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遊在他方

引領音樂潮流的標竿—柏林愛樂廳

柏林愛樂被列為歐陸三大樂團之一,其聲名享譽國際,而柏林愛樂廳獨一無二的建築,更是每個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朝拜之地。如果想要充分體驗柏林的音樂文化生活,柏林愛樂廳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此外,處處充滿歷史遺跡的德國首都柏林,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修建、重整,在現代與傳統、新與舊之間,城市裡流露出一種既新鮮又懷舊的氣味。現在,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柏林吧!

文字|吳孟珊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專題

趙辛哲:企業如樂團 要相互聆聽合作

十月下旬,知名女高音馮史達德與瑞銀韋爾比耶音樂節室內樂團訪台演出,主要贊助者就是UBS AG瑞士銀行集團。這個老字號的銀行不僅金融服務項目多元,分行遍布世界,更擁有多元文化的員工。瑞銀台北分行總經理及瑞銀集團台灣區負責人趙辛哲指出,瑞銀相當強調團隊精神,因此,需透過優異的團隊工作獲得成果的藝術,便成了瑞銀首選的贊助對象,如帆船運動及交響樂團。

文字|鄭巧琪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書

用自己的角度詮釋自己的音樂

關於《台灣音樂百科辭書》

台灣音樂彷彿是個黑暗的山洞,我們身處其中,卻不知自己在何處,也不知道身旁有什麼。這套辭書像一隻手電筒,照出我們身旁和不遠處的地形地貌,不由得讓人驚呼連連,也不由得汗顏,我們或許能對巴赫、馬勒的生平作品如數家珍,但對自己這塊土地的音樂文化,卻是如此陌生。

文字|吳家恆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書 《Debussy您說是印象派音樂?》書摘

神祕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樂素描《海》

一般人對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音樂,通常會以「印象派音樂」稱之。所謂的「印象派音樂」為何會被稱為印象派?到底是「印象」,還是「意象」?音樂學者陳漢金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剖析德布西所在的美好年代,大師的創作心靈,寫成本書《Debussy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弦樂》。本書已於十一月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本刊特選摘書中第五章〈神祕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樂素描《海》〉之精采段落,以饗讀者。

文字|陳漢金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CD

這方島嶼的悲歡之歌

透過歌聲傳詠,「台灣」不再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來自各方、真真實實活在這塊島嶼上的人們,寄情命運的所在。南管音樂家王心心從中國來台,藉《昭君出塞》唱出台灣新移民們的堅韌和悲涼;好客樂隊的主唱陳冠宇則走進台東池上的有機稻田,跟著務農也寫出飽含土地芬芳芳的《愛吃飯》專輯。他們的歌聲,都是屬於台灣的故事。

文字|李秋玫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專題 幕後千秋/掌中戲,誰來擎? 真正的「台灣國寶」!

古典掌中戲,誰是接班人?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文字|廖俊逞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藝遊在他方 世界十大音樂廳

一山可容二虎的年輕音樂廳——慕尼黑愛樂廳

座落於伊薩河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

文字|吳孟珊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專題 跨種族、跨國界、跨領域

葛力菲斯 集眾才於一身的文化達人

美籍非裔、卻常居德國的達諾穆佐.葛力菲斯教授,是不能用一個頭銜來形容的:他既是編舞家、也是電影節創辦策劃人、更是電視與廣播製作主持人,雖然角色多元,但總是致力於消弭種族歧視、宗教偏見、性別暴力、文化衝突等,在挫敗中仍不斷堅持理念,在艱鉅的環境中,始終樂觀面對,為理想而前進。

文字|俞秀青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藝@電影

與紙枷鎖起舞

陳凱歌談電影《梅蘭芳》

陳凱歌認為《梅蘭芳》有一個母題,是電影中出現的紙枷鎖,京劇舞台上概念化的道具。「紙枷鎖太容易撕破了,但是演員不能卻將它撕開」「梅蘭芳終其一生都被桎梏在這個紙枷鎖底下,但我覺得梅蘭芳是戴著這紙枷鎖翩然起舞」陳凱歌用此為梅蘭芳的一生下了註解,《霸王別姬》、金棕櫚的成功光環、梅家的期望,票房的壓力陳凱歌何嘗不是扣上了一層枷鎖,奮力起舞?

文字|哈主播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書

《樂來樂想》 穿梭樂海串珠玉

焦元溥的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應該異於常人,才能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物串連起來。不妨試試看,你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作曲家梅諾第的歌劇《電話》、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師維爾奈的《西敏寺之鐘》和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三首作品嗎?這種看似無稽但又言之成理的跳躍,正是焦元溥隨筆的一大特色。

文字|吳家恆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專題

生命的陪伴,歲月的故事

老人劇場在台灣

八月時,兩廳院推出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台灣新劇經典《閹雞》,劇中幾位出身老人劇場的銀髮族演員如吳煥文等,舉重若輕地就演出這齣戲的寫實氣氛,令人動容。而十月份上陣的另一齣新劇《高砂館》,更是邀來以口述歷史為主的老人劇場團體歡喜扮戲團擔綱,令人更期待這些銀髮演員的表演魅力。到底老人劇場為何動人?這些銀髮演員如何在舞台上綻放丰采?且聽在國內一手帶起老人劇場的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為我們細說從頭

文字|廖俊逞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藝遊在他方 世界十大音樂廳

美國娛樂業歷史的原爆點—紐約卡內基廳

卡內基廳在某種程度上也由於它的地緣關係,從古典音樂、精緻藝術的捍衛者,逐漸蛻變成為通俗表演藝術圈子裡其人其作跨界進入所謂「古典」的殿堂,晉身成為「時代的聲音」、「傳世的經典」最好的一個跳板。也正因為它這微妙的地理位置,它與百老匯音樂劇作、它與爵士音樂流行歌曲、它與美國新生代創作者暨表演者等等,層層次次的因果循環,結下了不解之緣。

文字|陳煒智、陳芸芸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幕後群像 打造音樂廳裡的人性溫暖

豐田泰久 讓聲音有更多可能性

曾打造出東京三多利音樂廳、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的聲學大師豐田泰久,於八月中旬應兩廳院之邀訪台舉行講座,並為國家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把脈。雖然是注重科學數據的聲學設計師,但豐田泰久更重視的是音樂廳中人性的因素,他指出:好的音響設計最關鍵的因素並非在於音響系統,而是在於音樂本身。如果沒有好的音樂家演奏,音樂廳也只是個盒子。

文字|陳英峰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藝@書

「劇本」少了,「粗口」多了!

二○○七年香港劇壇的兩個現象

在戲劇市場化越發將戲劇變成「消費品」之時,劇場詩意性、文學性日漸消淡,舞台「粗口」成風,喜劇鬧劇充斥,在官能性、娛樂性掛帥的情況下,如何去增加香港劇場的多元化?如何去讓詩意性、文學性的戲劇繼續存活?甚至應該去探討消費性、市場化的戲劇製作,是否可以同樣保留戲劇的詩意性、文學性?

文字|周凡夫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藝@電影

女性影展與坎城影展的「十月交鋒」

今年的女性影展強片如林,除了有台灣製造的《「37ARTS」舞者紀事》、《艾草》讓我們看到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影像呈現,還有坎城參展片《踽踽巴黎》的加持。巧的是,十月份多部今年坎城影展參展與得獎片也紛紛上映,營造「台灣女性影展」與「坎城影展」的針鋒對決,傷的可是影迷的荷包啊~~~

文字|田國平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