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梁文菁

發表文章 31 篇
  • 《遠方》中的舞台設計,展現出劇本的詩意與荒謬。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台設計令人驚豔 以寫實映照超現實 倫敦二月的邱琪兒《遠方》與《一個數字》重製

    年過八旬的英國知名劇作家邱琪兒創作不輟,時有新作與舊作同時搬上倫敦舞台,今年二月則有其兩部作品《遠方》與《一個數字》分別在丹瑪倉庫劇院與塔橋劇院上檔,且受多數劇評人肯定,或許跟令人驚豔的舞台設計有關,兩者都藉由寫實、甚至懷舊的場景,烘托作品中的科幻、超現實元素。

    文字|梁文菁、Johan Persson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心之偵探》內所辦的案,或許可以看作是藉著讓較為不普通的福爾摩斯推理辦案,讓當代的普通人了解自己、了解真相之後,思考一個普通人的獨特性。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案件背後,是普通人的心有不甘

    一如林奕華改作如《三國》、《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文本,福爾摩斯的故事與人物,在《心之偵探》中乃是林奕華創作的原料,用以偵查如你我一般普通人的當代日常。編導林奕華將福爾摩斯與華生、莫瑞亞提與福爾摩斯的兩人關係放大,轉換為「普通人」與似乎「不那麼普通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藉以呈現人無法面對自己及自己的孤獨之「真相」。

    文字|梁文菁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血與玫瑰樂隊》排練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

    混音莎士比亞 社群網站裡的玫瑰戰爭

    歷史是怎麼寫成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王嘉明透過《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理查三世》,與即將為新點子劇展揭幕的《血與玫瑰樂隊》,兩度三番地深入探究這段歷史╱莎劇的構成,甚至演出全程開放拍照與上網,在社群媒體當道、假新聞很日常的當下,讓觀眾切身體驗「歷史真相」的曖昧難解。

    文字|梁文菁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凱蒂.米契爾不願受限於英國創作環境,選擇至歐洲其他城市發展。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英國脈絡 參透文本解體重構

    不同於其他英國劇場菁英的事業發展軌跡,凱蒂.米契爾因未曾赴波蘭、俄國、喬治亞、立陶宛等國家,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統、葛羅托斯基訓練方式,也經驗了前蘇聯政權的瓦解、柏林圍牆的倒塌等政治風向轉變的時期,讓她的創作概念與對政治與劇場的體悟都相當不同,非常重視排練前的準備功夫。雖與英國國家劇院有長達十年的親密合作關係,但晚近則將工作重心轉至歐陸,發展創新的多媒體劇場。

    文字|梁文菁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歌劇《寫於膚上》中,樓層的框架有效地區分了舞台準備區及歌劇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做足功課再出發 多樣手段構築觀點

    不論米契爾的文本選擇為何,她會由作品寫成的年代為研究起點,因此作品總能展現其中女性角色面對的困境與抉擇,亦不閃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將作品視為對世界時勢的回應。她尤其擅長以當代的場景、寫實的畫面,重新處理寫於過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鮑許的影響,米契爾也時而加入舞蹈與音樂,除了配合文本詮釋之外,有時也讓充滿細節的歐式空間,轉換成夢境中跳動與不連續的場景。

    文字|梁文菁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莎士比亞隨著大英帝國傳入印度,亦留下深遠影響。圖為印度團體劇場演出《第十二夜》,背景布幕上畫著印度人打扮的莎士比亞。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殖民母國的印記 反映社會的工具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莎劇一方面成為在印度的英國人與家鄉的連結,也漸漸成為英國殖民主義者推廣英國及其文化的工具之一。英國人在印度蓋起劇院,除了為當地英國居民而演,隨著普及英語與英國文學的殖民政策,印裔菁英統治階級也漸成為劇院常客,後來印度演員也上台演出莎劇。獨立之後,莎劇成了反映社會狀況的工具,更多的人看到莎劇呈現的種種問題,如族群對立、政治紛擾、家族戰爭,都成了當代寓言的基礎。

    文字|梁文菁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藍色馬克杯》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創作融匯東西古今 從多元孟買邁向國際

    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團體劇場,身處文化與語言多元的印度大城孟買,作品也反映了孟買的斑斕特色,更以繽紛的印度元素踏上國際舞台。二○一二年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之邀,參與倫敦奧運相關活動「全球到環球」(Globe to Globe)演出《第十二夜》,將寶萊塢歌舞與卡達卡里等傳統舞蹈融入莎劇,備受矚目。

    文字|梁文菁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俄國劇場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
    藝號人物 People 俄國劇場導演

    潘科夫 以「聲音劇場」美學 追問戰爭的本質

    遊走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俄國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與藝術夥伴以「聲音劇場」的美學,創作以聲音為核心的戲劇表演。十月初他將帶來的《戰火浮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紀念作品,以三個時空背景各異的文學作品為本,不只在舞台上重現慘烈的戰爭場景和非常時期的人性考驗,更試圖追問戰爭的本質,探究衝突核心的荒謬與虛無。

    文字|梁文菁、江杰翰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恨嫁家族》中一幕。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一面觸動現代華人的照妖鏡

    林奕華為華人社會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觸動的,或許是觀眾內心以為不存在、或不願意面對的課題,因此觀眾再也無法如觀看國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動安全地扮演觀眾角色、接收導演的詮釋與手法。如林奕華自己提過,很多人進劇場不是為了要發現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題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華走出個人的舒適圈,劇場裡的可能性或許能與個人生命的可能性結合,「接受拒絕但不拒絕自己和他人」。

    文字|梁文菁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德國劇場編導福克.李希特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場編導福克.李希特 創作一個平行於真實的宇宙

    福克.李希特是德國知名劇場導演也是重量級劇作家,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合作的系列舞蹈劇場製作,更讓他的表演創作更形豐富。他的作品,常與演員一同發展而來,探討的課題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如全球化的流動、媒體的無孔不入、破碎的人際關係、複雜的身分認同等,他說:「我想創作一個平行的宇宙,可以用來反映我們的真實社會,但超越成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

    文字|梁文菁、Bernhard Musil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茱蒂.丹契在《彼得與愛麗絲》中飾演主角愛麗絲。
    焦點專題 Focus

    茱蒂.丹契 八十歲女神 英國劇場的傳奇

    你當然認識「007」電影系列裡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髮、雙眸犀利穿透就是在電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縱橫影壇拿獎無數,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紮紮實實來自劇場從莎劇、音樂劇,到各式各樣的當代劇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躍於舞台,十月還要在倫敦西區劇院區演出《冬天的故事》裡的寶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證!

    文字|梁文菁、Johan Persson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個關鍵提問 認識「新文本」

    什麼是新文本,那有舊文本嗎? 「新文本運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新文本的題材與書寫形式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作為廿世紀興起的劇本創作風潮,我們雖未必知道什麼是「新文本」,但多多少少也在台灣的劇團製作中看過或聽過相關創作,趁著兩廳院「新點子劇展」與黑眼睛跨劇團策劃的「對幹戲劇節」,將演出多齣新文本劇作,這次讓我們一次搞清楚:什麼是「新文本」!

    文字|梁文菁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莎拉.肯恩的《4.48精神異常》常被各國劇場搬演,圖為奧地利劇院的製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發展概況 創作風潮發源地 衝撞成規逼視當下

    英國是「新文本」風潮的發源之地,「新文本」的標籤,最早是在英國看到,並用於形容一九五○年代中期開始的創作風格。而該風潮在英國的崛起,與有著「劇作家劇院」之稱的宮廷劇院密切相關,許多劇作家在此發表他們的第一部劇作,如馬丁.昆普、莎拉.肯恩、麥多納、瑞文希爾、史緹芬斯等。他們的作品衝撞成規,在題材、手法、美學上更貼近當代觀眾,更逼視當下議題,促進觀眾的反思。

    文字|梁文菁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香港話劇團2014年演出昆普作品《幹掉她》,改名為《安.非她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焦點劇作家 馬丁・昆普 極具開放性與政治性 《做掉她》 後戲劇劇場的代表

    作為英國當代重要的劇作家,馬丁.昆普從一九八二年迄今已累積四十個原創劇本及翻譯劇本,而且面向多元,近期更涉足歌劇創作。這次「對幹戲劇節」中將台灣首演他的代表作《做掉她》,該劇以十七個不相連貫、各自獨立的簡短場次(scenarios)組成,劇本沒有特定角色、台詞因此也沒有指定由誰來說,演員人數亦不指定,高度的開放性,讓製作團隊可以作最大的發揮。

    文字|梁文菁、阮漢威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馬丁.昆普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 昆普:文本是作家自己對世界的想法和感覺的編碼

    趁著這次特別企畫的製作,本刊很難得地聯繫上劇作家馬丁.昆普並進行獨家專訪,一談其作品中為何時常提及戰爭,以及精采的語言運用。

    文字|梁文菁、Gautier Deblonde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2015年的《理查三世》中,《亨利六世》裡的台詞仍散見於全本裡,並以此加強了理查三世及女性角色們的性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停車場到「玫瑰戰爭」 一場「在地化」的旅程 王嘉明《理查三世》的文本剪裁

    去年的《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王嘉明結合莎翁《亨利六世第三部》與《理查三世》編織當代文本,今年的《理查三世》則貼近莎翁原貌,但依然編織入許多《亨利六世》場景與對白,依然充滿並置文本的趣味;尤其王嘉明以台灣的當代語言與事件交織入戲,或可讓讓不了解英格蘭複雜歷史的台灣觀眾,進一步了解莎翁歷史劇。

    文字|梁文菁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理查三世》人物關係圖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史實到劇場 政治人物的雙重扮演 莎士比亞歷史劇的真實與虛構

    莎翁歷史劇的主軸,是英國不斷的內戰與王位爭奪戰,透過作品,莎翁生動地在劇場展演過去君主的事蹟。而他筆下的英國君王,往往同時具有權謀者與戲子的兩面身分,都對自己是否能合宜、得體地扮演特定角色常有自我評估。透過莎劇理解到的英國歷史是片面與斷裂的,但從歷史劇的開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政治扮演的例子。

    文字|梁文菁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瑪麗安‧艾略特《戰馬》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功底豐厚 積極開創形式

    英國劇場以一流演員、導演與豐富劇本著稱,其中導演人才備出,在文本劇場的主流下,以嘗試各種可能來發展新的劇場形式與詮釋方法。在紮實的文本底蘊中,英國劇場導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經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於執導新劇本,讓劇場創意活水不斷,而且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一樣能展現藝術的高度。

    文字|梁文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尼可拉斯.海特勒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可拉斯.海特勒 掘探古今 雅俗之間自在縱橫

    現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尼可拉斯.海特勒,是英國劇場界重量級的人物,在擔任國家劇院總監任內,不僅製作上經典劇碼與當代劇作並重,更開發出多元的經營方式,讓國家劇院的影響力益形深遠。而執導題材類型相當多元的他,不管是商業性音樂劇、嚴肅的莎劇或古典的喜劇,都能精采呈現,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劇場的獨特性。

    文字|梁文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凱蒂.米契爾在德國執導作品《茉莉小姐》,2013/14劇季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凱蒂.米契爾 影像導入 多角度鑽探文本

    活躍於英國與歐陸的知名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以結合多媒體、劇場同步影像等劇場形式聞名。她認為生活中接收訊息的方式,並不像傳統劇場寫作一般,讓特定角色負責特定台詞,而是混亂、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訊息;在舞台上同時展現實地電影拍攝的過程及成果,則能反映出當代生活的混亂,而演員為了在舞台上展現多重訊息,卻需要精密的排練,排練的基礎,則在於文本。

    文字|梁文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