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寧
-
舞蹈 組合語言舞團《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
探尋極簡 聽心而行
組合語言舞團的新作《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理性與感性並陳,成熟與青春對望,歲月的流逝帶出簡淨的詩意,編舞家楊桂娟說:「我想用這支舞,找到自己對極簡的定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延伸觀察in Taiwan
迢迢六十載,芭蕾在地路遙遙?
成立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起步雖較他國芭蕾遲,卻能在舞團與舞蹈學校並行、人才培育與創作表演並重的實施方針下,造就今日「英式芭蕾搖籃」的成就。而被視為「西方產物」的芭蕾,多年來也在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有了長足深遠的發展,突破了過往「東方人不適合跳芭蕾」的刻板印象。台灣固然以精湛出色的現代舞聞名於世,而作為舞者技術養成基礎的芭蕾,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本刊前往坊間舞蹈班與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參觀,並從教育到市場等面向,觀察台灣芭蕾的發展。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德國奔回的編舞黑馬
賴翠霜 從困圍中尋索內在自由
她是碧娜.鮑許的學妹,也是台灣少數在德國發展的舞蹈工作者,自二○○二年起陸續應邀返台與國內舞團合作發表編創作品,在以舞作《囲》贏得○八年台新藝術獎後,也讓國人驚覺這位編舞黑馬賴翠霜的出現。她的新作品《抽屜》,延續《囲》的系列,將從大環境的包覆,回到個人隱匿內在的探索。
-
藝@書
蕭條時期的「傷物」世代
擅長以巧合/命運為經緯,織出結構層疊、宛如故事錦繡的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放下繁複的說故事技法,在小說《日落公園》中,以淡而緩的筆觸,勾勒出一組美國年輕世代在○八年以來金融風暴下的肖像受過傷的、茫然失落的、將熱情投注於物的人們,悠悠蕩蕩,在看不見的未來與沉重的當下夾縫中,試圖維護內心微小的一簇火花
-
舞蹈新訊
《洄游舞集─流浪女》 舞出漂泊不歇的女工群像
根植南台灣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聯起舞蹈與土地、文學的深度對話。過往曾將葉石濤短篇小說、作家楊逵之妻葉陶與鍾理和之妻鍾台妹生平改編為《紅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邁入第四回合,延續改編文學的脈絡與對女性身分的關注,以擅長描繪小人物血淚的楊青矗之作《工廠女兒圈》為藍本,編創出《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也賦予今昔對照下,女人心事的同與不同。 楊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廠女工為主角,描繪出工業時代中,前仆後繼進入工廠成為小齒輪的女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作業流程中,將自己的青春年華換算為金錢收入,貢獻給己身所出的家族,從而為台灣形塑今日富裕社會的雛形。在文學評論家彭瑞金的建議下,洄游舞集突破過去以舞描述文學女性的風格,選用這個市井小民為主角、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小說,由林宜頻、謝杰樺、李柏金、王乙航選取書中〈鄉下來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飛的年代〉等段落,呈現出女工離鄉背景的徬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誼、工作的辛酸和對未來的盼望運用數位媒體與舞者的肢體舞動,賦予原作跨越時間的當代意涵。
-
舞蹈
現代舞者學南管 追尋心之安頓
因為聽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錄音,讓林文中「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展開了排練場上的南管追尋,林文中帶著舞者學南管,《小南管》演出時也非常後設地讓自己和眾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時而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基本動作)滲透;時而端坐樂師身旁,隨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學唱。
-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
一本藝術經
孫維新 寓教於樂 天文學者打造劇場夢
知名天文學者,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孫維新,曾經是個愛好舞台藝術的「文藝青年」,從京劇演到舞台劇;當他成為一個科學教育者,他也欣然透過他醉心的表演藝術,來傳授他一樣醉心的天文科學,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展現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
藝@書
創造的美好時代
從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與美國設計家伊姆斯夫婦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了創造的美好,就是自然優遊於不同的材質間,以創造之心自在地選擇最適切的表現方式。
-
舞蹈
群星年度競技 一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
每年的芭蕾盛宴「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今年已經來到了第五屆,除了一樣邀來各大名團的明星舞者展演精采經典舞段,主辦人王澤馨更特地請舞星們也帶來他們的現代芭蕾舞碼,讓台灣觀眾一次盡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的繽紛多姿。而這次更同時邀請了韓國環球芭蕾舞團的舞劇《沈清》,王澤馨希望透過這個演出,讓台灣觀眾了解,「東方人也可以把芭蕾跳得精采又好看!」
-
藝@書
說故事的自由
當自由如空氣般理所當然地存在,我們對自由的歌頌,相較於那些仍在不自由的拘禁下奮力呼求自由的人,總有幾分錦上添花的虛空。不曾體會過受限與禁制,我們如何能夸夸談論自由?從這個標準來看,伊朗籍的阿颯兒.納菲西與中國的章詒和,則毫無疑問地,都可作為持續以書寫追尋實踐自由的代表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書毅:希望十年後的我還是能懂得「活在當下」
這次因為《PAR表演藝術》雜誌的邀請,要寫一封信給十年後的自己聽起來這封信會很「重」應該會是滿滿的一整箱吧! 但我心裡想真的能夠寫嗎?能夠想像?我們真的能收到那封信嗎?那會寫些甚麼呢?關於什麼?寫給什麼樣的自己? Q:十年後的我? 我不知道怎麼動筆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樣跟十年後的「我」對話一直以來我覺得跟舞者們的合作是我很滿足的事,所以「我」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應該是「我們」那我們呢?我想那時的我們會一直在跳舞的路上,找到舞蹈與人的溝通方式,找到新世代的舞蹈與意義,還有舞蹈在台灣的價值。我想那會很棒! Q:為什麼要寫信給十年後的自己?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需要對自己有所期望,那是生命很重要的動力吧?! Q:我會想知道十年後的自己嗎? 我想不過就是多了十歲,因為其實我並不想猜測那時的自己,雖然不代表我沒有期望,但生命真的深不可測,充滿意外也充滿驚喜,所以希望十年後的我能夠還是懂得「活在當下」。 Q:十年的改變與不變? 不變的是跳舞,改變的也會是跳舞;不變的人,改變的也會是人。那環境呢? 我希望我能在未來十年裡,跟著舞者們不斷的在舞蹈中發現問題,透過創作去更新思維與教育的制度,為下一個十年帶來舞蹈的新願景,哇!是一個大的希望,所以要讓台灣的舞蹈人有更多的溝通。 Q:我會身在何處? 不知不覺已經租屋十多年了,如果從小算起,那可又不止了。我能夠感覺十年後持續的遷移與流浪,也在心中期望有個穩定的住所,但什麼又是穩定呢?也許流浪才能使我穩定吧! <s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祐如:期許在面對想要的當下,能勇敢選擇
親愛的未來的祐如: 我很相信自己的選擇,信任那些決定的當下。 所以你有沒有,這麼篤定勇敢地繼續? 十年後的我, 是否仍記得天天將笑容與擁抱拎在身邊? 請你記得,它會增加你的,和夥伴的生命熱度。 生命需要溫度,需要速度,緩慢的或者飆快的!需要人,需要感受,需要你的手,也需要給你一隻手,人是人的養分,生命的溫度就這麼來 我得這麼期許自己,別被冷漠打敗。 我猜那張臉和那顆心,不過是多了皺紋和歷練,沒有改變。 這些年漸漸能勇敢選擇合作對象,舞跳得愈來愈少,但我希望能維持,一週要上幾堂好課,不只是挑好老師,而是自己怎麼面對一堂課,相較於當年在舞團大量的表演,我一直思考能如何繼續進步與累積,這對我來說很重要。二○○七年在書毅的鼓勵下,我嘗試編舞了,希望未來能繼續。日子一天天來,硬碟一個接著一個進駐,像樂高一樣足以堆疊出結構。花在咖啡廳的費用大大增加,因為必須有好多時間咀嚼思考,然後,有永遠遇不完的問題,決議仍不夠完美的討論,新的案子,新的想法,開不完的會不知道十年後的你怎麼維生?希望不是靠教課,那會耗掉好多時間,我想要專心跳舞專心創作,不想嘴巴開開,站在路邊喝西北風。 劇場這個黑盒子,隔離了盒裡盒外,也分隔了對表演藝術熟悉及陌生的人們。 十年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會不會還是很難理解表演藝術的價值? 匱乏的觀眾群,如何期許表演團體有多大的產值?國民教育與劇場工作者是否群起企圖培育及延伸文化教育?前幾年我在台灣大學的社團裡教課,學生說:「我從來都不知道衣服真的可以擠出汗水!我從來都不知道全身酸痛可以那麼痛!我從來都不知道記動作配音樂那麼難!我從來都不知道,我跟我的身體那麼陌生」哈!舞蹈真的是個好抽象的語言,也一直是很難被理解的一類,從接觸到喜歡,會需要好長一段過程,而大多數的人會慢慢離開。我告訴他們:「先當運動吧,一星期一次,如果因為這堂課,未來的五十年你們養成走入劇場的習慣,就成功也值得了!」幾年後,有學生跟我說:「我好喜歡劇場,我從劇場認識自己。」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旗艦的未來 共同的遠景
自從兩廳院邀請日本劇場導演鈴木忠志執導的製作《茶花女》首演以來,引發了台灣表演藝術界與觀眾的熱烈討論,議題從劇場的美學到製作的內涵,更延伸到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制度與內容,以至國家資源的公平與否等。為了讓各方對話更有意義地交流,本刊在三月初舉行了「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邀請了兩廳院與表演藝術界人士與會。在此刊出當日座談內容精華摘要,以饗讀者。
-
幕後群像 當代藝術家、舞台裝置設計
陳界仁 讓舞台幫助擴散演員的能量
活躍於當代藝術界,創作類型涵括攝影、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的陳界仁,雖然參與舞台設計裝置的作品只有《軍史館殺人事件》與《荒原》,但以精簡、詩意而強悍的意象,令人驚豔且難忘。他說他的任務,是「讓舞台幫助擴散那能量」,「我常想的,不是台詞講了什麼,而是當演員沉默,意象仍然流動。這才是舞台的作用。」
-
企畫特輯 Special 領軍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訪台演出《天鵝湖》、《吉賽兒》
不朽的芭蕾伶娜 卅二鞭轉丰采再現
曾是波修瓦舞團第一女主角和美國芭蕾舞團首席舞者的妮娜.安娜妮婭舒薇莉,廿年前曾首度訪台主演《天鵝湖》,以兩度表演黑天鵝的卅二鞭轉絕技,成為台灣觀眾心中的傳奇。如今擔任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她,將領軍訪台親展天鵝公主丰采,超越芭蕾伶娜的年齡限制,再現舞台傳奇!
-
舞蹈新訊
焦點舞團《逆》 經典重建X新生代編創的共舞
由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應屆畢業生組成的焦點舞團,雖無固定駐團編舞家,而是以每年重演國內重要編舞家作品的方式,讓接受多年訓練、技巧紮實的學生舞者們擁有一個繼續跳舞的平台。創團七年來,曾經重製演出的重要作品,包括林懷民《白之Ⅲ》、張曉雄《春之祭》、孔和平《蘭花鑼鼓》、楊銘隆《東風再現》、鄭宗龍《記憶》等,同時亦推出學生編舞家獲獎新作,令每年年度公演頗有集結編、舞精銳、一氣盡出的意味。 今年在經典重建方面,帶來羅曼菲於一九九七年為學生編創的《無伴奏》,並由當年原舞者,同時亦是雲門舞集2創始團員的楊孝萱擔任重建。新創則主打香港城市當代舞團駐團編舞家邢亮為此次公演量身訂做的新作品《無題》;邢亮甫於去年秋天在香港發表《六度》,從「無色無相」、「無我無涯」等概念出發,挖掘「天人合一」的身體動作觀,這次亦以「無」為題,讓人好奇是否延續前作的探索。此外,另有十一支新銳創作者的舞作發表,展現年輕創作者的機敏、幽默與想像,也足見編舞新世代火力全開的創作力。
-
焦點專題 Focus 延伸聆賞II
絕美舞姿—芭蕾狂潮全台發燒
從二月底到四月底,無論是電影螢幕或劇場舞台,都可看見芭蕾女伶的身段與舞影,不管從窺探伶娜心事,或直擊台上唯美演出的角度,五花八門的精采舞藝,在足足兩個月內任君挑選!
-
藝@書
找回肉體的呼喊與存在
《茶花女》一劇演出後餘波蕩漾,但也讓人對鈴木忠志的劇場美學充滿疑問,透過《文化就是身體》這台灣第一本鈴木忠志著述集結之作,即便未必能讓觀眾全面釋疑,但也提供了另一條解讀鈴木忠志的蹊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一個跳進烏帕塔舞團的台灣舞者
余采芩 藉《春之祭》紅衣狂舞 淬煉出自己的靈魂
在還沒去德國前,余采芩在網路上看到碧娜早期作品《春之祭》中的經典舞段紅衣女子激烈的七分鐘獨舞,看完這段強烈懾人的獨舞,余采芩半晌說不出話,腦中浮現的,是自己跳這支舞的景象。「說不上來,當時我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connection(聯結)存在我跟那個角色之間」當時她並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以這個角色、這支舞,跟著烏帕塔跳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