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作曲家 李元貞

用音樂生成圖像、牽動記憶、打開世界

文字|李元貞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1
資深音樂工作者 林伯杰

強敵環伺,更要聽見台灣樂團的聲音

文字|林伯杰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1
資深樂評人 林采韻

挑戰「大禮包」製作極限,聆聽台灣破格新聲

文字|林采韻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1
古典樂網站「MUZIK AIR」副總編輯 連士堯

跨界較勁、樂壇交響,聽見音樂的多重風景

文字|連士堯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1
夜鶯基金會講師 張皓閔

從馬勒到蕭斯塔可維奇,黃金組合的必聽現場

文字|張皓閔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1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

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

在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逐漸交融的今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不僅是一種觀看的工具,更是一種觸動身體、延展感知的場域。本企畫「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從陰性視角出發,聚焦3組台灣藝術家的實踐,探索身體如何在 VR 中消散、重組、生成,並與情感、記憶與未知力量交織。 在疫情促使創作轉向的契機下,編舞家何曉玫以《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透過女性鬼魂的凝視,將舞蹈、吟唱、米藝與 VR 融合,讓漂浮、裂解的身體在虛擬空間中得以延續,開啟觀看破口,讓潛伏於歷史陰影中的女性得以發聲。 另一方面,編舞家蘇文琪則延續10年的科學探索,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走向宇宙深處,歷經《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推出新作《暗宇之感》,深入創作的洞穴,嘗試以 VR 再現黑洞、暗物質等「不可見的存在」。在她的實踐中,科技不再是硬核的展示、不是創作的目的,而是透過陰性質地的敏感與柔韌,向不可知提問,體現不可言說的能量。 而由雙胞胎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歷時7年醞釀的《The Awake》正邁向最後一哩路,以漸凍人的身體經驗為切口,轉化病友與家屬的幽微情緒與時間感,藉 VR 打開非線性、片段化的情感場域。觀眾不僅「觀看」作品,更被牽引著進入其中,在感受先於理解的過程裡,將自身生命經驗投射其中。 這3件作品有各自的核心關懷,卻在 VR 的延展裡相互呼應,指向身體作為感知載體的開放性,並透過敏銳凝視,觸及那些難以名狀、無法被符號化的「不可見之感」。這些創作不僅挑戰劇場與觀演的邊界,更以陰性敘事為方法,讓 VR 成為感官、情感與記憶交錯的場域。 她們共同展現的是陰性敘事的力量:不在於給出唯一的答案,而在於共感他者的生命經驗,打開更多感受與想像的可能。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德國、奧地利

「作品周年」「女性」成焦點 多樣策劃吸引樂迷興趣

文字|邱秀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7
美國、英國

美國建國250周年 交響樂界響應多但仍偏票房導向

文字|王世強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7
亞洲

四大旗艦樂團布局新樂季 凝聚在地特色走向國際舞台

文字|曾柏雄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6
法國

巴黎歌劇院150年面臨挑戰 里昂歌劇院節目新穎亮點繽紛

文字|賴家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6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