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話劇一百一十周年慶 突顯國有院團搶食民間市場
今年適逢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揭開周年慶序幕。因此節慶也啟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推出多檔製作,但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這也突顯了國有劇團雖號稱轉企改制但仍不脫為黨國服務的狀態,而挾豐沛國家資源的國有院團製作,也相當程度地排擠了民間團隊的市場與生存空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總結去年中國演藝市場 直面不容樂觀未來
年初是回顧與總結過往一年成績的時候,也藉此觀望可能的未來,除了傳統與新興媒體,線上網紅也不缺席,提出個人的觀察與喜好排比。而整體來看去年的中國演藝市場,政治因素造成審批愈趨嚴格,讓創作者在取材上不知所措,而國家資源又偏於國有院團,民間團體生存更難。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二○一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商業戲劇到IP產業 中國演藝行業的市場思維
商業劇場蓬勃到一個程度,演藝公司可以申請上市,這樣的模式是台灣表藝圈難以想像的,但中國的表演藝術市場的確如此展現了產業的規模。而一源多用的IP產業形式也能讓非商業戲劇開拓新路,如去年就有兩部在劇場演出口碑極佳的劇目也拍成了電影,一是黑色喜劇《驢得水》,一是饒曉志的《你好!瘋子》,後者甚至擠入賀歲檔期,這樣的發展似乎讓人看到了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希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九十九元的誘惑 水面上與水面下的票務系統
收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寄來的「九十九元」優惠購票簡訊,不要以為是詐騙,而是票房冷颼颼加上售票管道混亂的結果。中國正式立案的售票系統至少有十個,但一檔演出的銷售管道可以不是一家獨霸且可分銷。而大陸節目須通過審批才能售票,但制度的不透明及曠日廢時,相當影響節目宣傳行銷的排期,所以檯面下的售票管道也就應運而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手棍子一手胡蘿蔔 審批與資助編織的「中國夢」
今年六月廿日啟動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在五年內將投入五億人民幣,主要資助舞台藝術,重點關注「中國夢」、「重大革命和歷史」、「現實生活」、「青少年」、「傳統文化」與「京味」的主題創作。很明顯的,文化藝術在中國仍然是政治的工具,創作者最需要的想像空間與自由被限縮了,所謂扶持、孵化、獎勵的美好初衷在實踐的階段反而成了扼死創意的殺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青戲節以莎士比亞重振聲勢 期待穩定發展的未來
這幾年因為經費問題,品質難以提昇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終於能夠因經費到位,早早宣布節目內容,將以莎翁為主題,把他卅七部劇作以及十四行詩,以演出、展覽、競賽、漫畫、讀劇、網路等多種形式呈現給觀眾,向大師致敬,同時也以莎翁為題目,讓中國青年戲劇人命題作文。這樣的氣勢,讓人興起期待之心,未來,是否也能如此穩定經營,成為北京這個「文化之都」的名片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鼓樓西劇場《審查者》停演 謀近利失遠慮做法引質疑
北京民營劇場鼓樓西劇場最近推出創立兩周年大戲《審查者》,卻在引發議論風潮之際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內容被審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來皆演出西方「直面戲劇」的鼓樓西劇場,其不夠貼近中國社會現實的劇碼選擇與追求商業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讓期待劇壇多樣化發展者質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拿走了乳酪? 創作資源豐沛下的真實
北京市文化局花大錢租下裝修要供表演團體使用、物美價廉的排練中心,出租率只有50%;中央每年撥款廿億人民幣要扶植創作與人才的「國家藝術基金」,80%以上的項目都是由全國各地國有院團拿下。因為申請條件的嚴苛限制,讓民間團體難以跨越門檻,資源看似豐沛,卻是看得到吃不到,而只有隨著政治主旋律起舞才能拿到補助,正是文化政策的目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給我IP,其餘免談!
著名網路小說《盜墓筆記》首次改編成舞台劇並於二○一三年七月十七日在上海首演,之後造了個詞「粉絲戲劇」,由此引申出「粉絲經濟」的說法。不過兩 三年時間,「粉絲」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IP。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天津、北京爭「戲劇之都」 曹禺國際戲劇節蓄勢待發
向來自豪於「戲劇之都」美名的北京,近期卻有消退之勢,戲劇活動仍然頻繁,但亮點不多,尤其是民間原創乏力,一年出一部好戲都不容易,這是最大的隱憂。相較於天津,在天津大劇院的帶動下,今年舉辦到第三屆的「曹禺國際戲劇節」邀來九齣目前世界戲劇圈最受矚目的名作,豐富及前衛程度已超過「2014戲劇奧林匹克」,可謂空前,篤定成為今年中國最有話題性的劇劇節。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戰馬、法源寺、Haya與天橋 北京舞台活力四射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現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話劇院合作製作的《戰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樂團Haya的年度演唱會,還有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雖然普遍感覺經濟情況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動仍然頻繁,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夏洛特煩惱》電影票房大捷 表演藝術市場逆襲成功?
中國劇場界以製作都會抒壓劇知名的「開心麻花」,最近推出首部改編自自家話劇的電影《夏洛特煩惱》,靠著近十年培養出的話劇觀眾,一個月內累積了超過十四億人民幣的票房,從劇場分眾到大眾電影市場,可謂逆襲成功。但這是否證明表演藝術是有市場的?卻也不盡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大戲劇節此消彼長 「初心」仍是未來關鍵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胡亂抓食不如獨沽一味 北京專業劇場隱然成形
原名「東方劇院」的「北京喜劇院」於七月中開幕,為北京的專業分眾劇場更添氣勢;喜劇院委託國家大劇院管理經營,成為國家大劇院蛋殼外的第五劇場,並由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主持,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也將在十一月十七日開幕,硬體就是為音樂劇演出而設計,是中國第一個音樂劇專業劇場的範本。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還是要人才?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引發討論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藝市場榮景背後 既有美麗也見哀愁
今年的「道略演藝產業年會」中,提出了中國演藝產業的七大趨勢,從其中三項:「三大消費勢力」帶動商業演出新增長、瞄準特定觀眾群體的「粉絲戲劇」異軍突起、演藝O2O正深刻改變融資營銷消費等產業鏈環節,可略見中國演藝市場的蓬勃現狀,是以市場化的概念在經營著作品與演出。但藝術與市場間如何平衡?市場化經營是否適合表演藝術產業的發展?都是值得觀察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規模數量驚異傲人 尚欠鮮明品牌形象
北京的表演藝術相關藝術節為數甚多,但因缺乏好的節目企劃概念,除了「北京國際音樂節」較為國際認可,多數未能豎立鮮明品牌。而在以戲劇及舞蹈為主題的藝術節方面,多以參與團隊之多、演出數量之大、相關活動之豐富,傲視於世,但因種種因素牽制,大多劇目只能把藝術節當作展現創意的平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三月戲劇節風湧現身 探見主旋律與市場間微妙關係
北京三月的戲劇主題藝術節為數眾多,預估演出的劇目會超過一百部,演出場次將超過三百場,相關的活動也近兩百場。從展演劇碼觀察,中國國家話劇院首屆「原創劇目邀請展」邀的廿齣中國各地公有院團的大型話劇,都是形式保守,內容強調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懷疑有多少觀眾會買票進場。而「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集合中外大師作品,期能在資源整合下,舒緩經濟壓力並吸引觀眾入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藝投融資大會觀察 中國演藝產業未來仍混沌
去年底舉辦的「二○一四道略演藝產業投融資大會」,主要活動包含「資本青睞的演藝項目和企業」專題演講與演出介紹,雖然氣氛熱絡,但交易現況並非如此。由於中國演藝產業「三小五好」的特點,讓演藝項目的投資仍屬高風險,投資人因之卻步。但因政府的影子在市場中無處不在,在操作得當之下,這個市場反而有可能產生既符合市場需求且不失藝術品味的作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習主席「文藝講話」宣示 文藝發展就此「向左走」?
十月十五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創作作出了宣示,不鼓勵過於市場化的作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又說「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可以想見一種「向左走」的主流風潮將會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