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巴黎愛樂音樂城的大音樂廳內部。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法國

解封後的重生 在音樂之中超越無限

在疫情海嘯的衝擊下,法國的音樂家受害慘重,在終於能夠解封表演之時,「活著」,可說是這次新樂季眾音樂人的心聲。雖然因為防疫措施使得觀眾進入音樂廳的挑戰甚多,但各音樂單位仍不放棄希望,在新樂季的規劃上依然用心開拓,「希望觀眾在音樂中再次找回生命」。也製作了多樣的數位服務,如互動式電子樂季網頁、線上音樂主題展覽等等,讓創意帶著樂迷「超越無限」。

文字|廖慧貞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4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德奧

慢慢起身,省思生命找回光明

在走走停停中,音樂界迎來了2021╱2022的新樂季,疫情的挑戰仍然持續,如何在病毒夾縫中求生存,是各個樂團嚴肅思索的課題。在緩慢的步伐中,樂季的主題探索著生存的意義,或回顧過往於戰爭中被遺忘的一代,或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尋覓自我的價值。晦暗中陸續接任的新音樂總監帶來了未來光明,斯特拉溫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紀念周年也沒有被遺忘

文字|邱映潔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英美

回歸,或是新的旅程?

在英美樂團行之有年的樂季主題、推廣策劃,以及成熟的社會支持風氣與機制,那些不朽、卓越的美仍舊存在,但卻也加速人們對表現方式的思考,虛擬實境、線上串流與更多的科技考驗著文化單位對技術應用的想像,這恐怕並非單純的載體線上化即可填滿所有要求,在影音品質逐步跟上時,現場感受、社交,以及產製中如何有更新的開發等不足之處,才是真正的課題。

文字|曾柏雄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0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舞台與教學 「線上」雙接軌

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黃俊文執教北藝大

應臺北藝術大學之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將接下音樂系專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職,而小提琴大師胡乃元也破例將擔任四週的客座講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師資群的李宜錦及薛志璋,多位縱橫舞台的演奏家將為校園音樂學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透過建置線上教學設備,未來也可能跨越時空限制,讓各領域音樂大師線上教學,讓學生不用等到出國留學,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07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緊急事態の舞台藝術生存戰

疫情肆虐中的日本劇場觀察

在疫情來襲之下,重視現場演出傳統的日本劇場也必須思考如何在此困境中找到出路,跟其他國家的劇場團隊一樣,他們開始發展線上直播演出與播放過往演出記錄,且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觀眾能有接近在現場觀賞的體驗,透過多元的運鏡,甚至讓觀眾有不同的觀賞角度選擇,甚至推出VR模式的錄像,讓觀眾能在家裡以手機體驗坐在本多劇場中看戲的感覺不斷革新,讓劇場之或繼續延遞下去

文字|呂孟恂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19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幕啟雲端,朝世界出發!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的「雲劇場」

由馬來西亞劇場人葉偉良和李浩鋒創立的「雲劇場」,雖是疫情下劇場求生的產物,但這個從購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統,也吸引了許多單位加入使用,累積出口碑與聲量,也吸引到台灣劇場人吳維緯參與合作,打造出「雲劇場台灣」, 7月中的「全球泛華讀劇節」在此上線,吸引了大量超乎原本觀眾群的關注。這樣的線上展演「劇場空間」,是透過怎樣的機制與設計吸引觀者目光?透過這個平台,是否能超越地域、讓讓更多國際觀眾看見在地的創作精采?

文字|謝鎮逸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09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刺探類型間的跨界 重新省思歷史、語言與身體

第19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原定於6月初舉辦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因疫情攪局,延至7月10日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揭曉3項大獎得主:獲年度大獎的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由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奪下,表演藝術獎得主則為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再度沒有外國評審參與決選的這一屆,評審團主席黎煥雄表示:「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這次的討論效率高且透徹。」而整體來說,「本屆作品的共同敘事,是對歷史、語言、身體的重新省思,以及類型之間的跨界和刺探。」

文字|謝宜樺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21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最大的對手,最好的夥伴

專訪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陳武康

經過2021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後,應該很難再把葉名樺與陳武康兩個台灣藝術創作界重要的名字分開;同為今年的得獎者,一個是首度入圍就擒下年度最大獎的台新新面孔,一個是多次入圍二度拿獎的熟門熟路得獎人,兩人在生活與育兒裡相互支援,也在創作中互相激發與協助,密不可分的信賴與支持關係,也讓彼此在各自作品中獨立而不互搶光環的閃耀著。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21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個人、土地、文化 舞台上的超時空對話

「Taiwan Week—藝術家面對面—戲劇篇」線上座談側記

Taiwan Week 「藝術家面對面」活動次日由〈戲劇篇〉接棒,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藝術總監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與德國柏林雷寧廣場劇院戲劇顧問尼爾斯.哈爾曼( Nils Haarmann),與新加坡 T:Works 劇團藝術總監王景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王嘉明,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對談,共討論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陳界仁與張照堂並列創作的《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汪兆謙導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兩部作品《聊齋聊什麼哉?!》與《物種大樂團》。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16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以自己的舞步 面對世界與自我

「Taiwan Week—藝術家面對面—舞蹈篇」線上座談側記

由去年延至今年、並改為線上進行的Taiwan Week,其中的「藝術家面對面」兩場線上座談也於6月下旬舉行。首場〈舞蹈篇〉由台灣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周書毅、鄭宗龍與黃翊分享入選Taiwan Week的作品,然後由國際策展人法國前國家夏佑劇院總監迪迪埃.德尚和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藝術總監暨執行長阿利斯泰爾.斯伯丁對4部作品提問。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15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當演員只有5公分高的時候……

9個月線上劇場教學的反思

河床劇團導演、同時也是美國格林奈爾學院劇場與舞蹈系副教授的郭文泰,在去年8月底開始的這一學年,執行了長達9個月的線上戲劇課程,從一開始與學生們在螢幕上面面相覷的不自在,郭文泰卻從中挖掘了這種教學框架的獨特可能性。「我們沒有試圖重新打造『劇場』,反而嘗試發展出了囊括電影、裝置藝術、概念藝術、舞蹈、音樂劇和無數其他創作類型的綜合性創作。」在這篇文章中,他「將討論一些在線上課程中發展出來的策略。這不是一份可以按表操課的食譜或使用手冊,而是一段關於我與我們那『小人國劇組』的冒險歷程簡介。」

文字|郭文泰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02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看懂了沒,真的重要嗎?

側記「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5:作者到底死了沒有?敘事該如何詮釋,是誰說了算?」

「所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看懂了嗎?」這或許是許多觀眾在進劇場看演出,或是進美術館看展覽時,常有的疑惑。有的觀眾會期待從節目單或是簡介中找尋作者自述的創作動機;有的觀眾則選擇忠於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堅決不參加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這當中有對錯嗎?每個人看作品的感受不盡相同,誰才是對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詮釋跟創作者不同,有什麼不對? 國家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於5月10日來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勳帶領的這堂課「作者到底死了沒有?敘事該如何詮釋,是誰說了算?」,針對上述問題,讓高中同學一起來燒腦。

文字|魏君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下)

專訪陳肇中(Phil Chan)談亞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21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上)

專訪陳肇中(Phil Chan)談亞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21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拯救未來,還是投資未來?

側記「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4:誰該為地球的未來負責?」

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今年第三場「誰該為地球的未來負責」,選在「世界地球日」前兩日於戲劇院大廳舉辦,邀請台大哲學博士講師周詠盛與主持人朱家安共同主講,開放廳院青與高中學子限額報名,並在現場應景設置「世界地球日」活動小卡,與聽眾一起以集思討論的方式,面對刻不容緩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科技開發議題。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07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胖子有問題,或是社會有問題?

側記「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3:這世界對胖子公平嗎?」

國家兩廳院打開與青年的對話,讓劇場不只是表演藝術的展演平台,重探劇場的公共性,從青年的生活經驗出發,成為促進哲學思辨的場所。今年第二場「好哲凳」系列講座由哲學作家朱家安主持,邀請林昱君(Amy)、謝莉君(馬力)以「這世界對胖子公平嗎?」為命題,於2021年4月16日在南港高中展開討論。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5/25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美?不美? 一切都不簡單……

側記「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2:美感有客觀基礎嗎?」

由兩廳院與「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朱家安共同規劃的「好哲凳」系列講座,在去年(2020)年底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打頭陣舉行示範場,開啟兩廳院與青年學子進行哲學對話的第一槍,今年首場則選在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由主持人朱家安與對生物、科技與行銷涉獵頗深的前泛科學主編、詮識數位CEO陸子鈞共談,以「美感有客觀基礎嗎?」為基本命題,邀請學子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生活對話裡,潛藏那些價值判斷的問題。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5/15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

從2019年底迄今的疫情,讓原本活絡的表演藝術國際巡演與交流頓時止步,面對全新的國際旅行困境,第六場講座即以「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及編舞家蘇文琪、經營東南亞藝術家交流網絡的思劇團總監高翊愷與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拋出對此局面的可能解方與未來想像。

文字|魏君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5/05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現場演出到線上直播

疫情下的《茱莉小姐》 幕後的艱難挑戰

疫情壟罩下的英國劇場,如何在封城令下繼續為觀眾演出?如何在防疫要求下進行排練?如何在無觀眾現場演出與直播攝影要求下,演員與工作人員維持表演的能量與技術的平衡?旅英台灣導演林大貂在徹斯特「故事屋劇院」執導的《茱莉小姐》經歷了從舞台現場到線上直播的排練製作過程,藉由她的分享,讓台灣讀者看到英國劇場人如何克服萬難,讓表演繼續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5/03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面對劇場寒冬 尋找展現創意的生存法則

旅德台灣劇場創作者的「疫情限定版」線上作品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劇院關閉,製作腰斬,劇場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突破難關、繼續產出作品?兩位旅居德國的創作者樊怡君與羅芳芸在如此困境中分別完成了舞作《MUDRA》與紀錄式劇場作品《Home away from home》,她們突破了那些難關?又得到了那些支援?作了多少妥協的同時又發現了怎樣的視角?

文字|陳成婷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29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當透過影像的觀看變為前提……

台日舞蹈線上交流工作坊側記

往年在美國表演藝術專業人士協會年會同步舉行的「東亞當代舞蹈藝術節」,今年因疫情之故轉為台日線上交流工作坊,由日方邀請兩位舞踏家鯨井謙太郒和奧山ばらば,與原訂要在藝術節中演出的台灣編舞家鄭皓與蘇威嘉,進行為期半年的深度交流。本文為該工作坊最後一場的側記,讀者可看到台日舞蹈工作者如何突破視訊限制、設計身體練習,以達成交流目的,為舞蹈在國際交流上的可能性帶來了一絲嶄新的曙光。

文字|呂孟恂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29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給下個世代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力

第五場講座聚焦表演藝術的未來,主題是「給下個世代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力」,邀請皆著力於藝術人才培育的兩個場館之代表國家兩廳院副總監許美玲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林采韻,分享各自單位在培力人才上的思考與規劃,也邀請自身參與培育計畫的青年編劇陳弘洋與長期觀察表演藝術生態的導演兼國藝會董事傅裕惠,分享其參與經驗與觀察心得。

文字|邱宥銓林鑠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26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

著眼於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高度機構化,以及獎補助機制、平台的成立,及地方場館的策展轉型,系列講座的第四場以「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為題,邀請身兼創作者和團隊營運者的汪兆謙、黃翊與黃思農,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在委製創作、獎補助爭取及與公部門合作策展等經驗與挑戰、歷程與心得。

文字|陳明緯、林鑠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21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二)

「思辨機構」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仍以「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四位劇場中生代導演黎煥雄、周慧玲、王榮裕與郭文泰與會座談。他們都從小劇場開始自身的創作生涯,一路親身經歷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變遷,也與國家場館進行過不少合作;趁此機會,4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國家場館發展迄今的觀察,也提出他們對場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的期待。

文字|林鈺芩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19