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聽」得更有趣
在聲音教育匱乏,音樂教育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流的台灣,薛佛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是個極好的開端。透過看似遊戲的練習,誘導出聲音的不同面向,進而又從哲學、文學等社會科學,及城市規劃、公共藝術裝置等設計的角度切入。讀者可從練習對聲音的敏銳度開始,到主動聆聽,乃至主動創造。
在聲音教育匱乏,音樂教育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流的台灣,薛佛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是個極好的開端。透過看似遊戲的練習,誘導出聲音的不同面向,進而又從哲學、文學等社會科學,及城市規劃、公共藝術裝置等設計的角度切入。讀者可從練習對聲音的敏銳度開始,到主動聆聽,乃至主動創造。
我只看見女主角酗酒、失控、自殘,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個不能接受自己被遺棄的女人的行為(模式),但任何一個這樣的「女人」都是米蒂亞嗎?米蒂亞不是一個「受害者」,而在這部現代版的《米蒂亞》裡,觀眾被放在的位置,還是「同情」,因為「懂」。
做著運動、跑著健身, 走著看展、坐著觀戲, 外在的身形體態,在實踐中塑造, 內在的心靈養分,在創作裡滋養。 看似有關,實則少有連結的運動和表演藝術、 看似相近,實則少有交集的劇院與運動民眾, 在「運動你的藝術」工作坊中相遇。 芭蕾舞者葉名樺、青年優人鍾鎮陽, 碰上了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延請的教練們。 他們優異的身體素質,透過按部就班的暖身與課程, 成了大眾得以仿效、學習的目標。 他們精湛的表演技能,經過運動的轉化與訓練, 也能讓人一窺藝術是如何在身體的動能裡, 詮釋情感、豐沛內心、開啟想像, 成為創作的素材之一。
「運動和舞蹈藝術這兩件事情還蠻相近的,可是隱約還是有一道界線。」如何打破這條線,讓愛運動的民眾能踏入表演藝術領域?舞者葉名樺與運動教練洪梵恩聯袂規劃了「運動你的藝術芭蕾訓練工作坊」,以身體作為共通的語言,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不同的視角,探索身體與藝術得以展現的各種可能性。
打坐、打拳、打鼓,這「三打」是優人神鼓訓練優人的核心概念,如何將此概念與健身訓練結合,打造出一場體驗課程,是青年優人鍾鎮陽與TFL淬煉體能訓練中心創辦人高漢耀聯手策劃「運動你的藝術打擊表演工作坊」的重心。工作坊結合擊鼓與肢體訓練,讓學員學習何謂正確使用身體方式,也讓大家反思自己對藝術的定義,並用運動方式去呈現。
劇場是屬於「當下」的藝術,發生過後不可能百分百再現,而近期則有兩檔展覽、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切入多年前的劇場時空,透過藝術的再演繹,與當年對話,召喚劇場回憶
暑假是旅行的季節,如果不能真正啟程,看看這幾部電影,都能帶你跨越國境,甚至穿越宇宙。從一個日本公園出發,跟著貓踏遍伊斯坦堡,又跟著大盜遊逛歐洲,或是跟著盧.貝松穿越奇想的太空
在EMI發行的《羅斯托波維奇大全集》中,可以聽到羅斯托波維奇首演蕭斯塔可維奇《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現場錄音,珍貴之處在於,它是演奏家拿醫院裡面用剩的X光片轉刻偷錄,才能夾帶出蘇聯得以面世的。為了紀念當年「人骨唱片」保留下珍貴音樂歷史記錄的傳奇,EMI刻意在黑膠唱片上面印出X光透視圖,讓我們記得這段歷史。
曾是性侵受害者的鋼琴家詹姆士.羅茲,在《關鍵音》一書中寫出音樂如何療癒並救贖了他的人生,他挑選了同樣為身心所苦的作曲家所創作的樂曲搭配每個篇章,細數自己無時不在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音樂不但拯救了他,他也對推廣古典音樂有了創新的想法,於是走出了全新的生命
電影,好夢惡夢,都是夢。想做好夢的去看《吃吃的愛》,做之前做之後,面對都是現實。而想和現實玩捉迷藏,就是走進別人的故事裡做著自己的夢。《吃吃的愛》做的夢比較直接,就是現實中得不到的,看見別人得到,自己可能也有片刻安慰。這樣的夢,誰都知道不真實,可我們都會想把生活靠近那裡,讓夢變成現實。
五月結束,報稅季也結束了,回顧過往一年的收入狀況,表演藝術工作者辛苦的付出賺得多少?敝刊試圖透過抽樣問卷調查,約略呈現各領域中表演工作者收入的樣貌之後,再從中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此次問卷調查統整音樂、舞蹈、戲劇(不含戲曲類)三領域,各十名表演者,於二○一六年全年收入與工作概況。受邀填寫問卷的表演者們,其基本條件限制為: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畢業之後或從事專業表演工作至今,曾參與五次以上售票演出,且去年至少有過一次售票現場演出。而因各領域的生態狀況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讓三個領域的調查結果分開呈現,以免混淆。 問卷內容則將「表演者收入」略分為三種:一是劇場(現場)的演出薪資,包括實際演出場次費用和排練費用;二是相關領域收入,所有並非現場表演的錄音、配樂作品或影視類演出、並非以表演者身分參與的相關領域工作,如編導、助理、技術、行政,以及主持工作坊、擔任講師等與專業有關的教學類收入,均包含在內;然後則是完全與表演藝術無關的非相關領域工作等。 最後,我們仍是要說,因為台上的表演者百百款,即使是同領域各種型態的演出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抽樣調查結果僅供參考,而非表演藝術業態全貌,只是大膽地呈現了小部分在舞台上為藝術創作的表演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收入現況。
舞蹈身體的養成完全靠時間累積,訓練更是日日不斷無法偏廢,不管是獨立接案者或是駐團舞者,他們為演出投入的時間成本極高,但反映在收入上,數字則是令人心驚。
回到基本面來講,雖然我個人覺得精神性的東西才是最核心的,其他都是次要的,都只是為了要輔助這個核心。但現實來說,工作與收入完全不相符,連基本工資的水平都達不到,這很恐怖。一般行業,勞心的報酬通常高於勞力,但在表演藝術圈子則未必。
音樂類型多元,相關表演工作者的工作型態與收入狀態也難以一概而論,本次收入抽樣調查邀請十位音樂表演工作者參與填寫問卷,包括西樂、國樂、聲樂、爵士樂演奏者,均為自由接案者,非為有固定團隊工作者。
演出是一種歸屬感,畢竟演奏家就是要有舞台,所以拼了命要有演出機會的。會想要放棄就是在求學中遇到瓶頸,但跨過之後就會發現學藝術最大的啟發就是不能逃避,因為卡關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唯有自己想辦法解決。會走到這一步就不會放棄,只會想要怎樣讓自己各方面可以更好。
此次參與調查的十位戲劇表演工作者,以舞台劇演員為主,不含戲曲類演員。他們所參演之劇場作品多元,包含製作規模較大的音樂劇、觀眾數量較多的兒童劇,在國外各城市巡迴的大型戲劇演出,與中小型劇場演出。除了演出收入外,近半數的受調者還能仰賴相關領域工作的薪資,以戲劇教學、表演指導為大宗,接著是影視演出。
去年一度蠻想放棄的,我在進入劇場以前,也是有想像過,或許有朝一日,我可以一直靠接案子為生。後來才發現,不管是不是案子接超多、超滿,還是沒辦法只靠這個生活,就連那些我覺得很厲害的演員,他們也不太可能如此,大部分還是要教學,或是接影視表演,這件事情讓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這個狀況再持續五年會怎麼樣?我還要繼續在餐廳打工嗎?
韓國藝術家崔旴嵐的創作都賦予機械「生命」,他認為擁有生命的證據就是「動」,並以「靈魂機械」稱呼自己創造的新物種,它們猶如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從遠古走向現在的未來生物。透過動態雕塑,他傳達了個人對於政治、城市與生存環境的看法。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的「靈魂機械鍊金術」個展,可說是崔旴嵐迄今最大規模的個展,共展出卅三件歷年代表作。
小津安二郎的弟子、與大島渚同輩的篠田正浩,因西方大導馬丁.史柯西斯拍出新版向其原作電影致敬的《沉默》,再度被注意。由高雄市電影館推出的回顧展「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讓台灣影迷透過八部其不同時期的作品,看到這位曾三度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的日本導演之影像特色與劇場間的關連,也認識日本新浪潮中的這位標竿人物。
這三張專輯前後不一地出現在我書桌上,三張都聽了三張都喜歡,是風格迥異的當代音樂。其一是《鐵達尼號》配樂作曲家詹姆斯.霍納的遺作《拼貼》,讓人聽到法國號營造的遼闊悠遠;其二是希納斯特拉的The Vocal Album,有男高音多明哥的精采演唱;其三是高利霍夫的《藍》,樂曲與冥想東方的氛圍呼應。
美食,是靈魂的慰藉,但當視覺、嗅覺、味覺都打開時,聽覺,怎麼能閒著?對的音樂讓你胃口大開,不對的音樂讓你胃口盡失,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經驗,而在《義大利音樂廚房》一書中,作家楊馥如透過文字道出她探索義大利美食與音樂文化的體驗,以風趣的筆觸,讓讀者知道義大利的「廚房」如何以魔法與創意愉悅著古今中外的靈魂,而音樂根本就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
正是在他認真地玩著「我不能輸」的遊戲時,我恍然明白《理查三世》近年在莎翁劇作中名列「最受歡迎排行榜」前茅不是沒有原因,理查三世的悲劇,就是現代人最能認同的悲劇:沒有被人慾望的外表,就不會被愛;不會被愛,便等於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又為何要苦苦與生存摶鬥?要與生存搏鬥,唯一辦法,就是寧可扭曲內心的自我,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外表醜陋 。
當背起行囊出發時,旅行的夢想就開始實踐了。 脫離了一成不變的軌道,日子似乎都狂野了起來。 所有孤獨的、邪惡的、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 似乎都變成了脫離了牢籠,陪伴著旅人的白天和夜晚。 都說劇場是作夢的地方,但旅店,又何嘗不是。 台南老爺行旅,與在地人交陪, Solo Singer In,改造溫泉鄉, 台北旅店,讓台灣被看見。 誰說舞台一定發生在殿堂? 他們用表演藝術,打造旅人第二個家。
老爺集團旗下的年輕設計品牌「The Place台南老爺行旅」,在設計上結合台南在地文化元素,也與藝術創作者合作,翻轉空間思考,透過藝術裝置與表演,讓旅人落腳此處,能有與眾不同的人文體驗。除了之前與台南在地表演團隊推出裝置展,今年更邀請稻草人現代舞團與河床劇團,以旅館空間為舞台,讓觀眾能直接走進「舞台」參與互動、創造樂趣。
前身為「賓城旅社」的Solo Singer Hotel,位在當年的溫泉鄉、懷舊氣息濃厚的北投,在「老旅社復興」團隊的打造下,古色古香的空間,一切都是「老」味道,而且邀請多位藝術家各自打造「自己的房間」,讓每個房間都可以說自己的故事。獨特的氛圍,也吸引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目光,狂想劇場廖俊凱在此演出由郝譽翔小說《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改編的戲劇《洗》,在空間中述說故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