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異國卡門 揮灑致命吸引力
《卡門》原著作者是法國人梅里美,他以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為敘述者側寫了海盜荷西與卡門的激情故事,一方面基於當時法國人獵奇的優越心理,一方面也以在書中引述當時法國女性不懂的希臘語,以阻礙女性讀者對故事含意的認知。在這個故事中,異國色彩不只是一種裝飾或調味料,讓習以為常的事物增添趣味,它更代表了一種魅惑,而且是致命的魅惑。
-
藝@書
在阿多諾的語言迷霧中閱讀貝多芬
為了世運今年七月中旬於高雄的開幕,世運主場館的落成音樂會將在五二○舉行,請來匹茲堡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市立歌劇院合唱團,再加上實驗合唱團、中山大學音樂系合唱團、高醫大聲樂社成員壯聲勢,在伊東豐雄設計的水滴型結構體中,獻演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第九號《合唱》交響曲等曲目。 以貝多芬的《合唱》來為國際體育盛會暖身,為主場體育館滿載測試,構思巧妙,也有弦外之音。二次戰後,美、蘇、英、法佔領柏林,柏林圍牆便是依此築建。二十年前,柏林圍牆倒塌,身為猶太人的伯恩斯坦指揮以巴伐利亞交響樂團為主幹,擴編加入美、俄、英、法樂手,演奏貝多芬《合唱》,見證這二次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走入歷史,政治意味十足。 從阿多諾的筆記中整理出來的書 為何一個活在兩百年前的聽障音樂家,他的作品仍然如此緊扣人心,舉世皆知?甚至被提升到精神的層次,連在屋頂結構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的新穎建築都要以他的作品來標誌落成? 這或許可以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大將阿多諾在《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中所言來解釋: 貝多芬從來不過時,原因可能無他,是現實至今尚未趕上他的音樂。 按照此書編者Rolf Tiedemann的說法,阿多諾從一九三四年(納粹掌權的第二年)就開始論貝多芬,一九三七年也開始計畫寫書,「從哲學觀點談貝多芬」,甚至到了他去世的一九六九年年初,都還打算寫一本《貝多芬.音樂哲學》。但是終其一生,阿多諾的貝多芬專書,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寫出來(阿多諾倒是早在一九四八年就出版了《現代音樂哲學》),如今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是由「大量備用筆記與少數已完成的文本集合而成」。 阿多諾的思路文字晦澀難解,未竟之作的斷簡殘編,更是如此,讀者極難參透,即使譯者是譯林一把好手,也未必能顧得周全。 書中目次編排分十二章,另有附錄三篇有音樂哲學理念的闡述,有對社會脈絡的剔挑,也有對貝多芬創作時期的分論。但即使是對單一作品的析論,如〈論《莊嚴彌撒曲》〉,也是側重哲學層面,和一般就歷史、結構、技法的分析大不相同。 這是一本極難閱讀的書,也是一本相當危險的書。讀者或許偶而能從漫篇荊棘迷霧中,抓到一兩個自己「有感應」的語句,這可能是進入阿多諾思想世界的
-
藝@書
拆掉標籤之後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
藝@書
用自己的角度詮釋自己的音樂
台灣音樂彷彿是個黑暗的山洞,我們身處其中,卻不知自己在何處,也不知道身旁有什麼。這套辭書像一隻手電筒,照出我們身旁和不遠處的地形地貌,不由得讓人驚呼連連,也不由得汗顏,我們或許能對巴赫、馬勒的生平作品如數家珍,但對自己這塊土地的音樂文化,卻是如此陌生。
-
藝@書
《樂來樂想》 穿梭樂海串珠玉
焦元溥的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應該異於常人,才能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物串連起來。不妨試試看,你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作曲家梅諾第的歌劇《電話》、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師維爾奈的《西敏寺之鐘》和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三首作品嗎?這種看似無稽但又言之成理的跳躍,正是焦元溥隨筆的一大特色。
-
藝@書
奧立佛.薩克斯 閱讀大腦裡的音樂靈光
從科技、消費那一面來看音樂,很容易會輕忽音樂,因為太容易了,不拘時地,皆可信手拈來,揮之即去。但是如果像薩克斯這樣從大腦來看音樂,光是人類能欣賞音樂這件事已經是個奇蹟,充滿神秘,會讓人再度對音樂充滿敬畏,而這也是文明之初,人類看待音樂所懷抱的心情。
-
藝@書
《驚豔顧爾德》 再現鋼琴怪傑傳奇威力
《驚豔顧爾德》一方面探討顧爾德「死後暢銷」是怎麼來的?哪些要素造就了這個獨特現象?另一方面,作者爬梳了非常細密的資料,從顧爾德的家庭背景、師承、音樂生涯發展到情感生活與種種怪異行為,充實了如此龐大的篇幅,若是對顧爾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這本讀下去,應該相當有飽滿感。
-
藝@書
按圖覽史 展演「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
以《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編排兩百七十頁的篇幅來說,書中的文字量少得驚人畢竟,這些文字本來是三位史坦威總裁所寫的內部文件。但是,極為豐富的圖片讓人不易察覺文字的文件性質。光是瀏覽這些圖片、閱讀圖說,就可以看出史坦威鋼琴走過什麼年代、家族如何參與融入社會,更重要的是,是哪些鋼琴家使用史坦威鋼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華格納傳奇
華格納,你真的討厭猶太人嗎?
華格納從來都是一位讓人難以面對的作曲家,集偉大與卑劣的極致於一身。他的反猶言論,加上二十世紀納粹對華格納作品的推崇,以及對華格納後人的拉攏,使得華格納成為表達譴責納粹立場的現成物(ready-made)。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照巴倫波英的觀察,華格納的歌劇中壓根沒有一個角色是猶太人,也就是說,華格納並沒有藉著歌劇來詆毀猶太人。 那麼,華格納與反猶之間的等號是怎麼來的?
-
看電影聽音樂MOVIE & MUSIC 電影《怒海爭鋒》、《戰地琴人》
驚奇號上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
馬杜林醫師:實在太叫人驚訝了,那些鳥是鸕鶿,但卻不能飛!你看那發育不全的翅膀。我發誓,我想這還未見於科學。 小水兵:那些龍好像不會侵擾它們。 馬杜林:我想那是一種鬣蜥,所以是素食動物。 小水兵:你會抓一隻嗎? 馬杜林:我會抓一對吧,那你可以把生下來的鬣蜥呈給皇上。 小水兵:看,有一隻下水游泳! 馬杜林:鬣蜥不游泳的。 小水兵:但這些會游泳! 馬杜林:天殺的,才這一會兒就看到兩個新品種。真是大開眼界!
-
音樂
一路到底的強大驅力
艾森巴赫也極為注重樂曲的肌理,布拉姆斯在貝多芬這個巨人的腳步之後創作交響曲,的確是備感艱辛壓力,而第一號從頭到尾,在各個樂章的節拍框架下,不斷地變換節奏模式,好像孫悟空使出渾身解數,想逃出如來佛的掌控。艾森巴赫緊扣這點,再加上樂章之內做了一些細微的速度變化,呈現了一個非常緊緻、向前衝迫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
音樂
SARS肆虐,但聽馬勒的世界聲響
馬勒在音響的營造上,的確是朝著他將在一九○七年對西貝流士所言的:「交響曲必須像這個世界,它必須無所不包。」牛鈴和曼陀林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自然有納入的道理。龐大的編制本身就形成這首交響曲在實際演奏上不易克服的問題,曼陀林和吉他是無法有著如上低音號凌駕全場的力量,相對也削弱了使用這兩件樂器的用意,只在小提琴的末座囁嚅著。
-
音樂
沒有火花的平穩航行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BSO)向來為人稱道的反應靈敏與高超素質,似乎並沒有在這場音樂會充分展現。而拉圖與CBSO在錄音中每每將樂句結構打破,予以重組而煥發新意,在此也不常見,這不僅是「沒有拉圖的CBSO」(CBSO without Rattle),也是「沒有碰撞出火花的CBSO」(CBSO without rattle)。
-
專題
拍賣會上的奇蹟
一八二七年貝多芬逝世,夾道送行的人數超過三萬,這個紀錄在音樂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年被剪下作紀念的頭髮,一百年後竟成為倫敦富士比拍賣會場上的搶手貨。
-
音樂
冷靜無情,駕馭馬勒的「龐然巨物」
簡文彬處理第六號的幽暗面,刺激而無憐憫之意,冷靜如金屬的色澤,甚至有著撕裂的快感。他帶著這股無情與化繁御簡,即使到了第四樂章,樂團有如進入延長賽的足球隊出現疲態,但他仍維持了樂曲的形貌不至鬆潰,直到定音鼓擊出所謂「命運的打擊」,才得以善終此曲。
-
音樂
一場不完整的巴赫
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王健拉得極為清新,他並不力求在這首樂曲裡頭展現音量的強弱,以堆疊出曲末酣暢的高潮,而是以適度的音量,把動能比較平均地分散到作為此曲骨幹的八個音符上頭,樂曲因而保持流暢的律動與情感的節制,既不流於濫情,也沒有過於冰冷理性之虞。
-
跨界
煮一道中世紀「新藝術」的聲色料理
複調聲韻更回到古老的調式音樂或現代的無調性音樂。在這兩個互通的類別中,強烈的節奏往往是鮮明的要素;複調聲韻的演出中,在表達關係緊張或彼此呼應時,援引了中世紀「新藝術」常見的「打嗝」(hochetus)手法,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牧歌中描繪戰爭場面時,以p、b、t、d這類子音快速連綴,模擬鼓號齊鳴的效果。
-
音樂
一把琴弓揮灑南歐的綺麗風景
楊文信的音色醇厚,修飾精巧,但是鋼琴和大提琴之間似乎並沒太多火花,也沒有「三分生」的刺激。即使大提琴的部分「比較謹慎」,但我們不要忘記,寫這首樂曲的貝多芬還是一個從鄕下來到維也納幾年的不馴年輕人,但在這場音樂會聽來,就是少了那麼點狂顛和冒險的味道。
-
音樂
台風閒散自在,音樂精準有力
BBS的台風是有點鬆散的,三三兩兩地出場,略顯漫不經心的謝幕,散發出的氣質與其說是舞台演奏家,倒不如說更像學院裡的教授。外在舞台細節雖不修邊幅,但在音樂的表現上卻精準得無以復加,十二名團員好似心意相通,樂句的起承轉合絲絲入扣,不用誇張的動作或游移的眼神來謀求演奏的共識。
-
音樂
台上那棵尷尬靜默的聖誕樹
盡職的演唱與樂團的表現形成極大的對比。從充滿附點音符與聲部對位的序曲開始,樂團就沒進入狀況,聲部之間的扣接屢有扞格,而且小提琴之外的樂器似乎失去了表達能力,音樂性非常貧乏。NSO或許演奏起十九世紀的曲目有模有樣,但是一回到巴洛克的作品實在是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