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三大獎項得主合影,(左起)陳以軒、曾彥寧、黃思農、林欣怡、田孝慈、Helmi Fita、王序平、李慈湄。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應當代社會 展現世代新態度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於六月六日公布得獎名單,從十七組入圍作品中選出並頒發三項大獎: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個展《委託製作》拿下,表演藝術獎頒給王世偉主創的《群眾》,年度大獎則由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奪得。本屆的創作作品彰顯了一種「世代的新態度」,展現出當今創作者「面對嚴肅議題,以直面真實的手法,帶給觀眾巨大的想像和開放的解釋空間」。

文字|王郁慈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照著口令「動作」 DIY家具的虛擬幸福異境

從《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演出看人的自我物化

由視覺藝術家西奧.梅西耶與編舞家史蒂芬.米歇爾合作的《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以瑞典宜家(IKEA)家具的DIY使用說明手冊為起點,演出者照著指令組裝家具、舞動身體,一步步建構出「幸福」的空間與自我黑色幽默的表演,質疑虛擬幸福背後的意識形態,而數位化身體或標準化組裝的命題也呼應了武漢肺炎的當前情況。

文字|詹育杰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協助制度建立,還是干預「專業治理」?

設置條例通過二讀 北藝中心行政法人爭議埋隱憂

《臺北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置自治條例》爭議,始於四月底在市議會法規會討論草案的過程中,議員主張北藝中心董監事任期與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一樣採二年一任,與文化局和北藝中心主張的四年未能達成共識。消息傳出也引發業界譁然,認為不符合表演藝術界的需求,此外還有董事長有給職、市府指派常務監事等爭議。此設置條例已於五月廿日在臺北市議會二讀通過,上述爭議仍照原案,是否埋下日後北藝中心的經營隱憂,有待觀察。

文字|吳垠慧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演出暫停舞台不落幕 八團聯手尋找舞台新星

側記「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

為疫情而暫停演出的各劇團,在劇場歇止的此刻,仍未停下推動舞台未來的腳步,由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發起,聯合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果陀劇場,及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等七團隊共同辦理了前所未有的「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並在國家兩廳院的協力下,讓這些潛藏的表演人才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一展才藝,為劇場增添生力軍。

文字|陳淑英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瘟疫危機時,共生物種的政治告白

從莉蒂西亞.杜希《渴望,與一批馬的二重奏嘗試》談起

由莉蒂西亞.杜希自編自導自演的《渴望,與一批馬的二重奏嘗試》,由她與一匹真正的白馬Corazon同台共演,單口相聲、日記告白般訴說與白馬君跨越藩籬的不可能關係,除了是跨物種、語言、差異的渴望之外,更是想像不同世界、階級相互信任一同生活,是一場極為政治的宣言告白。在瘟疫危機的此時,人馬的「虛構」戀情,「創造」親屬關係的可能,也正如當下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不斷提醒我們學著「改變」學著超越既定藩籬框架。

文字|詹育杰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文字|白斐嵐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被愛耽誤的女性作曲家

折翼的蝴蝶——愛爾瑪.馬勒

出身藝術世家的愛爾瑪,是一位兼集美貌與內涵的名媛,不但讓多位藝術家傾心,先後三任丈夫皆為當時叱咤風雲的人物。她本身精通繪畫、音樂與文學,然她最鍾愛且最能發揮的仍是音樂領域。幸運的是她遇上了馬勒,得以借音樂成為靈魂伴侶;但不幸的也是因為馬勒,絕對的權威反扼殺了她的創作之路。雖然馬勒晚年終於發現了她的才華,但她早已成為馬勒與音樂殿堂的祭品。近年,她的作品逐漸被挖掘出來並研究,一九八六年德國獨立唱片公司亦錄製了一張《愛爾瑪全本藝術歌曲集》,之後亦有其他唱片商跟進。上述專輯於一九九七年重新出版,採克林姆畫作《戴帽子穿皮草的女人》為封面,並收錄策姆林斯基題獻給愛爾瑪的作品,去年十月再度出現在法國diapason雜誌上,也讓樂迷想起愛爾瑪與那個年代。本文由此出發,探討愛爾瑪的創作,並回顧她生不逢時的故事。

文字|廖慧貞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另一個大陸,尚未跨越的文化實驗

記2020 Young IDEA實驗計畫:多哥

「國際戲劇教育協會」簡稱為IDEA,常年致力連結地區與國際性戲劇教育網絡,而Young IDEA主由參與IDEA的青年工作者串聯凝聚,二○一八年五月於德國正式開始活動,當時藉由長達兩週的講座、交流工作坊與小組創作,籌備今年二月於非洲多哥首都洛梅舉辦的實驗計畫。應用劇場工作者黃馨儀參與了這次為期十八日的交流,從中體會語言與文化主體的衝突、多哥當地的劇場現況,更感受到我們擁有的生活資源差異極大,卻也映照他們在有限裡的無窮與簡單。

文字|黃馨儀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動」與「動」 共築讓夢想閃耀的「演劇之街」

訪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文字|沈亮慧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一艘文化與藝術的大船

觀察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的營運方向和策略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文字|鄭筠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 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

文字|陳佾均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體系、領域與區域 馬戲藝術的多重培力

「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側記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辦、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共同策畫的「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於去年十一月下旬舉行,邀請來自台灣、亞洲與歐洲不同地區與國家的馬戲工作者,在對話、分享的過程中,共同激盪馬戲的現在與未來。從中可以觀察出衛武營積極推動馬戲文化的兩種面向:一是藝術家與藝術家的直接交流,二是平台與網絡的串連。

文字|楊禮榕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程式捕捉肢體 性別思辨化為肉身敘事

「性別、社會、翻轉」鄭淑麗演講與工作坊側記

應台灣舞蹈學會之邀,藝術家鄭淑麗舉行了「數位、性別與身體的演算法:跨域創作與舞蹈對話的可能觀點」專題講座與工作坊。作品關心身體政治,大量使用數位、電子互動的混合媒材與科技,討論科技於當下的社會性與性別意涵的鄭淑麗,在本次工作坊中選擇不同背景的十位舞者,藉由舞蹈身體創造化身動作的觀察,讓舞者想像敘事肉身化的過程,傾聽程式捕捉身體的邏輯與程式自身的閱讀限制,以啟動科技藝術與舞蹈跨域合作的第一步。

文字|劉純良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上揚唱片 台灣文化歷史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為台灣留下珍貴聲音的林太太——張碧

上揚,是台灣第一家國際唱片公司。從早年代理主流大廠音樂引進優質唱片,八○年代起為台灣作曲家錄製專輯,系統化整理四百年來的台灣歌謠,並發行樂譜。多年來獨立開創的新時代,不但作為表率,也影響了台灣唱片產業。獨到的魄力與眼光,來自於靈魂人物張碧及幕後支柱林敏三這一對伉儷,為此二○一五年上揚獲頒傳藝金曲獎「特別貢獻獎」,感念其「讓世界聽到台灣」之功。如今兩人相繼辭世,令人喟嘆,但可喜的是他們為台灣留下的音樂記錄,終能永流人間。

文字|陳樹熙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尋覓「能動者」 展開創造的動態實驗

編舞家梅田宏明策展「能動者平台#1台灣與日本」

由國藝會創設的「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來到第三年,特邀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策展「能動者平台 #1台灣與日本」,並在近期徵選台、日各三名青年編舞者共同創作。所謂的能動者,指的是擁有獨特的肢體,但尚未具備一套定義「自己的語言」編輯能力的舞蹈創作者。梅田指出:「能動者計畫最吸引我的並不是提出完整的作品,而是進行一種動態的實驗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很難說,但我期望透過新的嘗試,為大家留下新的價值標準。」

文字|張慧慧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溝通與信念 讓藝術與現實找到平衡

阿喀郎.汗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講座側記

知名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今年的「舞蹈秋天」系列中演出其獨舞封箱之作《陌生人》,也因此機緣,兩廳院邀請其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舉辦講座,分享其入行經過,及與阿喀郎.汗共事多年的生涯與思考。喬迪里在藝術家、政府資源、協同製作、場地、贊助商之間,學習不同的語言,轉譯給不同的人,用溝通讓所有部門一起前進。他認為,一個好的製作人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念,將做的事,跟自己內在深層的核心價值連結,他說:「因為你必須相信,你才有可能做到。」

文字|詹慧君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公共思辨出發 探索文化扎根的未來

記「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全國論壇」

由表演藝術聯盟所策劃的「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在經歷七月至九月全台北、中、南、東共八場分區會議之後,於十月廿七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壓軸的「全國論壇」。現場邀來文化部長鄭麗君、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與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等接受現場提問,對推廣、教育、人才培育等面向,展開對話與討論。

文字|簡韋樵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一

一個舞評人的初生與成長

我的評論史

許多年前開始寫舞評時,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若干年後有人讀到我的文字時可以想像與體會那支舞作的大致樣貌與核心質地,這與舞蹈作品只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而且許多舞團的舞作生命只有短短一個週末有關。這樣的想法到今天仍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對於自己作為一個觀賞者的位置與視角有了愈來愈多的覺知。

文字|陳雅萍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二

評論的當代性與評論的歷史性

對田啓元作品評論的重新解讀

《表演藝術》雜誌關於田啓元作品的評論或介紹、田啓元參與的座談記錄、本人提筆為文者,統計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蓋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的「藝術生活」雜誌來說,如此「關照」一個不在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演出的非主流劇場創作者,已屬熱情。不過媒體及大眾,甚至當時評論人、戲劇學者,卻未必真正理解田啓元的前衛劇場美學。於是這個謎團就留給了廿年後的我們

文字|林乃文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電子音樂與當代文化 聲波中的激盪共振

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電音」特展

自今年四月至八月在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舉行的「電音」特展,以電子音樂為出發點,展陳與電子音樂一路共振發展而來的各種文化產物與現象,透過探索電子音樂的想像力、創新、神話,及與視覺藝術的對應,展示了電子音樂在當代文化中的重要歷史。整體展覽提供真實的聲音體驗和感官參與感,加上強大的視覺和空間效果,狂歡派對的氣氛召喚觀眾身上的青春身體記憶。

文字|詹育杰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監獄中,被監控的性別、慾望與表演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鄭淑麗作品《3x3x6》

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邀請知名藝術家鄭淑麗參展,她重新爬梳了台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的歷史,創作了全新藝術作品《3x3x6》。作品結合錄像、舞蹈虛擬化身和有著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裝置,把台灣館裝置成拘禁空間,並透過十位因性別及性傾向而遭囚禁的歷史和當代案例,探詢不同時代法治系統如何建構及合理化關於性與性別的「正常」方式,以此提醒觀眾重新思考當代監視科技與社會身分認同的關聯。

文字|張懿文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國家兩廳院Asia Connection論壇側記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

文字|蔡淳任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從「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談起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文字|盧家珍、游富凱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致十六歲的惡情書

記影響.新劇場「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五周年

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今年來到第五屆,由影響.新劇場帶領的「少年扮戲計畫」,每年徵選青少年麋集一處,從《少年蒙太奇》、《在路上》、《萬花筒》、《發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發展出屬於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們的日常主旋律,脫不了親情、愛情、自我生命史與對時事的關注,每屆皆觸及身體缺憾與課業壓力等議題,於《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運用繃帶的視覺意象,頗能呼應伴隨成長之痛的癒合期必須給出空間,讓瘡口長出新肉。

文字|黃資婷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碎化、廢墟化的當下 劇評人如何找到動力?

2019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觀察

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以「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下的評論動力」為題,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別在台南、高雄與台北舉行。南部場回顧九○年代大眾媒體和藝文書寫及討論評論人和機構、藝術節的關係,台北場的主題之一以勞動、文學性、獨立性三個關鍵字,談藝術書寫與實踐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題則以「劇場與都市」為軸進行四場討論。主題間跨度足,同場次的與談人異質性也夠,每場都有不同面向的個案,帶來大異其趣的資料和觀點。

文字|余岱融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