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安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體制外的諍言
這群或曾參與官方或民間各種規畫會議、或曾提供教學經驗的民間教育工作者,從藝術教育活動的經驗出發,提出對國教新制的看法,或可作為日後實際施行之參考座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空氣中學習
近十年來在民間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動下,以迥異於政府的體制外觀點興學,開創出一股新的教學觀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時,也曾借助其教學及課程規畫的經驗。在這些學校裡,藝術教育不是一門單獨的課,而是如空氣般隨處存在且自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建一座影像的秘密花園 追求創作挑戰的黃浩良
黃浩良不過三十出頭,卻已擁有十餘年的攝影資歷及得獎記錄。第一個拍攝對象就是表演藝術,從此沒再回頭,他特別喜歡拍攝新生代的作品,因為強烈的實驗性、包容性和延展性最能與他互動出創作的火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台萊卡相機的故事 不按牌理出牌的謝安
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基於對文化歷史累積的認知,謝安放掉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以三十三歲高齡投身表演藝術攝影,由吃閉門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藝術團體的肯定,一晃眼十餘年。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梵音頌歌,樂聲榮耀性靈之主
宗敎在音樂中或許不再獨大,但仍存在著不可抹滅的位置。現代台灣音樂領域的創作者,宗敎也常以「直接入樂」或是「間接影響」的方式出現於其作品中;如徐頌仁與金希文在創作上的精神引領、郭孟雍與佛結緣後的音樂之路,在在顯現著世紀交替間,一片「價値重建、心靈回歸」的潮流中,宗敎在音樂創作上,展現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
名家訪談
林望傑領航的長遠大計
經過一年的合作後,享譽國際的華人指揮家林望傑將帶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往何處去?在質疑和讚美交雜聲中,林望傑提出了他的感受與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動的表演饗宴
在台灣,街頭表演在種種不利條件下多半仍處於被動的受邀表演性質,然而只要他們的身影一出現,總是在人來人往的街上吸引路人的眼光,街頭藝人以其專長,放緩人們急促的脚步,柔化臉上僵硬的線條,撫慰城市人疲憊的身心。
-
藝術之旅
紛戰孕育出的馬其頓
從西元前六世紀建立馬其頓王國到今日,幾經宗敎變革與民族征戰,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國家,雖然飽受戰爭的摧殘,卻在多種民族多元文化的衝擊、融合下,發展出高度文化。
-
焦點
爲下世紀流傳美好聲音
除了一系列音樂會演出,錄音也是胡乃元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當音樂家越久,越淸楚即便窮盡一生,也不可能拉盡世間樂曲。因爲,古典音樂曲目旣深且廣,一人之力斷無法完成。因此,這幾年無論是音樂會或是錄音,都盡量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音樂。」胡乃元說。 在最新一張The Bygone Era的專輯中,胡乃元共演奏了理査.史特勞斯和康果爾德(Wolfgang Erich Korngold)的多首作品。橫跨二個世紀的理査.史特勞斯,從十九世紀宮廷時代以伯爵、貴婦人贊助音樂,走到二十世紀初德、奧皇帝大力推動音樂的輝煌時代,但旋即又碰上一、二次世界大戰,其經歷以現代人觀之,實在難以想像,反映在作品上自然豐富而多變。尤其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去世前寫的四首爲聲樂和樂團的作品,美得令人不敢相信這是歷經二次大戰後寫出的作品。對多數國人而言十分陌生的康果爾德是維也納人,可說是史氏的下一代,此次胡乃原以二人作品爲專輯內容,用意在於將相差一世代的音樂配合,呈現出世代交替感。特別是康果爾德和理査.史特勞斯都碰到同樣的問題──二十世紀開始出現大量現代音樂後,二人均被歸爲保守派音樂,直到數十年後,才以其雄厚實力再度得到大家認同。 提起理査.史特勞斯,國人大多並不陌生,不過,熟悉的可能都是大編制的交響曲或歌劇,如《唐璜》、《玫瑰騎士》等,此專輯收錄的則是國人較不熟悉的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和五首藝術歌曲。胡乃元表示,以往在學校即接觸過理査.史特勞斯的作品,但沒留下太深印象,只覺得史氏作品非常激烈。直到幾年前在紐約觀賞《玫瑰騎士》演出,讓胡乃元有另一層領悟。「當時,我才發現,史氏寫給聲樂的和樂團的並不相同,他太太是個女高音,很多最好的音樂理所當然的都寫給了他太太。也讓我回想起他的小奏鳴曲。小奏鳴曲是史氏比較早期的作品,但隱約可以聽到日後《唐璜》及一些歌劇的來源。才明白原來他的小奏鳴曲也有二個不同層次。特別是鋼琴部分,可以代表整個大型的樂團,技巧相當艱難,小提琴部分則是比較接近聲樂的音樂。」 那次的歌劇經驗,不但讓胡乃元重拾小奏鳴曲,且一直想找機會錄音,更開啓胡乃元一探史氏其他藝術歌曲的興趣。這一探,才發現史氏寫的許多藝術歌曲都很美,短短的幾分鐘,就能將豐富的情感表達其中,初聽時可能覺得平凡,但每聽一次就會有不同的領會,是十分奇妙的聆聽經驗。但如何將聲
-
焦點
室內音樂的實驗劇場之旅
在「胡乃元以樂會友」系列之中,從與大型交響樂團協奏,到小編制的三人室內樂形式,可一窺音樂展現的多種風貌。其中,二場室內樂地點選在實驗劇場,而非大家所熟悉的演奏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無國界
鄕愁,對現代音樂人來說並不擔心,最起碼對梅哲、樊德生、安德石與馬大衛而言,台灣就如第二故鄕,他們在台灣工作、生活,讓「音樂」沒有國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山上孩子的家
能舒服的在家中行走坐臥,並且以小孩的安全與需要爲考量基點,是馬大衛與蕭靜文對家的需求;他們不將工作內容收入家中,要將家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一個休息、放鬆的空間。
-
台北
站在世紀末回首西方打擊樂的發展
相較於傳統東方打擊樂器的悠久歷史,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中,打擊樂一直居於陪襯地位,直到二十世紀初,當傳統古典音樂發展到極致,再也無法讓作曲家及聽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打擊樂才逐漸受到重視。一九三一年,理工出身的作曲家華瑞斯(Varese, Edgard 1883-1965)寫下第一首純以打擊樂器爲主的作品《電離》Ionisation,全曲共使用三十五件打擊樂器,由十三位打擊樂手共同演出。在這首作品中,傳統作品中被強調的旋律、音高都不再是主角,音色的調配成了樂曲構成的最重要質素,預示了西洋音樂發展上的重要改變。 但第一個專業打擊樂團則在三十年後才成立,地點在法國史特拉斯堡。六個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的樂手,抛開傳統的束縛,在布列兹建議下,於一九六二年正式成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並以演奏、發揚打擊樂爲創團宗旨,三分之一世紀走來,爲其譜寫作品的作曲家不計其數,如:梅湘(Messiaen)、克瑟納基斯(Xenaki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阿貝吉斯(Aperghis)、Serocki、Dufourt、Donatoni等。一九八一年,該團更成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學校,培育打擊樂人才。其後,各地陸續成立打擊樂團,其中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瑞典克羅瑪塔打擊樂團(The Kroumata Ensemble)、加拿大芮克斯打擊樂團(Nexus),以及匈牙利阿瑪丁達打擊樂團被稱爲四大打擊樂團。 PAS年會飯店敲響 和爲傳統音樂所設計的音樂節相比,專爲打擊樂的藝術節仍是少數,多數仍附屬於一般音樂節內容中。其中,以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 簡稱PAS)最廣爲人知。 位於美國的國際打擊樂協會每年固定召開的年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是打擊樂界的年度盛事。這個PAS當初只是美國中西部幾個打擊樂家及團體,每年固定聚會一次,彼此交換、討論打擊樂的各種問題的會議,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儼然已成了世界打擊樂中心。每年光是世界各地前來硏習、演出的打擊樂相關領域人士便多達數千人之多,加上專程趕來的行家、及當地的觀光客,常將年會場地擠的水泄
-
台北
擊樂聲震北中南
一九九九年,世紀末的最後一個夏天,當整個社會瀰漫在一片「世紀末」不確定因子的氛圍中,「一九九九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早已好整以暇地端出十個國家共二十場演出的豐盛擊樂大餐,以蓄勢待發之姿,迎向打撃樂的新世紀。
-
焦點
關於齊瑪曼的二三事
得到魯賓斯坦相贈演出時必戴的金釦子,不僅象徵齊瑪曼的傳承地位,更使他對演出的呈現抱持更加謹愼嚴格的態度。
-
十年演藝
新觀念、新作法的音樂十年路
一九八七是台灣音樂界整體生態起變化的一年。在國人期待下,耗資七十四億台幣興建、擁有一流設備的國家音樂廳及戲劇院落成啓用,大量國際級藝術家、團體相繼來台演出;新一代音樂家在學成回國後,一改以往單打獨鬥的演出方式,紛紛組團,以各種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樂戰場,並以新觀念、新作法來推動、經營樂團,爲音樂環境注入一股新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菲利普.格拉斯來台日記
開場。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暖冬的午後,記者們群聚亞都飯店二樓,等待美國Minimal Music大師菲利普.格拉斯的現身。 轉悠。 新象工作人員正商量著是否該上樓請格拉斯,祇見格拉斯已身著休閒服,手叉褲袋,一派閒適的轉下樓來。 落座。 面對大批攝影記者此起彼落的「卡嚓」聲,微笑配合的格拉斯透著幾許無奈與無措。 切入。 記者們的話題圍著Minimal Music、格拉斯的創作理念、和其他藝術型式合作的經驗打轉。 二十世紀已經過去了。 格拉斯說,對他而言,在一九九三年時,二十世紀便已過去,公元二千年祇是個數字罷了。九三年,在音樂發展上起了根本性變化,不祇是技術層面,而是全面性的劇烈變革,新世代、新型式作曲家紛紛冒出頭,將音樂帶往另一個世紀,另一種思考空間。 和聽衆形成互動。 從十八歲開始彈琴,格拉斯自承直到近年來才眞正領悟到「繪畫是視覺的、舞蹈是動的、詩是說的、而音樂是聽的」的涵意,意即,當你在彈奏時,要聽到自己彈的,因爲聽衆是聽到你彈的,這才是和觀衆眞正的交流。 毎一次都是再創作。 而演奏者如何去彈同一首曲子二、三十次,格拉斯認爲每次演出均不同,因爲很多演奏細節都是偶發的,如力度、速度、音樂線條的質感等,因此,眞正的音樂會不是再製造而是再創作。 最幸福的事。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作曲,沒有記者會、晚餐,是格拉斯認爲最幸福的事。 序曲。 電影《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伴隨著格拉斯的音樂,拉開二十一日下午於師範大學的格拉斯座談會序幕,這場由亞洲作曲聯盟中華民國總會舉辦的座談,原希望能藉格拉斯在音樂創作及與其它藝術合作的經驗,與國內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界人士做廣泛的經驗交流,遺
-
焦點
揭起東歐神祕面紗 音樂之城布拉格
布拉格,一個覆蓋著神秘面紗的紗的都市,在共產制度崩解後才逐漸爲世人所知。其實,在整個歐洲音樂史中,捷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但有豐富悠久的音樂發展,更培育出無數音樂人才。
-
焦點
歌劇演出在台灣
七〇年代尾,當台北還沒幾個標準的演出場地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便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搭起佈景,以中文唱起雷昻卡伐洛的二幕歌劇《丑角》,將這個以往祇能藉由七十八轉唱片聽到的洋玩意引進台灣,從《丑角》、《茶花女》一路唱到今年的《飛行荷蘭人》,場地也由克難的國父紀念館、台北社敎館,到標準的國家戲劇院。而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也從民國七十年開始不定期於全省巡迴演出歌劇。 有趣的是,在這短短十餘年中所演出的歌劇,不論是在首善之區的台北,或是離島的澎湖,均吸引了一定比例的觀衆;而比對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和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所演出的劇目及方式,也可看出其不同的思考設計及目的。 國際化是北市交在推出歌劇的重要考量,因此,在每次歌劇演出時,均邀請一定比例的外國歌者與國內歌者搭配演出,藉由這些長期於世界各地演出歌者的經驗及知名度來提昇、促進歌劇的演出水準,並和國內歌者形成互動,另方面也提供國內觀衆國際級的歌劇欣賞機會。而在指揮人選上,亦多會搭配一位新銳指揮,以培養新指揮的歌劇指揮經驗,現活躍於國外的靑年指揮家呂紹嘉、胡乃元都曾經指揮過市交的歌劇。另,市交所製作的歌劇均祇於台北定點演出,一般每齣歌劇演出四至六場不等,分A、B卡司輪流演出。 和市交的國際化相比,省交的製作重點則在於華人歌劇人才的培養,及促進歌劇的普及化。因此,在歌者的遴選上,是以邀請海外華人與培養國內歌者爲主,以提供華人演出歌劇的機會。和市交的定點演出不同,省交除早期三齣戲採定點演出外,其餘均做全省巡廻演出,以將歌劇此一外來劇種普及化。 在劇目的選擇上,北市交和省交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品味。義大利浪漫派大家普契尼和威爾第的作品顯然是北市交的最愛,在演出的十八齣歌劇中普契尼和威爾第的作品便各占了四齣,其中更各有一齣重複演出;另外,比才的《卡門》和雷昻卡伐洛的《丑角》也分別二度演出,顯示了北市交對戲劇結構強、歌曲優美歌劇的偏好。中國歌劇的演出則祇有民國七十四年的《西廂記》。 輕鬆、通俗、故事性,並兼及中國作品推介則是省交選劇的主要考量,莫札特(《魔笛》、《試婚記》)和威爾第(《茶花女》、《弄臣》)各有二齣戲演出,其餘如胡伯定克的《糖菓屋》亦是輕鬆通俗易懂的作品。在中國歌劇演出上則有民國七十九年的《天山雲雀》、八十年的《第一百個新娘》、以及八十二年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起之前
每天能與心目中的藝術家偶像面對面一起工作,相信是人人羡慕的,但是半夜接機,演出前恐出紕漏的壓力,卻是一般人難以想像。兩廳院十年來幕後的精采故事一點也不輸給台上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