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你是誰?」──《羅恩格林》的藝術全貌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

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酷派爵士風 經典Cool一夏

酷派爵士風 經典Cool一夏

盛夏台北,熱浪一波波襲來,街道上急促的腳步與空氣裡懸浮的濕熱令人煩躁。然而就在城市的心臟地帶,兩廳院悄悄張開一道清涼的音樂縫隙,邀請我們走進另一種夏天的可能一個用節奏緩解焦躁、以旋律洗滌思緒的季節性避風港。 爵士樂的世界一向多元而包容,每一種風格都有它的聲音性格。但今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特別聚焦於那一抹冷靜、克制、講究結構與質地的「酷爵士」(Cool Jazz),一種不急於說話、卻總能在最不經意的時刻讓你屏息傾聽的音樂態度。它不是冰冷的距離,而是溫潤的深思;不是華麗的技巧炫技,而是優雅地說出內心。 這樣的精神貫穿今年的節目策劃:從邀請國際樂手登台演出的鋼琴家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啟幕,到近年在爵士界掀起風格討論的爵士歌手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Cecile McLorin Salvant)。前者是細膩的傳奇爵士鋼琴詩人,而後者的音色不柔美卻極具穿透力。此外,還有與山林對話的高海拔音樂現場、劇場裡如同沉思小品的Cool爵士夜晚,表演場域與音樂風格交織出多重層次的夏日體驗。 其中最令人感到溫柔而堅實的連結,是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同時為台灣培養跨世代爵士小號手與編曲家的麥可.摩斯曼。他的存在就像這場音樂節的基底,不張揚,但支撐著節奏與信念。他年輕時曾與酷爵士的兩位傳奇人物 Gerry Mulligan 與 Lee Konitz 同台演出,如今則以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身分,在這片土地上播下更多種子。 不只在劇場裡,今年的爵士派對也將音樂帶出戶外,透過一年一度的戶外派對設計,把爵士從各種場內解放出來,與夏日的空氣、草地與觀眾的身體一起呼吸。在那裡,爵士是一場讓人會心一笑的驚喜,也是一個屬於大眾的盛宴。 在這樣一個節慶裡,「酷」不只是姿態,而是一種對節奏與情感的真誠回應;「經典」也不只是復古,而是對美感與風格的當代表達。當旋律慢慢沁入耳中,我們彷彿聽見了那句關鍵的邀請酷派爵士風,經典Cool一夏。
佛萊德.赫許、瑟希兒.邁可羅恩相繼來台

優雅之必要,當代爵士的兩種靈魂

文字|黎時潮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5

瑟希兒.邁可羅恩:謬調醜唱,唱出爵士新方向

文字|李時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5
《海拔之上》與《酷爵士》

飛越山巒與酷派,兩場超級令人期待的夏日爵士饗宴

文字|蘇重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5

麥可.摩斯曼:酷派不耍酷,透過旋律線條看見彼此真實樣貌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5
2025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3大亮點

跨風格、跨邊界,用不同語言唱出爵士的靈魂

文字|游維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5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當青年文學躍然舞台

當青年文學躍然舞台

想像力、成長與靈魂交會的三場對話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青年文學始終以其獨特的純粹性與想像力,扮演著一種跨越年齡與時間的橋梁。它不只是寫給「年輕人」的文本,更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曾經年輕,也仍舊渴望相信世界的可能性。 當這樣的文本被帶入劇場,它所開展的不只是另一種敘事形式,更是一場跨媒介的靈魂對話。本焦點專題以3篇不同視角的文章,探索青年文學如何在劇場中煥發生命,從幻想到現實,從童年到死亡,勾勒出一條想像與情感的動線。 第一篇〈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我們邀請作家陳思宏談論經典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是一部看似充滿奇想的小說,但在陳思宏的眼中,卻蘊藏著對人性最赤裸的凝視。他指出,動物世界的暴力其實是單純的,但人類的世界,則透過擬人化投射了複雜的情感與倫理。這種由獸性映照人性的書寫,提醒我們:想像力不只是逃避現實的手段,它是一種深入現實的方法唯有保有想像力,才能直視殘酷,也才能重新定義何為「人」。 而在第二篇〈劇場裡的魔法與成長〉中,記者尹俞歡遠赴東京觀賞《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記錄了魔法世界如何隨觀眾一同長大。這齣作品不只是粉絲向的續作,更是一封寫給成長與親子關係的情書。當年的少年讀者,也許如今已為人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走進劇場。哈利與阿不思,父與子的距離、焦慮與修補,成了許多觀眾的自身映照。正如飾演海格的演員羅比.寇特蘭所說:「50年後我不在了,海格還會在。」魔法的意義,從來不只是奇幻的咒語,也能是一種能代代傳承的情感與記憶。 最後,在〈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中,深刻記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暢銷巨作、被帶上台灣劇場舞台後,回望2025年最終巡演場的印記。本戲由資深演員金士傑與卜學亮共同演出,他們在這部講述師生、生死與遺憾的作品中,展現出劇場最深沉的力量。金士傑談到這齣戲如何讓他反思演員的神聖性 一種在舞台上承接、傳遞與釋放情感的責任感。而「擁抱」,成了這齣戲最深的意象:14年的理解、14堂課的學習,最終只是為了真正地擁抱對方,擁抱人生,使得這篇訪問像是一種續作,記錄了第15堂課的師生情誼。 這3篇文章,從不同的語境與作品切入,但共同勾勒出「青年文學」在劇場中展現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關於年齡的文學

「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文字|尹俞歡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劇場裡的魔法與成長──《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東京現場直擊

文字|尹俞歡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金士傑與卜學亮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靈魂交會(上)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

用14年的時間,學會一個擁抱的方法:金士傑與卜學亮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靈魂交會(下)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