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專欄 Columns

什麼時候該「乎伊去」?

你曾突然聽到一首歌,然後就忘情地開始唱,也許手還會握拳靠近嘴,以為自己正拿著麥克風嗎?忘掉一切,讓音樂帶著走的感覺很神奇,無論是跳起舞、在空中假裝打鼓,或是唱起歌來。這樣是不是和《冰雪奇緣》的主題曲〈Let It Go〉一樣~「乎伊去」?問題是,你不可能隨時隨地這樣做,那會看起來和瘋子沒兩樣。

文字|范德騰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專欄 Columns

鄉愁,有如一齣戲

《冬之旅》讓我悄悄地跳出來,好像一個離鄉多年的遊子,回到家門口,反倒情怯,甚至害羞了,望著台下家人般的觀眾,我不該去知道,但是我還深深地感覺到這是「台北」,是廿九年前,這個大劇場落成時,我就是在台上演出過《西遊記》的演員。好多故事,好多次的分心,好多次地偷看自己和台北的觀眾互動的感受

文字|李立群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專欄 Columns

關於動作那檔事

我一直很訝異,人類自古就長得一付很統一的樣子,一個頭、兩隻手、一個軀幹、一雙腿,不多不少,雖有長短圓扁,或偶有瑕疵,但基本的組合是不會改變的。而人類就用這一付簡單的基本組合造就了古今中外各式不同類型的舞蹈及無法算計的個人動作風格。每每想到這事,就不免對這種從有限裡長出來的無限由衷讚嘆起來!

文字|古名伸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專欄 Columns

上帝、魔鬼,還是我自己?

每當我演奏完,總是會有人來跟我說:「你要對你所擁有的天賦感到非常感激,因為這是上帝的恩賜。感謝主!」我猜這些人講這些話是一種恭維,但我卻不這樣認為。來自上帝的恩賜?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上帝在我身上下了一個咒語,讓我從不會彈鋼琴,瞬間就能夠演奏貝多芬奏鳴曲?當然不是!從四歲起,我幾乎每天都練琴。音階、琶音、練習曲、奏鳴曲那是我會彈鋼琴的原因。這是我努力練習的成果,而不是來自上帝的神奇法術!

文字|范德騰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憑什麼談這些

我不能只去奢望碰到多好多好的劇本,或者多龐大專精的團隊,反而是我個人的內心反省,有沒有離開原來舊有的「中心意念」,如果離得開,即便是在原有的一成不變的製作環境裡,我還是可以重新找到一個自我的焦點轉移,也就是更真誠地活在當代,不要去分年齡,就是一個自我,就是一個我的內心感受,去面對當代各種新電影、電視、舞台的新的挑戰

文字|李立群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專欄 Columns

無知無罪,懦弱有理

在這之中發現自己原來沒膽生小孩,充其量只能做創作。小孩長得不好既塞不回去,又不能銷毀,事情太大條了,做個作品相較之下簡單太多,既可以享受此起彼落五味雜陳的過程,又可以滿足自己想要生產創作的慾望。做不好大不了以後當那作品從來不曾存在,再也不要提它。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創作卻沒有背負一生的掛心和責任,自己還喜孜孜地把膽怯包藏在創作之下。

文字|古名伸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專欄 Columns

要狼吞虎嚥,還是細嚼慢嚥?

她又彈了一次,還是一樣哩哩啦啦很掉漆。我再次阻止她往下彈,說:「你說你每天都有練這兩行,但還是沒辦法不卡住?」她說:「對,還有我練了整首,不是只有兩行。」她解釋,如果沒有練完整首曲子,前一個老師會把她趕出門。當然,我立刻想起在法國夏令營的那位老師。所以我告訴她,她才剛開始成為我的學生,她必須了解我的期望。而接下來的十分鐘,我唸了她一頓,有關於一個好學生該如何吃漢堡的訓話。

文字|范德騰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話說輕盈

我們都知道,因為想法、意念、習慣、甚至原則,都是靠歷史累積下來的。時間啊時間!成了我們最大的資產,也是最大的包袱。於是我們處處受絆,於是年紀大的人輕盈不起來,於是一個歷經相當年分的組織會無法進行改革,於是一個有歷史的國家會難以進步。我常作自我辯論,這是必定要如此的嗎?有沒有可能我們更活在當下,把習慣及原則當作參考,而非必然?

文字|古名伸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專欄 Columns

「緊緊圈」還是「鬆鬆圈」?

在我的認知上,發展對音樂的喜愛和取得技術是一樣重要的,但許多頂尖的老師卻和我有著不同想法。我曾聽到一位著名的老師自豪地告訴大家,她沒有任何一個會偷懶的學生,因為不努力練習的學生,會被她逐出師門。她說:「貝多芬的爸爸是個嚴格的監督者,所以塑造出一個『樂聖』兒子。輕鬆、快樂學習,就不會有成果。」所以,如果你想要找個鋼琴老師,最好是找個有「緊緊圈」的,是這樣吧?

文字|范德騰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專欄 Columns

載體與內容

內容藏在創作者的思考裡,如水或空氣一般無法被觸及,所以藉著創作的形式,內容可以滲透而出。身為創作者其實花最多的精神在面對形式的取決:編舞者思考動作的風格及取材,段落的安排乃至於服裝、舞台、燈光等視覺的呈現;畫家的畫風,運用的媒材與筆觸,選擇的色彩及布局;作曲者選擇的曲式風格,運用的樂器或素材,對時間因素的配置等,不一而足。

文字|古名伸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專欄 Columns

美食,還是準時?

我還在大口喘氣,就按了門鈴。老師一開門,就用她的破鑼嗓說:「你遲到了!」看到老師嚴肅的面孔,我不知是白目,還是哪裡生出來的勇氣,居然誠實地跟她解釋:「我的火車誤點了,害我還必須很快地吞完我在麥當勞點的餐。」接著,她瞪大了發火的眼睛,立馬回我:「麥當勞!?你都遲到了,還去麥當勞!!」

文字|范德騰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身體道場

舞者擁有的樂器實在太複雜了,想要完全了解它可謂登天還難,充其量我們只能說盡畢生之力漸漸地了解它而已。為了了解它的功能,了解它的感受,我們花上一年又一年的努力;而身體也一點一滴地以它的合作回報我們。這是漫長的一個馴服過程,雖說因為如此舞者對身體的熟悉度與敏感力已經遠超過一般人,但其實我們對身體的理解,只是整個實際版圖裡小小的一個面向罷了。

文字|古名伸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專欄 Columns

當我得邊彈鋼琴、邊吹口琴……

在這個學術研討會上,我要證明巴伯的鋼琴作品可以輕易地用口琴來吹奏。所以,我必須用鋼琴和口琴輪流演奏這首樂曲。每次,我要彈鋼琴時,就必須放下手上的口琴;要吹口琴時,又要伸手到處找它。當我為我太太示範這個曲目時,她覺得那實在是手忙腳亂。她問:「難道沒有什麼工具可以讓你同時彈鋼琴又可以吹口琴嗎?」當然,我告訴了她那個小時候的悲慘故事

文字|范德騰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專欄 Columns

「永」,不管是流動的河或運動的人,都是變動的形象,是隨時保持平衡下沉和上浮可以呼吸和前進的空間,或是有隨時上岸的準備。因此,如何保持合適的體格和培養體力,平衡不時冒出的念頭/想像(如中國市場)和評估目前的能力,盡量保持清明的狀態隨時面對危機和機會的處理,不是揮舞著「永」夸夸其談,穿上不合腳而無法動彈的鞋。

文字|王嘉明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