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馬利
專業音樂人、媒體人、文字工作者,在音樂系擔任教書匠,
-
藝號人物 People 古樂大師
皮耶・韓岱 向巴赫回望與致敬
皮耶・韓岱(Pierre Hanta),一位享譽國際的法國大鍵琴名家、指揮家,他用不同的身分,帶領觀眾聽見巴洛克音樂更立體、更精緻的樣貌,尤其對於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史卡拉帝(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以及其他巴洛克作曲家的精湛詮釋而遠近馳名。曾先後師事阿瑟哈斯(Arthur Haas)、萊昂哈特。1986年,在指揮家法蘭士.布魯根(Frans Brggen,1934-2014)的幫助下,創立了「法蘭西古樂團」(Le Concert Francais),專注於演奏18世紀的作品,尤以在「Opus 111」旗下灌錄的莫札特大鍵琴協奏曲和柯賴里 (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最為著名,韓岱更成為巴洛克作曲家的權威。 是重製還是重現? 「古樂復興運動」(early music revival movement),一個在1960年代之後興起的「音樂本真行動」,大力推動用古樂器演奏當時的音樂。根據音樂學者謝爾曼 (Bernard D. Sherman)解釋:「我們可以給予古樂復興運動無數個起點,包括從18世紀末崇敬韓德爾,到20世紀初製作古鋼琴(clavichord)」。當時,古樂演奏在英國及荷蘭相當普及,韓岱在年幼時期即躬逢其盛。 對於「歷史風格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韓岱認為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中,人們通常認為最新的音樂是最好的,對過去的音樂缺乏興趣,直到19世紀才有所改變。「這時,音樂家與觀眾們開始關注巴赫的音樂。這導致了對西方偉大音樂文化的複雜情感,現代聽眾往往認為古典音樂比現代音樂更容易理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風格、演奏習慣和樂器的音色也都有所演變,韓岱認為演奏古樂,不只是懷古、重製與復刻,而是必須投入大量精力,讓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21世紀重現,但這些作品終究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必須保有當時的情感美學。「因此為了更精確地演奏這些古樂作品,現代演奏家需要理解創作的背景,包括哲學、宗教、象徵意義、修辭學的重要性,以及這些作品所
-
音樂
絲竹裡的「風」聲
這是一場有「風」的展演,從曲目的安排就可「聞風而知」,幾乎所有的曲目都與「風」相關,從開場的《風城序曲》,讓竹塹的風吹向台北的天空,新竹青年國樂團(以下簡稱「竹青」) ,在指揮劉江濱帶領下,演奏時所流露的意氣風發,使這股風呈現多面向的璀璨,於音樂之外鑲嵌出各種多元脈絡,帶有世代傳承、文化交流、東西交會的意味,聽起來格外飽滿、快意、舒暢。 拉近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距離 劉江濱長年投入國樂的演奏與指揮,深耕新竹、放眼國際,很多中國作曲家的新作,皆在他的指揮下進行台灣首演,也經常委託創作。身為音樂教育者,一手創立「竹青」、與「竹塹國樂節」,不只對新竹地區的國樂貢獻卓然有成,也將「竹青」推向國際舞台,「竹塹國樂節」也成為每年華人地區指標性的國樂盛事。 首先,就選曲端看,音樂會的兩首委託創作,分別是隋利軍《風城序曲》與劉暢《鳳求凰》,皆為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成功拉近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距離,既保有作曲家的個人藝術語彙,也與「風城」的特質一拍即合。這些作品顯然是為「竹青」量身訂做,而劉江濱深諳如何表現團員的實力,難易適中,音樂的每個部分都能讓團員遊刃有餘地揮灑,因此每首曲子的演奏都有極高完整度,也能引起高度共鳴。 再者,就樂曲本身思考,所謂現代化國樂團,絕非中西元素的直球對決,更不是直接削弱含英咀華的絲竹韻味,以讓渡出「他者」的空間。而我們在音樂裡所聽見的「他者」,就像是源遠流長的絲綢之路,東方與西方在其間融會貫通,傳統與創新彼此激盪,國樂的寫意與西樂的形式交互輝映,進而勾勒出我們對國樂的新思維。 譬如隋利軍的《風城序曲》,光就曲名「序曲」,就可看出是以西方的體裁所寫成的民族器樂合奏曲,搓揉了中國北方的吹打樂器與西方的創作手法,用有組織的方式營造出濃烈的東北風格,序奏後由胡琴拉奏出綿長的第一主題,之後再將音程逐漸拓寬,織度層層疊加,無疑是西方動機發展,之後笙進場,猶如第二主題,在屬調上引領著吹管樂,同時使用切分節奏,增添律動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作曲家
鄭伊里 開啟藝術的觸覺與視野 打破場域界線
她用聲響、用肢體、用科技,將音樂的時間性轉化為立體的劇場藝術,用自己的語彙詮釋時間的概念,營造了具有觸感的空間感知。鄭伊里在台灣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之後,再以紮實的作曲技巧為基礎,探詢、思辨、實驗、延伸,用音樂建構藝術的複領域。
-
音樂
一個民族在這個世代的獨特聲響
將古老的民族聲響注入新的活水,用交響化的方式擴大音樂的格局,讓這些流傳已久的神話躍然在舞台上,「祭祀.火把.烈酒張宇安 TCO」整場音樂會將國樂合奏的美感、少數民族的神秘風情、情感張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精采絕倫,這無疑是一場令人驚豔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向宇宙下訂單>>音樂類
台北室內合唱團「中南美彌撒」 2020/12/1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2020/12/11 屏東演藝廳音樂廳 2020/12/12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2020/12/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成立於1992年的台北室內合唱團今年恰巧邁入第30周年。歷年來合唱團從早期音樂到現代作品,從人聲重唱、室內合唱團到交響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均展現出高度藝術性。「中南美彌撒」是合唱團2020年度的旗艦製作。音樂會精選芬蘭作曲家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當代美感的無伴奏合唱,以及法國作曲家F. Poulenc《榮耀頌》及阿根廷作曲家A. Ramrez《中南美彌撒》兩組饒富民族特色的大型宗教作品。作品地域從極北到極南,風格文化也呈現強烈對比。 推薦人 林伯杰 回想已非常遙遠的上個世紀,當我還是大學生,著迷於男高音卡列拉斯所錄製的發燒名盤《中南美彌撒》,便許願能現場聆賞這種充滿民族風情的現代宗教音樂傑作,沒想到隔了幾十年,台北室內合唱團居然把此曲搬上國家音樂廳。 雖然我目標是鎖定《中南美彌撒》,但整闋演出長度不到25分鐘,所幸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曲目安排總能讓人大開耳界。上半場全是我個人沒聽過的當代合唱曲目,像是芬蘭的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等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好陌生但又好好聽,頗是意外的收穫。 下半場排了法國的浦朗克《榮耀頌》與阿根廷的拉米瑞茲《中南美彌撒》,我著實佩服台北室內合唱團如此精準地掌握不同語彙與風格的堅強實力。雖然在《中南美彌撒》的器樂伴奏上,精簡了作曲家原先設定的南美洲民俗樂器,然而請來男高音林健吉是非常棒的選擇,或因他的原住民血統,讓演唱些許脫離學院派氣息,多了些狂放的自然風情。 指揮家陳雲紅已離開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職務,但先前連續3年「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系列,無論是伯恩斯坦的《奇徹斯特詩篇》、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音樂與技巧之外 指揮還需要……
當一個指揮,除了帶領樂團排練、音樂會演出,還需要什麼能力與功夫?曾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的年輕指揮家張宇安,在本文分享他從職業生涯中得到的體悟:從基本功到心理面的精進與建設,透過認識自己建立正確的人脈,細心聆聽才能與團員建立好的溝通面對計畫趕不上變化的現實,他說:「我們能做的還是只能準備好自己。」
-
音樂
極簡舞台承載情感 以歌劇提煉藝術箴言
曾於二○一五年在指揮家呂紹嘉邀請下,為台灣樂迷帶來歌劇《費黛里奧》的德國導演荷穆齊,將與呂紹嘉再度合作,於十二月在台中搬演浦契尼的歌劇經典《波希米亞人》,擅長用現代眼光詮釋傳統藝術的他,將以極簡的舞台設計承載情感的能量,並捨棄中場休息,讓歌劇的來龍去脈一氣呵成,讓這一百多年前的經典作品,寫下更多元、更新穎、更深刻的註腳。
-
音樂 2020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三新」啟航 展現時代聲響
由「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所主辦的「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已邁入第八年了,今年主題以「三新」為主軸,也就是「新作曲家會員、新演奏家會員、新觀眾」為規劃核心,舉辦四場分別以擊樂、室內樂、大鍵琴與琵琶為主題的音樂會,以實驗性的精神,重新審視當代的音樂語彙和形式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0:音樂藝術節蓬勃發展,走向專業與多元
大師名家齊聚分享 年輕學子獲益良多
在國內舉辦國際性音樂活動不是新鮮事,但近年的活動內容卻愈趨多元,朝向更專業、更獨特、因材施教的方向邁進,尤其幕後推手是一群耕耘多年的音樂家,如低音提琴家傅永和的「蘭陽國際低音提琴夏令營」、鋼琴家嚴俊傑的國際性鋼琴藝術節,還有小提琴大師林昭亮的「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他們本著自己的學習歷程與專業經驗,將內容規劃得更為專業,也讓參與的學子獲益匪淺。
-
音樂
乘風舞動黑白鍵 站在音樂之父肩上共鳴
從八月到十月,一股管風琴熱潮將從北燒到南,有傳統有跨界,展現這樂器巨無霸的多元魅力。由史密斯與葛萊利二重奏打頭陣,演出管風琴與打擊樂同台激盪的「戰慄夜曲」,接著兩檔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由荷蘭演奏家利昂.貝爾本與法國巴黎聖母院首席管風琴大師拉特利接力登場。三場的曲目及風格各異,但音樂之父巴赫的作品則成為所有演奏家的最大公約數。
-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典合唱指揮家
克利葛斯特姆 從理髮廳到音樂廳的動人美聲
什麼是「理髮廳合唱」?原來這是一種源自美國的合唱形式,融合了非洲音樂與白人傳統歌謠元素,以無伴奏、緊密和聲的四部重唱開展,始於早年理髮師為不使客人在理髮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感到無趣,所自娛娛人發展出的表演。將與台灣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合作演出的瑞典指揮家克利葛斯特姆,是歐洲「理髮廳合唱」的重要推手,出身古典傳統的他,如何投入這種活潑的演出形式?且聽他娓娓道來
-
音樂 2019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在台灣以樂會友 合唱史上的美好年代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已邁入第十九屆,將在七月底至八月初舉行,今年邀來的國際團隊包括義大利烏特合唱團、瑞典阿爾曼納合唱團、菲律賓曼達維兒童合唱團、德國薩爾布呂肯室內合唱團等,另也如以往舉辦合唱音樂營、指揮研習營、大師班、合唱講座、巡迴音樂會、合唱比賽等,豐富多元的活動,推廣合唱藝術也讓愛好者以樂會友。
-
音樂 「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
四分之一世紀的累積 蛻變、進化、無設限
「紅紅夫人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音樂會,為台北室內合唱團在經歷一連串蛻變及昇華後的初試啼聲,累積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能量,試圖在音樂中再次破繭而出。從本場的曲目來看,充滿了對於大自然的崇敬,宇宙的探索,未來的想像,過往的緬懷,也正是藝術總監陳雲紅的生命哲學。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合唱指揮暨作曲家
松下耕 讓歌聲響起 飛越世間藩籬
他曾因被老師否定音樂才華,離開專業音樂學習之路,但終在合唱團中重新找回學習音樂的快樂;他透過重新編寫日本名謠,將日本民族的共同記憶,藉著歌聲讓世界上更多人知道他是松下耕,是國際知名的合唱指揮,也是優秀的合唱音樂作曲家,曾與台灣多個合唱團合作過的他,近期更接下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的藝術總監一職,與台灣的情誼更形緊密,令人期待能讓他們合作唱出的悠揚歌聲,穿越世界上的所有藩籬。
-
音樂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四季.台灣」
從各方看島嶼 四季的變幻多情
在「四季.台灣」音樂會中,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特邀七位台灣作曲家與五位國外作曲家,各自用獨特的音樂語彙,闡述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情感,對大自然的感激。全場無伴奏且多聲部的曲目安排,挑戰合唱團的演唱實力,並結合了影像、劇場、旁白,將以合唱劇場的形式,勾勒出這片土地兼容並蓄的特質。
-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DJ
無尾熊小子 刷碟、塗鴉、配樂 說故事創意無限
唱盤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圖像小說家這些身分都屬於「無尾熊小子」,雖然大學念的是教育,但早早就投入創作,透過不同的形式現場刷碟、寫作電影配樂、創作圖像小說,為大家「說故事」。他說:「不論是在製作唱片或圖像小說等等,其實我只是喜歡用自己的創意跟大家講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想。」改編自其小說作品的表演《機器人情歌》,結合現場音樂與偶戲電影製作,將讓我們看到無尾熊小子的鮮活創意。
-
演出評論 Review
橫越太平洋的前奏曲
作曲家趙菁文為此次美國巡演所寫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音樂表現台灣精神,一段完整的音樂是由好幾種不同的樂器銜接奏出,代表台灣人的團隊精神,音樂的核心是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主題所蔓延,不斷擴充、彌漫在樂曲中,彷彿一股思鄉情懷或是堅苦卓絕的精神隨之飄散出去,最後到達了太平洋的另一側。
-
藝號人物 People 芬蘭指揮家暨作曲家
沙隆年 用心良苦 引人踏入音樂國度
來自芬蘭的指揮家暨作曲家沙隆年,以令人讚嘆的音樂才華征服世界樂壇,除了創作、指揮,更積極與科技合作,讓古典音樂的觸角延伸至多媒體藝術,並協助發展iPad應用程式The Orchestra,透過新科技邀請年輕世代踏入古典音樂的美麗國度。這次再度訪台,將帶領英國的愛樂管絃樂團,踏上臺中國家歌劇院舞台,帶來兩首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樂載道 以歌逐夢
他所採編的民謠如〈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哮啾啾〉,對台灣人來說,如同母親的聲音那般熟悉;他所寫的歌曲如〈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與〈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可說是台灣人共同的音樂回憶。呂泉生,這位為台灣歌樂耕耘沃土、埋下無數種子的前輩作曲家,今年正逢他的百歲冥誕,回顧其一甲子為台灣音樂的努力,唱著、聽著他所寫的優美旋律,讓人更緬懷其「以樂載道,以歌逐夢」,展現愛、光明與和平的文化深度。
-
演出評論 Review
餘音繞梁尚飄空
最令人驚豔的,絕對是壓軸的史托克豪森的歌劇《光系列星期三》中〈人類,聽!Menschen, hrt〉,這六位歌手出場時各自托著一顆球,代表一顆小行星,並以公轉的軌道方式移動演唱,將整個音樂廳視為全宇宙,歌手們分站在觀眾席的六個角落,更能近距離聽到他們精采的音樂性及技術性。他們要用歌聲包圍整個宇宙,讓音樂的空間被無限放大,頓時充滿「念天地之悠悠」之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