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健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化妝間裡的藝術家
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到後台化妝間,這是我們做這一行的幸運,有時候到後台看到的,其實讓我們更認識藝術家。 雲門舞集不管到那裡演出,後台一定有一座小小神桌,清香素果,黃色的布匹垂在鏡面反光的化妝間裡,讓忙碌的後台透著安靜。去後台找李靜君時,她手裡拿著咖啡,頭已梳亮,安靜地坐在神桌旁的位置上。 國藝會的「國家文藝獎」今年頒給了舞者李靜君,在採訪李靜君的過程裡,我最大的學習是看到一位藝術家的紀律,這個紀律是除了永不放鬆的鍛鍊,還有,對生命個體真正的尊重與寬容。藝術這一行,其實是溝通的一行,關著門工作,卻需敞著心去看人世,看到人都有困境,不是自己最大。藝術家如果願意多了解別人一點,自己就不會那麼緊張,技術和藝境因此都有所不同。 一般人講起藝術家性格,好像裡頭一定有率性跋扈,但如果只有率性跋扈,就算擁有權力與輩份,與受尊敬不一定是等號。這一期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在台北市最有歷史的茶館,安排北京人藝《茶館》的主要演員濮存昕與台北最忙碌的隱士林谷芳見面,一位有佛緣,一位講禪修,在兩人談入世作為與出世信念的內容裡,不約而同也透露著一個訊息:所謂藝術家性格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面對權力,學習放下與謙卑。 從茶館裡出來,八月瘋爵士。我其實是不懂爵士的,二○○一年,有一回在舊金山的小酒館裡聽現場,感動我的其實不是那支蕯克斯風,而是周遭那些瞇著眼、搖頭晃腦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和台北票房裡哼著《四郎探母》、《借東風》的京劇票友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陶醉,音樂,無論如何都是生活裡的好料。 爵士,是一種生活姿態,這一期「就是愛爵士」的特別企畫,邀請爵士老鳥賴聲川、沈鴻元、蘇重等人,和大家從各種角度來飆爵士,還有,別忘了八月二十日就要開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太陽馬戲團,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範例,三位從街頭藝人開始的藝術家,如何從雜耍白手起家,在垃圾場上建立夢想工廠,資深媒體人黃寤蘭七月親自造訪,帶回第一手訪問內容!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台北茶館裡的禪人與好人
酷夏的上午,颱風來臨前的天空,藍得刺眼。一身粗布白衣的林谷芳與高俊挺拔的濮存昕從白艷艷的陽光裡,同時走進攀藤濃蔭的紫藤廬茶藝館,熱鎖在兩人身後,談笑風生裡開始了長達六個小時的對談。 他們因為弘一法師而結緣。 因為電影「弘一法師」的宣傳,及主演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的效應,七月初隨北京人藝來台演出《茶館》的濮存昕成了媒體追逐的明星之一。「師奶殺手」之稱從對岸飄到台灣。 但濮存昕一來台北,倒急著找從未謀面的文化學者林谷芳,因為拍「弘一法師」期間,濮存昕閱讀到最重要的一篇關於弘一法師的文章,正是出自林谷芳之筆。「林先生的文章開示了我從藝術家的角度去認識弘一,即便他進入佛門、當了和尚,仍然是個藝術家,回到人,而非聖人的本位,於是,這個角色便親切了。」 林谷芳,一位城市禪者,他可以談音樂、可以談文化、談社會科學、甚至參與藍綠陣營的文化白皮書建構,在跨領域的許多場合裡,總見他一派悠然參與,立論中見強悍的熱情,但身段裡又見隱士之清淡;受邀演講的內容從中國音樂、政治到喝茶,很難定義他的專業,多年來他最接受定義自己的方式就是「禪人」。 禪人這回卻對濮存昕有著高度好奇,前一晚在電視上看濮存昕上綜藝節目,在浮鬧的訪問中,「見到他在應答間的不動如山」,林谷芳說。 師奶殺手與鶴髮禪人,會有什麼樣的交鋒! 一今一古,但兩人都在入世中修「人生」之道,一位是「六歲有感於死生」,一位在逆境中永遠以「好人」自許;禪人曾有當官的機會,他如何看待權力的誘惑?好人面對演藝事業的名與利,他又如何在金錢的誘惑裡理出自己的座標?六○年代裡,分別在北大荒成長的濮存昕與台北牯嶺街歲月的林谷芳,如何看自己的成長?又如何給下一代發展成長座標的價值空間? 紫藤廬的角落,彷彿又見知識份子清談闊論的身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貓與蛇的夏日
幾乎沒有可站的位置了。上一次見到這個場面,是在總統大選的競選晚會上。但這回,中正紀念堂廣場上五、六萬人,可全衝著明華園而來。 六月二十日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歌舞、變臉、火焰、鋼絲、大水柱,明華園的這場《白蛇傳》完全是百老匯規模的華麗佈景、金光製作,前前後後數百人,外加三台消防車四十五噸的水。身旁的一對情侶是從嘉義來的,水淹金山寺時,兩個人躲在小外套裡開心尖叫,水幕裡掩不住情緒高亢的親吻。散場時,兩位褡拉著Hip Pop七分褲的年輕人邊搖頭邊輕罵著髒話:「幹,真是刺激。」 貓還沒來,蛇的魅力也不小呀!以五萬人計,《白蛇傳》現場的觀眾也足以容納三十三場國家劇院的票房! 今年下半年,國內音樂劇狂熱。就別提那已經演了二十三年,還繼續派出七個團在全球各地巡迴擾攘著的英國《貓》,台灣之子楊呈偉七月十、十一日在國家劇院也有一場純百老匯音樂會,Mama mia七月開始在香港扭擺,本土製作的《荷珠新配》也將在本月再踏閏門。 五月初,PAR編輯們居然做了一個找足苦頭的決定,決定仔細爬梳百老匯音樂劇史,除了一窺九一一後百老匯重新再出發的生命力,從歷史中找出十件影響音樂劇發展的大事件、六位你不能不知道的的音樂劇巨頭──外加毀譽參半的《貓》劇作曲者洛依‧韋伯,及九首你一定聽過,但卻不知出自何處的音樂劇名曲;並由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歌舞劇網站「秘密花園」網站主持人陳煒智親訪與百老匯產業息息相關的東尼獎彩排現場。 得了東尼獎足以一步登天嗎?那也不見得,即將與楊呈偉一起來台,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東尼獎作曲得獎人傑森‧羅伯‧布朗,便是還在等待樂透臨頭的一個潛伏型明星,關於他的故事,由陳煒智告訴大家。 另外,很久沒有推出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安排了一場劇作家紀蔚然與喜劇演員許效舜的驚異派對。紀蔚然是台灣劇場界重要的劇作家,作品以反映都會男女辛辣世故的機鋒與困頓為特色;許效舜因「鐵獅玉玲瓏」一炮而紅,大量的創作靈感與俚語韻文卻來自底層生活的多樣性;兩個人都愛看電視,都在電視旁長大、咒罵、思考、歎息。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與鐵獅玉玲瓏的一場驚異派對
鬰鬰蔥蔥的仁愛路安全島上,不相識的兩個人倒談開了起來,肢體、表情變化豐富,兩個人的笑聲穿越隆隆的汔車聲。一個劇作家與一個演員的第一次見面,讓身為主人的我們反倒成了局外人,連見縫插針的機會都沒有。 見了面,才知兩個人都在基隆長大,紀蔚然在市區裡的廟口夜市旁,許效舜是暖暖鄉下的雜貨店之子;紀蔚然是看電視長大的都會雅痞,在電視或電影裡學習西方大眾文化,在麻將桌上錘鍊即興多變的語言交鋒;許效舜則是在廟口的戲台腳下,在打滾的野台說書江湖賣藝空氣裡,學習鄉里俚俗成韻的語言功力;不為別的。一齣「鐵獅玉玲瓏」讓紀蔚然在乏味的電視遙控器裡找到亮眼的對象。 紀蔚然是六○年代,在西方文化浪潮下成長的一代,中產階級的頹廢與都會男人的困頓,在他多齣劇本裡一覽無遺;而許效舜有過好勇鬥狠的青澀歲月,但「把每一天玩出血與汗」的想法,奠定了他今日喜劇表演上往往出奇創新的功力,特別是在語言功力及傳統素材的豐沛運用。前者是都會式的語言暴力,後者是鄉里厘俗的快人快語,但,見面了,兩個人倒也有寬厚與謙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舊的時尚,新的傳奇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白先勇結合兩岸三地藝術家,文火熳燉長達一年方完成的全本崑劇《牡丹亭》,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一輪戲演三天,一連演了兩輪。再現的《牡丹亭》不只是傳統,而且也是台北今年春天最時尚的話題,《牡丹亭》的票奇貨可居。沒趕上看的表演,就成為一則只能回味的傳奇。 表演就這麼現實,沒趕上就成為傳唱,聽人家你一言我一句,但就活生生被關在《牡丹亭》的春光春色春思之外。表演也這麼多情,餘韻尚在縈繞,《牡丹亭》的迴旋婉約,蕩氣動人,讓落了幕的觀眾也要把一樁春情萬種的節目單、紀念品、藝術家簽名等方式一一帶回家。 這一期的PAR,我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另一樁演出傳奇──民國七十二年,明華園歌仔戲團的《濟公活佛》。 在當時台灣文化菁英們的撰文推薦下,明華園歌仔戲團開啟了精緻化的內台戲風潮,「明華園」也成為那時的台北時尚之一。一種對古早味的懷念及新製作的好奇,「明華園」從那時起成為一種品牌。而在這個品牌中,台柱丑角陳勝在功不可沒,他所飾演的濟公世故靈動,狡黠中不失溫厚,而這二十年來,再無人能取代他的濟公形象。 六月號的PAR,以「絕世好丑」為名,介紹兩位「不可一世」的舞台丑角,除了陳勝在之外,另外一位則是本月將在國家劇院演出的倪敏然;這位在兩岸皆熟知的喜劇演員,有著大起大落的人生,在起落之間,喜劇演員是否也能笑看人生,在荒唐與荒涼裡激出笑點創意? 因為嗅到夏天就要來的氣味,PAR編輯裡也早就坐不住了。夏天世落跑的季節,六月號PAR策劃的「夏日鮮逃玩」專題,透過五位藝術之旅玩家──閻鴻亞、劉黎兒、貧窮男、張誌瑋雨林育立,挑出巴黎、東京、紐約、柏林與倫敦,在這五個城市裡,提供私房路線宇老鳥經驗,讓大家帶著老鳥指南「逃」去,逃去呼吸藏在城市公園、酒吧、小劇場裡的波希米亞空氣,或著逃去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城、東京銀座等體驗小資品味與享受。 再度登場的「表演‧紀食」單元,作家褚士瑩走進北京正乙祠,一座仍有舊式風華的老戲園子,就在全聚德烤鴨店後面的胡同裡,吃完了烤鴨來看戲。正乙祠像一座京、昆、河北梆子等傳統曲藝的百貨公司,在這個老舊更迭,東西交撞的大城市裡,賣力地護住曾經在這個城市裡吞吐的古老文化,褚士瑩說:「舊的急著擺脫包袱想翻新,新的卻急著要懷古懷舊,或許這就是時代。」而我們的時代,卻的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照亮一台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一九八八年,台北重慶南路一個簡單的地下室小舞台上,吳興國為示範太古踏舞蹈技巧做了片段演出,舞台上只有最簡單的舞台燈PAR,沒有化妝,沒有道具,吳興國素淨的身體,散發素淨的光芒。那是我至今難忘的畫面。 做劇場的人都知道,PAR是舞台上最基礎的燈具,不管科技再如何進步,PAR像是劇場裡的土壤一樣,無可取代。一盞燈便可以照亮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二○○四年表演藝術雜誌再出發,我們把原來的英文名稱「Performing Arts Review」做了變奏與延伸,PAR跑了出來,就像每一場演出都是從「動機」開始,PAR在編輯上的動機就是照亮,照亮藝術家,照亮藝術家與觀眾的聚焦點,很PAR,意思是很亮,也有很「ㄆㄚ」的意思。 最簡單的,最持久。百年前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就很PAR,契訶夫說:「我寫生活。」契訶夫擅長對於生活素材細緻的觀察與選擇,習以為常的事件一進入他的作品,反而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素描;張愛玲不也是如此,聰明的文字裡活躍著時代生活的氣息,聞得到生活的大俗與大雅。契訶夫死後百週年,《半生緣》即將上演,都引發了本期PAR再傳述他們的慾望與熱情。 但五月PAR的光芒要照在三位年輕亮麗的舞台明星上,許芳宜、伍國柱與徐堰鈴,「靚世代,出列!」的特別企畫毫無保留地推介這三位今日之星。 紐約媒體稱許芳宜為「葛蘭姆傳人」,「台灣製造」的葛蘭姆舞者在最新一季的紐約舞壇上引起矚目,讓美國公共電視台都決定要在五月隨芳宜一起來台,瞭解台灣是如何培養出這樣的明星。 伍國柱戲劇系畢業,但卻選擇舞蹈,一種對未知的追求,讓高雄縣彌陀鄉長大的男孩一路飛到德國,南台灣情懷與日爾曼文化的相遇,化成全球化的身體語言, 伍國柱贏得德國卡薩爾歌劇院舞團藝術總監一職。 甫獲第二屆台新藝術表演類「觀察團特別獎」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在上個月演完創作社《Click,寶貝ㄦ》之後,就將暫時結束波希米亞的台北劇場生活,拿著獎學金赴紐約充電。這三位都是六年級前段班的新世代,用無數的挫折與試煉建立起藝術之路上的堡壘,擁有的自信、愉悅與技藝,讓我們不禁要大聲喝采! PAR也代表著潮流,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
三月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鼓聲震響,旗海飄揚,這裡的顏色變得快,忽兒藍忽兒綠。雜誌社就在廣場地下,改版的過程裡,常常一籌莫展時,就跑上去看人,這裡,人人有信仰,但有的人的信仰,賞味期限是四年。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的信仰是什麼?也是人的聚集。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眾,它是一個在幕起幕落間存活的行業,在人在的時候,發光發熱,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產生情感超聯結。 《表演藝術》雜誌的另一個信仰,則是相信台灣有足夠多的優秀藝術家,正不斷地創造應有更多人享受的美感經驗,這些美感經驗來自藝術家們對當代生活的反映,通過語言、肢體、聲音、色彩、節奏、空間提供想像的開啟與撞擊。在表演藝術裡,「美」有多元選項,賞味期限可以持續很久。 聯結觀眾與藝術家,就成了改版後《表演藝術》雜誌最想扮演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我們提供的是在幕起幕落之外,藝術家與觀眾情感交流的延伸素材,包括演出前的導介、演出後的評論,以及各種幕後的故事。 製作四月的改版試刊,心情十分忐忑,一來春天正是表演的旺季,我們貪婪地在各大小劇場、音樂節目裡逡巡,難以抉擇有限的版面究竟該放下什麼,二來改變本身就需要力量,什麼才是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樣子?爭論、辯論、討論,不絕於耳。 試刊號的主軸「哦,戀人啊!」是一個冷暖自知,莫衷一是的驚嘆號。從白先勇流連忘返的《牡丹亭》,賴聲川與莫札特首遇的《唐‧喬望尼》和創作社犀利女導演周慧玲的《Click,寶貝ㄦ》,藝術家們從各種角度製作「愛情」模型。 另外,正在創作顛峰的劇場導演賴聲川,首次挑戰歌劇,也是本月矚目的焦點之一。音樂與宗教像浪潮般沖填出這位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劇場導演,穩定且永不過時的創作深度,「藝號人物」裡帶領讀者一窺賴聲川的音樂世界。 「藝次元曼波」是我們嘗試的跨領域人物對談,邀請了原本彼此只有三分熟七分仰慕的女性藝術家─羅曼菲與張艾嘉,暢談生命中的難關,燦爛的初春午後,兩位都修過很多「愛情學分」的女人,展現了讓旁觀者難忘的的自在與亮麗。 許多藝術家也把「第一次」給了本刊。遠在德國的陳玉慧以「歐洲人文筆記」,感性介紹歐陸表演趨勢;李立群的「演員庫藏記憶」是李立群的文字處女秀,對於這位「演什麼像什麼」的優秀演員,我們怎能放棄他五湖四海一生所累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瞭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他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二十‧三十‧四十 盧:艾嘉的《20‧30‧40》剛上演,就從這部電影談起吧,請兩位先談談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再到四十歲的心境轉變。 張:二十歲對我來講已經是滿遙遠的了,不過在導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坐下來想想我二十歲的時候,其實精采度是比戲裡面的李心潔還要多很多的;劇中的李心潔就是一個充滿了夢想的女孩、心裡充滿了熱情、好像很多事情要在一剎那全部做完的那種衝動。這種衝動到了三十歲、四十歲已經愈來愈減少,可是說不定到了五十歲它又回來了。 戲裡面李心潔跟那個女朋友的感情,我可以理解,不過我也並不覺得她們之間就是所謂的同性戀,因為在我們年輕時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到了三十歲,因為的確是每個人都開始忙碌事業,身邊真正能夠有機會講到話的就是老朋友,大家都急急忙忙在做人生的選擇,這時候朋友的重要性比較少。 四十歲還是有幾個專門替我出餿主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總編輯的話
最後一筆「2004表演預知紀事」的節目活動資訊傳進來,這是編輯們蒐羅來,還未經整理的第一百三十二筆。編輯會議上大家七嘴八舌,戲劇編輯傅裕惠還是不放心:「不確定性很高,越是下半年的節目變卦的可能性越高。」 是的,不確定性很高,但這也反映了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特質。檔期搶不到,劇本出不來,卡司不配合、製作經費短缺,或者,突然爆發中年憂鬱症的導演、編舞家、設計家或作曲家;若再碰上無預警的全球流感、臨門暴雨、狂颱嘶吼、景氣起落,外交牽累,任何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環節沒有好生調養好,不來了,這個月不來,下個月也不來了! 國外節目也一樣。整個亞洲市場經濟逐漸復甦,追求生活品味與探索美學視野成為各城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驅動力,新興的劇院如雨後春筍矗立,有本事蓋劇院的,還得有本事安排節目,巨星待價而沽,價碼高低、市場大小、還有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劣,都會影響巨星機票上的目的地;有時候距離決定了成本,就算過境了也不登台,一樣白搭。但有時候,觀眾素質與劇場專業勝過價碼因素,識不識貨就很重要了。 國內外表演節目的確定性高不高,事實上,不也正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一種指標嗎? 這是《表演藝術》雜誌連續第二年嘗試在春天的一開始,大舉地毯式地蒐集今年一整年的表演活動,同時更進一步地透過訪問──或說是「逼問」──以瞭解每一個演出的粗胚構想及製作進度。表演本來就不是靠靈光乍現就能搞出來的一行,而是許多上、中、下游環節高度執行力的銜接與展現。因此,我們也希望往後每年透過這樣的編輯企畫,拉長國內表演活動製作期,也讓表演在初春的一開始,就如四時節氣一樣在生活時序裡被安排、被舉行、被期待。 一百多筆預知表演紀事資訊裡,為了讓讀者們能更迅速掌握全年精華,我們絞盡腦汁設計出「嚴選」、「百匯」、「古意」、「嘗鮮」「複合風」、「舊剪新裁」六類體裁、性格各有生趣的區隔。讀者們在安排演出時,可以單點,當然更可以全選。 趁熱上桌,早早劃位,演出就要上場囉!
-
最PAR!
如何活得好,大家最關心!
去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第一屆台新藝術獎,為提昇藝術產業動態的議題性,今年分別與本刊及《典藏藝術》雜誌合辦「表演類」及「視覺類」之十大重要事件票選。十大重要事件的票選活動,透過由長期觀察表演藝術動態的台新藝術獎「觀察團」、「提名團」及國內各文化版記者們參與票選,所呈現出的選項結果有其指標性意義。今年的票選結果如附表。
-
最PAR!
給藝術家做夢的機會
「我們相信,體驗藝術與追求卓越有密切關係。」英國藝術委員會執行長彼得‧海魏特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總編輯的話
九月以後,表演藝術舞台忽然變得異常熱鬧繽紛起來,相較於往年此時,節目演出的密集度提高甚多,讓表演藝術觀眾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口袋不失血才好。細究起來,這其中除了原來就預定好此時演出的節目外,還有那些四、五月時因SARS風暴而延演的作品,只要能搶到場地與檔期,莫不卯足了勁,就好像要證明藝術並沒有因疫病的蔓延而懈怠了創意的生機。 就在寫這篇「編輯的話」之前,才去看了國光劇團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這也是從五月延到此時演出的製作,且從國家劇院換到新舞臺。看到魏海敏使盡混身解數詮釋王熙鳳這個心機深沉的潑辣貨,加上王海玲畫龍點睛的老祖宗賈母,看得叫人不由得熱淚盈框──好的表演藝術那會因為SARS就失色了呢?幾個月的休養,只是給更多時間,讓表演更精進吧! 所以這一期的《表演藝術》雜誌,也就讓出更多的篇幅給這些即將發生的大量演出與之前演出的大量評論。通常是本刊重頭戲的「專輯」,這一期暫告休息。 而在繽紛的演出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張愛玲風」──港台兩地的創作者不約而同選了張愛玲的小說,以劇場或舞蹈形式呈現,本期即有專文探討這幾位創作者將如何詮釋這位中國才女的作品。 十一月初即將來台演出的上海崑劇團,也是因SARS延演的節目。崑劇近年來在台灣頗受年輕觀眾歡迎,帶動了另類表演趨勢,這一期中即有崑曲表演工作者楊汗如藉由上崑帶來的劇目、剖析音樂結構與崑劇重要的依存關係。明年將是崑劇迷重要的一年,兩齣重要的全本崑劇──名作家白先勇製作的《牡丹亭》與蘇崑跨台製作的《長生殿》──都將在台首演,還有相關的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崑迷們可要趕緊進修,以趁機進入崑劇殿堂! 甫於十月初落幕的第一屆台灣鋼琴大賽,過程熱鬧,也出現一些爭議。本刊特邀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主人樊蔚慈教授,以他多年觀察各種國際音樂大賽的經驗,為文發表他全程觀察這次大賽的心得與想法,相信可以讓讀者對這個所費不貲的比賽內情有更多的了解。 八月底時,劇場工作者陳明才在台東都蘭灣投海失蹤的消息震驚的劇場界,這一期我們即邀請了陳明才的大學同窗、宜蘭縣民間藝能發展協會執行長游源鏗以專文為讀者介紹這位創意洋溢的劇場人、文化人,書寫文體的特殊,也反映了陳明才的特殊。惜因篇幅之限,必須刪減摘要,希望懷念陳明才的朋友
-
十年演藝
何處是「原」鄉?
原舞者堅持透過田野調査的基礎工程,回到文化的原點上汲取素材,在舞者身上建構完整的文化訓練,樸實原味的演出即使在國際舞台上也顯得耀眼。然而,原舞者十年前成立時面對的是解散的危機,十年後則要面對發展上的矛盾。
-
現象視察
「父子騎驢」走唱荒腔
過去十年來,表演藝術團體逐年學會以藝術行政的專業程序申請補助,然而官方在補助制度的思維卻趕不上表演團體自我成長的速度。文建會轄下的各項補助辦法定位混淆,沒有周詳的審查機制、也沒有公信力高的考核評鑑;撇開藝術價値的見仁見智,忽略數據所呈現的藝術生態,也就經常使得資源的分配掛一漏萬,皆不討好。
-
舞蹈
小品的試煉
相較於十五年前,現在小劇場舞蹈的製作能力大幅提昇,反映台灣劇場整體設計人才比過去多了許多,不過重要的應該是這些元素和作品主題發生的關係如何?是不是和舞蹈本身產生了有機的共鳴,並協助舞蹈傳達原始的創作意念?
-
舞蹈
回歸編舞家的「主張」
取文學為材,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如何切入。先確立了三支作品面對文學對象所採取的「主張」,再來檢視舞作是否提供了觀衆另一種閱讀經驗。
-
舞蹈
不安的身體黑洞的所在
《斷層》出現了一些摔倒的動作,這個讓自己「往下沈淪」的力量也是過往少見的。與其放棄嬰兒油的繼續開發,我寧可見到勇於把自己摔在嬰兒油上的光環。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走出聚光燈,走進人群
一年之後的九二一,裂痕仍大,災區民衆需要的能陪他們走一段的團體,而不是只走一夜的團體,需要的是整合性的資源,而不是單打獨鬥的散兵,需要的是相互支援而不是賑濟與同情,需要的是能夠走下舞台、走下聚光燈的團體。
-
台前幕後
重新聆聽大地的訊息
潛遁了兩年之後,陶馥蘭四月將推出新作──陶馥蘭的舞蹈與吟唱作品《歸返蓋婭,大地的母親》,舞台上將鋪滿綠色草坪,整支舞的結構也有如散文般的書寫。
-
焦點
光環十年的「破立」
劉紹爐所追求的是羅丹雕塑在三度空間栩栩如生的肌理、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畫、是蒙特里安鮮明的線條藝術,但支持他這個舞蹈方向的,卻是來自於道家的哲學。與西方同類型的舞團相較,他的作品不是那麼稜角分明,而多了一分和諧安靜,不忮不求的東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