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導演事件簿
歐斯特麥耶 反動解構主義與後現代美學
歐斯特麥耶是近年來歐陸劇壇最火紅的一個名字,不只笑傲德語劇壇,連有世仇情結的法國人,也破除成見邀他到亞維儂戲劇節演出一系列劇作,讓他的舞台才華打破德、法二次大戰以來的長久藩籬、歧見。 不同於後現代劇場流行的解構經典,歐斯特麥耶反而堅持忠於劇本原貌,但在舞台詮釋上卻又大膽激進,讓演員火力全開,以狂暴肢體演出現代人生的空洞虛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墜落的恐懼
觸碰時代的敏感地帶,腳踩現代人的精神地雷,竭力暴露社會、人性的黑暗面,是歐斯特麥耶對自我的期許,因此,他對吸毒、性愛、血腥暴力的社會主題一向情有獨鍾,自承最能引起他共鳴的是英國女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曾將其作如Gier、Zerbomt等搬上舞台,創造令人無所遁逃的人間地獄。雖一直致力開發年輕劇作家的作品,最膾炙人口的卻是一系列易卜生劇作新詮:《娜拉》(2002)與《海達.嘉布樂》Hedda Gabler (2005),都曾位列德國十大頂尖舞台劇,尤其安娜.提絲摩爾(Anne Tismer)勁爆演出娜拉,一鳴驚人,被冠為德國最優秀的女演員、列寧廣場劇院的天后。 《娜拉》借好萊塢娛樂元素,誘觀眾來看易卜生 重讀易卜生,歐斯特麥耶赫然驚覺其筆下十九世紀人物的生命藍圖、未來憧憬,竟與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無異,「每個人都想達到上流社會的生活水平,可是,我們清楚地知道,社會資源的不足,只容許少數人享有這樣的權益,因此,每個人都努力地往上爬,以求擠身於這群成功的少數人,對那些慘遭落敗的人則不屑一顧」由於意識到,現代人爭先恐後地搶著卡位,無非是害怕分不到一杯好羹,他試著將易卜生嵌入另一個不同的視角:「德國劇場向來關心的多是那些被排擠在外的社會邊緣人,如伍采克。所以,我將易卜生的人物,轉化成只為倖免於伍采克般的淒慘下場而奮鬥、甚至不擇手段的個體。由此銜接當代小市民的墜落恐懼,這其實才是我熱愛易卜生的真正原因。」 在《娜拉》中,所有的話題都環繞在金錢上,它是所有衝突的引爆點,同時也暴露資本主義下的自私與人性醜惡。為求自保,郭格斯坦德(Krogstad)無情勒索娜拉,賀摩爾(Helmer)不惜背棄娜拉,他們都是只知個人利益的投機主義者,而純情無知的娜拉,則是所有男人的性玩物。但見她手持星際大戰光劍,在永生樂團(NERD)的嘻哈節奏中,大跳色情熱舞,迷誘賀摩爾。又身著黑色迷你褲裙,雙邊大腿繫上槍套,幻化成《古墓奇兵》的蘿拉(Lara Croft),扮演集性感與暴力於一身的現代玩偶。歐斯特麥耶不諱言,自己引用好萊塢電影是為了取悅觀眾:「好萊塢與電視劇的情節發展,都是依循易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傑宏.貝爾
傑宏.貝爾:我尋找的是「舞蹈的零點」
未演先轟動的舞作《傑宏.貝爾》,除了引爆滿座票房,也引發大家的好奇,到底這個「惡搞」的編舞家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為什麼一出手就要驚世駭俗? 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趁著傑宏.貝爾到柏林演出時為本刊專訪這位編舞「頑童」,這才了解,舞者出身的傑宏.貝爾,在《傑宏.貝爾》中想探索的其實是「身體」的本質與文化的影響,他說:「對我而言,這不過是稀鬆平常的表演,它是關於一個想法、舞蹈、身體。每次創作我都會對自己提一個問題,我把問題放到舞台上,並試著找出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傑宏.貝爾
激進實驗下的法式幽默
說傑宏.貝爾挑釁,挑戰的是觀眾對舞蹈的既定想像與定義,從思想出發的他,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激進的提問,但處理的態度又透露出法國人擅長的幽默感,讓人驚詫之餘,又不得嘴角漾起微笑,去思考傑宏.貝爾丟出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快樂的海潮呼吸——
姬爾美可:希望Rain可以傳遞給觀眾輕快、愉悅的感覺
現年四十六歲的比利時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早在一九八二年因Fase: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Steve Reich所呈現的極限派抽象舞蹈風格,掀起軒然大波,一舉成名,次年成立羅莎舞團 (Compagnie Rosas),隨即推出Rosas danse Rosas,更奠定了在歐洲舞壇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九九五年起她的舞蹈事業邁入了新里程,不但協同布魯塞爾皇家歌劇院(Brussels' Royal Opera De Munt/La Monnaie)創辦「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廣收世界各地學生,也開始嘗試結合舞蹈與歌劇,結合舞蹈與文本,以及與演員合作等等。此外,她也與電影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Thierry de May合作,製作了許多舞蹈錄像,更進一步促使她的名聲遠播四界。迄今,姬爾美可的舞作,已到過歐美、南美、紐澳、日本、香港各地。今年六月十五至十七日,羅莎舞團將首度蒞臨國家劇院,帶來二○○一年備受喝采的純舞蹈作品Rain。
-
特別企畫 Feature
殘碎、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
書娜藉拐杖粉碎古典芭蕾對稱、優雅、和諧的完美形象,掠奪芭蕾處女般的純真。然而,另一方面卻刻意地用性感十足、裸露的健美肉體堆砌起身體的殘碎,展露無限誘人的情色。不見殘障的痛苦,不見生命的殘酷、殘忍,只見美化了的肢體切割,美化了的肉體脆弱。顯然,書娜企圖在完美中尋找不完美,在不完美中尋找完美。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後現代舞蹈與古典芭蕾的失敗婚禮
每年柏林的「八月舞蹈節」不僅是德國最大的國際舞蹈節,也是夏日歐洲的舞蹈盛會,也是一探最新現代舞蹈趨勢的大好機會。今年主辦單位高舉「後現代與古典芭蕾交會」的旗幟,想要開創舞蹈的新局面。成效如何?評價又怎樣?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全程觀察今年八月舞蹈節的動態,為你說清楚講明白。
-
柏林
劇場界的「十項全能運動會」
即興表演劇場是從即興創作衍生的一種戲劇形式,雖然自由但並非天馬行空亂演,早已發展出多采多姿的遊戲規則。在今年的第三屆柏林國際即興表演藝術節中,來自九個國家的十個表演團體,或獨秀或同台飆戲,接收觀眾當場丟出的題目,挑戰演員的本事極限,呈現娛樂性極高的演出。
-
環球舞台
挑戰西方觀眾的眼睛
越界藝術節統籌王景生指出,他並無意迎合西方觀眾,相反地他想要挑戰觀眾的口味並刺激他們去改變感官習慣。他所邀請的表演團體與藝術家對歐人不但幾乎全然陌生,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問題為創作出發點,絲毫不顧慮是否能得到西方人的理解或認同。
-
環球舞台
歡樂中的絕對孤寂
馬塔拉將音樂劇與話劇巧妙地融合,形成獨樹一幟的音樂話劇,透過音樂片段的穿插,把情節分割及予以重新組合。馬塔拉的劇作少有直線式的情節發展,對話也總是極少,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與音樂。只有藉由音樂,深陷於孤寂與絶望的人物才得以縱情抒發。
-
德國
戲劇必須是傷痛的
施列夫以極度誇張演員身體與聲音的方式來刻劃痛苦,揭露人生真實的醜陋及殘酷;毫不留情的殘暴場面,更常常超過人所能忍受的極限,奪門而出的觀衆比比皆是。
-
德國
劇本終結者
德國人民劇院院長卡斯托夫素有「劇本的終結者」、「劇作家的劊子手」之稱,劇本一到他手中,定是支離破碎、體無完膚,舞台上所呈現的跟劇作原義差了十萬八千里。今年卡斯托夫更大刀闊斧地改編名劇《慾望街車》為新戲《美國終點站》,以八〇年代的東柏林為背景,提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嘲諷與批判。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盯著時間的爐灶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
-
柏林
世界劇場群英會
「劇場世界」是第五十屆柏林藝術週的重頭戲之一,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個表演團體,演出十四個戲劇及舞蹈節目。作者除了槪述本屆「劇場世界」的活動盛況之外,並詳細介紹其中三齣精采的劇碼,包括歐洲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與加拿大名導演羅伯.勒帕許的作品,以及改編自小說《惡童日記》的智利戲劇《雙胞胎》。
-
柏林
藝術交流新模式
審視「香港在柏林」文化節的成果,真正突顯香港文化風貌的,是電視、電影與靜態展覽。在表演藝術上,香港的地方代表性卻顯得十分不足。若問,到底香港現代表演藝術創作走到了哪裡?經歷過這次文化節洗禮的人,並無法得到任何的認知。
-
柏林
生命的迷宮──Oraculos
Oraculos意指「水聲訴說著你的心思」。人生的諸多小啓示被濃縮在這充滿感性的神秘之旅中,每個人的經歷與體驗均不同,沒有人能代替他人走這一遭。
-
柏林
亞細亞的混血兒──《李爾王》
導演王景生的《李爾王》並非莎翁的《李爾王》,而是亞洲文化的混血兒。因此,若以看莎劇的眼光來評《李爾王》,自是大錯特錯。反過來說,保存亞洲的傳統藝術形式並非導演的創作本意,因此,以傳統美學來看《李爾王》,也不對頭。
-
柏林
回歸傳統與自我定位
由於往年的世界戲劇節多以影像、視覺的戲劇爲主,而受邀的劇團也多所重複,因此,這次在決選、策畫節目上,主辦者即欲給予世界戲劇節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風貌。「回歸傳統與尋找自我定位」也就成了柏林世界戲劇節的重心。
-
德國
從顚覆傳統到自成傳統的德語戲劇饗宴
創設於一九六四年的柏林「戲劇盛會」,是德語戲劇界中深具傳統的戲劇節,每年由五位評審在德語系國家中選出當代出色、具顚覆傳統的舞台劇,並邀其劇團於當年五月到柏林演出。然而,這個今年已邁入卅六屆的戲劇節,卻也漸漸從「顚覆傳統」而「自成傳統」,顯現出陳腐保守之象,但就觀察德語戲劇發展的目的而言,仍是一扇重要的門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奬我也奬,冷暖各自知
爲了讓台灣有心設立表演藝術戲劇奬的人,能有足夠的範例參考,本刊特地蒐羅了包含大陸、法國、日本、香港、德國、英國及美國等國的戲劇獎資料,介紹各個奬項的創立緣起、評審內容與經過和與當地戲劇生態的互動關係;這些獎項有的歷史悠久,有的別具立意,藉由了解這些「他山之石」,或許能讓更多人思考並了解設立「奬」的眞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