮發與樂團合演《晉調》、《蝴蝶戀花》兩首笙協奏曲。 接下來還有五場節目,包括高雄市立國樂團
-
戲曲
虛構的愛情故事 真實的自傳人生
《無情遊》的角色唱段除了依照廖老師最擅長的「苦旦」來量身打造外,作為一齣新編戲,唐美雲也期許讓戲迷看到不同面貌的廖老師:「以往媒體和觀眾都習慣把焦點放在廖老師的『歹命』上,但若非她擁有韌性和堅強的個性,或許也不會成就今天舞台上的廖瓊枝。」
-
戲劇
戲劇、戲曲、跨界展演新訊
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 搬演義大利劇作家高多尼作品《威尼斯雙胞案》 《威尼斯雙胞案》是表演工作坊第三次向國人介紹義大利喜劇大師高多尼的作品,前兩次分別是一九九五年及二○○一年推出的《一夫二主》及《一婦五夫》,在國家劇院座無虛席,觀眾面對肢體動作幾近於特技的表演,撲朔迷離又無厘頭的劇情,拍案叫絕,反應相當熱烈。 這次適逢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賴聲川希望給觀眾一場純表演,脫離政治話題,回歸人性,呈現一齣瘋狂的「錯誤喜劇」。 目前就讀於北藝大戲劇博士班的導演鍾欣志,受到《一夫二主》的影響,碩士班時專攻義大利即興喜劇,畢業時的作品就是《威尼斯雙胞案》,大受歡迎。《威》劇描述一對自幼即失散的雙胞胎兄弟,因不約而同在同一個城市尋求他們的愛情,而發生了一連串陰錯陽差妙事的經典喜劇。妙就妙在這對雙胞胎由同一人飾演,疲於奔命地在兩個角色(哥哥與弟弟)間切換,在舞台上絕對無法同時出現,哥哥被誤認為是弟弟,弟弟被誤認為是哥哥,台下所有的觀眾都知道誰是誰,偏偏這一堆誤會就是糾纏不清,於是仇家找錯人,相親相錯,整人整錯,釀成這瘋狂鬧劇。 義大利即興喜劇源自於約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街頭賣藝雜耍加上簡單易懂的戲劇結構所形成的劇種,義大利原文的意思是「藝術喜劇」,參與演出的演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表演與雜耍技巧。《威》劇將由資深劇場演員金士傑、因《亂民全講》引人矚目的韋以丞、久違劇場的尹昭德、外表坊團長兼導演李建常擔綱演出,另外還有在拍賣網站廣告中與愛犬一起選美的黃露慧,以及流行樂壇新人Melody(殷悅)。 是展覽還是表演? 撈過界的泰順街唱團《竊景╱Scene-Stealer》 所謂的跨領域藝術,究竟是劇場視覺化的過程,抑或是當代藝術多媒體化的一種演進,從泰順街唱團的創作歷史中我們似乎隱約地可以看到了某一種典型。 作品一向遊走於美術、多媒體和行為藝術跨界的泰順街唱團,自二○○○年成軍以來,沒有一次是「正統的表演」,也從沒人當它是「戲」,而通常執意將這個團歸類的觀眾也都敗興而歸。這次泰順街搞起「類」行為藝術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演出「張愛玲」,顛覆「顧曼璐」
想到和林奕華排戲的初體驗,心中的惶然仍讓丁乃箏記憶猶新。不過,從合作《張愛玲,請留言》的忐忑到如今詮釋《半生緣》中顧曼璐的優遊自在,丁乃箏的演員生涯不僅打開另一扇窗,同時對於演員尋找角色的過程似乎更有一番新體驗。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透過契訶夫,看見變動時代的本質
黃建業:劇作家不一定像歷史學家可以看見真實,但卻可以看見本質,而這些本質才是令人反省的。
-
舞蹈
身體搞機械 即興玩空間
排練場上,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正和舞者們排練五月即將發表的新作《域之二》,舞者們伴隨著極限主義音符舞動著規律純淨的線條,平衡簡潔的構圖,自成一個恬適自足的世界,彷彿有一道光,將戶外迤邐綿延的鬱悶化開了。 《域之二》空間的即興遊戲 顧名思義,新作《域之二》的主角是空間。楊銘隆認為,現代都會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身體互動關係非常微妙,像是在樓梯間兩人迎面襲來的擦肩碰撞,洗手間裡廁門一開一闔的出入節奏,電梯中擁擠卻疏離的身體,幾乎都能成為舞蹈的元素,讓他信手拈來。他為整個作品預留許多即興空間,楊銘隆透露自己也將參與部分片段的演出,他形容這支作品就像是「有機結構體」,因應不同空間、舞者和觀眾的加入,而有不同的形狀。 這次他要把玩顛覆的空間,是今年剛好滿二十歲的皇冠小劇場。當楊銘隆問:「皇冠小劇場可以怎樣玩出新的花樣?」時,舞者面對這個朝夕相處以致麻痺無感的空間,臉上浮現困頓的表情,腦筋一片空白。沉默空氣凝結一陣子後,楊銘隆主動提出「密閉空間」的概念,馬上有舞者反應:「高速公路的收費員不就是每天關在小房間裡工作的人嗎?」,緊接著彷彿被展示在玻璃櫥窗裡的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小姐、網咖隔間的電玩家等等類似的點子被激盪出來,霎時間討論熱絡不少,很多有趣的舞蹈意象也就在此發生了。 《域之二》的動作編排重新回到楊銘隆所熟悉的崔莎‧布朗式舞蹈語彙,舞者的身體傾向於機械式的運作,舉手投足的延展都落在垂直水平軸線上。只是楊銘隆近年跨界編舞,從東方文化擷取不少元素,似乎也更了解東方人的身體,潛移默化下,楊銘隆的「崔莎‧布朗」產生「質變」,在呼吸吐納間,舞者的身體多了點東方婉轉蜷繾的餘韻。資深舞者詹曜君說,這是個很奇妙的變化。 「域」見楊銘隆 楊銘隆曾是美國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首位華人舞者;歷經多年的西方舞蹈經驗,楊銘隆從前年開始,融合東西方表演素材,以「傀儡」操控和被操控意象為題,所編創的《東風乍現》(2002)、《再現東風》(2003)似乎讓他編舞生涯展開新的一頁。 編舞時,楊銘隆話不多,丟出遊戲規則後,剩下的就是舞者的即興空間。在發展過程中,楊銘隆手持著DV,一邊看著場上舞者肢
-
親子
四月天,好個親子看戲天!
四月,兒童是劇場裡的主角。 為了把這個屬於兒童的節日妝點得繽紛絢爛,每年表演團體無不挖空心思,製作出比電視更具吸引力、比電玩更炫的題材,吸引這群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充滿各式聲色娛樂的「吞世代」走入劇場。 紙風車「搬猴戲」,神話主角大玩變變變 紙風車兒童劇團的「生肖系列」每回推出新戲碼,總是帶給小朋友意想不到的驚喜,像是《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中劉備、關公、張飛三人大戰黃金賊,台上台下炮火隆隆、萬箭齊發的「械鬥場面」;《唐吉訶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盤踞劇院上空的四頭巨龍,小朋友看得比電影《侏儸紀公園》還震撼;《白蛇傳》巨型花燈造型搶眼,特別是〈水漫金山寺〉一段,觀眾席一片浩瀚汪洋淹沒了大人小孩陣陣的驚嘆聲。 「生肖系列」來到猴年,紙風車創意總監李永豐還有什麼鬼點子?抽取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橋段新編而成的《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孫悟空七十二變的神通成了重點。如何讓孫悟空大顯身手,時而頂天立地、時而變成小飛蟲,與牛魔王上山下海鬥法,展現神話的想像空間?紙風車團長任建誠透露,運用舞台佈景及劇場燈光變化所創造出的火焰山暗藏玄機,演員利用溜滑梯式的軌道瞬間移動,上山下海飛天遁地一眨眼就辦到;隱藏其中的暗門,則可讓演員大玩超級變變變,創造物換星移的神話想像。 《新龜兔賽跑》變成兒童版《羅密歐與茱麗葉》?! 同一時間,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也推出一齣輕鬆熱鬧的兒童歌舞劇。由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龜兔賽跑》延伸改編的《新龜兔賽跑》,將龜兔賽跑的故事延續到十年後,上一代的積怨延續到下一代的競爭,反而造成了孩子們沈重的負擔和壓力。導演單承矩認為,故事架構近似兒童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劇中兩大家族──「龜家族」及「兔家族」的設定反映著現今的家庭結構,隱喻兩代之間的對立與互動,他想藉此以全新的角度透視現代父母、兒女相處時面臨的問題。 《新龜兔賽跑》全劇數十首歌曲,全由北藝大主修作曲畢業的高大偉創作,王柏森、洪瑞襄、車炎江等參與演出,龜兔家族的團體大戲則由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團員擔綱,舞台設計黎仕祺屆時將音樂廳佈置出夢幻童話情境,陪伴小朋
-
舊剪新裁
原班人馬齊聚,重溫青春記憶
回望這個十二年前的作品,魏瑛娟說,除了對成長議題的重新思索外,原班演員再度回籠,真的像極一場「同學會」哩!
-
專輯(一)
說解璀璨背後的遺憾與情傷
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聲中找到存在。 ─鄧麗君 華語流行音樂走過了百年的道路,步履匆匆,每個世代皆有其風靡一時,代表性的人物。但究竟有多少歌手能擺脫「流行」,將歌聲烙印為「歷史」?又有多少歌手的歌曲能夠百家傳唱,成為跨世代歌迷共同的情感寄託?鄧麗君是其中一位。 清新脫俗的外表、甜美婉約的歌聲,在大浪淘沙的華語歌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她是台灣最早的跨國歌手之一,同樣的歌聲,在海峽此岸,她被稱為是「愛國歌手」;在彼岸,她是另一位被精神崇拜的「小鄧」;再難找到像她這樣用歌聲陪伴無數人度過半個世紀,並充滿時代傳奇的歌手了。 正因此,九五年暮春,鄧麗君於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突發離開人世,多少歌迷守在電視前悼念,不捨地悲嘆紅顏總遭天忌;直到今天,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同聲哼唱,不經意傳來的〈何日君再來〉,還是會令人不由自主地遁入幽微的舊時光。而即便是蔡幸娟、王菲等晚進歌手翻唱她的歌曲,歌迷心底的鄧麗君依然是是獨一無二的「鄧麗君」。 正因此,在鄧麗君離開九年後,由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籌備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由多位藝人分飾鄧麗君的童年、少女、成年,成了一場艱鉅任務,畢竟鄧麗君的形象、歌聲已經永駐於所有人的心中,這回利用舞台的虛構性質,勾勒出她的真實形象,對編劇、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歌唱和學業的衝突 兩個小時的戲要對鄧麗君一生蓋棺論定,這故事該如何下筆?編劇羅啟銳透過鄧麗君最親近的胞弟鄧長禧提供的資料,分別呈現幼年、少女和成年的鄧麗君,劇中除了交代她從十六歲正式開始演唱生涯,二十歲赴日接受歌唱訓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風光的演唱生涯,直到四十二歲病逝的短暫一生外,更聚焦於這位巨星舞台下不為人知的一面,包括她一生遺憾的求學過程和感情生活。 羅啟銳表示,鄧麗君對唱歌的從小便展露出很高的天分,十二歲那年,鄧麗君參加中華電視台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訪英台》一曲奪魁,打敗了諸如年紀和經驗都比鄧麗君大很多的楊燕、金陵等其他參賽者。之後,鄧麗君進入金陵女中念書,參加金馬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大賽, 再以《採紅菱》摘冠,逐漸打開名氣,並獲邀至各大歌廳登台演唱,獲得「娃娃歌后」的稱號, 這是鄧麗君步入歌壇後的第一個外號。
-
專輯(二)
兒童戲曲,是門好生意?!
就行銷觀點而言,兒童戲曲的產品定位(positioning)清晰,市場區隔(orientation)明確,較之其他兒童劇,絕對能夠在市場上喊出獨 特的銷售主張,而和其他兒童劇經驗相同的是,父母同時也身兼使用者的角色。此外,兒童戲曲製作將成為「藝術與人文」課程中戲曲教育的重要媒介,如與相關教 育機構連線接軌,更能拓展兒童戲曲的競爭優勢。
-
舞蹈
從重創性的撞擊中營造謀合
舞蹈空間今秋與國光劇團創意結盟,跨界編創《再現東風》。該支舞碼將由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結合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與知名作曲家陳揚聯手打造。當現代舞編舞者碰上傳統戲曲導演,再加上一個前衛作曲家,《再現東風》將「跨」出何種東方情調。本刊特別邀集三位創作者,藉由「交叉詰問」的討論方式,讓讀者先賭這個特別的跨界工作模式。
-
文化生態
藝企相投,豈一個「緣」字了得?
在公部門補助資源有限且日漸萎縮,整體環境生態又不利藝文團體生存發展的態勢下,藝文團隊如何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讓藝術產業與企業謀合互惠,是現今藝文產業面臨的急迫課題。但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接軌,並非「因緣際會」、「氣味相投」三言兩語就能交代得盡,其中的路徑還是需要藝文團體、企業和公部門三者間共同披荊斬棘,殺出一條常態性的贊助管道。
-
現象‧現場
大眾媒體退位,分眾行銷當道
大眾媒體的宣傳力量是無庸置疑的,但在日益萎縮的藝文版面中,行銷人員必須體認與其搶破頭爭上報紙,不如先洞悉本身傳播的意圖和對象,不管是異業結合、網路行銷、或是傳統的團購推銷,只要命中目標族群市場,從現今多元的宣傳通路中,找到最有效的因應策略和傳播媒介,必能在票房成績上有所斬獲。
-
影像專題
細細品味咖啡的文化風景
翻開人類飲用咖啡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咖啡成為人類的飲料,主要並不是肉體生命的基本需要,而是人的精神生命在社會和文化生活發展進一步複雜化以後所提出的需求。咖啡飲食活動幾乎是同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文化的發展而崛起,同時,人類也是在其文明生活條件的促進下,才進一步發展咖啡的生產和消費。因此,在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脈絡中,咖啡的文化分析往往與當代各種高級的和精細的文化美學產業密不可分。 以興盛於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塞納河左岸一帶林立的咖啡館活動為例,咖啡館裡人文薈萃,一種深沈自內心的人文氣質從咖啡香裡飄逸出來。在咖啡館裡,藝術家面對自己,享受孤獨帶來的清明,也從咖啡裝盛的意境中,創作出追求真理又佈施浪漫的文學、美術和音樂。 而台灣咖啡文化的興起,應是從經濟起飛的七零年代算起。初期的咖啡館大都聚集在洋行集中的大稻埕一帶,比鄰而居的則有推動文化自決、話劇、音樂、美術、文學、電影和歌謠的某些協會或同人團體。更為人所熟知,已成為歷史記憶的「明星咖啡屋」,是早期知識份子中的菁英人才集地,「詩僧」周夢蝶曾在咖啡館前擺書攤;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早期許多小說作品,便是在此被編輯逼迫下誕生;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更直接讓明星咖啡屋成為故事場景。其他如侯孝賢、陳映真、林懷民、七等生、朱天心等,橫跨電影、文學、舞蹈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都是駐足常客,彼此交流創作心得,讓「明星咖啡屋」散發一股歐洲文藝沙龍的氣味。 走進小劇場熱潮沸騰到高點的九零年代,「台灣渥克咖啡劇場」是不得不提的咖啡表演場域。雖然從接手經營到關門大吉才不過短短兩年時間,但這間坐落於耕莘文教院旁,羅斯福路巷子內的咖啡劇場可說見證了台灣小劇場的顛峰時期,不論是已逝的前衛小劇場導演田啟元,或是現正掌小劇場主流美學的魏瑛娟,都曾參加渥克所發起的「四流巨星藝術節」,發表小卻令人驚艷的作品。另外以爵士樂為號召的「藍調咖啡」,則是略顯弱勢的爵士樂迷的新天堂樂園,時至今日到「藍調咖啡」,還是可以與老闆聊音樂、聊咖啡。 本月即將於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登場的「咖啡的文化風景」影像文字創作展,特別規劃「老咖啡新韻味」、「咖啡的文化風景」以及「咖啡表演場域」三個印象專題,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和作家的筆觸,集結呈現台北城市角落裡特殊的咖啡館文化風景。現代人在咖啡館裡,不僅品嚐咖啡,也期待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