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音樂飛行

人才外流,還是新的出路選項?

台灣曾以作為華人世界新舊融合、美感創新、開放自由的挑戰先鋒,以全人類共同理想為己任,這是「大國思維」;認定人才外流就像失血一般,小小一個島,資源有限,幾下子就挖空挖垮了,這是「小國論調」;大小固然受限於諸多客觀面積、人口數、天然資源豐富度但決定心態大小的,實際上是我們內心的認知。

文字|陳樹熙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行動,還是流動?

楊.裴普鮑姆設計的舞台,沒有一個不令人覺得,空間是立體的,時間是流動的,人物是活著的,因為,這三件事情,通過楊的設計,一直在互動、交流,演員的「戲」,既讓表演被看見,也帶動著環境的、情節的改變被看見。而這些改變,最終又會成為觀眾離場時帶得走的問號:當我們見識過足以被稱為震盪、震撼的不同,誰還願意往回頭路走?

文字|林奕華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平心而論

走在眾人之前或後?

原來我認為突破舞蹈語彙的「一大步」,在觀眾眼裡可能是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一小步」!觀眾在看熱鬧之餘,要改變他們的認知是要一點一點地來?觀眾對看表演的「信心」,除了要有製作單位對優質節目的努力外,可能也需要靠場館的共同「催化」?觀眾看得那麼開心的演出,有什麼我可以借鏡之處?我是要踩在大眾品味的肩上推出製作,還是要努力要讓大家都看到我想要大家看到的風景?

文字|平珩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寂寞,還是孤獨?

三個女人,都平凡,但是都有她們的自我。她們的堅持,看上去都沒有什麼特別,可是如果在看她們的故事時都有把細節一一看進去,《20.30.40》其實是一幅中港台過去卅年少有的現代女性肖像。即便會被認為很「中產」(布爾喬亞),可是,這也不能否定「她」的重要性:中產社會對於女性尋找幸褔的價值觀,張艾嘉並非照單全收,卻是提出反思。

文字|林奕華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音樂飛行

精采評論,讓我們有笑的自由

我牢記著漢斯立克對洪佩爾丁克《糖果屋》所作的評論,我記得他說的大意好像是,巫婆抓小孩來是要吃的,不是要把他們變成薑餅,不過沒有復活的情節,又怎能作為華格納的傳人,這番揶揄話再三讓我笑翻天這番具有啟發性的一針見血之言,並不會讓我從此不聽《糖果屋》,我還是很喜歡它,認為它寫得很棒,只是我不會「神格化」它。

文字|陳樹熙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玻璃房,還是偷窺窗?

導演賽門.史東的「玻璃房系列」,到了《史特林堡酒店》,終於因為沒有旋轉舞台,觀眾的視點,才不再似是有所擴大卻其實只是留在原地,因為,三幕劇的「三」幕,給予觀眾改換了位置觀看劇情的推進,做法是,每次大幕打開,就是不同上一幕的三層樓和六個房間。房間,當然是之前的房間,酒店的房間可以都一樣,但內裡的擺設換了方向就是另一間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所產生的彷彿、虛幻,便是前兩次旋轉舞台沒能做到的時空錯落。

文字|林奕華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音樂飛行

從過去走來的沙龍小品

「廣闊版」的夜曲有其嚴肅性與深層思維存在其間,遠遠超脫時下一般的商業與俗尚範疇,但是把古典音樂洗去風味變成音響結構就是解答嗎?不過若是把Pollini的夜曲演奏與一些打著古典音樂旗號,但實際上場面多過於內容,聲勢多過於真心真情的製作,讓我在二者之間做個選擇,我想還是寧可去聽聽來自「過去」的「未來」夜曲吧!

文字|陳樹熙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從門隙看出去,還是從窗戶看進來?

觀眾未必都能區分各種觀看的性質,是以,「放大」便有新鮮、奇觀造成的興奮,「電視(劇)」又不會使形式凌駕了內容上的安全感。一新一舊一生一熟的配搭,因此並未因為科技進步而給劇場創作造就新的角度,新,就是開拓之前未有的想像空間。 舞台,是想像的天堂。導演,是從那兒來的信差。

文字|林奕華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音樂飛行

戶外演出,是我們要的藝術?

說真的,戶外演出需要景色佳絕的場地、風和日麗的天候、一套較為輕鬆應景的曲目,另一種購票模式、另一種將音樂與環境氛圍緊密結合的構思企畫。在雨中演出一點也不詩情畫意,樂器會受潮損壞,溼答答的環境也令演奏者分心,不可能呈現最佳演出狀態,趕工架好的音響也沒充裕時間調校,聲音往往破破的;既然這樣,又何必強求呢?

文字|陳樹熙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演出製作事二三

當「自由接案」碰上「專案管理」

對專案管理職位的自由接案者與雇用者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挑戰。本質上,每個專案一旦承接,就是一個全職責任制,只是不固定場所或時間。專案管理者必須要有高度積極主動的實踐力。在每個工作環節點上,都能夠拿出成績,甚至主動出擊。事情運作於無形,而成果有目共睹,是為成就。

文字|林家文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音樂飛行

永恆,往往只是令個人終生難忘的感動片刻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是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三不五時把先聖先賢大師們的頭像拿出來,撢掉上面的灰塵,讓它看起來光鮮亮麗,有時在晚上當指揮舞動起他的指揮棒,鋼琴家舞動起他的十指,頓時就像施展起招魂術,先聖先賢們突然活了過來,魔法般地再次指引我們奏出那些經奏過、聽過千百次的樂音,有時好像真的活了過來,有時則半死不活。

文字|陳樹熙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平心而論

各有收穫的「雞婆」

如果在大學上課時碰到器材有問題的狀況,來自她學校的學生多半是第一個發現老師「求救」的哨兵,也常是第一個衝出來幫忙的救援。她的學生在團體演出中,也是很可靠的「核心」,他們懂得「眼觀四方」,對不意出現的「閃失」能立即補救、補位;遇上需要協助的後台活兒,他們也不會做壁上觀,總讓人感受到在「一條船」上的溫暖。這種以身教養成的「雞婆」,讓她成就了更有「人味」的藝術家。

文字|平珩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