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耶・韓岱(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古樂大師

皮耶・韓岱 向巴赫回望與致敬

台北室內合唱團&法蘭西古樂團「璀璨巴赫」

2024/9/22  15:0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2024/9/25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皮耶・韓岱(Pierre Hantaï),一位享譽國際的法國大鍵琴名家、指揮家,他用不同的身分,帶領觀眾聽見巴洛克音樂更立體、更精緻的樣貌,尤其對於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史卡拉帝(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以及其他巴洛克作曲家的精湛詮釋而遠近馳名。曾先後師事阿瑟·哈斯(Arthur Haas)、萊昂哈特。1986年,在指揮家法蘭士.布魯根(Frans Brüggen,1934-2014)的幫助下,創立了「法蘭西古樂團」(Le Concert Francais),專注於演奏18世紀的作品,尤以在「Opus 111」旗下灌錄的莫札特大鍵琴協奏曲和柯賴里 (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最為著名,韓岱更成為巴洛克作曲家的權威。

是重製還是重現?

「古樂復興運動」(early music revival movement),一個在1960年代之後興起的「音樂本真行動」,大力推動用古樂器演奏當時的音樂。根據音樂學者謝爾曼 (Bernard D. Sherman)解釋:「我們可以給予古樂復興運動無數個起點,包括從18世紀末崇敬韓德爾,到20世紀初製作古鋼琴(clavichord)…」。當時,古樂演奏在英國及荷蘭相當普及,韓岱在年幼時期即躬逢其盛。

對於「歷史風格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韓岱認為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中,人們通常認為最新的音樂是最好的,對過去的音樂缺乏興趣,直到19世紀才有所改變。「這時,音樂家與觀眾們開始關注巴赫的音樂。這導致了對西方偉大音樂文化的複雜情感,現代聽眾往往認為古典音樂比現代音樂更容易理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風格、演奏習慣和樂器的音色也都有所演變,韓岱認為演奏古樂,不只是懷古、重製與復刻,而是必須投入大量精力,讓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21世紀重現,但這些作品終究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必須保有當時的情感美學。「因此為了更精確地演奏這些古樂作品,現代演奏家需要理解創作的背景,包括哲學、宗教、象徵意義、修辭學的重要性,以及這些作品所賦予的舞曲形式與風格。此外,還需要了解當時樂器的特性和聲響美學,這些對於音樂的表現至關重要……然而,現代演奏者所面臨的問題,像是對古樂的理解,要如何再現兩、三百年前的音樂,在在都是挑戰。因為許多傳統和習慣已經消失,樂器與時俱進。譬如,當蕭邦演奏巴赫的音樂時,他仍然深受19世紀文化的影響,並且使用19世紀的樂器。」

此外,記譜法的演變,可能也會導致理解上的誤差。「現代的視唱聽耳方式(Solfège)也在演化,如果按照現代的習慣來演奏古典樂譜,可能會產生以訛傳訛或莫衷一是的誤解。因此,詮釋古樂必須要先用科學的方法,研讀古代樂譜與當時的演奏語彙。」

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早在一個世紀前就有一群古樂先驅者。「在二次大戰前,像蘭多芙絲卡 (Wanda Landowska,1879-1959)、杜麥奇 (Arnold Dolmetsch,1858-1940) 等,已經開始致力於復興古樂,並試圖以新的視角來理解和演奏這些音樂。如今,這種方法已經被廣泛接受,許多音樂家使用接近當時的樂器來演奏古典音樂,並考慮歷史研究的成果。」畢竟身處21世紀,面對過去的歷史,必然有已知的觀點差距、未知的爭論與臆測,唯有用科學的方式來深入探討,凡事加以研究、考證,才能尋找到當時獨特的音樂美學。

皮耶・韓岱(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無法回復「原樣演奏」了嗎?

「原樣演奏(Authentic performance)並不存在,這是唯一確定的事實。」韓岱直接說出這個論點,「我們無法像過去那樣演奏音樂,因為沒有任何錄音能夠告訴我們當時的演奏方式。」

所以我們只能透過一些文獻分析來抽絲剝繭,但可能有掛一漏萬之嫌。「我們研究的範疇,通常只涉及某一個學派、某一個地區、某一個歷史時期,甚至只是某一位作曲家。正因為我們對歷史的陌生,促使我們努力去理解作品和作曲家的思想。」韓岱強調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性,要去理解和接近作曲家原意。古樂如此,任何時期的作品亦然。

樂器的製造與使用,是無法復刻「原樣演奏」的癥結點。主要是樂器的製造不斷改良,主要是人們對於聲響的美學觀與演出的場館,也跟兩百年前有很大的變化。

更複雜的還有樂器的製造,「過去的樂器有驚人的多樣性,不僅在不同地區和時代之間有所出入,甚至在同一家製琴坊裡面也有差異,原因是製琴師不斷研究,以提高樂器質量,並發明新的音色。過去,作曲家與樂器製造商之間有著密切的合作,這種合作在現代已經消失。我們現在的時代主要是複製現有的樂器,而不是創新。」

雖然一些樂器至今仍然存在,但形式有所不同,如小提琴、長笛、小號、管風琴和很多管樂器,因此演奏的技法也會有出入,韓岱提到:「有些樂器已經逐漸消失,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演奏,例如短號和大鍵琴。」

當時的樂器必須能符合時代的需求,除了配合當時的演出場合及觀眾的習慣,也要考慮到巴洛克時期的情感美學(Affection),是很注重修辭學的,音樂需要能夠「說話」,因此樂器的聲響也必須澄澈透明、線條清晰。「大鍵琴的聲音短促而清晰,管樂器則追求多樣化的音色。絃樂器與現代的差異不大,但弓的長度較短,使得演奏增添變化性和清晰度。」

樂器是演奏家的語言。韓岱堅信,隨著「歷史風格演奏」的興起,不僅促進了對古樂的理解和欣賞,也推動了樂器製造和演奏技術的創新。這有助於音樂文化遺產的傳承,也為現代音樂創作和演奏提供了寶貴的靈感。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巴赫的清唱劇是人類的珍寶

韓岱認為「巴赫的清唱劇(cantata/Kantata)被視為人類的珍寶,清唱劇是他每週會禮拜儀式的固定創作,許多已經失傳,但現存的兩百多首都是傑作。」由於巴赫深刻的音樂內涵與複雜的技術,使得不論是在欣賞與演奏上,都有一定的門檻。

由於巴赫本身信奉路德教派,他的宗教清唱劇多半是為路德教會禮拜儀式所寫,音樂形式包含具有結合複音合唱與器樂協奏(stile concertate)的形式,也有來自義大利歌劇的元素、包括獨唱、重唱,以及根據聖詠改編的段落,由於是配合禮拜儀式,因此長度通常都在15分鐘左右,然而此次演出的5部清唱劇,長度也都落在15至20分鐘之間。

進入21世紀,要演出巴赫的清唱劇,必須考量到現代人的聆聽習慣與美學觀。所以在選曲上必有兩大考量,一是觀眾、二是場館。

由於身處21世紀,巴赫清唱劇早已不是僅僅在教會禮拜演出,而是出現在音樂廳的演出曲目,韓岱認為,要在這個世代演出巴赫清唱劇,必須強調音樂的精神性。「考慮到聽眾群主要是來聽音樂會的,而不是參加宗教儀式,參與的人也都不一定是基督徒」。因此,用音樂與觀眾溝通,是首要考量的重點。場地的聲響條件也是一大考量,「由於現代音樂廳空間通常比巴赫時代大得多,要產生出宏偉的聲響效果才行。」

不論是用大鍵琴詮釋,或是與音樂家們共同演奏,韓岱衷心期盼經典在21世紀重現,展現巴赫深刻的藝術思維,邀請大家張開雙耳,一同向巴赫回望與致敬。

人物小檔案

◎ 享譽國際的法國大鍵琴名家、指揮家。早在10歲即非常熱中於巴赫的音樂,受大鍵琴ㄧ代宗師雷昂哈( Leonhardt)的影響。

◎ 18歲即獲得歐洲古樂最重要的布魯日古樂大賽大鍵琴第二奬 (1982)。成為歐美日各大音樂節及演奏廳爭相邀請的大鍵琴家。

◎ 錄製眾多巴洛克音樂演奏的唱片錄音,獲獎無數,如《留聲機》、法國金叉大獎等唱片雜誌的最高榮譽。

◎ 近年來第1位兩度灌錄郭德堡變奏曲的大鍵琴家,成為繼顧爾德和杜瑞克,以及藍道芙絲卡之後,第4位被公認在這套曲目上頗有見解的演奏家。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9/11 ~ 2024/12/11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