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羅仕龍

發表文章 59 篇
  • 位於巴黎的國立珂嶺劇院,被審計法院點名贈票比例過高。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審計法院財務報告出爐 法國四大國家劇院挨批浪費

    二月中法國審計法院檢討政府財務收支的年度報告書公布,法國四大國家劇院均被批評財務體質孱弱。製作水準雖受肯定,但接受國家高比例補助的四所劇院,除了入不敷出,高額的人事支出也相當沉重,而贈票率過高也令人搖頭,其他還有諸多浪費、資源效益不彰的情形。總之,綜觀審計法院的報告書,不難看出大法官們一心打著省錢的算盤,在歐洲經濟如此不景氣的狀況下,堂堂國家劇院恐怕也只能乖乖勒緊褲帶,精打細算。

    文字|羅仕龍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國光劇團團長吳瑞泉曾經負責規劃兩校合併案,目前主持兩團統合事務。
    特別企畫 Feature

    統合現有資源,放眼戲曲未來

    在成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之後,敎育部「國光、復興兩團校整合計畫」的下一步是將現有的國光劇團、國光豫劇隊、戲專國劇團與戲專綜藝團統整,再吸納一本土劇種劇團,預計於二〇〇一年一月改制成爲「國立戲劇藝術中心」。曾經負責規劃兩校合併案、目前主持兩團統合事務的國立國光劇團團長吳瑞泉表示,將承續「不增員額、不加預算」的原則,完成劇團整併的目標。整併之後最大的好處在於,原有兩團團員行當互有見長、角色配當不齊的狀況將可望改善;同時,「資源統合運用」的結果,將使劇團有更充裕的人力資源演出大戲。 新成立的「國立戲劇藝術中心」,在體質上屬於社敎機構,負有「社會敎育、宣導政念,配合政府指導民間社團」的功能。可是對於吳瑞泉來說,「國立戲劇藝術中心」無非只是換個名字的劇團,未來每年還是繼續會大量爭取國內外演出機會、支援大專院校相關戲曲社團、推動中小學校園巡演,或是錄製電視戲曲節目等等,這些都與現今所爲相去無幾。劇藝中心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則有兩名,分別來自國家編制與藝術工作者,擔負劇團行政與表演的業務;表演部門的副主任可由團員兼任。除了前四團是沿用原有團員之外,本土劇種劇團將採取逐年徵選的方式,期能吸收最優秀的藝術家,發揚本土劇種。中心的經費則完全來自國家編列的預算,票房收入與募款所得都必須繳交國庫。吳瑞泉說:「我們就是一個職業劇團。像一般劇團有演出,也有競爭的壓力。」 設置國家本土劇團的政策考量 面臨著生存競爭的課題,劇藝中心在設置劇團的時候,是否兼顧各戲曲愛好族群的公平不是惟一的考量。如同吳瑞泉表示的,劇藝中心有一般劇團的票房壓力,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勢必得以觀衆的口味爲優先。他說,國內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閩南族群,因此使用台語演出的歌仔戲是最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瞭解與喜歡的劇種。同樣是以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因爲舞台小,不適合大型演出,加上藝術流派紛雜、統合不易,又有濃烈的迎神賽會性質,與國立劇團的性質略有出入。 對於部分民間藝術家質疑國立歌仔戲團成立,是與民爭利的做法,吳瑞泉特別指出,大學也有公私立之分,這純粹只是性質的差異,公立單位做的反而往往是民間不願做的賠錢事;在戲路上,因爲肩負國立劇團的使命,所以會稍與民間的藝術性格作出市場區隔。至於與民間藝術家的交流方面,吳瑞泉則採取了比較保留的態度。

    文字|羅仕龍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去年底率先於巴黎地區推出字幕眼鏡服務的喜劇劇院,上演《米絲婷姬:瘋狂歲月的女王》。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懂法語也能看戲 巴黎劇院拚觀光更拚文化經濟

    因為語言隔閡,喜愛藝術的旅客到巴黎往往不得劇院之門而入,近期有文創公司「戲劇在巴黎」推出劇院的各國語言字幕計畫,結合3D眼鏡與網路科技,讓語言不再是看戲的障礙。除了劇院增加英語字幕,該公司更推出字幕眼鏡,讓不同語言甚至聽障者也能享受觀戲之樂,去年亞維儂藝術節首度推出即回響熱烈,現在更有多家巴黎的民營劇院加入行列,期待藉此拚觀光更拚文化經濟。

    文字|羅仕龍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奧德翁劇院劇院門口近期宣傳海報完全沒有《奧賽羅》,莎翁紀念系列活動只剩《理查三世》(左二)單打獨鬥。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白人黑臉惹爭議 國家劇院被迫取消《奧塞羅》演出

    巴黎國立奧德翁劇院原訂一月推出、由劇院總監呂克.邦迪執導的莎劇《奧塞羅》,卻因以白人演員演出劇中摩爾人奧塞羅,招致批評,只好取消改以《偽君子》代打,加上導演十一月突然辭世,讓此劇演出更遙遙無期。此一事件突顯的是法國戲劇界仍是白人的天下,雖然宣導種族平權多年,但事實擺在眼前,黑人角色竟是由白人塗黑臉詮釋,讓非裔藝術家情何以堪。

    文字|羅仕龍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法蘭西戲劇院在2015年底推出《羅密歐與茱麗葉》,圖為該劇海報。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篇

    最強「莎粉」集中地 多元製作遍地開花

    英國孕育了最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而法國則在歷史上催生了最好的莎劇觀眾,在這個紀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的時刻,法國各地都推出各式製作與活動,從巴黎到外省,從國家級劇院到民間劇場,取材繽紛風貌多元,就連音樂界也躬逢其盛,推出相關歌劇與音樂演出。

    文字|羅仕龍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歐利維耶.畢
    特別企畫 Feature 譯筆忠實優美 舞台翻轉詮釋

    歐利維耶.畢 經典過手 就不只是經典

    身兼編、導、譯、演才華的歐利維耶.畢,一九九○年代就活躍於法國劇壇,但進入新世紀才開始導演經典劇作,包括希臘悲劇、莎劇等,文字功力強大的他,多是親自將原典譯為法文,文辭優美有致;但當他搬演經典時,卻是極盡翻轉之能事,血腥、暴力、裸露、性交,缺一不歡,而這些元素往往在素樸、極簡裝飾的舞台上赤裸呈顯歐利維耶.畢似乎再一次通過這個方式,提醒觀眾劇場的靈魂就是文字、演員身體與場面調度,其他一切常是可有可無的妝點。

    文字|羅仕龍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在巴塔克蘭劇院外悼念受難者的人們。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以文明對抗野蠻 巴黎各劇院誓讓文化進行到底

    十一月十三日晚間在巴黎發生的多起ISIS分子恐怖攻擊事件中,死傷最慘重的就是在巴塔克蘭劇院,文化部長珮勒蘭也馬上下令大巴黎地區的表演場所於接下來的週末關閉。但多所表演藝術場館負責人受訪表示絕不會對恐攻屈服,藝術家的責任,就是要不斷發聲;將創作與展演進行到底,就是最好的抵抗。文化部也宣布將提撥一筆四百萬歐元的「團結基金」,以補貼各劇院、音樂廳因停演造成的損失,規劃新的維安辦法並協助劇院加強安全措施。

    文字|羅仕龍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包貝的《哈姆雷特》下半場有一整個舞台的水,內心充滿掙扎的哈姆雷特,時而悲傷哭泣在潮溼的地面上翻滾,時而憤怒拍打水面激起水花飛揚。
    焦點專題 Focus

    多元演員反映社會 身體、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卅七歲的法國導演大衛.包貝,是法國劇壇新一代導演中備受矚目的一位。創作上身兼導演、編劇、舞台設計、聲音影像數職,堪稱全方位藝術家的他,堅持舞台上演員的多元性,任用不同族裔的演員,以呼應社會的現實狀況;關注主題也聚焦於新移民、少數族群的生活,深具社會關懷。他的舞台上有演員、舞者與馬戲演員,強烈的身體性表演也是他詮釋文本的重要特色。而強烈的舞台視覺,精湛的燈光、投影,特殊的舞台設計,都是他的招牌標誌!

    文字|羅仕龍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大衛.包貝
    焦點專題 Focus 獨家專訪《烈愛.波姬亞》導演

    大衛.包貝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想談的議題

    新世紀前後開始戲劇創作,歷經十多年淬鍊的大衛.包貝,如今已是法國新生代劇場導演中最不可忽視的一位。視覺呈現豐富,社會議題導向,且喜愛與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家合作,是包貝作品最突出的特色。 十一月份中下旬,包貝正與一群哥倫比亞馬戲團演員在巴黎雙子劇院(Les Gmeaux)、克雷特爾(Crteil)藝術中心兩處演出新作《上帝賜予》。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暢談戲劇創作觀。

    文字|羅仕龍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這次在台灣舉辦的莎劇表演工作坊,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
    工作坊

    反傳統的RSC,樹立新標準的RSC

    雖然演出劇碼並不局限於莎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最爲世人所熟知的,恐怕仍然是招牌上掛著的「莎士比亞」劇作。每年超過三十齣製作、旗下兩團各八十餘名團員同時於倫敦、雅坊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兩地五處劇院演出、年度二至三齣重要製作國內外巡演、去年超過一百萬人看過一次以上的RSC演出、自詡「百餘年來在世界各地樹立莎劇製作的標準」。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一直鞏固著 RSC在莎劇表演業界的「正典」地位。 然而,一如作爲「西方正典中心」的莎士比亞不斷地遭受挑戰與質疑,RSC的表演風格也不斷地在做調整、創新,而非固守傳統地那樣「皇家」。此次來華指導工作坊的團員Virginia Grainger就表示,「反傳統是我們RSC一貫的表演政策」。 從節目單的安排可以發現,RSC的演出素材既有莎劇,亦旁及其他(可能近四百年未曾演過的)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當代戲劇,以及較爲早期、或觀衆較不熟悉的歐洲經典。而團員們除了劇場演出經驗外,更多曾在電視、電影圈演出。長期以來RSC致力於與各國不同的導演合作,近期更積極尋求與年輕導演的交流。這些因素都說明了RSC在表演風格的雜揉與吸納。若要尋求RSC的表演風格,或許就像Grainger所說的,「完全得看導演來決定,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門的內在心靈開發方法,那不是可以輕易解釋的」。 RSC的教學課程 由於「RSC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所以團裡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訓練課程」。相反地,RSC裡頭成立有陣容龐大的教育部門,來訓練、指導外界想一窺莎劇表演堂奧的民衆。這次於台灣舉辦的工作坊,就是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部分,其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欣賞並喜愛莎士比亞」。此外,RSC在國內還特別針對戲劇教師、藝術教育者設計工作坊與短期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翻出莎劇新意、如何指導學生演出莎劇、個人表演技能的開發與提升、協助學生準備學科能力會考的表演指導等等。至於在劇場技術部份,RSC也備有燈光、音效、舞台等實務課程可供選擇。 聽起來RSC的表演方法好像有點遙不可及,但曾經擔任戲劇教師多年的

    文字|羅仕龍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雨果街八十一號》讓八位男性難民站上舞台,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無證件難民上舞台 演時事戲劇爭取權益

    由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製作的《雨果街八十一號》,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讓八位男性難民親身上台,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

    文字|羅仕龍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德摩西-莫塔執導尤涅斯柯的《犀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世代掌舵 撐起無限風光

    台灣觀眾對法國劇場導演的認識,多聚焦於作品曾訪台演出的莫虛金、彼得.布魯克,或在歌劇、電影等領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這些大師之後,法國中生代導演早已成其氣候,他們多在卅歲左右就展露頭角,接掌經營國家級劇院,經多年歷練,成為法國劇壇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訪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歐利維耶.畢,還有即將帶著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等。

    文字|羅仕龍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史蒂芬.布隆胥維
    特別企畫 Feature

    稱霸劇壇 他們就是中流砥柱

    這些藝術才華與行政管理才華一樣出色的中生代導演,可說是法國劇壇的中堅,又勇於對社會議題提出想法並付諸行動,打造當代法蘭西劇壇多元豐富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一「點將」,讓讀者更深入認識他們的歷程與現況。

    文字|羅仕龍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第三表演廳」的網站畫面。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歌劇院重金推動數位創作 免付費也可隨時收看

    現有迦尼葉、巴士底兩廳的巴黎歌劇院,為了徹底實踐精緻藝術平民化、藝術無國界的理念,特地斥資兩百萬歐元打造專屬網路平台「第三表演廳」,而其中「上演」的節目,都是巴黎歌劇院針對「第三廳」推出的全新創作,類型多樣。除了表演藝術之外,還有微電影、攝影、繪畫等不同媒材的當代創作。

    文字|羅仕龍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戲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位於巴黎的會址外觀。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博馬榭協會永續經營創意 補助六大領域劇本創作

    法國有舉世少見的、針對劇作家的常態性補助,是由「戲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的周邊組織「博馬榭協會」所提供,且補助對象不限於傳統定義的劇作家,包含劇場、舞蹈、馬戲、街頭藝術等六大領域的廣義劇作家都可接受補助。除了補助寫作計畫,該協會也組織讀劇會,補助劇本出版、翻譯與演出製作,並建立寫作資源資料庫,還根據每年劇本送審的結果彙整注意事項,幫助年輕劇作家認識自我盲點對創作的培植與經營,可說是相當全面。

    文字|羅仕龍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法國高中會考七月中放榜,這次的考題內容戲劇比重頗高。圖為看榜單的考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法國高中畢業會考 戲劇考題比重高

    高中畢業會考(BAC)是每個想進大學的法國高中生都需參加的重要考試,今年的法文科考題重點放在戲劇,社會經濟組與自然科學組的考題是「十七世紀迄今的戲劇文本與舞台呈現」;文學組考生的「藝術科」則考馬戲。考生不只要熟悉經典戲劇文本,也需有觀戲經驗,甚至有機會展現個人的舞台創造力。靈活、多元的考題,顯示法國國民教育體系對戲劇與表演藝術的重視。

    文字|羅仕龍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巴黎歌劇院推出超低票價,深耕年輕族群。圖為巴士底廣場巴黎歌劇院。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普及精緻藝術 巴黎歌劇院推出超低青年票價

    外觀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常讓人感到仰之彌高難以親近,但為了讓藝術向下扎根,新任院長黎士納從今年九月起,推出首演前夜超低票價策略,讓年輕人以十歐元、約合台幣三百五十元的票價,觀賞與正式演出一樣的首演前夜演出,企圖吸引年輕族群走入歌劇世界,並藉此打開新製作的的口碑與回響。

    文字|羅仕龍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劇末男女主角相會鐵橋,是全劇最美的場景之一,他們各從一端走向橋中間,互相擁抱,彷彿跨越生死兩界的結合。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遊樂場中,給我天真落淚與相愛的權利

    法國劇場界的新星導演尚.貝洛里尼是法國最年輕的公立劇院院長,最近他的作品《利里歐姆》在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這齣一九○九年由匈牙利作家費倫克.莫爾納寫成的劇本,故事背景是廿世紀初即將邁入高速工業化的歐洲,劇情融合寫實與幻想筆法,描寫小市民的生活樣貌與真摯情感,在貝洛里尼手中,舞台以遊樂場場景呈現,體現笑淚交織的「人生如遊戲,遊戲如人生」況味。

    文字|羅仕龍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宣布要拍攝拉高斯《只是世界末日》的新銳電影導演札維耶.多藍。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銳電影導演多藍 開拍拉高斯經典《只是世界末日》

    知名法國劇作家拉高斯,生前創作了廿五齣舞台劇本、一齣歌劇腳本,以及多篇小說、散文等,並留下諸多個人雜感、日記等文字,但生前作品並不受劇院青睞,死後才被重視,甚至劇作進入法國教育體系,成為人人必讀的「國民劇作家」。其名作《只是世界末日》,除了由法蘭西戲劇院搬上舞台奠定經典地位,近期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加拿大新銳導演札維耶.多藍也宣布要開拍此劇,卡司聚集法國影壇大咖,備受矚目。

    文字|羅仕龍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法國國立亞洲博物館外觀。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國立亞洲博物館戲劇大展 罕見藏品首度亮相

    法國國立吉美亞洲博物館從四月中展開「從能劇到瑪塔哈理:亞洲戲劇兩千年」文物特展,內容主要涵蓋印度、東南亞、中華、日本等四個文化圈,藏品類型包括考古文物、實際穿用的戲服行頭、野台或室內巡演使用的道具、舞台模型,乃至戲劇主題的刺繡、繪畫等。豐富精采的展品中,知名舞台劇《蝴蝶君》的人物原型時佩璞的京劇行頭,也因主人翁的傳奇色彩,特別引人注目。

    文字|羅仕龍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