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
焦點專題 Focus
一步步見證理查奪權 窺探莎翁獨特魅力
今年才卅六歲的劇場導演托馬.喬利,是法國劇壇備受矚目的「金童」,能演能導,曾以長達十八小時卻熱力十足的莎劇《亨利六世》風靡法國觀眾。四月中他將帶來二○一五年的作品《理查三世》,他說:「十六世紀的莎劇告訴我們:人心惶惶的社會環境如何加速暴君的誕生。今日,這個現象仍未改變,所以我想要透過舞台演繹提醒當代觀眾。」
-
巴黎
當紅導演凡森.麥坎尼 用極端表現挑動當代社會敏感神經
縱橫劇場也跨足銀幕,編導演全才的凡森.麥坎尼可說是法國倍受矚目的青年導演。他以經典改編驚豔劇場觀眾進而崛起,認為劇場演出重點並非情節合理性,而是揭露現世矛盾的力量。去年巴黎秋天藝術節他推出三齣自編自導作品:揭露政治現實的《我是國家》、沉浸式的《這就是我永遠不會告訴你的》與批判文化產業的《缺乏》,透過極端的表現方式,麥坎尼將演出化為一場震撼人心的體驗。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
巴黎
穆阿瓦德新作《眾鳥》 探詢人類自我認同的矛盾
法國國立坷嶺劇院近期推出總監穆阿瓦德的新作《眾鳥》,黎巴嫩裔的他,刻意背離民族情感,選擇以猶太人為主角,因為他認為劇場的功用正是讓人走出封閉的認知,用同理心去了解敵方。《眾鳥》以多元文化背景為基礎,強調出先天血緣與後天環境的差異,透過多元語言與引人入勝的情節,呈現現代人身分的流動性與探詢人類自我認同的矛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流亡藝術家工作坊 用實際行動面對難民危機
陸續湧進歐洲的難民潮,引發藝文界的持續關注,除了創作相關作品與邀流亡者上台演出,艾瑞爾.西貝兒與茱蒂絲.德波兒兩位法國導演在今年九月成立了「流亡藝術家工作坊」,讓來自於十五個國家、多達一百五十名不同專業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可以持續創作,並透過語言課程、心理輔導和法律諮詢,協助他們能夠順利地融入法國當地文化、取得合法居留權,以重振自己的藝術事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廿四小時的考驗 讓觀眾成為自我命運主宰者
從二○一五年首演以來,楊.法布爾的「巨構」之作《奧林帕斯山悲劇儀式的禮讚》共計呈現過十四次,每個城市的觀眾只有一次機會參與這場盛會,今年九月中終於來到巴黎的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這是一場廿四小時的劇場馬拉松,楊.法布爾透過十三個以希臘悲劇人物為題的篇章,能量強大且持續驚人的表演,企圖淨化當代觀眾的心靈,給予他們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體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素人旋風 席捲巴黎秋天藝術節
今年的巴黎秋天藝術節聚焦「表演者」,除了有阿迪蒂絃樂四重奏與傑宏.貝爾兩組首席藝術家,另一特色是有許多以素人為主體的節目,如傑宏.貝爾邀請觀眾參與的《至少是場表演》、夏瑪茲邀請全民起舞的《瘋舞》,還有導演兼劇作家哈迪卜邀各年齡層足球粉絲上場的《運動場》,演出強調出舞台再現與真實人生之間的曖昧關聯,也成功突顯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越語言喚醒童心的多元偶戲
創立於一九六一年的沙勒維爾-梅濟耶爾「國際偶戲藝術節」,是世界上最早以偶戲為主的藝術節之一。今年於於九月中旬舉辦,來自於卅個國家的表演團體,共呈現一百廿多齣作品,節目不只局限於傳統或當代形式,也包含了物件和街頭劇場、舞蹈、互動裝置等各種演出,跨越了語言的限制,也用真摯的情感喚醒了每個人的童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法國藝文界聯手 聲援俄國異議導演
俄國備受矚目的劇場導演謝列布連尼科夫,向來強調劇場演出的政治性,從不畏懼社會保守勢力,也因此引起東正教教派與普丁政權的強烈不滿。謝列布連尼科夫今年五月被指控侵占公家補助款遭到搜查、八月又被以貪汙罪名逮捕拘留。其遭遇引發歐陸藝文人士群起聲援,九月十日更有五十多位法國藝術家出面向俄國駐法大使館表達抗議,並嚴厲批判濫用公權力的專制政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術家向總統發公開信 藝術與政治角力不斷
就在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在《世界報》上投書呼籲總統馬克宏重視劇場藝術後,在一場於亞維儂舉辦的例行會議中,文化部藝術創作司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針對總統文化政見跳票等議題又起衝突,於是藝術家們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總統能與他們制定協約:不讓營利性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網絡,開創以青年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
焦點專題 Focus
挖掘靈魂 跨越文化
十五歲就開始劇本創作的帕斯卡.朗貝爾,表演者就是他書寫文本的重心,他們的外型、音色與氣質都是他創造角色、發展對話的依據。他的劇本以行雲流水的文字提出現世的種種困惑,無論其涉及經濟、政治、種族、情感、死亡還是藝術創作;也以精簡的場面調度,樹立獨一無二的劇場美學風格。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朗貝爾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企圖跨越語言、文化、形式的疆界。
-
焦點專題 Focus
朗貝爾《一生》 繪畫作品的回憶顯靈
二○一七年,朗貝爾以六名國家級演員的形象出發,編寫出一部讓人覺得弔詭卻充滿詩意的劇作《一生》。該劇在今年五月首演後就深受好評,透過老中青三代演員精采的演繹,觀眾深刻體會到朗貝爾文字獨特的魅力,以及他精簡卻豐富的場面調度。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一家之魂》編導
朗貝爾 以劇場探索現實的無形與未知
雖曾多次與他國演員合作,但《一家之魂》是朗貝爾第一齣表現亞洲美學的劇本。透過一家兄弟姊妹的一頓飯,他企圖勾勒出鬼魂和先人的存在,突顯生與死之間的模糊與曖昧。他強調:「在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重視理性價值的環境中,唯有藝術使當代人有機會去探索死亡與未知、擴展他們的想像空間。」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用現代性的觀看方式 探索創作的價值
繼二○一四年首度來台演出作品《奧塞羅》後,紅遍大西洋兩岸的導演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將再度造訪,帶來二○一四首演的《源泉》。本刊特地越洋專訪導演凡.霍夫,請他一談本劇的創作源由,他如何處理龐雜劇情與在舞台上以劇場空間與影像重新詮釋這部一九二○年代的小說,從而回觀我們現實的當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羅莎舞團Fase和《時間的漩渦》
聽見舞蹈的韻律 看見音樂的運動
比利時舞蹈大師姬爾美可將在五月初再度造訪台灣,這次帶來其成名經典FASE與二○一三年作品《時間的漩渦》,姬爾美可本人更將親自演出前者。在Fase和《時間的漩渦》中,姬爾美可用身體重新詮釋了她對於當代音樂的體驗和感動。這兩齣作品打破了和諧的調性和規律的脈動,使觀眾感知到當代音樂潛在的動能,發現身體、空間與聲音之間全新的可能。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李銘宸《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面對戈爾德思 劇場就在生活前方
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是一篇長達六十三頁、完全沒有句點的獨白,是一個男人用他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文字留住一個陌生人。這樣一個文字分量沉重的劇本,鮮少執導文本的導演李銘宸要如何處理?他與編劇鄭智源、表演者楊奇殷,用年輕劇場世代的與戈爾德思展開一場全新的對話。從戈爾德思劇中社會邊緣人的角度出發,李銘宸和鄭智源試圖探索一個熱愛劇場文化的人,如何迷失在這被文創侵蝕的現代生活之中。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充滿詭譎、矛盾的皮諾丘世界
二○一五年首度應臺中國家歌劇院之邀來台演出《仙杜拉》,法國導演喬埃.波默拉的童話新詮讓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今年正式踏入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搬演其童話改編系列的《小木偶》,要帶著觀眾走進一個昏暗、迷離,充滿詭譎與矛盾的皮諾丘世界,讓我們看見一個好逸惡勞的小朋友如何學會成長,怎麼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梭於視覺與敘事間的自由
楊.洛華茲反骨的性格,讓他的作品一直不斷演進。一直以來,他打破慣用的創作手法,挑戰自己的極限。他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成立了尼德劇團,在創作路程中尋找烏托邦更深遠的意義。透過多元媒介下的舞台敘事,他們邀請觀眾分享一場超越時間的儀式性演出:虛擬的過去變成表演的當下、對未來的追尋化為流竄不歇的動能、瞬間的感動停駐在永恆的記憶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虛實交錯的體驗 多層切入的感知
結合多媒體影像與現場表演的劇場手法,已經成為當代劇場的新興風潮,無論是定點拍攝、數位裝置的攝影、即時剪輯、經過特殊處理的合成效果或是3D投影,舞台上的影像不僅製造出強烈的感官效果,也讓劇場演出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除了凱蒂.米契爾,將於五月到訪的凡.霍夫,作品曾經來台的蓋西耶、卡斯多夫他們透過同步影像製造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帶領觀眾深入層次分明的敘事空間,讓他們自行辯證對於現實的多元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